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与晋中商宅的显著差异还有对读书入仕的重视,这自然离不开介子推的影响。封建社会所谓“士农工商”之分体现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中的静升乡民亦抱持着同样的信条。虽早在明天启五年(1625年)的《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中已有“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的记载,但翻阅相关文献,村民经商的记录仍很少见。西王氏本靠经商起家,明清两代于村内外开设了宝和银楼、万丰公粮庄、德和源醋坊、广顺号绸布庄等商号。但在“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重儒思想影响下,王氏子孙仍大力倡教兴学,除于村内设义学、修文庙之外,还在宅内布置有书塾和书院,最终完成了由商及仕的华丽转身。
王家大院南向的乡村文庙是静升文气的集中体现。这一设在村内的文庙竟得以和县城的学宫同制,足见该地的文化氛围之浓郁。后以生员入学称为入泮,因而泮池之设实际上表明了文庙除崇祀先贤外所兼有的文教功用。中国古代往往庙学合一或庙学并立,昔日静升文庙西侧就设有义学一所。大成门后的第二进院落中,北向是杏坛和大成殿,两侧为东西两庑。高高在上的尊经阁设在最北端的院落中央。
“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在封建时代可谓一般读书人的追求。因此,静升东南方向的巽(xùn)位就供奉了主宰文教的文昌帝君。文昌宫遂与文庙和魁星楼一起,成为众多读书人的精神寄托。静升村内另有文笔塔一座,建在拱极堡近旁。文笔塔之创建年代已然无考,但据当地居民回忆,塔边曾立一碑,记载着塔高八丈有一,隐含着九九大吉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