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着孩子的时候,往往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二是孩子乱发脾气。当孩子像小火药桶一样大发脾气,家长的心情也会跟着烦躁起来,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面对一个乱发脾气的孩子,常常让家长感到羞愧,担心别人暗地里说自己的孩子缺乏教养。
那么,孩子的脾气到底能不能改正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造成孩子“暴脾气”的原因有很多:娇生惯养、不受重视、经常受打骂,等等。家长要做的,就是改善这些不科学的教养方式。
昭昭是个7岁的男孩,别看年纪不大,脾气却不小。
有一天,昭昭睡醒午觉后,想起来睡前玩过的一个游戏,他还想继续玩。可当他走到小桌子旁,却发现什么也没有了,自己“过家家”用的小盘子、小碗,还有“看书”的小熊、在小车里躺着的小兔兔都不见了。
顿时,昭昭大发雷霆,一边打着妈妈一边嚷着:“你讨厌,你讨厌,谁让你把我的过家家给破坏了,你赔我!”妈妈叹了口气,她本以为自己帮孩子收拾了玩具,会让孩子感激自己呢,结果却引来儿子一通乱吼。
妈妈很生气,就批评了昭昭,谁知昭昭并不接受,依旧我行我素。
虽然在家里和妈妈如此,但是在学校里,昭昭的乱发脾气就不那么“好使”了,因为小朋友们都是平等的,他发脾气,不但没有人怕他,而且还会远离他,让他受到孤立。
像昭昭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还有不少,有的甚至比昭昭还要过分。可能家长们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火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孩子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乱发脾气的孩子常常希望别人都顺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别人不赞同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大发雷霆。孩子的乱发脾气,会让人觉得他过于情绪化及缺乏教养,进而不愿意和他交往,显然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因此,对于乱发脾气的孩子,家长有必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疏通,来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1.帮孩子转移注意力
家长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心情不好,就越容易想不好的事。其实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发脾气,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气”上。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想办法帮孩子转移注意力的话,那么他的情绪就自然会有所缓解,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而哭闹,那么你可抱起他到屋外走走看看,一方面安抚情绪,另一方面也借外面的事物转移注意力。
2.让孩子学会冷静看待问题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在发脾气前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在很生气的时候,先从“1”数到“10”,这样会让情绪慢慢“溜走”,也就避免了产生不良的后果。另外,如果孩子没能控制住而发了脾气,那么家长可以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让他自己静下心想一想是不是值得发怒,然后再帮助孩子找出烦恼的根源,这都有利于孩子缓解不良情绪。
3.为孩子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孩子发脾气,归根到底是因为心里有愤怒,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不顺心时,带他们出去走一走,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是找个好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以此排解内心的烦躁。
4.和孩子“约法三章”
为孩子制定规则,这是规避他发脾气的重要手段,例如,父母可以规定孩子一个月只能吃两次快餐,如果超过两次,下个月就不能再吃了,甚至父母还可以把规则写到纸上,挂在房间中的“公告栏”里,一旦他乱发脾气,就让他看看自己的承诺。要知道,孩子多是好面子的,他们不愿做一个不诚信的人,因此自然会让脾气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