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浙商商道
43746300000008

第8章 浙商制胜的二十八个商道(1)

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浙江人能吃苦;与内地人相比,浙江人很灵活。

——茅于轼

敢于冒险

有人说,浙江人似乎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子。浙江人坚毅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在他们的商业活动中显露无遗。19世纪末和20世纪40年代,浙江人曾两次大规模地漂洋过海,前往日本和欧美等地以及港澳地区创业,其中不少人成为当地工商界或金融界的巨子。

从浙江商人的经营行业看,浙江商人敢为天下先,大胆开拓新领域,经营新兴行业。近代以来,不少浙江商人从事进出口贸易,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钟表、眼镜、西药等畅销洋货,还有不少人经营房地产业、保险业、证券业、公用事业和新式服务。这些行业都是“新玩意儿”,经营效益颇好。

浙江商人的商业资本的出路也充分体现其开拓冒险精神。他们有了一定资本后,不是买田置地或放高利贷以求保险,而是把商业资本利润投资于产业,把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起来。他们之中也有败走麦城的,但成功者却是多数。

浙江商人商机敏捷,从不墨守成规,及时调整经营方针的能力特强,仿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代表着优秀的现代商人品质。

香港巨商浙江人王宽诚,1947年刚到香港时,香港经济萧条,地价暴跌,房地产不被看好。王宽诚经过认真分析,预料几年后香港经济必定复苏,于是,果断大胆地在新界购进大片土地,建造数十幢名为“海圆公寓”的高层住宅。到了1949年,大批达官巨商蜂拥香港,“海圆公寓”以极高的价格售出,王宽诚大大赚了一把。

“世界船王”包玉刚,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他的航运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卖掉所有船只!因为他预感到两伊战争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必将殃及油船运输,因此,他及时抽出资金,投资香港地下铁路和隧道,出任隧道公司主席。

基于浙江人的以上特点,在与他们做生意时:

·必须先了解市场。因为市场客观环境的变化,同行业竞争对手经营手段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意的成败,及时了解市场才能以变应变;

·根据市场变化,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向后,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才可先发制人;

·必须做到人变我变,人未变,我先变,以待其变。

冒险精神是浙商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海外“淘金”不容易,但是浙江商人却冒险摸着石头走出去,这就是浙江商人的性格,不畏艰难困阻,只有这样的个性,他们才把30元的鞋怎样卖到100元。

“一定要走出去,不然你就只是井底之蛙。”一次聚会中,一位浙江的企业家这样说。前不久,笔者又碰到这位企业家,他刚从南非考察回来,“打算去收购那边的一个工厂,现在各国对贸易限制越来越多。”想走出国门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团到境外考察的频次也越来越高。绍兴县外经贸委外贸外经科沈科长告诉笔者,他们那边刚有一个企业团到越南考察回来,而之前一批印染企业刚去俄罗斯等地“探访”过了。

“浙商走向海外的步伐领先全国,2005年底累计共有2194家企业到境外淘金。”浙江省外经贸委外经处一负责人说,大部分都是做贸易为主,随着这两年贸易摩擦加剧,浙江企业到国外办厂开始多起来,投资额也从“十五”期间的平均每个项目20多万元上升到现在平均每个项目50多万元。

冒险是赚钱的最大勇气,也是获得最大回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的商人中,浙商具备这种勇气,他们成功了,他们知道尽管风险很大,但是同样摸着石头走出去。

“现在我们在尼日利亚的公司已经有四条生产线,一天能生产2000双鞋子呢。”温州市双合盛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竹坚向媒体透露。

20世纪80年代,陈竹坚同不少温州人一样,也加入到鞋子生产大军中。“走出去也是没办法。”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陈竹坚发现,国内竞争太激烈,而且翻版速度非常快,于是从1992年开始,陈竹坚就四处考察国外市场,最后相中了尼日利亚。

“当时尼日利亚的中国鞋也很多,但都是当地的商人到迪拜批发进口的。尼日利亚也算是个大国,所以决定先到那边尝试贸易。”双合盛董事长陈竹坚回忆,当时那里没有几个中国人,连酱油、醋都没有,生活各方面都不习惯,但生意很好做,一双在国内成本30多元的鞋,运到尼日利亚要卖相当于人民币100多元的好价钱。

1998年,双合盛就在尼日利亚设立了销售公司,成了第一家在尼日利亚开公司的中国鞋商。双合盛尝到了甜头,陈竹坚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将销售公司开到尼日利亚,接着更多的温州鞋和中国鞋杀向尼日利亚。

