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追寻黄金时代
底比斯,那里的人们屋宇豪华,拥有无数珍宝,底比斯有城门百座,门前是马行遵,
一百名骑马拥甲的武士,日日巡城两遭……
——《伊利亚特》
一、“百门之都”底比斯
1.新王国的诞生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公元前1786年)包括第11—12王朝,首都底比斯,主要崇拜的神祗为阿蒙神。
在第11王朝中期的孟图霍特普二世时期,底比斯完全战胜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完成了重新统一埃及的重任。第19王朝时期的一个王表中把他同第1王朝的建立者美尼斯、第18王朝的建立者雅赫摩斯并列为各个统一时代的开创者。
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埃及后,曾力图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控制:三个底比斯人相继被指定为维西尔;一个王族成员受命担任了新设立的下埃及地方长官的职务;同底比斯有着不可调和矛盾的喜乌特诺马尔赫,由孟图霍特普二世委任的一个王族成员取而代之。但是,对其他的地方贵族,他却奈何不得。因为,底比斯虽然领导了统一埃及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很长的时期里王权还相当软弱,而贵族(包括地方贵族和神庙贵族)的势力却十分强大。靠鲸吞古王国时代的王室地产而发展起来的贵族势力,更肆无忌惮地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机关、自己的纪年、自己的军队,世袭自己的职位、夸耀自己在其诺姆中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人民的恩惠。无论是赫拉克列奥波里,还是底比斯,为了争取霸权,都不得不依靠各地的贵族。因此,这些贵族虽然依附于其中的一方,但都表现了强烈的独立性。
中王国初年,贵族之所以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分裂主义倾向,除了他们自己有强大的实力外,还因王权本身的相对衰弱。而且古王国时的君权神授理论已经破产,新的王权理论尚未确立,因此贵族势力敢于拥兵自重,甚至截留中央税收和王室岁入,侵占相邻诺姆的疆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局面直到第12王朝的建立者阿美涅姆赫特一世上台后才有所改观。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对以诺马尔赫为代表的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的政策:他阻止了各诺姆之间连绵不断的争夺地盘的战争和破坏边界的行动,重新划定了一些诺姆之间的边界;他亲自巡行各地,整顿秩序和赋税,使属于中央的税收得以上缴国库;他派克赫努姆荷特普一世去担任羚羊诺姆的诺马尔赫,并将该诺姆与相邻诺姆的边界作了清楚的划分;他限制了一些诺马尔赫的世袭权力等等。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的政策,被第12王朝的其他国王所承袭。到辛努塞尔特三世时,这一政策收到很大成效,地方贵族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再也不能独树一帜与王权抗争,君主专制再次强化起来。
随着王权的再度强化,国家实力逐渐增强,从第12王朝时起,埃及又开始了对外的战争,主要是对南方的努比亚地区,同时也对西亚进行远征。如第12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在给自己的儿子辛努塞尔特一世的教训中就说:“我占领了瓦瓦特(即努比亚地区),我俘虏了马卓依的人民。”
在第一瀑布与第二瀑布之间发现的一个铭文中也讲到在他统治的第29年占领瓦瓦特的战争。他的继承者尤其是辛努塞尔特三世,曾频繁地对努比亚作战。据铭文记载,他进行了四次努比亚战争,最后确定了中王国时期的南部边界。他在第二瀑布地方建了几座要塞(要塞遗址至今犹存),以巩固其占领成果。战争的目的除了扩大领土之外,就是掠夺黄金和矿产等。
国家的重新统一,社会环境的较为稳定,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的扩大,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中王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同外部世界的经济交往也扩大了。当时埃及是地中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埃及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交往十分活跃。在耶路撒冷西北一个名叫盖塞尔的古代城市的废墟中,发现了属于埃及的砂岩和花岗岩的雕像,以及从埃及运来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这个城市中还有属于埃及风格的建筑物和神庙,这大概是来这里经商的埃及人建造的。在腓尼基的毕不勒,发现有属于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器皿、狮身人面像等制品。在著名的《辛努海特的故事》中,讲到了埃及同叙利亚之间活跃的商业联系。在埃及的贝尼哈桑的墓画中,画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他们可能是要同埃及建立商业联系,受到了当地的诺马尔赫的友好接待。
