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法国
43755700000022

第22章 法国的风俗习惯(1)

一、牙疼如爱疼

当人们牙疼的时候,法国人就会说:“哦,这是爱疼了。”中国有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你的命”。牙小疼,则让人吃不香睡不甜,哪怕对着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牙大疼,就足以让人寻死觅活的了。爱何尝不是如此呢,爱小疼,则让人辗转反侧、茶饭不思,爱大疼,却也是能够把人命都要走的。看看这古今中外多少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哪一个不是可歌可泣、可怜可叹地惊天地恸鬼神的。所以,觉得牙疼就是爱疼这个说法既贴切又浪漫。想想看,当一个人牙疼时,如果把牙疼当成爱疼来品,那么牙疼过一回的人,一定会更加懂得保护自己的牙齿。悟性更高些的人,牙疼了一回后,也许就会更加珍惜和呵护自己的爱情了。毕竟,此疼彼疼皆性命攸关啊。

二、生命中的男人和女人

有人说,法语是上帝发明的一种专门用来谈情说爱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但优雅高贵,而且充满了甜言蜜语。法国人对妻子的爱称多不胜数:我的爱人、我的心儿、我的宝贝儿等等。但是最正式的称呼是我的女人或我生命中的女人。这个称呼相当于中文里的妻子一词。法国人向别人介绍他们的妻子时就说:这是我的女人。喜欢煽情点的人还会说:这是我生命中的女人。

在法国,男人们把母亲看做第一个生命中的女人,形容自己的母亲时,法国人通常会动情地说:母亲我第一个生命中的女人。生命中的女人的反义词是生命中的男人。也就是说,做妻子的也完全可以煽情地告诉任何人,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男人或我生命中的男人。

三、漂亮母亲

古今中外,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向来都是极其微妙的:两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男人确实一件很麻烦的事。这点上,完全可以从各国的语言中瞧出些端倪来:丈夫的妈妈,中文称为婆婆,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尊称。这个尊称是很符合中国国情和东方道德规范的。在这个称呼中,长幼上下之关系自然不言自明了。不过,倘若是要抠字眼的话,这个称呼恐怕是不能让怕老的女人感到愉快的。法语的说法是丈夫的妈妈漂亮母亲。这话足以让任何一个女人都要高兴上半天的了。毕竟,越老的女人越愿意漂亮这个形容词使用在自己身上的。不过,西方人面对面的时候,当事人间都是直接称名道姓的。做婆婆的可以直接叫媳妇的名字,做媳妇的也大可以直接叫出婆婆的姓名来。这样一来,等级和长幼观念就比较淡些,婆媳的关系也显得相对简单些。

四、喜欢行狗屎运的法国人

法语中有很多词汇和句子只适合在熟人之间使用。法国有一个国骂——Merde,直译为狗屎,但意思和中国的国骂却是大同小异的。在法国,对于熟人,不宜祝他们行好运,而应该祝他们行狗屎运。在中国,行狗屎运这样的话,让人听是心里总不是滋味。虽然那也是一种运气,但总是含有一些贬义的。行狗屎运这样话,当事人用来自我解嘲可以,旁观者背后用来发泄自己酸溜溜的妒嫉心理也可以。但是,当面告诉当事人,他们所行的都是狗屎运,再亲密的朋友间也会心生不快的。但是,法国人却偏偏喜欢行狗屎运,而且还喜欢让别人都祝他们行狗屎运。

五、婚礼

法国人的婚礼既传统又随意。一般婚礼由市长或者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日,从早上9时至下午5时之间。一般的法国人都喜欢选择在周末结婚。这样便于更多的亲友们前来观礼。法国与中国的传统婚礼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最突出的不同在于,在中国的传统婚礼的过程中,男方一般要给聘金。我在台湾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往往会听到新郎的父母给了多少聘金,请客花了多少钱,等等。在法国,刚好相反:没有人谈聘金,倒是新娘要准备充足的嫁妆。

一般法国女孩子,从青少年开始,都会为了自己将来婚姻购买床单、碗盘、毛巾等家庭日用品,而且,婚宴的费用一般也必须由女方承担。因此,法国有“嫁妆吞噬者”的说法,用于形容少数不良男性,选择结婚对象时专门挑选富贵家庭的女儿,作为致富的途径。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差别在于被邀请的人所送的礼。在中国谁被邀请参加婚礼,就应该送份红包,而红包是有行情的。一个法国朋友在台湾与台湾女孩子结婚,就完全入乡随俗了;他就直接与朋友说:他们结婚是按照中国的习惯收红包的,不照法国的习俗。

法国的习俗是:新娘新郎在结婚前想清楚,他们婚后家里需要什么东西,再到当地的较有规模的商场建立一个结婚明细表,列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此后,在所寄的请帖会附上说明:“我们的结婚明细表在某某商场”。你就必须前往该商场看明细表里有什么东西还没有被别的客人买,再按照自己的经济能力替新人买一套床单或者一组水晶杯,等等。当然,不能不买!

