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年护理技术
43737100000048

第48章 知识拓展

一、老年人感官系统的老化特点

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本体觉等,是产生感觉和知觉的重要器官。伴随着老年人生理功能的改变,感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官器官接受和感知信息的能力降低,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个人安全、社会交往、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视觉

1.角膜。随着老龄化,角膜表面的微绒毛显著减少,导致角膜上皮干燥和角膜透明度降低,视力减退。角膜变平,使角膜的屈光力减退,引起远视和散光。此外,角膜边缘基质出现灰白色环状类脂质沉积,称为老年环。

2.晶状体。正常情况下,呈双凸形状,为富有弹性、无血管的透明组织。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加大,弹性明显降低,即所谓晶状体老化,使晶状体调节和聚焦功能逐渐减退,视近物发生困难,称为老花眼。当晶状体颜色变黄时,分辨白、蓝、绿、黄等颜色均感困难;当晶状体变得浑浊时,发生白内障;当晶状体悬韧带张力降低时,可致晶状体前移,使前房角狭窄,影响房水的回流,致眼压升高。

3.玻璃体。随着年增龄加,其老化主要表现为液化和后脱离。脱离的玻璃体随着眼球转动,牵拉视网膜时可引起散光感。

4.视网膜。老年人可出现眼底动脉硬化,脉络膜变厚,视网膜变薄,黄斑变性,视力减退。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老年人易发生血管阻塞或出血。

5.结膜。老年人血管硬化变脆,易发生结膜下出血。

6.虹膜。虹膜血管与虹膜实质的硬化使瞳孔变小,对光反射不灵敏。老年期瞳孔括约肌张力相对增强,使瞳孔处于缩小状态,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视野明显缩小。老年人可诉说视物不甚明亮。由明处到暗处时感觉视物困难,而由暗处到明处时则往往感觉耀眼。

7.泪器。老年人泪腺萎缩,泪液分泌减少,易致眼睛发干。老年人泪管周围的肌肉、皮肤弹性减弱,收缩力降低,未能将泪液很好地收入泪管,有些老年人常有流泪现象。

此外,老年人分辨远近物体的相对距离(深度视觉)的能力下降,导致判断台阶或地砖高度的失误而容易摔倒,发生意外。

(二)听觉

老年人外耳道皮肤的毛囊、皮脂腺、耵聍腺萎缩,分泌减少,耵聍干而固结,易患耵聍栓塞,可造成暂时性听力下降。老年人鼓膜增厚,弹性降低,听骨退行性改变,关节纤维化和钙化及关节囊玻璃变性,降低关节的活动度,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由于耳蜗动脉的外膜增厚,管腔缩小,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功能发生退化,可促使老年性聋的发生和发展。老年人从对高频音的听力减弱开始,渐渐地一些中、低频率的声音也会受到影响,称为老年性重听。随着听力敏感度的普遍下降,需要对话者说话时提高音量,但老年人又会感到刺耳不适,造成老年人沟通障碍。

(三)味觉和嗅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逐步萎缩,数量减少,功能亦减退,主要表现为对酸、甜、苦、辣的敏感性降低,对咸味更迟钝;长期吸烟、饮酒、配戴的义齿不合适、维生素D缺乏等也可导致味觉减退或改变。唾液腺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可导致口干、说话不畅且影响食物的吞咽。

嗅神经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萎缩、变性,嗅觉不敏感可引起食欲减退,也会对一些危险因素如有害气体、变质食物等的敏感性降低,使老年人对危险处境的辨别能力下降。

(四)触觉、前庭和运动位置觉

本体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位置觉、温觉和痛觉。40岁以后触觉小体的数量减少,60岁以后触觉小体和表皮的连接松懈,使触觉敏感性降低,阈值升高。老年人脊髓感觉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皮质变薄,神经细胞缺失,外周和中枢感觉通路的突触呈衰老性改变,使老年人对躯体部分的认知能力、立体判断能力降低,导致位置觉的分辨力也下降。又由于神经细胞缺失,神经传导减慢,使老年人对温觉和痛觉的敏感性降低。本体感觉的改变使老年人对伤害性刺激不敏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二、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老化特点

(一)神经细胞数目减少

神经细胞不能再生,大约20~30岁时开始逐渐减少,70岁以后神经细胞总数减少达45%。大多数老年人的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可见脑沟、脑裂增宽,脑室扩大。老年期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树突、树突嵴以及突触的数目较年轻时明显减少,突触和相应神经递质的释放亦减少,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

