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所认为的常理来看,当有人来自己家串门时,可以让家庭气氛变得更热闹,孩子也会因此而更快乐,可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很多孩子当面对有客人的到来时,不是表现得特别顽皮、吵闹,就是闷闷不乐、乱发脾气。
这些“怪病”是怎么产生的呢?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变得兴奋、活跃是一种由于新鲜感而带来的刺激,也可能是孩子想引起客人的注意而故意表现出来的,但孩子变得闷闷不乐的原因,则多是因为压力。这种压力的产生的来源主要是父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父母为了给客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客人在自己家里待得舒服,常常会在客人到来前嘱咐孩子要讲礼貌。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并为此感到紧张。特别是客人在自己家待的时间过长,孩子就会因为压力而感到疲惫,因此,他就希望客人快点儿走,以后永远也不要来。在他心里,客人是给他带来额外负担的人。这些孩子自然就不会喜欢客人的到来,一旦面对客人到来的情况,就变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芊芊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不喜欢家里来客人,每次有客人来时,她都会比平时表现得反常,比如她会缠着妈妈不放,或者故意和妈妈闹别扭。
有一次,妈妈的朋友辛迪前来做客,妈妈还担心芊芊会不理人家呢,结果就在她去厨房准备水果的时候,发现辛迪和芊芊聊得正高兴呢。
原来,辛迪主动和芊芊聊起了她在幼儿园的事,芊芊一下子来了兴致,跟辛迪阿姨讲了好几件有趣的事,辛迪阿姨听得也是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提出一些令芊芊感兴趣的问题。
这时候,芊芊的妈妈才意识到,并不是孩子不喜欢客人来,而是每次客人来了后,她会产生一种受冷落的感觉。
从那之后,家里再有客人来,妈妈都会让芊芊参与到招待客人或者和客人聊天的过程中来,而芊芊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快乐又懂事的小主人了。
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友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角色,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而朋友之间的往来则为这份友谊添砖加瓦,所以,接待朋友几乎是每个家庭必须要做而且也乐于做的事。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发现,如果客人不是孩子自己邀请的,那么他就明显对家中来客很冷淡,好客的父母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冷漠、自私呢?有没有什么良方帮助孩子改变呢?
1.将孩子郑重地介绍给客人
孩子是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和其他成员有着平等的地位,但是,这一点却常常为家长所忽略。当客人到来时,他们不把孩子介绍给客人,甚至会说“大人们交流,小孩子到一边去”。这样的做法和语言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同时他们的心里也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学习一下欧美国家的父母,当面对客人时,把孩子郑重其事地介绍给客人,同时强调一下孩子的个性和特长。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有一种被尊重感,而且他也会更自觉地投入到与人交往中来。
2.为孩子创造与客人互动的条件和机会
前面事例中的芊芊之所以一改往日不愿意面对客人的习惯,主要原因是这次来的客人和她玩得到一起,这种互动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也是个小大人,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因此,家长们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和客人互动的条件。比如在家中可为孩子准备陈列架,陈列孩子的心爱物品与手工制作;准备一面陈列墙,悬挂孩子的画作、纸塑、照片,让孩子当“讲解员”,促成他与年长的客人落落大方地交流。平时注意收集孩子感兴趣的卡通片、故事角色、近来爱玩的小游戏,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孩子喜欢的话题,让孩子不会抗拒和客人一起交流。
3.不要只顾照顾客人,也要适当关照一下孩子
父母们往往为了把客人招待好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在此我们需要强调一下,千万别认为孩子独自玩得正欢,就不必答理他了。也许,正在一遍遍地搭城堡或玩拼图的孩子,心中正被孤独感侵扰,那么拥抱一下、摸摸他的头、递上孩子喜欢的水果,都在向他传递这样的信息:“客人很重要,但你也很重要,爸妈并没有置你于不顾。”
4.让孩子参与到某些话题中来
就像家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一样,主人和宾客之间的交流中的某些话题,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客人问应不应该给自家6岁大的孩子上网?或者带4岁多的孩子长途旅行是否会不妥,等等。虽然这些问题主要是大人考虑的范畴,但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他们的看法,也许同龄人更有发言权。不仅如此,让孩子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对其语言逻辑能力的发展、胆略的锻炼以及与人交流不怯场、不畏缩的大方风度的培养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