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二)
44096900000007

第7章 含义精深的宋元诗(1)

宋元时期的文学虽然以宋词和元曲闻名,但在当时作家们的心目中,诗仍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一般认为,中国的五言、七言诗歌以唐代为发展的高峰,宋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没有人比宋代的诗人们更强烈地意识到唐诗的存在,因为他们是紧接在唐诗的后面进行创作的。“李杜齐名吾岂敢,晚风无树不鸣蝉”,面对唐诗,他们的态度是谦虚的,但仍有足够的自信去唱出属于自己的歌声。他们总结了唐诗的表现方法,主动加以变化,追求创新,其成绩也是可观的——与唐诗面貌很不相同的宋诗产生了。大致来说,唐诗好像风采照人、感情投入的歌手在高唱低吟,让人如喝酒一般自然陶醉;而宋诗则像知识渊博、见解新颖的学者一样侃侃而谈,让人如喝茶一般慢慢品味。相对来说,欣赏宋诗往往需要更高的修养,有些作品连专家也很难读懂。但无论如何,宋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经常能跟唐诗相提并论,优秀的诗人如苏轼,与唐代的任何一位诗人相比都不见得逊色。而且,宋代的诗人往往才艺全面,最典型的当然还是苏轼,诗、词、文、书、画、哲学思想、历史研究、文艺批评乃至于政治活动的能力,各方面都达到一流,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同样,元代的诗人们也无比强烈地意识到宋诗的存在,但他们渐渐地步入了一个误区:为了跟宋诗相区别,他们去模仿唐诗。从此以后,人们不断地争论诗歌应该学唐还是学宋,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优秀的诗人追求自己的独创。

由于印刷术的长足进步,宋元诗人的作品保存到今天的非常多。目前北京大学出版了《全宋诗》,数量上远远超越《全唐诗》。不过,相比于《全宋词》,《全宋诗》的编辑工作要困难得多,至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备。

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①。

稚子就花拈蛱蝶②,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③。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④。

【注释】

① 可怜:即可爱之意。

② 蛱蝶:蝴蝶的一类,翅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③ 禁烟:古时寒食节禁火三日。

④ 撰碑钱:替人撰写碑传换取润笔。

作者信息: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9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右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遇事敢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编后小语:

《清明》诗中,诗人无花无酒,甚至“新火”也乞自邻家,生活是如此窘迫,可他依然生活得有滋有味。末句点出了他内心自得的原因:有书可读即心安。

《寒食》写的是闲官的经历。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为徐铉辨诬而激怒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此诗当作于次年的寒食节。从“官闲”一词可见诗人当时有职无权,徒有空名,这也正好有时间赏风光。那么,没钱如何换酒?只有靠替人撰写碑传换取润笔,酤酒自酌,聊遣愁闷。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①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②共金樽。

【注释】

① 霜禽:一作冬鸟,又作白鸟、白鹤。依据诗人“梅妻鹤子”的情趣,还是作“白鹤”解好。

② 檀板:是檀木制成的拍板,演奏音乐时可用以打拍子。

作者信息: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北宋初年的著名隐逸诗人。林逋一生跟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爱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亦不仕。旧时称其“梅妻鹤子”。著有《宋林和靖先生诗集》,存词三首。

编后小语:

这里所选的是林逋的咏梅诗。他的咏梅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本诗的颔联尤佳,写尽了梅花的气质和风韵。“疏影”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暗香”点出了它的清幽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则再现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更突出了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个性。

但这样的佳句并非纯出于诗人的“苦吟”,也是有所本的。五代时有一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竹和桂,并不见多少高明。林逋“拿来”后,轻轻点化,改“竹”为“疏”,改“桂”为“暗”,可谓点铁成金。此联也成了千古绝唱。

东溪①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②,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

① 东溪:即宛溪,在诗人故乡宣城县。此溪源出宣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

② 野凫:野鸭。闲意:天然悠闲之趣。

题解:

《东溪》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是年诗人已54岁。

作者信息: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属官。皇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梅尧臣的著作,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

编后小语:

写景诗往往寄寓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看法,《东溪》也如此。请看颔联。第三句一个“闲”字,已见诗人的志趣。看到“野凫眠岸”,诗人就想象它的自由自在。野凫的“闲意”,其实正是诗人自己“爱闲”和“羡闲”。这里的“闲”并非只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浮云富贵”的境界。第四句一个“丑”字同样翻出新意。“老”与“丑”往往相连,但诗人偏说它“无丑枝”,不仅使村野平添了几分春色,也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心境。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① 题首冠以“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诗人政治上失意后掩饰之辞。

