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44240200000049

第49章 做人处世故事(11)

小猴的话音未落,众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看到狙公睡着了,就砸破栅栏,捣毁木笼,拿走狙公积蓄下来的果实,手拉手地跑到树林中去,再也没有回来。

狙公最终被饿死了。

橘化为枳

“橘化为枳”比喻环境的变化对人和事物的影响。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名叫晏婴,字平仲,在齐景公时做宰相。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不吃肉,他的妻子不穿漂亮的衣服。自己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却不更换。一生为国声名显赫。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事先和群臣想出了一个侮辱他的计策。

晏子到达楚国那一天,楚王摆设酒宴。酒过三巡,两个吏役绑了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被绑的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呀?”吏役答道:“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这时,楚王以轻薄的眼光看着晏子说:“难道齐国人天生就爱盗窃别人的东西吗?”晏子看出了楚王的心思,于是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我曾经听人讲过:橘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则是积。这两种植物树叶一样,但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完全是水土环境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他在齐国从来不盗窃,一来到楚国,就干起这种勾当来,难道是楚国水土环境让人喜爱盗窃。”楚王被晏子辩驳得无言以对,原本想奚落晏子,占点便宜,没想到却讨了个没趣。

举扇一挥

“举扇一挥”形容傲慢的态度。

此典出自《南史·萧子显传》:“(萧子显)颇负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南朝梁国有一个人叫萧子显,是朝廷大官。他居官显赫,又有才气,因而很傲慢。他负责选择官吏,接见各种各样的宾客的时候,他从不与人交谈,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挥一挥而已。

举世瞩目

“举世瞩目”形容某一重大事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又见《左传·定公十四年》:师属之目。

又见《国语·晋语》:则恐国人之瞩目于我也。

晋国派鞍克为元帅率兵去攻打齐国,大夫士燮作先锋,在齐国的鞍地大败齐军,凯旋回国。鞍克先进城,士燮后进城。士燮的父亲士会见了士燮就对他说:“儿呀,你知道我是多么渴望见到你呀!”因为按照惯例,先锋必先行,士会见先来的是鞍克,因此心中为他儿子的存亡担心,所以才这样说。士燮回答说:“这次出兵,鞍克是统帅,打了胜仗回来,应由他领先进城;假如由我先进城,恐怕国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我身上了,因此我不敢逾越分位。”士会听了,对他儿子的谦让,称赞不已。

孔子断粮

这篇寓言指出,只看表面现象,仍会陷于主观片面;还需全面了解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掌握事物的真实情况。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任数》。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路上,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一粒饭,饿得实在是无计可施,只好白天睡大觉。

颜回出去讨米,得到了一点,拿回来煮饭吃。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米吃掉了。孔子假装没有看见。没多久饭煮熟了,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站起来说:“今天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应该祭奠他,饭要干净,然后才好祭奠。”颜回答道:“不行。刚才煤灰掉进锅里,扔掉可惜,我就抓起来吃了。”孔子感叹地说:“人所相信的是眼睛,但是有时候眼睛也不可相信;所依靠的是心,然而有时候心也不足以依靠。弟子们记住,了解人实在是不容易呀!”

枯梧不祥

这则故事表明为人忠与不忠,主要就看有无私心。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

邻人父固请以为薪。

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有一个人家里有一棵干枯了的梧桐树,邻居的老大爷对他说干枯了的梧桐是不吉利的,于是那个人便立刻砍掉了那棵干枯的梧桐树。

这时,邻居的老大爷执意要求那个人把枯树送给他当柴火烧。

那人听了很不愉快地说:“邻居的老大爷只是想找柴火烧,才让我砍掉这棵树的呀。我的邻居这么阴险怎么行呢!”

哭母不哀

“哭母不哀”揭穿了一切伪善者的假面具。

此典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东邻家的母亲去世了,她的儿子哭得一点也不伤心。

西邻家的儿子看见了,回家告诉他的母亲说:“母亲,你为什么不早点死呢?我一定哭得非常悲痛!”

凡是盼望母亲早点死的人,即使母亲死了也不会悲恸的。

酷信风水

“酷信风水”用以讽刺那些满脑子迷信思想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个人特别迷信风水,动不动就要去问阴阳先生。

一天,这个人在墙根底下坐着,忽然墙壁倒塌,把他压在底下,他急忙大喊救命。

家人就对他说:“您暂时忍耐一下,等我去问一问阴阳先生,今天能不能动土?”