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已同巴比伦尼亚建立了商业联系。1935年,在埃及的一个神庙废墟中发现了四个箱子,其中的物品大多为具有典型的巴比伦尼亚风格的印章和护身符。
同地中海上克里特岛的商业关系可能早在古王国时期就已发生,到中王国时期更为扩大。在卡呼恩发现了来自克里特的典型的卡马瑞斯式陶器的残片;在克里特也发现有属于埃及风格的石瓶制品。
同东南方的蓬特(今索马里)也在这时建立了商业联系。第11王朝时一个名叫赫努的官吏的铭文说,埃及曾装备了一支相当庞大的商业远征队去远征蓬特。在《船舶遇难记》中,叙述了一个水手在乘船去西奈途中的故事。由于遇到大风,船被吹到了相反的方向,到了蓬特,船也撞坏了,150名水手大多遇难,只有这一个水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从蓬特带回大量珍贵物品:香料、肉桂、檀香木等。
在努比亚,埃及人在第二瀑布附近建立要塞,阻止尼格罗人及其牲畜越过边境进入埃及放牧,却允许商人到埃及来经商。为了统治和开发努比亚地区,发展商业贸易,第12王朝的国王在这一地区开凿了不止一条运河。它们战时可用以运兵,平时也可用以通商。
中王国时期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进行的对外战争,促进了阶级分化的发展。从《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拍比的教训》中,我们看到了普通埃及劳动者的艰难处境和悲惨生活。因此,稍有一线希望,他们便想跳出这一牢笼,去当书吏等。从有关开采西奈铜矿的铭文可以知道,从埃及招去采矿的矿工处境也是很悲惨的,那里环境恶劣,工头极为粗暴。因此,中王国时期劳动人民同统治者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除了王权与地方贵族的矛盾之外,在王室、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很激烈。《辛努海特的故事》中叙述的第12王朝初年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死后,宫廷内部矛盾激化,辛努海特怕招来杀身之祸而从军营中逃往叙利亚一事就是一个例子。
所有这些矛盾导致了中王国的衰落。第13王朝时,埃及重又陷入分裂状态。
在中王国陷入分裂、建立自己的王朝之际,埃及还遭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统治。而且喜克索斯人在埃及还建立了第15、16两个王朝,统治过大半个埃及。
有关喜克索斯人入侵和统治埃及的资料非常贫乏。主要资料有:保存在约瑟夫著作中的曼涅托残篇第42;喜克索斯人自己留下的一些蜣螂石刻、陶器、以及为数不多的雕像和石碑;本世纪发现的几份资料等。根据这些资料,现在还很难还原这一事件的全貌。因此,有关喜克索斯人入侵的问题仍有不少争论。
喜克索斯人的组成部分比较复杂,其主要部分可能是属于塞姆人的游牧部落,同时也掺杂进其他一些人种成分,如胡里特人,甚至印欧语系的人。其出发点可能是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在比较接近埃及的地区,而不可能是从远离埃及的地方来的,因为在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的时期,没有发现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有文化中断的现象。其向埃及入侵的原因,最可能的是那一带地区发生干旱,牧场受到影响,为了寻找新的牧场,这些游牧者便来到埃及水草丰美的三角洲。开始是一小批、一小批,逐渐地越来越多。由于这时埃及的统一已经瓦解,无力阻止这些入侵者,他们终于在三角洲站稳了脚跟,形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现代埃及学家大多不同意曼涅托所说的喜克索斯人采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的方式,而认为是和平的渗透。
喜克索斯人的首都在三角洲东部某地的阿瓦利斯,其行政机关的情况几乎毫无资料。很可能他们承袭和利用了埃及原来的一套,如他们设立了下埃及国王的司库和司库长官的官职。喜克索斯人的首领原来叫做“牧人王”(赫卡·哈苏特),在埃及建立了他们的政权后,他们的国王也自称法老,并称为“拉之子”。喜克索斯国王也像原来的埃及国王一样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个椭圆形的框子里,这表明他们企图尽可能要适合埃及人的习惯和吸收埃及人的文化。
据《萨勒纸草I》说,喜克索斯人崇拜埃及的塞特神,而不许崇拜埃及其他的神。但实际上,他们不仅崇拜塞特神,而且崇拜太阳神拉,他们国王的名字中也有拉的名字(如乌舍拉、苏伦舍拉等),更不用说他们的国王还自称“拉之子”了。
喜克索斯人最初与第13、14王朝对立,也可能曾迫使南方的第13、17王朝向它称臣纳贡,他们还联合南方努比亚的库什王共同压制埃及。据《萨勒纸草I》记载,在喜克索斯国王阿波比统治时期,“全国都臣服于它,向它纳贡”。该纸草还提到,阿波比派了一个使臣去底比斯,给统治南方的第17王朝国王捎去一个口信,要底比斯国王把位于底比斯城郊池塘中的河马杀死,因为据说这些河马的吵嚷声使远在阿瓦利斯的喜克索斯国王难于安眠。第17王朝的国王对此未敢反抗,而是答应照办,说明他们对喜克索斯人处于臣属状态。
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范围不仅包括了埃及大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而且还包括了西亚的一部分地区。因此,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在客观上对埃及和西亚的交往起了沟通的作用。
