书城成功励志只要活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4428900000032

第32章 学会取舍,不必活得那么累(2)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就会流干了。有些人在这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只知一味地索取更多,他们拥有了阳光的明媚,还想把璀璨的星光归为已有,然而越是想要占有,越是失去的更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

国王为了感谢多年来服侍他的忠心耿耿的仆人,说:“你尽管向前跑,只要在日落之前绕一圈回来,围到的土地全部送给你。”仆人欣喜万分,不停地往前跑,简直像头发了疯的野兽。就在太阳往西沉的那一刹那,他终于绕完一大圈返回原地,不过,他也因此而累死了。

国王悲伤地将他埋了,其实他真正所获得的土地,也只有埋在那里的七尺罢了。

人们总想多得一些,结果往往不自觉的连自己也失掉了。林语堂告诉我们:知足常乐的秘诀是——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拥有的,并割舍不实际的欲念。可多数人却是拥有了却不知珍惜,反而想要的更多。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天,一个老头在森林里砍柴。他抡起斧子正准备砍一棵树,突然从树上飞出一只金嘴巴的小鸟。

小鸟对老头说:“你为什么要砍倒这棵树呀?”

“家里没柴烧。”

“你不要砍倒它。回家去吧,明天你家里会有许多柴的。”说完,鸟就飞走了。

老头空手回到家,他对老伴说:“上床睡觉吧,明天家里会有许多柴的。”

第二天,老伴发现院子里堆了一大堆柴,就叫老头:“快来看,快来看,谁在我家院子里堆了这么一大堆柴。”老头把遇到了金嘴巴鸟的经过告诉了老伴,老伴说:“柴是有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吃的。你去找金嘴巴鸟,让它给我们点吃的。”

老头又回到森林里的那棵树下。这时,金嘴巴鸟飞来了,它问:“你想要什么呀?”

老头回答说:“我的老伴让我来对你说,我们家没有吃的了。”

“回去吧,明天你们会有许多吃的东西的。”金嘴巴鸟说完又飞走了。

老头回到家,对老伴说:“上床睡觉吧,明天家里会有许多食物的。”第二天,他们果真发现家里出现了许多肉、鱼、甜食、水果、葡萄酒和想要的食物。他们饱餐了一顿后,老伴对老头说:“快去找金嘴巴鸟,让它送我们一个商店,商店里要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往后我们的日子就舒服了。”

老头又来到了森林里的那棵树下。金嘴巴鸟飞来问他:“你还想要什么?”

“我的老伴让我来找你,她请你送给我们一个商店,商店里的东西要应有尽有。她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

“回去吧,明天你们会有一个商店的。”金嘴巴鸟说。

老头回到家把经过告诉了老伴。

第二天他们醒来后,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家里到处都是好东西:布匹、纽扣、锅、戒指、镜子……真是应有尽有。老伴仔细地清理了这些东西以后,又对老头说:“再去找金嘴巴,让它把我变成王后,把你变成国王。”

老头回到森林里,他找到了金嘴巴鸟,对它说:“我的老伴让我来找你,让你把她变成王后,把我变成国王。”

金嘴巴鸟冷漠地望了一下老头,说:“回去吧,明天早上你会变成国王,你的老伴会变成王后的。”

老头回到家,把金嘴巴鸟的话告诉了老伴。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们发现自己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周围还有一大帮的侍臣奴仆。

可是,老伴对此仍不满足,她对老头说:“去,找金嘴巴鸟去,让它把魔力给我,让它来宫殿,每天早上为我跳舞唱歌。”

老头只好又去森林找金嘴巴鸟,他找了许多时候,最后总算又找到了它,老头说:“金嘴巴鸟,我的老伴想让你把魔力给她,她还让你每天早上去为她跳舞唱歌。”金嘴边鸟愤怒地盯着老头,它说:“回去等着吧!”