狂奴故态

“狂奴故态”用以比喻狂士放荡不羁、蔑视权贵的老脾气。

此典出自《后汉书·严光传》:“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严光,字子陵,别名遵,东汉会稽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历求学。光武帝即位后,严光就改名换姓,从此隐居起来不再露面。光武帝思慕他的贤德,派人画形图貌去寻访他。后来,齐国报告说:“有一个男子,身披羊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觉得那个钓鱼人一定是严光,于是准备好可以安坐的车子,和黑色、黄赤色的币帛,派使者去请求严光。使者去请了好几次,严光才答应前来。光武帝把他安置在守卫京师的屯卫兵大营中居住,摆设好床褥,由掌管御膳的官吏按时送菜送饭。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请严光到家中一叙,便派使者持信前去相邀。使者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来了,真心实意地要马上来拜访,只因职务缠身,所以没有能及时赶来。他想借晚上的机会,请您屈尊同他谈谈。”严光没有回答使者,顺手把一个写字用的小木片扔给使者,让他记录,自己口授道:“君房(侯霸字君房)足下:您官至三公,很好。心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人都很高兴;阿谀奉承,顺从旨意,腰、颈就会断绝,身首分家。”侯霸收到信后,把信封好送给光武帝,让他看。光武帝笑着说:“这个放荡不羁的家伙还是那副老脾气。”

牢不可破

“牢不可破”比喻器物坚固而不易破坏;或比喻人的成见及深无法破除。

此典出自《晋书·朱序传》:“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丕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丁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又见唐代韩愈《昌黎集·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东晋时代,北方前秦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名水陆大军进攻晋朝。当时晋朝朱序镇守襄阳,符坚的大军把襄阳围个水泄不通。

这时朱序的母亲韩氏住在城里,她登上城楼去察看,看见襄阳西北角首当其冲,料定敌人一定从西北角进攻,立刻便带领着许多婢女,并动员城中妇女重新修筑一道新城。这道新城一共有二十多丈长,筑得非常坚固。

后来敌人集中兵力去攻打西北角,旧城很容易便攻破了。当敌人乘胜进攻新城时,因为新城筑得很坚固,敌人无法把它攻破。当时的人便把这座城叫做“夫人城”。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比喻对某件事情很熟悉和很有经验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齐桓公回国后不久,管仲对他说:“郑国一直都对天子非常倨傲,如今又跟楚国勾结往来。如果主公想扶助王室,抵御蛮族,成就霸业,必须先收服郑国不可。”宁戚也说:“郑国自从郑庄公死后,四个公子争抢君位,闹得鸡犬不宁!咱们先君(指齐襄公)杀了子,本来是想让子突回去复位,没想到祭足却立了子仪。现在祭足死了,如果主公再帮助子突复位,他一定感恩戴德,对您言听计从,更不用说是订盟约了。”

齐桓公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发兵帮助子突攻入郑国,杀了子仪。子突重登君位,加入了中原的联盟。没想到紧接着楚国就气势汹汹地向郑国杀来了,郑国招架不住,只好背离齐国,又依附了楚国。齐桓公清楚地知道,要叫郑国一心归附,非把楚国打败不可。

当齐桓公正和管仲商议着如何去征伐楚国时,燕国派使者前来,说北边的山戎越境入侵,而且来势汹汹,燕国人抵挡不住,形势非常紧急,央告齐侯出兵相救。管仲对齐桓公说:“主公要征伐楚国,首先要打退山戎,北方平静了,才能专心对付南方的蛮夷。”齐桓公就带领着大队人马去救燕国。

公元前年663,齐国的大队人马到达济水(齐、鲁分界线,东边叫齐济,西边叫鲁济),鲁庄公出来迎接他们,齐桓公把征伐山戎的事告诉了他。鲁庄公说:“你出兵抵御豺狼似的外族,巩固北方的平静,不仅使燕国受惠,对我们鲁国也有好处。我愿意派一队人马跟您去。”齐桓公正想建立武功,树立个人的威信并且对征伐山戎也很有把握,就说:“北方路途遥远,又非常难走,我不敢麻烦您。如果战况不利,需要更多的人马,我再请您帮忙。”鲁庄公就不再坚持了。

齐桓公告别鲁侯,往西进发,到了燕国,山戎早已抢了无数值钱的东西和青壮男女扬长而去。管仲说:“山戎未经挫折就解围而去,等我兵一退,他们一定又来进犯,咱们既然来了,不如趁此机会给山戎迎头痛击。”齐桓公就决定继续前进。燕庄公(燕国第十七代国君)想率本国的兵马在前面开路。齐桓公说:“贵国人马刚遭受到敌人的打击,怎么忍心再叫他们冲锋呢?还是排在后队吧!”燕庄公又说:“离这儿八十里远的地方,有个小国叫无终国跟我们有些交情,如果他们愿意帮忙,咱们就有向导带路了。”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礼物去请无终国的国君,对方果真派大将前来助战,齐桓公就请他们的人马作向导。