喜克索斯人占领埃及后,烧毁城市,毁灭神庙,杀戮当地人民,变妇孺为奴隶,向上、下埃及征收贡赋,派兵驻守各地。喜克索斯人的残暴统治遭到埃及人的普遍反对。
第17王朝的末代国王卡美斯及其兄弟雅赫摩斯一世领导了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战争。据1908年发现的《卡尔纳尔书版》铭文记载,卡美斯曾向其大臣讲述了面临的形势,征询对同喜克索斯人开战的意见。大臣们倾向于同喜克索斯人和平相处,理由是他们的牲畜可在喜克索斯人统治的北方随意放牧。但卡美斯不能容忍喜克索斯人的侮辱,不愿同喜克索斯人分享对埃及的统治权。他决心进行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战争,把埃及从他们的统治下解放出来。1928年在卡纳克找到的卡美斯石碑片断的内容与《卡尔纳尔书版》的内容相同,证明它们是历史文献,而非文学作品。
在内容上与《卡尔纳尔书版》和卡美斯石碑相衔接的是1954年在卡纳克发现的涅西石碑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卡美斯同喜克索斯人进行战争的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涅西石碑铭文叙述了喜克索斯国王曾派遣使者持其信前往努比亚的库什王国,企图联合库什南北夹击卡美斯。但使者半途被埃及人所截,致库什国王的信也被查获,喜克索斯人夹击底比斯的阴谋未能得逞。卡美斯领导的反喜克索斯人的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但卡美斯未能实现赶走喜克索斯人出埃及的夙愿,只是占领了从南方的库什到北方的涅菲努西斯地区,把喜克索斯人赶到了基诺波里,并夺取了阿勒格什。
卡美斯的兄弟雅赫摩斯继续了这场战争,终于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在他统治的第17年,即约公元前1553年,雅赫摩斯占领了喜克索斯人的首都阿瓦利斯。《桡夫长雅赫摩斯传》叙述了这位战士追随国王雅赫摩斯参加反对喜克索斯人的战争(包括围攻阿瓦利斯,直至追赶喜克索斯人到达巴勒斯坦南部的沙鲁亨),以及由于作战勇敢而获赏土地和奴隶的情况。
外国入侵者被驱逐出境,埃及重获独立和统一,雅赫摩斯建立第18王朝,从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包括第18—20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570年一1085年),进入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埃及的统治阶级在赶走喜克索斯人后,立即将这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转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在历时约百年之久的时间里,埃及第18王朝的国王们率领他们的军队南征北战,把埃及从包括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地域王国,扩张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
对外侵略战争在雅赫摩斯一世时就已开始,其方向是南方的努比亚和东北方的叙利亚巴勒斯坦。雅赫摩斯的继承者阿蒙霍特普一世执政时期,不仅继续南征努比亚到达第二瀑布附近,还对西方的利比亚用兵。
到阿蒙霍特普一世的继承人、其女婿图特摩斯一世时期,埃及帝国已经初具规模。图特摩斯可以说是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不仅同叙利亚巴勒斯坦人,而且同当时西亚强国、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将埃及帝国的北部边疆推进到了叙利亚北部,幼发拉底河上游;在南方,他将埃及边境扩展到尼罗河第三瀑布以外。据在阿尔科岛上发现的一篇铭文,该国王曾到过第三瀑布以南约40多英里的地方。据图勒的传记铭文,他在图特摩斯一世执政时,担任了努比亚总督,说明当时埃及对努比亚的占领已经稳定下来。
埃及帝国的完成者是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1450年)。他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叠石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巴比伦尼亚的国王还将自己的一位公主送给埃及法老为妃。《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对这位法老进行的一系列征战(前后17次),尤其是在美吉多与以卡叠石为首的叙利亚联军的会战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他的一个高级军官图梯的一份纸草,则报道了这位军官计取尤巴城的故事,颇类似希腊的特洛伊木马计。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图特摩斯三世的后继者阿蒙霍特普二世也对西亚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俘获达十万之众。不过他只是镇压了当地人民反对埃及的起义,巩固了图特摩斯三世远征的战果,而未能进一步扩大埃及帝国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