开一个柜就赚一个柜的好时光没有维持多久,随着中国鞋大量进入尼日利亚,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趋于恶性,大家最无奈也最熟练的价格战开始在万里外的非洲开打。

2004年1月,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包括男式皮鞋等新增的41种商品禁止进口。好不容易拿下的市场自然不能放弃,陈竹坚决定在当地办厂。2004年8月,双合盛在尼日利亚的生产线正式启动。而今,他们在那边的加工厂正打算扩张,以应对2007年当地政府要求所有鞋类原料要在当地采购的政策。

“开始是被逼才走出去,但现在发现国外市场真的很大,舍不得放弃。”陈竹坚说,目前他在近十个国家都设立了自己的销售窗口和加工厂。

事实证明,敢于冒险的民族才是优秀民族,世界上的人们都很敬重犹太人,其实就是敬重他们敢于冒险的精神,在中国,浙江商人同样有这样的勇气,他们说:“被逼的、自觉的,都要走出去。”浙江是资源小省,到国外办公司开发资源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原因之一,浙江新洲集团揽下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州总面积达16.4万公顷的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经营权;长青实业公司也踏上了非洲刚果开发钴矿等重金属资源之路。据了解,浙企在境外投资了8个涉及森林和矿产的资源开发项目,至此,浙江省在境外投资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累计已近30个。

“这两年纺织业受到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比较大,国内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又很激烈,所以许多企业考虑到境外设公司。在境外设厂,一方面信息比较灵通,企业生产更加灵活;同时订单的价格也比在国内‘广交会’等集会上的类似订单要高,因为在国内存在压价竞争。”绍兴市外经贸委外经处骆处长说。

诸暨市博览布业发展有限公司外贸生意一直做得稳稳当当,但现在他们把眼光投向了国外,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光靠外贸配额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觉得应该主动出去,到外面找市场。”前不久,他们在柬埔寨设立了贸易窗口,“这是出去的第一步”。

当然,走出去的不仅是纺织类企业,还有许多轻工家电企业,他们也想主动去开拓更大市场,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反倾销”冲击。

研发能力不够,创品牌难度大,怎么办?浙江民企想到一个好途径,到“海外”去买。在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困于贸易壁垒的时候,浙江企业正积极谋划,找到了一条“买船出海”的道路。

哈杉鞋业的前身是温州恒丰皮鞋厂,王建平独资创办于1991年7月。当时,只是一个拥有10多个工人的皮鞋手工作坊。而今,哈杉鞋业已经经历做鞋到卖鞋,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研鞋。

温州鞋业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大都在中低端徘徊。1999年底开始,哈杉董事会就开始讨论哈杉的品牌战略问题,但大多数人对自创品牌信心不足。2001年底,董事会决定通过品牌嫁接的方式到国外走出一条自己的品牌路线。

为实施品牌嫁接,公司管理层到处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时,意大利的威尔逊公司进入了哈杉的视野。经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接触和交流,哈杉鞋业2004年收购意大利制鞋企业威尔逊公司90%的股份。

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威尔逊公司,坐落在米兰娜维安娜被称为“世界鞋都”的产鞋工业区,主要加工生产WILSON、POLO、VERSACE等品牌的男式绅士鞋,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哈杉不远千里跑去并购国外企业,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想利用意大利时尚之都的优势,嫁接品牌;二是利用威尔逊的研发资源,弥补自身原有的不足;三是利用其销售渠道,很快打开国际市场。

当汽配行业老大万向集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并购国外企业的时候,着实让浙江人兴奋了一把。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大手笔收购或并购国外企业。前不久,以生产摩托车出名的浙江钱江集团出资控股了意大利百年老厂贝奈利公司,华立集团、UT斯达康等企业也曾频频出手。“如今全球就是一个市场,到国外办公司也变得很自然。”省外经贸委外经处一负责人说。

“跟前几年相比有个好趋势,就是走出去的形式越来越多了。既有去国外设窗口的,也有去生产的,浙江美邦纺织有限公司则是到美国收购了一个科技公司。”绍兴市外经贸委外经处骆处长说,在国外做生产型企业的,地点一般设在发展中国家,比如南非地区,还有越南、柬埔寨、巴西等地,因为那边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设贸易窗口的企业就更为灵活,很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也有设点,同时也有开发资源和兼并科研机构的。

追求效率

有许多在浙江工作的外省人才告诉笔者,浙江的工作节奏快得几乎让他们难以适应。而这种气氛又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规则,因此工作效率也是异乎寻常的高。

