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43737100000070

第70章 背景知识

一、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v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动脉、心脏、肾脏、脑等重要器官病理改变的全身性慢性疾病。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等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上将原发性高血压称为高血压病,老年人多以此类为主。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以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心力衰竭。在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并发症中以脑卒中和心脏疾病较多。

1.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类标准。

2.高血压危险分层。高血压水平按1、2、3级区分。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年龄>;60岁男性或绝经期女性等。

(1)低危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饮食者。

(2)中危组。高血压1级,兼有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有或伴有1个危险因素者。

(3)高危组。高血压1~2级,兼有3个或更多的危险因素者。

(4)极高危险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同时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

3.高血压急症。是指在短期内血压急剧增高,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急性损伤,是一种临床危急病症。

(1)高血压危象。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可达250mmHg,舒张压可达120mmHg,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心悸、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脑出血等。

(2)高血压脑病。血压突然升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等。

(3)恶性高血压。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持续在120mmHg以上,患者除了头痛、视力模糊外,可出现急性肾衰竭,常因肾衰竭而死亡。

4.有关检查。

(1)测量血压。由于老年人血压波动比较大,仅一次测得的血压值难以确诊,因此应注意多次重复测量血压,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辅助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血糖、脑CT 等检查对判断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程度有一定的意义。

5.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心理平衡。

(2)药物治疗。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以能控制血压的最小剂量维持。最好不要在夜间服药,以防止脑血栓形成。对有症状及并发症、属中重度高血压者,应积极降压。通常以缓慢降压为妥,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即可,对伴有糖尿病者维持在135/85m m H g为宜。常用药物:① 利尿剂:氢氯噻嗪和呋塞米,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② 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③ 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④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建议使用其缓释或控释制剂;⑤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为伴有糖尿病者的首选。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造成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系统兴奋性增高,代谢亢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老年患者甲亢的特征性症状比年轻人少,心血管系统的特征为急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绞痛;胃肠道症状主要为厌食、腹痛、消化不良、消瘦、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神经精神症状有情感淡漠、倦怠、厌食、消瘦、虚弱和精神紊乱,称之为淡漠型甲亢。老年患者常只表现1~2组症状,或只突出某个系统症状等不典型表现。治疗多采用抗甲状腺药物长期治疗,他巴唑或甲亢平使用剂量小、效果好,有心率明显增快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老年人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起病隐匿,仅有少数患者具有疲劳、抑郁、肌萎缩、便秘和皮肤干燥等症状和体征,而上述症状和体征常被归因为年龄老化。大多数老年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综合征,在虚弱老年人中常只有精神紊乱、厌食、体重减轻、衰弱、活动减少、肌肉痉挛等。

治疗给予甲状腺激素补充疗法,可服用左旋甲状腺素或干甲状腺片,从小剂量开始,以后缓慢加量,根据功能状态在1~2个月内逐渐达到维持量。

四、原发性肺癌

原发性肺癌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原发性肺癌的主要诊断依据:症状、体征、X线表现、C T 检查、M RI检查、痰癌细胞学检查(痰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学诊断。老年人有下列可疑症状时要及时深入检查:① 持续剧烈干咳治疗 2~3周无效;② 原有呼吸道疾病,近来咳嗽性质改变;③ 持续或不规则痰中带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④ 反复发作的同一部位肺炎;⑤ 原因不明的关节疼痛,杵状指、趾;⑥ X 线上发现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⑦ 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和单侧肺门增大;⑧ 血性胸腔积液;⑨ 原来已经稳定的结核病灶,病变增大或其他部位又出现了新的病灶。长期吸烟和有职业接触史者(如石棉)为高危人群。

初诊为原发性肺癌的老年患者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患病,或对疾病持有否定态度,贻误治疗的时机,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 A)。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具有典型压榨性胸痛症状,典型的心电图演变过程,血清酶学和心脏损伤的标志物改变,符合以上3条中的2条一般可以诊断心肌梗死。治疗要点:立即卧床,吸氧;心电监护;迅速镇静止痛;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用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治疗;溶栓疗法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类、双嘧达莫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将会改善临床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利于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缩小梗塞面积。

压榨性胸痛可伴有濒死感,心理压力重。

六、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是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机状态的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症。临床上以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快速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纤维颤动较常见。患者可感头晕、乏力、胸闷、心悸、黑蒙,有可能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心电图检查是临床主要的诊断方法。常需要紧急心电监护与抗心律失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