法国人结婚,也会从客人的身上赚一点:方法是拍卖新娘的袜带(其实,现在法国女性很少穿传统必须绑袜带的丝袜,而穿裤袜)。拍卖的过程也蛮有意思:每次有人出钱,就把新娘的裙子撩得高一点,直到袜带出现为止!

六、法国的社交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般以握手为礼,少女和妇女也常施屈膝礼。在男女之间,女士之间见面时,他们还常以亲面颊或贴面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个男人见面,-般要当众在对方的面颊上分别亲一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施吻手礼时,注意嘴不要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国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后敬男,哪怕女宾的地位比男宾低也是如此。走路、进屋、入座,都要让妇女先行,拜访告别时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谢,介绍两人相见时,一般职务相等时先介绍女士。按年龄先介绍年长的,按职位先介绍职位高的。若介绍客人有好几位,一般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顺序依次介绍。有时介绍者一时想不起被介绍者的名字,被介绍者应主动自我介绍。到法国人家里作客时别忘了带鲜花。

送花时要注意,送花的支数不能是双数,男人不能送红玫瑰给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种类上应注意:在当地送菊花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法国人把每一种花都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所以选送花时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爱情;秋海棠表示忧虑;兰花表示虔诚;郁金香表示爱慕之情;报春花表示初恋;水仙花表示冷酷无情;金盏花表示悲伤;雏菊花表示我只想见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丽花表示感激;金合欢表示信赖;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属于你;白丁香表示我们相爱吧;倒挂金钟表示心里的热忱;龙头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轻视我的爱情;红茶花表示我觉得你最美丽。此外,法国人视鲜艳色彩为高贵,视马为勇敢的象征,认为蓝色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粉红色是积极向上的色彩。但法国人忌讳核桃,厌恶墨绿色,忌用黑桃图案,商标上忌用菊花。法国人还视孔雀为恶鸟,并忌讳仙鹤(认为它是蠢汉与淫妇的象征)、乌龟,认为杜鹃花、纸花不吉利。

如果你对老年妇女称呼“老太太”,她们是很不高兴的。法国人还忌讳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为这有过分亲热和图谋不轨之嫌。他们还不愿意别人打听他们的政治倾向、工资待遇以及个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见面就送礼,法国人会认为你不善交际,甚至认为粗俗。

法国女宾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一般不欢迎服务员为她们送香巾。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点,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近。

法国人在交谈时习惯于用手势来表达或强调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与我们的有所不同。如,我们用姆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他们则表示“二”;表示“是我”这个概念时,我们指鼻子,他们指胸膛。他们还把姆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

法国人一年到头似乎离不开酒,但贪杯而不过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顿顿离不开酒。他们习惯于饭前用开胃酒疏通肠胃,饭后借科涅克(白兰地)之类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时,吃肉类配红葡萄酒,吃鱼虾等海味时配白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于吃鱼,也可用于下肉。女士都爱用玫瑰红,以显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国人不仅看菜下酒,什么酒用什么杯子,也很有讲究。法国人讲究虽多,但喝的并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会,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七、弗里吉亚帽

代表法兰西共和国的寓意形象,是一位通常戴一顶弗里吉亚帽的妇女,这虽未写入宪法,但我们可以赋予她某种官方特征,因为,在国家印玺、硬币和邮票或其他政府行动和责任的标记上,都有她的形象。这又要上溯到法国大革命时代,在推翻君主立宪制、摈弃了它的印徽和带百合花的国徽之后,大革命不能没有自己的替代徽记。于是,1792年9月末,国民大会宣布:国家玉玺将带有“自由的形象”。然而,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寓意画像著述,都把弗里吉西帽视为自由的特征。根据1792年的一项决定,这顶帽子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主要徽记。从此,它就义无反顾地进入了法兰西历史。共和派胜利之后,力图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全法国的确认,法国弗里吉亚帽的寓意,受到了普遍赞同,在某种程度上,这顶帽子已经法国化了。自15世纪末起,弗里吉亚帽被法兰西国有化的特征,变得更加鲜明,以至全球自由的寓意,也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头部的饰物,最著名的是巴托尔迪雕刻的纽约自由神头饰。

