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原名守信,号子义,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云南昆明市一个中医家庭。聂耳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她非常聪明,凭着跟丈夫行医积累的经验,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勉强养家糊口。
聂耳自幼喜爱音乐,酷爱滇剧和花灯,一支简陋的竹笛也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他母亲会唱许多优美的云南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总是让小聂耳着迷。虽然此时的聂耳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幼童,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发起讨袁护国运动的蔡锷。蔡将军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
1917年,聂耳入小学念书,十分刻苦用功。他10岁就学会了拉二胡、小提琴,弹三弦和月琴,开始显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读书期间,聂耳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而且是骨干和组织者。他们不仅在学校演出,还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演出活动。
1924年,13岁的聂耳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里无力负担他的学费而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还曾写过一篇《我之人生观》,谈到自己将来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地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这在同龄人中间是个很了不起的抱负。
16岁那年,聂耳终于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来报考黄埔军校不成,又被军队遣散,无奈之中才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尚武的精神、爱国的热忱,始终根植于聂耳心中。1928年,聂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利用这年的暑假,和“玉溪青年改进会”的会员专程回到家乡,举办游艺晚会,演出了《高矮人对话》、《卖花姑娘》、《孔雀东南飞》、《雨夜》、《送别》、《佳雀》等一批新剧和器乐协奏等节目。
1930年7月,聂耳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搜捕,离开昆明到上海,不久加入“反帝大同盟”,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第二年4月,聂耳考入明月剧社当小提琴师,并开始作曲。由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歌舞团中,因他的听觉特别灵敏,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他听了很高兴,索性改聂守信为“聂耳”。
1933年,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到遇难的两年多时间里,聂耳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中国现代乐坛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迹:此间创作了《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开路先锋》、《卖报歌》、《毕业歌》、《新的女性》等鼓舞人心的群众歌曲和《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等优美隽永的抒情歌曲。再加上他写的其他歌曲和他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金蛇狂舞》等6首器乐曲,共有41部作品。在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令人叹服。
而影响最大的当属《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受左翼文艺运动影响的中国电通影片公司决定将田汉编写的《风云儿女》拍成电影,讲述知识分子从梦幻的艺术生活毅然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战场的事迹。影片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负责作曲。聂耳接到歌词后,以饱满的热情立即开始谱曲。在谱曲的过程中,因田汉已被捕入狱,他便与导演许幸之等人商量,把“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末尾因旋律的需要,聂耳又在“前进,前进”之后加了“前进,进!”聂耳吸收《国际歌》、《马赛曲》的音调特点,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作,还精心安排原来长短参差的散文式歌词,一气呵成,使歌声显得非常豪壮明快和坚决有力。
30年代中期,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左翼文艺运动高涨与反动文化逆流针锋相对的斗争。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了公开镇压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1935年春,****江苏省委和左翼文化总同盟先后被破坏,田汉、丁玲、阳翰笙等左翼文艺家也相继被捕。4月后,又传来了聂耳被列入“黑名单”的消息。党组织为了保护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土,考虑到他渴望出国深造的愿望,批准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转赴欧洲、苏联学习。于是他借口到日本去找做“牛皮生意”的三哥为名,于1935年4月15日,离开上海赴日。
在日本的初期,聂耳除了补习日语外,终日忙于参观、考察活动。他曾以自己在日本的观感为国内电影音乐刊物《艺声》写了《日本影坛一角》、《法国影坛》、《苏联影坛》等报导。但是,仅仅在3个月之后,于1935年7月17日下午,他与友人去藤泽市的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被无情的海浪卷走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聂耳是三十年代****早期党员,在他短短23年的生命中从开始革命音乐创作到去世,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却在有限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和光辉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他不朽的旋律,至今仍伴随着中华民族继续奋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