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幅与此同时代的造船图,生动地展示了古埃及先民用纸莎草制造船只的生产过程。纸莎草是非洲特有的植物,外形类似芦苇,浸泡后能把它压扁,可代替纸来画画、写字,同时又可将它捆绑成束,编结在一起做成船只,这就是埃及最原始的造船业。
一楼还有一件巨型浮雕壁画复制品(原件在尼罗河上游卢克索神庙中),它描绘了第18王朝的5艘帆船,从尼罗河经过苏伊士古运河、大苦湖、红海,最后到达索马里贸易的情景。这幅浮雕壁画造型写实,极为细致地展示了当年海船的结构和设备,表示了海上贸易的场面。人们可以看到船上装载着牛、羊、猴子以及金银财宝,码头上水手们挑着树种、扛着粮包正走上甲板。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和亚喀巴湾,有苏伊士运河将地中海与红海相通。境内有尼罗河干流纵贯南北,境内长1530公里。苏伊士运河扼控地中海、红海航线,从古至今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有了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也就有了航海历史。尽管现在的航海及造船业埃及已经远远落在先进国家的后头,但历史上的埃及的确是文明古国之一。
从航海博物馆的一个沙盘,让我们了解到,在公元前664至公元前525年埃及第26王朝时代,当时的法老曾派遣以“涅克哈”号为首的船队探索非洲海岸线。它们从红海苏伊士附近出发,绕过好望角,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到达亚历山大,历时3年。看来,当时身在北部非洲的埃及自己也不知在哪,也不知非洲有多大,所以才有3年以船探路的壮举。
博物馆还展现了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港的繁荣景象和早已消失的亚历山大古灯塔模型,及12世纪埃及人民抗击入侵者海战的场面,让人耳目一新。
上古时代部分的结尾是一幅新创作的壁画,画上古埃及爱因—斯哈门教堂的祭士向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传经送宝,背景是地中海和古埃及海船。不知上古时代埃及使者和柏拉图是否有所交往,但画面主题思想是令人信服的,它说明航海的伟大历史作用,它将古埃及的文明传播到了欧洲,连柏拉图那样伟大的智者也得到了很大的裨益。
博物馆二楼展出的是埃及公元前3世纪“希腊时期”直至当代的航海和海军历史。楼梯口拐角处布置着法罗斯古灯塔的复原模型。模型展现了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港的繁荣景象:海湾中百舸争流,帆墙如云;在高耸云霄的灯塔导航下,一艘希腊式的海船正鼓帆进港。
二楼陈列着许多大幅历史画。那里有描绘12世纪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领导人民抗击十字军入侵的油画,油画表现的是阿拉伯半岛上哈拉战役的场面,海岸上两军骑兵短兵相接,海面上埃及海军痛击敌舰,充分显示了埃及人民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从这幅画上的埃及军舰可以看出,13世纪时埃及的船舶较前先进,多桅多帆,体积也较大,形状很像中国的楼船。
在近代部分,博物馆用了很大篇幅突出埃及人民为收复、保卫苏伊士运河而作的斗争。人们不仅可以看到19世纪开凿运河的情景,而且还能看到埃及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为争取运河国有化所走过的斗争历程。
展厅中有一组表现1956年12月塞得港巷战的泥塑。那年的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宣告收复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英法殖民主义者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悍然发动战争,妄图强占塞得港。人们从泥塑上看到了当时的鏖战场面:海面上敌舰密布,空中伞兵纷纷降落,狂轰滥炸使塞得港变成了废墟,但埃及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断垣残壁中同英法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近代历史的最后一组展品,是表现埃及人民保卫运河主权的胜利。在一幅描绘英法入侵部队狼狈撤退的油画旁,陈列着当年战争中的海军英雄画像、立功战舰的模型以及战利品。
埃及政府在离亚历山大城48公里处的阿布西拉,也建有一个缩小的灯塔复制品,供游人凭吊参观。
3.灯塔谜案
作为人类历史上曾经的“七大奇迹”之一,法罗斯灯塔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有关于法罗斯灯塔的历史记录。如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谢赫于公元1165年访问亚历山大时写成的《艾列夫巴》一书,较为详尽地描述了灯塔。1909年,德国工程师特里希根据各种文献绘制了灯塔的复原图。这两份材料是现今了解灯塔的主要依据。
但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关于灯塔的某些有实质的东西出现,以至于人们怀疑,200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人果真能建造如此雄伟的巨塔吗?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典籍中所描绘的高耸入云的法罗斯灯塔也许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据考证,公元前235年的地中海大地震以及随之发生的海啸,将亚历山大城的无数建筑转眼间夷为平地,并使5万居民丧生,但法罗斯灯塔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不料在:1301、1302年先后两次的强烈地震将灯塔的底部震塌。随后1375年又一次更加猛烈的地震,终于将残存的塔基倾覆于地中海海底。千百年傲视地中海狂风巨浪、为古代航海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法罗斯灯塔从此销声匿迹。
此后的1个多世纪中,亚历山大城战火纷飞,法罗斯灯塔的光芒在弥漫的硝烟中逐渐被人遗忘。特别是1472年,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干脆在灯塔的原址修造了一座军事要塞,命名为马穆鲁克要塞。
1994年,在法罗斯灯塔旧址附近修筑防波堤时,意外地发现古代石料船之类的东西,令世人瞩目的海底考古开始了。
考察队在法罗斯灯塔旧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仅从海底发现的狮身人面像就达12座之多。其中拖勒密王朝二世时期制作的狮身人面像的头部重达5吨,其身体和雕像的底座也在附近被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底座长3.5米,侧面刻有拖勒密王朝二世的称号。另外在海底还发现一组巨型雕像,总数达2000具以上。它们体积巨大,高度多在13米以上,单体重达数十吨。