这种强烈的效率观,正是浙商所极力追求的。与内地一些国企人浮于事现象不同的是,浙江民企十分强调“今日事、今日毕”,决策一旦形成便能进入高速、高效的行动,因而其雇员的工作饱和度自然较高。笔者了解到,现在有不少浙江企业策划营销活动,头天晚上形成方案和下发通知,第二天一早就能在全国同步开展,而且丝毫不会走样。这种快速反应的决策机制、迅速行动的执行能力,成为其制胜市场的突出竞争力。

温州服装商人过去特别让人称道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办事效率:意大利或欧洲发布一个新的流行款式,第二天他们就可以拷贝进行大批量生产。为收集欧洲最新的服装款式,这些企业多在意大利等国专门设立信息收集点;宁波的服装企业也极为重视效率提升,如雅戈尔于今年3月份投资1个亿,与中科院合资成立分公司,对整个集团的管理进行信息化调整,旨在借助管理工具提高效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无缝隙的连续工作方式。正是在强烈的时间效率观的催生下,过去10年间,浙江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像雅戈尔、杉杉、罗蒙、报喜鸟、庄吉、步森等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为响亮的名牌,洛兹、太平鸟、美特斯·邦威、法派、森马等也在全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目前,在浙江省拥有的32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服装就占到了8席。

做电表和空调起家的奥克斯集团,是比雅戈尔早3年实施ERP的宁波另一家大型民企,其老板就自称“对信息化工具上了瘾”。据了解,在他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里,严格设定了每个人处理事务的流程和时限,并进行效率考核。近日该企业老总本人批阅文件延误了一天,也被系统自动罚款。再如,其每天要做哪些事,手机都会自动提示。老总的一切行动和日程安排,都是听时间的话。

浙商这样热衷于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确保效率最大化,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浙江制造业最明显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制造产品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省外,制成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也在省外,这就决定了浙江企业信息化必须依赖于电子商务的支持。扫描浙江各地的支柱性企业,从服装、皮鞋、打火机、低压电器到网架、阀门、电梯、家电、汽车零配件,浙江的民营企业大都从事制造业,整个制造业更是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46.3%的比重,所以浙江企业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的信息化。

同样已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均瑶集团,其董事长王均瑶从航空一路做到乳品,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人家慢走,我要快跑,这样才能不落后”;有“中国第一商人”之誉的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对时间效率观也有清醒认识,他认为“做企业,本质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明白企业永远处于危机之中”;波导公司的徐立华在1999年决定进军手机行业时,则强调企业的策略是“必须要有速度,不能像烧开水那样,10度、20度地慢慢来,因为没有人给你时间。”徐所在的行业,恐怕对时间的无情有最切肤感受。如今,手机产品外观与功能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和产品无法相比拟的,甚至超过了电脑产品的更新速度。因此,波导将产品新陈代谢的能力,视作是企业研发实力和市场反应速度最重要的表现指标,并由此走出了一条由“拿来主义”到“紧跟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的特色研发之路。有意思的是,在徐当年和几名同学一起创业时,公司取名“Bird”,即是梦想获得飞鸟一般的速度。如今,这只“飞鸟”已连续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2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成为引领国产手机奋力狙击和超越洋品牌的“头雁”。

“草根”起家的浙商,可能不一定听领导的话、不一定听行政指令的话、不一定听规矩的话,却认准听老百姓的话、听时间的话。他们凭借炽烈的企业家精神和灵活运用现代商业制度的游戏规则,逐渐成为最具人气的“财富制造商”。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浙商还将继续取得世界性的影响与业绩。

但是,也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的今天,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商人虽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依然要保持理性的思维,审时度势,寻找自身的定位很重要。世界上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朵,企业最终是要倒闭的,因为盛衰更替乃是历史规律。

纵观中国企业界,能够保持旺盛发展周期的,平均不超过10年。因此,浙商唯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寻找自身弱点,克服改正,才能活得更长久、更精彩。这也是浙江商人走向世界,张扬“浙江活力”的基本保证。

精打细算

在人们的眼里,浙江商人很精明、很会算经济账。笔者认为,浙江商人的经营观,就是向钱看、听钱话。

没错,企业是逐利的,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经营者们需要做的只是承认下来,抛开所有虚伪的托词和掩饰,习惯这个表述所带来的最初的不适。但与内地其他一些商帮不同,浙商并不讳言“一切向钱看”的说法。因为他们明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是硬道理,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本质上就是听钱的话。同样,要想在市场中制胜,就是要一切按经济价值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