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学礼仪的第一本书“小橘灯”亲子学堂丛书
43743100000023

第23章 教会孩子懂得客气对待家人

“给我把衣服找好!”“给我放好洗澡水!”“给我盛饭!”……这些颇具命令式的口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并不鲜见。很多孩子就这样跟自己的父母说话,“命令”父母做这做那。而父母呢,对于孩子的命令欣然接受,不去讲道理、不去反驳,听之任之。

可是,我们可曾考虑过,这是多么不礼貌的行为啊!换作是别人,用这样的口气对我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我们会做何感想?同理,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外面跟别人这样说话,那别人是否会配合他、会乖乖听他的话呢?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非常缺乏教养的做事方式,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厌烦,那么就请从家庭这个孩子的第一课堂做起,让孩子从小懂得客气地对待家人。只有这样,当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时候,才会客客气气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周围人的欢迎和尊重。

彬彬一家在吃晚饭,当彬彬把碗里最后一口米饭吃完后,就把空碗推到一旁的妈妈面前,对妈妈命令道:“再给我盛一碗去!”妈妈去厨房帮他盛完饭回来,彬彬连声谢谢都没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饭的时候,彬彬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清蒸鲈鱼端到自己跟前,一点儿不顾及家人。等吃完饭后,彬彬放下碗筷,跑到客厅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去了。看了一会儿,他感到口渴,就对正在厨房洗碗的爸爸说:“我渴了,给我端水!”爸爸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拿着彬彬的杯子给他倒了一杯水,彬彬只是伸出手来接水,而眼睛根本没离开电视屏幕。

类似的情景天天在彬彬家上演着。虽然彬彬的父母对于儿子的行为也有点儿发愁,但他们却一再容忍着、“坚持”着,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甚至还觉得,孩子在学校肯定不会像家里这么舒坦,那就赶紧趁孩子在家的时候多对孩子“好”一些。

也许像事例中彬彬父母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把孩子视作宝贝疙瘩一样“供奉”着,对于孩子不客气的言行并不介意,只是不知道这些家长想过没有,当你的孩子在同学们中间、在其他外人中间也这样命令别人的话,那么别人会怎么看他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能有什么作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能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开始练习正确的待人礼仪,那么他步入社会后,是无法用礼貌、得体的方式和别人打交道的。

1.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本身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所以,父母要身体力行地尊重家人,对家人客气地讲话,比如经常对对方说“谢谢”、“对不起”、“请”等,这些被身边的孩子看在眼里,他自然会学习,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到对他人客气的言行和举动。

2.让孩子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我们常说一个词:理解。我们对待孩子的培养,同样不要忘了“理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孩子只有学会理解,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会懂得客气地对家人说话。为此,家长朋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培养孩子的这一品质,比如,当发现孩子因为情绪不好而动手拍打他的玩具熊时,你可以对他说:“打玩具熊,玩具熊会疼的,所以不要打它了,好吗?如果它感受到你是个喜欢打人的孩子,那以后可能就不喜欢你了。”通过这样的“移情”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也让他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也就不会对别人颐指气使、毫无礼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