老头回到家,他们等待着。

第二天起床后,他们发现自己被变成两个又丑又小的矮人。

人想拥有的念头不为错,但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总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孰不知在你贪婪地占有中,你的心灵也被腐蚀掉了。其实,我们拥有生命和快乐已是最大的拥有,又何必贪求太多呢?贪婪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有。

过于不安现状常常给人带来痛苦

不安于现状证明这个人有发展的欲望,可是过于不安现状只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一旦成为你的习惯,那只会让自己痛苦一生。

有头驴子,总是嫌它的主人给它的食物太少,却让它干过多的活,实在不公平,于是它向天帝祈求改变现状,另外换一个主人。天帝劝诫它,这样做以后要后悔的,但还是给它换了新主人——一个烧瓦匠。在砖瓦场的劳动更加辛苦,驴子感到换主人后它的负担更重了,实在太累,于是又请天帝为它换主人。天帝答应了,但告诉它这是最后一次,于是把驴子送到皮革匠那里,驴子觉得它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懊悔地感叹:“我宁可在第一个主人那里饿死,在第二个主人那里累死,也比现在强得多。要知道,我现在的主人,我活着时要给它卖命,死了他还要剥我的皮,太悲惨了。”

驴子的不安现状,使它一步一步滑入痛苦的深渊。在它不满第三个主人时,很可能落入第四个痛苦,这一切,都出自当初盲目的妄想和不满。

改变现状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但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有目的有计划,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现实。珍惜自己拥有的,这才幸福,而等到失去它时再去惋惜,就太迟了。为了将来,更要把握现在。

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来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

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叼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那只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

“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

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

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如此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

另一人就说:“哎哟!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捉弄捉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

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

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那位年轻人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足你的愿望,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

卖鱼郎以为真的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赶快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

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愈觉得担心。但是,能变成鹰的愿望让他继续爬了上去。

他爬上树顶,向下看——“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

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

“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它会不会飞?”

“既然是老鹰,一定会飞嘛!”

卖鱼郎心里很高兴,他想:我果然已变成—只老鹰了!

既然是老鹰,哪有不会飞的呢?

于是他展开双手,摆出展翅欲飞的架势,从树顶跳了下去。

可是,怎么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坠落呢?好可怕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幸好,他落在泥浆地上,陷入烂泥巴和水草之中,只受了点轻伤。

那些年轻人跑过来,幸灾乐祸地取笑他。

他说:“你们笑什么?我是两只翅膀跌断了,不是飞不起来啊!”

人生最不幸的事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不能体会,不能把握现在的幸福。安于现状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从容的心态。

人生不必处处要求完美

没有缺憾我们就无法去衡量完美。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一旦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尽享人间风光。

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那些成功的事或人都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许多成功与快乐不仅不十全十美,甚至连这方面的想法都没有。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份历史文献,其地位也许仅仅次于《联邦宪法》。其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可就是这样一份神圣的国宝级文件,其中竟有两处人为留下的缺憾。

原来,当年这份文件成稿以后,大家发现其中遗漏了两个字母。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打上脱字符号,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在上面签字的有56名美国精英。

《独立宣言》文字简约,篇幅也不长,重新抄写一遍并不难做到。但是56名精英是务实而又不拘小节的人,并没有因此认为这样做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他们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迅速地为了内容而奋斗去了。在他们眼里,这种细枝末节的不完美不会影响问题的实质,也不值得为此浪费宝贵的精力。

世界上在细节上完美的文件不计其数,可是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份呢?

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离社会活动和政治舞台,从不喜欢抛头露面,而是整天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就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在实验室里忙碌。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不要说工作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就是用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普通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衡量,崔琦也不能说是完美的,因为他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画完成。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他都请秘书代劳。崔琦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世界级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表现吧,会发现我们比他们更有理由快乐,也更有理由成功。

有一个人出生于一个殖民地国家,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的时候,依父母之命与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子结了婚。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而第一个孩子不满一岁也夭折了。

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习惯改善健康状况,但终于半途而废。19岁的时候,他到伦敦求学,但宗教准则的约束使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所适从。