② 诗人当时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夷陵小城,地处偏远,虽已二月,却春风难到。

题解:

《戏答元珍》作于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的翌年(1037)。元珍,系丁宝臣字,时任峡州军事判官,曾作《花时久雨》诗赠欧阳修,后者遂以此诗作答。

编后小语:

此诗写应当见花时节而偏不见花,因而怀疑春风不再远度天涯。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写感叹:作者曾任洛阳留守推官,因而已做过“洛阳花下客”,故看到野花开得再迟也不必感叹。全诗隐含谪居的矛盾心情。“不须嗟”其实颇可嗟。

丰乐亭游春①

欧阳修

绿树交加②山鸟鸣,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

① 《丰乐亭游春》共三首,这里选其一。

② 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加。

题解:

庆历五年(1045),“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诬为“朋党”而遭贬谪,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滁州西南丰山之下有紫微泉,诗人慕名前游并筑亭其上,名为丰乐亭。

作者信息: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有《欧阳文忠公集》。

编后小语:

这一首诗写诗人醉心于春景而感叹春日短暂的心情。绿树成荫,山鸟鸣啼,落花翩舞,在明媚春景之中,诗人不知是沉醉于酒还是春光。待次日醒来,一切皆已物换景移,春无踪迹。春去何其匆匆,诗人的惋惜之情不觉流露无遗,此亦正是本诗新颖生动之处。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②隔,又作尘沙万里③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① 作此诗时诗人正好40岁。长安君即诗人大妹,因兄长写给妹妹,故题中云“示”。

② 三年:言时间之长,湖海言阻隔之深。

③ 万里:言距离之远,尘沙言远行之苦。

作者信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年间两任同平章事(宰相),实行变法,企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卒谥曰文,赠太师。有《王文公集》。《示长安君》于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题西太一宫壁①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

① 西太一宫:在今河南开封西八角镇。

② 鸣蜩:即蝉。

③ 三十六陂:在开封。陂:蓄水池。

编后小语:

《示长安君》为一首离别诗。离别为中国古诗常见的主题,本诗的独特处是以家庭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细节,反衬亲人离别之苦。颔联是最为人传诵的。“草草”修饰“杯盘”,可见酒菜的简单,也即所谓家常便饭;“昏昏”修饰“灯火”,在这样的灯光下兄妹谈心,是何等温馨。这就为后面的“伤离别”作了极好的铺垫。

《题西太一宫壁》是一首六言绝句。据说苏轼读此六绝,赞叹道:“此老,野狐精也!”请注意诗中两个带“色彩”的字:“绿”和“红”。绿,状写柳叶,绿而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红,状写荷花,红而酣,极写夕阳下荷花的红艳。两句不仅色彩绚丽,而且境界极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①,白雨跳珠②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② 跳珠:描绘雨的特点,是骤雨而非久雨。

题解:

作于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此年六月廿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赏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作者信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① 一株雪:即一树白色的梨花。

题解:

《东栏梨花》是《和孔密州五绝》中的第三首。孔密州即孔宗翰,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离开密州任,孔宗翰接任知州,翌年四月苏轼到徐州任职作此诗寄孔。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① 袅袅:一作“渺渺”,形容微风吹拂。崇光:日益增长的春光。

题解:

《海棠》一诗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据说东坡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幽居独处的海棠,苏轼视为知己。

编后小语:

先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的一二两句先声夺人,把风雨突来的情景状写得如在眼前。注意这里既有“形”——翻、跳;又有“色”——黑、白。最妙的是三四两句,风雨突来又突去,正应了“六月”之雨的特点,全诗充满生活情趣。

《东栏梨花》,这首诗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不但精确地刻画春末夏初梨花、柳叶的特征,而且已暗含伤春之感,故有后面的“惆怅”云云。

《海棠》,首两句侧面描写,指微风吹拂春光旖旎时海棠花光洁美丽;后两句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因恐海棠像人一样睡去,故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注释】

① 诗人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② 寄雁传书:用的是苏武留胡时大雁传书的故事。

③ 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有“三折肱,知为良医”句。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了。

题解:

《寄黄几复》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在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与诗人是少年时朋友,此时在四会县(今属广东)。故诗里有“北海”、“南海”云云。

作者信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题竹石牧牛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①,幽篁②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③。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

① 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

② 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

③ 觳觫(hú sù):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

题解:

《题竹石牧牛》诗是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画。

我居北海君南海①,寄雁传书②谢不能。

编后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