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意义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个不断矛盾统一、完善变化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发展过程中,相邻的阶段既有不同质的特点,又是互相联系逐步过渡的。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阶段性。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的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它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小学则是6岁以上儿童学习的场所,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照顾相对减少,对小学生的独立性的要求提高了,学生要认真做作业,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由此可见,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是相邻近的教育阶段,从教育制度上来说又都属于基础教育。但是,两个教育阶段却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教育任务、内容、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而质的差异还在于学前阶段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之下,他们对社会还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学龄阶段的儿童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这一变化,对儿童无疑是他们生活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儿童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尽快建立起一系列的神经联系,以适应新的环境,这对新入学的儿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若幼儿园为幼儿做的入学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入学后,环境的陌生、要求的悬殊、动力定型的破坏,都会使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感到负担过重,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造成儿童体质下降,学习积极性减退,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等,这样会挫伤儿童的学习信心和独立性。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使儿童顺利过渡,就成为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新一代素质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大问题。
二、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存在的坡度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互相连接又有着较大差别的教育机构,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小学作为新的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对儿童提出了一整套与幼儿园相比更高、更严格的教育要求;同时小学作为“更为正规”的教育场所,对幼儿来说,是与幼儿园存在较大差异的新的教育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方法和环境不同
幼儿园遵循的是“保教合一”的教育原则。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动静交替,手脑结合,尽量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事物,以获得对事物的清晰完整的映象,寓教于乐。环境布置生动活泼,五彩缤纷,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操作材料供幼儿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和交往。
小学是以课堂为主、书本知识为主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老师以口头讲授为主,在课堂上注重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思维;学生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来掌握所学的理性知识。环境布置相对严肃,密密麻麻的成排的桌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选项少。
(二)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差异较大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教学时间较少。幼儿园大班每天2节课,每节课30分钟。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严格的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
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即使下课后,儿童的行为和活动也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每天上课时间长,小学一年级每天5~6节课,每节课40分钟。教师对儿童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
(三)师生关系明显不同
在幼儿园,教师是母亲的象征,是“第二母亲”,教师对幼儿是保教并重,教师不仅教育儿童,而且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清洁卫生等,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也较多。幼儿不仅对教师在生活上有较大的依赖性,而且在情感上也有较强的依恋。
在小学,严格的教育要求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维持纪律上,很少有机会去照顾学生的生活和与每个学生个别交流,多数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厉的,许多初入小学的学生甚至对教师感到害怕。
(四)社会期望和社会评价的不同
社会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必须完成的社会任务,评价方式比较多元化。
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分数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分数较低的学生,往往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斥责,甚至挖苦、歧视。
三、初入学儿童不适应的表现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种种不同,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初入小学的儿童对小学骤然而至的新的教育要求和环境,普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方面
由于学习任务繁重,生活节奏加快及儿童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许多儿童明显感觉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个别儿童还表现出体弱多病的倾向。
(二)学习方面
主要表现在一些儿童缺乏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读写能力不足。如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缺乏坚持性和毅力,做作业不认真、马虎;或者儿童因书写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三)社会适应方面
许多儿童在进入小学后,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不适应;对严格而繁多的纪律约束不适应;对缺乏教师的关怀和照顾不适应;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从而造成儿童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四)心理方面
由于以上的不适应,常常造成儿童心理方面的种种问题,如紧张、焦虑、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怕学、厌学情绪。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做好幼儿入学的准备工作,不仅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更有利于顺利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解决中学生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并且能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