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都太娇惯了,个个跟‘小皇帝’、‘小公主’似的,这让他们非常淘气,动作粗鲁,还具有攻击性。我们家孩子平时还算乖巧懂事,可要是赶上他情绪不好,稍微有点事儿就乱发脾气,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育儿论坛里,一位妈妈这样发着感慨。
还有一位名为“家有淘气鬼”的妈妈也诉苦说:“我家那个孩子,现在都八九岁了,还是走路莽莽撞撞,不是磕破这儿,就是碰到那儿,浑身没有一点伤都没有的时候。”
在这位妈妈后面还有一位爸爸也跟帖道:“我家孩子也差不多,你告诉他要举止得体,可他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照样张牙舞爪。”
看得出,家长们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得体的举止,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可是孩子们却距离这一标准尚远。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该怎么解决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看看壮壮的爸爸是怎么塑造“小绅士”的。
壮壮是个11岁的小少年,他聪明活泼、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孩子。而更让老师和家长欣慰的,是壮壮一直以来所体现出来的绅士般的风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或者在其他公共场所,壮壮一向温和说话,从不乱发脾气,也不大吼大叫,对待别人都是彬彬有礼。熟悉的人都说,看壮壮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个小大人。很多家长还为此向壮壮的父母“取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壮壮一样。
没错,壮壮之所以如此“绅士”,主要还是得益于父母对他的培养和教育。据壮壮的爸爸妈妈介绍,壮壮虽然是独生子,但在家里从没有“小皇帝”一般的待遇,而是和家人一样,吃东西平均分,家务活一起做。做律师的爸爸和做编辑的妈妈除了给儿子讲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故事,更会以身作则,为儿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看得出,事例中的壮壮生活在一个“民主”、“平等”和有着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中,这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彬彬有礼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家长的骄傲,成为同龄孩子的榜样,这一点是值得家长朋友们学习和借鉴的。
记得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就是礼仪修养,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不但对孩子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可以说,一个有良好礼仪修养的孩子才会具备好的品性,才会取得良好的发展。
其实,生活中的现实事例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着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的人,他们通常有着更圆融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周围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这些人也会因此更容易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为什么会如此呢?实际上不难理解,这是因为那些言行举止得体的人往往非常谦虚谨慎,从不装腔作势,更不会夸夸其谈、招摇过市,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内在品质,不愠不火。
要知道,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就好比促成人际交往的“黏合剂”和“润滑油”,它能用自己特有的力量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顺利融洽。
1.让孩子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
有的孩子没有礼貌,并不是他们的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尊重他人,也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尊重,例如,我们常见到一些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随随便便,就和在自己家里一样,而其中应该有的区别他们并不知道,这就需要家长多给予引导,告诉孩子礼貌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另外,家长还有必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比如,在外面不要穿拖鞋和背心;穿衣打扮要尽可能整洁大方,不要敞开扣子露出胸脯;不要戴着手套和别人握手;吃饭时不要让嘴巴发出太大的响声;走路要挺胸抬头,不要弯腰驼背,等等。
2.告诉孩子,不给伙伴乱扣“帽子”
一些孩子喜欢给伙伴们起外号,有的外号还带有贬损或者侮辱之意。对此,家长们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理,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比如,如果你听到孩子喊伙伴“猪脑袋”,那么就立即对他进行处罚,并告诉他:“这样的词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我希望你以后要记住。”平时,父母还要时常跟孩子交流,告诉他与人为善是生活准则之一,不要给伙伴乱扣“帽子”。
3.引导孩子让讲礼貌成为习惯
在平时的举止中,最重要的就是讲礼貌,它是我们表达同情心的方法之一。懂礼貌的孩子会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长期坚持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习惯。
对亲近的人也要讲礼节
大多数孩子都懂得在与陌生人或者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采取礼貌的态度,讲礼貌的话语。每当这种时候,他们也会自觉地注意礼仪修养。然而,这种礼仪修养却在面对家人,特别是熟悉的亲人时却全然不顾了,似乎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事,甚至是虚情假意的表现。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的。家人之间虽然存在特殊的亲情联系,但一样有讲礼貌的必要。这不是什么虚情假意,也不是什么“假客气”,而是对家人真心诚意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