经过长时间水下搜索,考察队终于找到了法罗斯灯塔塔身。经测量,灯塔边长大约36米。在灯塔的每个侧面,都有大量的精美巨型雕像作为装饰。不难想像,当初法罗斯灯塔是何等地壮观。由于没有留下图纸,塔的形状到底如何?一时间,谁也说不清楚。
令人困惑的是,打捞中不仅在海底发现了早于拖勒密二世年代更加久远的文物,同时还打捞出来古埃及的方尖塔。它是太阳神的象征,也是法老时代的遗物。该方尖塔的头部是花岗岩制成,高1.44米,尖端为金字塔状,在塔的下面还用象形文字刻有赛帝一世的名号和它统治的第19王朝守护神的形象。据推测,此文物应有3000多年的历史。此外,他们还发现在不少文物上都刻有大量的象形文字和法老时代的符号。
失落已久的法罗斯灯塔终于重见天日,长期以来人们对灯塔是否存在的疑虑被彻底打消了。
但为什么在法罗斯灯塔周围发现的大批雕像和石材里,有很多是公元前3000年前古埃及时代的遗物?灯塔本身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建造的呢?
有人认为,灯塔本身是出自于3000多年前法老时代的古埃及人之手。
也有人认为,灯塔是拖勒密王朝所建,这些古埃及时代的雕像和石材只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从古埃及神庙征调来的。
法罗斯灯塔究竟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建造的,至今尚无定论。
4.萨瓦里石柱
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恺撒这三位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家达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协议,历史上称之为“前三头同盟”。
为了巩固这一同盟,恺撒把他年仅14岁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的女儿嫁给了年近50的庞培。通过这一协议,三人共同执掌了罗马帝国的最高权力。但恺撒、庞培、克拉苏的“三头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战争中的阵亡,使原来成鼎足之势的三人同盟变成了恺撒、庞培两雄并立的局面。这时,恺撒的女儿去世,这就意味着恺撒与庞培的联姻关系中断,两人之间为了权力的争斗已在所难免。
庞培(公元前106一公元前48年),古罗马统帅,政治家,贵族出身。17岁随父参加同盟者战争。公元前83年投靠贵族派首领苏拉,先后在西西里、北非作战,征讨马略余部。
公元前71年参与镇压马略部将领导的塞多留起义,并协助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翌年当选执政官。
公元前67年受命清剿地中海海盗,采取分区进剿、剿抚并重方针,速见成效,为罗马商船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公元前66一公元前65年征服本都,结束米特拉达梯战争,继而吞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于公元前61年凯旋罗马。
公元前53年,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伊朗东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庞培疑惧凯撒而倒向元老院,凯撒与庞培反目。
公元前49年1月,凯撒进军罗马,庞培率军退守希腊。庞培联络起他的海上部队和隶属于罗马的东方各国国王、部落贵族,在希腊集合起了11个军团、7000名骑兵以及由6D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企图发起反攻。
恺撒在巩固了政权、肃清了西班牙等地庞培的势力后,也组织起了大军,公元前48年,开始了与庞培争夺东方行省的战争。起初,庞培军队占据优势,在著名的季拉基乌姆战役中,两次大败恺撒,打击了恺撒军队的士气。
公元前48年8月,庞培和恺撒在法萨卢进行了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决战。庞培被凯撒穷追不舍,向埃及拖勒密王朝求援。拖勒密亲自到海岸欢迎他,但是拖勒密国王和他的朝臣们早已决定不冒触怒胜利者凯撒的风险。当庞培举足踏上陆地的时候,就遭到背信弃义的突然袭击,遇害身亡。拖勒密割下他的头颅,焚化了他的尸体。拖勒密国王把庞培的首级和戒指献给恺撒。看着庞培苍白而熟悉的面孔,恺撒流出既感伤又欣慰的泪水。他为昔日的同盟和女婿、今日的敌人举行了正式的葬礼并追杀了谋害庞培的凶手。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些欧洲人就认为庞培的英灵仍留在了埃及。
公元3世纪末,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统治时期,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实际上,他也是罗马人统治时期最后一位踏上埃及土地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不仅攻占了亚历山大城,还一路进军直到埃及南部的阿斯旺菲莱岛。
当时亚历山大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起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当年在柱基西侧石壁上镌刻的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
当时石柱本身没有具体的名字,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后他们才称之为“萨瓦里石柱”。
“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641年占领这座城市时,远远望见这根巨大的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的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为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它由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采自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
一千多年来,亚历山大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因天灾人祸,或为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萨瓦里石柱巍然挺立,高耸入云,象征着当地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被作为亚历山大城的标志。
从11世纪到13世纪之间的200余年中,大批的十字军东征将士从欧洲来到亚洲和非洲,他们误以为这里是庞培的墓地,而庞培的骨灰就贮存于柱顶的骨灰罐里,庞培柱由此得名,并在欧美地区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