齐国、燕国、无终国的兵马大败山戎。山戎的头目密卢抛下马、牛、羊、大豆、帐篷等不少物品,以及从燕国掳获的财物和青壮男女,向北方夺路逃去。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齐桓公一心想收服山戎,嘱咐将士们不许杀害他们。山戎人没料到打了胜仗的齐桓公会这么厚待他们,感动得几乎落泪。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逃到哪儿去了?”他们老老实实地说:“到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和管仲决定继续往北前进,去征服孤竹国。

中原的大队人马到了孤竹国附近的地方,就遇到山戒的头目密卢和孤竹国的大将黄花带领的人马,齐桓公又打了胜仗。他看看天已经很晚了,就下令扎营歇宿,打算第二天再去攻打孤竹国。到了一更时分,齐国的士兵带着孤竹国的大将黄花来见齐桓公。齐桓公看他手里提着一颗脑袋,就问他:“你来干什么?”黄花跪在地上,献上首级,说:“我们的首领答里呵不听我忠告,坚持要跟山戎明来暗往。这下我们吃了败仗,答里呵带着全国老百姓,逃到沙漠去请救兵。我就杀了山戎的首领密卢来投降,情愿在您手下当个小兵。现在如果您要去追赶答里呵,我可以带路。”齐桓公和管仲仔细审视那个首级,又叫将士们认一认,断定了那真是密卢的脑袋,齐桓公于是把黄花留下。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的都城,那里果然是一座空城。齐桓公就吩咐燕庄公带着燕国人守住孤竹国的都城,自己率领其余人马跟着黄花去追赶答里呵。

黄花在前面带路,中原的队伍跟随在他的后面。到了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当地人叫它“迷谷”,又叫“旱海”,一眼望去,看到的全部是白茫茫一片平沙,根本分不出东西南北。中原人哪儿见过这番景象?一时全惊慌失措,迷了路。

好不容易,天亮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眼前还是白茫茫的一片,道路在哪儿呢?最严重的是,在这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连一滴水都没有。大家又渴又累,彼此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突然管仲双掌一拍,他向齐桓公说:“听说老马能认路,无终国和山戎毗连,那地方的马都来自漠北。咱们可以挑出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带着我们走,说不定能找到一条出路。”齐桓公说:“那就试试看吧!”他们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走在前头。这几匹老马果真领着大队人马走出了迷谷,回到原来的路上,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乐此不疲

“乐此不疲”意思是说对一件事物发生了兴趣,乐在其中,不觉得疲倦。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守。’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东汉的光武皇帝,九岁的时候死了父母,成了孤儿。他是在叔父家长大的。刘秀小时候做事非常勤快,非常喜欢种地的事情,他的哥哥伯升常常因此嘲笑他。

刘秀后来当了东汉的皇帝,做事仍然非常勤勉,当时战乱刚刚平息,天下百姓都盼望安居乐业。刘秀深知人民非常厌恶打仗,因此除非遇到特急情况,他很少在朝廷上谈论战争的事情。一次,太子请教他如何攻战。刘秀回答他说:

“春秋时期的卫灵公,有一次问孔子打仗的事情,孔子说:‘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常常听说过;至于军旅之事,我可没有学过!’,我看你也是这样,战争的事情不是你应该接触的。”

刘秀每天处理朝政,一丝不苟。从天亮开始,一直到天黑才罢手。他还经常与大臣、公卿、将军们一起谈论治国的方法,谈到半夜才去睡觉。太子看到父亲如此操劳,就劝他说:

“您虽然有大禹、汤武那样的贤明,但是却没有黄帝、老子那样的养性之福,希望您爱惜自己的身体,保养好精神。”

刘秀说道:“虽然我如此操劳,但却觉得非常快乐,不觉得疲劳啊!”

由于刘秀兢兢业业亲理朝政,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乐极生悲

“乐极生悲”劝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

此典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有名的幽默人物,能言善辩喝酒。有一天齐威王问他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幽默地说:“一斗就醉,一石也醉。”威王听说一斗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能够喝一石呢?觉得好奇,追问他其中的原因。

原来齐威王也很喜欢喝酒,对国事疏忽,常常喝到通宵;淳于髡就抓住这个机会,拿喝酒去劝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