他在学校里取得了律师资格以后,回国开始从事律师业务,但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为临阵怯场而砸了锅。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在父兄的资助下维持生活,但仍然毫无起色。

他就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

我们可以说,成功者都曾经有不完美的一面,哪怕是在他们后来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里也是如此。他们的成功不过是将完美化作了追求的过程。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化学成绩曾经在22人的班级中排第15名;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数学更曾经不及格;《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文学课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华盛顿大学选读英文时,写了一个剧本参加各个班之间的比赛,结果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迈克尔·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发行刊物之《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却被校报的编辑部拒之门外。

亚伯拉罕·林肯加入南北战争时是上尉,战争结束时,却被降级为普通士兵,因为上司认为他指挥不了一个排。

完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都在心中塑造一个完美形象作为外界事物的参照,虽然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不同,但那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梦想,而美梦成真不是总能实现的。

但是生活中却有不少人要求自己只能第一,不能第二;只能金榜题名,不能名落孙山;只能出类拔萃,不能甘拜下风。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苛求,它看上去会像一朵花,但却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而且十分耗费生命的资源。

再甜美的瓜果,它的瓜蒂也是苦的。

完美不应是对现实和自我的苛求,而应是一个过程。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度,越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就像水越过100℃就会变成汽,到了0℃会变成冰一样,对完美的追求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完美的脆弱蛋壳,不论从其外形看上去有多么诱人,都经不起生活中的轻轻一击。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空余时间、更多的自由,或仅仅为了得到更多的帮助,那就要承认,这个世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完美的,因为它并不是按照哪一个的意志在运转,一些事情并不一定非照某人喜欢的方式去办不可。

有这样一位冰雪一样美丽聪明的女孩儿,从少女时代起,就拒男孩以千里之外。虽然追求者如过江之鲫,但她一律冷眼向待。因为她始终觉得世上好男人绝无仅有,对于凡夫俗子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她只希望冥冥中有那么一个十全十美的优秀男人在等着她。

一年两年过去了,追求的男孩儿纷纷知难而退。这是个现实的世界,有什么东西值得用几年的时间去守呢?

随着韶华渐逝,年过三十仍待守闺中的她在为男人不能痴情而叹息的同时,经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世界好男人是死绝了。

完美主义的背后定有某种深刻的生活背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把雄鹰变成笨鸡,会把巨龙变成蚯蚓。如果真想有出息,我们必须放弃完美主义的苛求,选择一件值得的事踏踏实实做,像农民耕田,也像蜜蜂酿蜜一样做下去。

我们崇尚这样的谚语: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但是如果把所有找上门来的东西都用完美的标准去咬着牙完成,那么这些东西会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也许我们开始会以为这样的负担是对我们的锻炼而有益,以为它是一颗美人痣,到了后来它就成为我们脚下的泡,磨得我们生疼,便中了古语说的那样:过犹不及。我们的心理即使是一根坚硬的钢条,也会渐渐承受不了。

倘完美主义又来诱惑我们,不妨作为一种幻想式的休闲,梦想一下未来。但一旦走在路上,就要目不斜视。倘若用完美来苛求能于事有补,我现在就发誓加入完美主义空想俱乐部。

如果说愚蠢者的快乐在近乎完美的远方,智者的快乐就在脚底下的泥土中。

当我们追求事事完美时,就忽略了一个完美的结果是由许多并不完美的努力达成的,如果一味地让过程或细节完美,结果就会变得遥远,帕特农神庙就永远不能完成。

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想法十分完美,足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但他们却仅仅限于说说而已,把想法扼杀在了过程中。

不要寄希望于鱼和熊掌兼得

漫漫人生,总会有面临多种诱惑时,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要学会有选择地舍弃。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轻松和快乐。

一个人过于贪心,梦想着鱼和熊掌可以兼得,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堪重负,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失去现有的一切。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颇值得我们深思。

—只死去的大象静静地躺在幽僻的恒河边,正巧被—只出来寻觅食物的豺看见了。豺高兴地想:“哇,我今天运气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