在19世纪错综复杂的历史中,有一些共和党人,认为弗里吉亚帽过于革命化,平等与和平的共和国象征,应该用其他方式表现(例如橄榄枝)。

共和国象征的历史故事,除经历过述那些一过即逝的插曲外,还有几个更为著名直至今天还依稀可见的创作。

一个是,1849年发行的法国第一枚邮票,也称为献给色列斯(译注: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另一个,是坐在国玺上,以太阳为头饰的共和国像,还有挂在公证人家门上的盾形纹章,以及荣誉军团奖章上的头像。

八、公鸡

很久以来,关于公鸡的说法总是莫衷一是。从耶稣受难的故事讲起,公鸡是基督教义中警惕性的象征,但长时期以来,由于公鸡和高卢拉丁文化的亲近关系(高卢人高卢鸡),公鸡的象征,已融入了法兰西民族文化。当然,也不应忘记公鸡勇敢和勇于战斗的好名声:公鸡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国化的著名品格。雄鸡式头盔尽管如此,把公鸡定为正式的民族象征,从来不过是一种微弱的愿望而已,在大革命年代,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国时期,都先后做过几次尝试。公鸡被拒绝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选择一个动物做为象征,这种选择的本身就有某种纹章的意味,也就是“封建”的东西,所以,不好。其二是,无论为何,公鸡也是家禽饲养场中的动物,不能与狮子、雄鹰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鉴于上述原因,公鸡仅被派上了两种用场,尽管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至少与国家的政治尊严相比,只能屈居次席:一种是,它象征着我国优秀的体育事业;另一种是,在某些纪念世界大战中阵亡将士的建筑上,用做勇敢作战的象征。

九、洛林双十字

在洛林双十字的旗帜下(至少是在法国分担的地区),法国参加并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自由法国和后来的抵抗运动,之所以选择洛林双十字作为象征,就是因为要区别于当时维希政权继续使用着的三色旗。现在,洛林双十字,通常用做回忆1940—1945年的建筑物标志,从瓦列里山,到极不知名的村野地区,大凡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均有此标记。

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戴高乐将军,通过提高总统任期(1958—1969)的地位,为洛林双十字旗做了更多的工作。在纪念他入主爱丽舍宫的纪念章上,用了字母“V”框起洛林双十字的形象;取代共和国妇女形象的第一人就是戴高乐将军。对洛林双十字标记,将军的这一创意,具有双重推动的含义,这势将迫使戴高乐的继承人,也要为自己选择各种个人纹章。

十、奶酪——法国的灵魂之一

法国有“奶酪之乡”的美誉,其原文是“La france aux 1000 fromages”,意思是夸耀法国有一千种奶酪。实际上法国的奶酪大概是四百多种,而且常常有新产品出来,其原料主要为牛奶或羊奶。据说奶酪最早的纪录是1.2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动物内脏作为皮囊原料。迁徙途中,装满牛奶的皮囊在与炎炎的烈日下随着人的前进不停震荡,于是皮囊中的牛奶发酵,奶酪由此而生。我们可以了解奶酪的基本原理--动物胃(实际上是牛羊胃中的凝乳酶,有了它,奶才会凝固,浓缩)、温度、发酵!无论奶酪的历史如何演变发展,其种类如何驳杂众多,但原理大同小异,但如果温度或者程序稍有变动,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产品。

早期的法国奶酪比较清淡一些,不经过凝乳酶凝固。5世纪时干酪受到普遍欢迎,富裕家庭把奶酪当作休闲食品,穷人则把奶酪当作主食。17到18世纪时,奶酪的技术掌握在修道院中,现在仍有许多奶酪广告以修道院或修士做背景来宣扬其品质。随着奶酪技术在当地农民中的演变,生产出很多延伸产品。最初的绵羊奶、山羊奶也逐渐带动牛奶奶酪发展。奶酪的生产技术也被制作商与小型作坊控制,后来的法律为奶酪技术垄断提供了相应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