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43737100000076

第76章 背景知识

一、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为疑病性神经症,主要指对自己的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健康状况和功能过分担忧的综合症状。老年人反复诉说躯体症状,反复就医,虽经多次医学检查正常和医生的详细解释都不能打消其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女性多于男性。

(一)病因

1.社会心理因素。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失落的状态,加上婚姻改变、子女离别等影响,均可成为诱因。也有一部分因医源性原因所致,如医生不恰当的语言、态度不好、行为不当等,通过患者的联想而疑病。

2.个性特点。具有易感的个性也是发病的基础,如胆小、敏感、容易紧张、暗示性较强、做事刻板、认知消极、经常患得患失等。

(二)临床表现

1.疑病心理障碍。有两种表现,一是疑病感觉,自觉身体某部位敏感性增加,进而疑病;二是症状描述逼真,生动具体,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患者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要求医生检查,虽医生告知检查结果正常,仍无法消除其疑虑。常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

2.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约有2/3的患者有疼痛的述说,常见的有头痛、腰痛、全身疼痛,但查无实据。

3.躯体症状。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的不同区域,如恶心、吞咽困难、腹痛、腹胀、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担心有高血压或心脏病。

(三)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描述的症状做相应的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本病无阳性结果。

(四)诊断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老年人的临床表现,结合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无阳性结果。

(五)治疗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咨询。疑病症患者往往看了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些不适或与书上描述的症状相似或相近,就诊断为自己患上了某病。实际上许多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能发生,就是正常人也可能有所表现,因此,告诉老年人不能自己对号入座。同时,到医院看病,最重要的有三条:

第一,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相信医生的解释和劝告,相信医生经反复多种检查后所作出的无器质性疾病的结论。

第二,要如实客观地陈述病情,不要夸大和做出不切实际的解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

第三,要正确看待医生间的诊断不一致的情况。

2.心理调整。通过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把精力集中到其他与病无关的事上,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因此,患者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心理调整工作: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要在无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从个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来,轻装前进。

第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和爱好上,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自己对“疾病”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是无益的。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些,度量要大些,平时要多为周围人考虑。

3.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语可以是:“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已被所有检查过的和化验过的结果所证实,医生也都说自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自己应该坚信这点了。”“过去自己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人的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现在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了信心。”自我暗示语可以根据自己疑病的情况重新编写。但暗示语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使自己接受“不必怀疑”的观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数日一次效果较佳。

二、老年期焦虑症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又称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 neurosis),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所致,且其紧张惊恐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老年期焦虑症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的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和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一)病因

身患各种躯体疾病、疑病性神经症、各种应激事件、对衰老改变的不适应等。老年人由于脑功能下降,各种应激事件较多,容易发生本病。本病如持续过久或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临床表现

1.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使患者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运动紧张和过分警惕。

(1)焦虑和烦恼。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的结局,而患者总是担心、紧张和害怕,或是有抑郁、惧怕、无助、神经质、失控、紧张和预感不幸等。有时担心的也可能是某一两件非现实的威胁,或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自身或亲友的不幸事件,如担心子女出门发生车祸等。这类焦虑和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称为担心的等待。这类患者常有恐慌的预感,表现为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如焚,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也知道这是一种主观的顾虑,但患者不能控制,使其颇为苦恼。

(2)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常见有口干、上腹不适,或吞咽困难、胀气、腹泻,或呼吸急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或尿频、尿急、阳痿、性欲缺乏、月经紊乱等。

(3)运动性不安。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患者两眉紧蹙,两手颤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并有面色发白或出汗等。可有紧张性头痛,常表现为头顶、枕区的紧压感,背部和肩部的肌强直。

(4)过分警觉。表现为惶恐,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另外有不安宁、易疲乏、睡眠障碍等,常诉有噩梦、夜惊,醒后恐惧,但不知何故。

2.惊恐发作。又称急性焦虑症,典型的表现是老年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心跳剧烈、胸闷、胸痛、心前区压迫感,或极度呼吸困难、喉头堵塞、感觉即将窒息,或四肢麻木,甚至不能控制的发抖出汗。因此老年人常惊恐万分,有濒死感;有时精神失控,大声惊叫、呼救或逃出室外。此种发作一般持续5~20分钟,很少超过1 小时,发作后又恢复平静。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楚,发作后仍心有余悸。60%的老年人因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去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怖症。焦虑使老年人的衰老过程加快,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出血、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或发生跌伤等意外。

(三)辅助检查

采用焦虑量表测量焦虑的程度,用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等帮助诊断可能引起焦虑的基础疾病。

(四)诊断

依据老年人的临床表现,结合焦虑量表测量结果可以作出诊断。

(五)治疗

以心理疏导为主,心理治疗对焦虑症的缓解及预防复发起重要作用,严重者需采用药物治疗。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的抗焦虑作用较好,但一般用药不宜超过6周。

三、文化

(一)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特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特定人群为适应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而共有的行为和价值模式,具有民族性、继承性、获得性、共享性、复合性等特征。

(二)要素

文化的要素有价值观、意义体系(如语言)、信念、信仰、规范、习俗等,其中以价值观、信念、信仰、习俗为核心要素并与健康密切相关。

1.价值观。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后天学习逐步形成的、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点、看法与准则。价值观是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基础,通过形成人的思想、观点、立场、建立目标与需要的优先顺序来指导老年人的行动。

价值观与健康保健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首先,它能影响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认识并左右人们对解决健康问题的决策,如面对疼痛,注重绅士风度的英国人会尽量忍,不轻易为解除疼痛而求医;而意大利人则认为疼痛影响他的安宁,即便疼痛不重也会立即求医。其次,价值观可影响人们对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对医疗保密措施的选择,如是否将病情真相告诉癌症患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回答,在美国,几乎所有情况下都将癌症告诉患者本人;我国则比较强调对患者保密。

2.信仰。信仰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的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的基础上沿着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轨道持续发展、融合而成的。

与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的信念是人的健康信念。不同社会文化的人,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各异。Koos发现美国Regioonville地区低收入人群中很多中年人有腰背痛,但少有就医,因为他们认为腰背痛是随年龄增长而必然出现的现象。我国多数人相信中医,把疾病看作是阴阳失衡,治疗上则寻求中医或按阴阳互补的办法进行。

另一个与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关系较为密切的信仰为宗教信仰。西方人多信基督教,我国以佛教、道教为主。宗教信仰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带有唯心色彩,但在人们的精神寄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也是健康评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3.习俗。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居住、饮食、沟通、婚姻与家庭、医药、丧葬、节日、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与禁忌。与健康有关的习俗主要有饮食习惯、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方式,以及求医用药习俗等。

四、精神

精神包括人的内心世界、价值观,以及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诸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神涉及各种关系并表现出爱、信仰、希望和信任等的行为与感情,从而使生活具有意义和价值。精神超越宗教,涉及更深层的对生命意义的信念、爱、希望、宽容等。宗教是老年人的信念崇拜系统,它提供了一系列价值观、信念以及管理日常活动的框架。大部分社会以某一种宗教信仰占主导地位。宗教信仰可对老年人的健康观、疾病观产生影响。大多数宗教影响饮食习俗、生育控制、出生、死亡等健康与疾病的信仰与实践,如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求每天5餐,可能会妨碍宗教的斋戒。宗教也提供一种认同感、平衡感,从而促进老年人力量的发展和积极生活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