(二)神经递质改变

老年人脑内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减少,如乙酰胆碱含量与活性同时下降,引起记忆力减退,易出现近期遗忘;脑内蓝斑核合成和释放儿茶酚胺的量减少,导致老年人睡眠不佳、精神不振、抑郁等;随年龄增长脑内5 羟色胺含量减少,使老年人夜间睡眠的时间进行性减少。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受体系统包括黑质 纹状体部分、中脑 边缘系统和结节 漏斗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是黑质 纹状体部分。而老年人黑质 纹状体部分的多巴胺减少,可导致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和震颤等。

(三)其他改变

主要有老年斑的出现、脂褐质的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脂褐质也称为老年色素。10岁以后脑即可出现脂褐质沉积,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由于细胞不能将其排除出去,可影响细胞内的合成代谢,因而脂褐质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细胞的萎缩和死亡。正常老年人脑中存在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更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标记。

(四)脑代谢

随着年龄增加,脑组织的血流量和耗氧量都有所下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神经系统反应时间延长,尤其对复杂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更显著。此外,丘脑 垂体系统随着年龄增长也发生退行性改变,使丘脑对内环境稳定性的控制能力降低,导致应激能力减弱。脑的这些改变使老年人思维减慢,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均减退。

三、老视

老视(presbyopia)即远视,又称老花,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失去弹性,调节功能减退,以至于近距离工作或阅读时发生困难的现象。老视不是屈光异常,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老视的治疗原则包括戴镜矫正和手术治疗。

四、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指中年以上出现晶状体老化而逐渐变性、浑浊引起的视功能障碍,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通常为双眼先后发病,视力障碍出现的时间及程度因晶状体浑浊的部位、程度不同而异。50~60岁者发病率为60%~70%,70岁以上者可达80%。

(一)诊断要点

1.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患病初期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黑点,单眼或双眼复视、多视和屈光改变等。

2.突然出现近视或原有近视程度加深,需要经常频繁更换眼镜,随病情发展最后仅能见眼前光感或手动,直至失明。

3.眼部检查。可见晶状体浑浊。老年性白内障按其晶状体浑浊开始形成的部位不同分为三类:① 皮质型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的一种,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初期、膨胀朗、成熟期、过熟期。从初期到完全成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可达十数年,可停止于某一阶段,静止不变。从晶状体周边皮质外开始浑浊,早期不影响视力,视力明显减退于膨胀期。膨胀期因晶状体肿胀,前房变浅,有闭角型青光眼解剖基础者可诱发青光眼。成熟期的白内障未及时手术就进入过熟期,由于晶状体囊膜变性、通透性增加,晶状体蛋白溢到前房影响房水排出,可引起晶状体蛋白过敏性葡萄膜炎和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② 核型白内障:一般40岁左右开始发病,从晶状体的核开始浑浊,周边透明,故初期对视力影响也不大;当晶状体核硬化时,方可引起视力明显下降。③ 后囊下型白内障:较少见,浑浊多发生在后极部囊下。若浑浊位于视锥区,早期即可影响到视力。

4.世界卫生组织防盲规定。晶状体浑浊而矫正视力在0畅5以下者诊断为白内障。

(二)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早期口服维生素C、B2、E等,局部滴眼药水可选用谷胱甘肽眼药水、白内停、法可林、治障宁等,同时口服中药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可推迟失明期。

2.手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过去多采用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随着显微手术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现代白内障囊外晶状体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近年来又开展了小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伤口无需缝合,伤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

(四)预防保健措施

1.避开强光紫外线。为避免暴露在强烈阳光下,户外活动时需要采用遮阳帽或遮阳伞,配戴深色墨镜;在高原、雪地、海洋、沙漠、赤道附近必须戴有色眼镜。

2.避免机体缺水。晶状体是活性结构,水分在其代谢和保持透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年人体内缺水,是导致晶状体变浊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白水、茶水都可以喝。要特别注意防止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免造成脱水,对晶状体不利。

3.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C和B族维生素。眼球的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都需要蛋白质和维生素A,缺乏时会引起角膜病变、白内障、夜盲症等眼病。维生素C能减弱光线的氧化,晶状体的损害,具有防止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B族维生素是参与包括视神经在内的神经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并有保护眼睑、球结膜和角膜的作用。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都需要蛋白质和维生素A,老年人要逐渐养成吃瘦肉、鱼类、蛋类、乳类和大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的习惯。

4.补充微量元素。体内锌、镉、硒等微量元素也参与眼睛内各种物质的合成并调节其生理功能。缺锌影响维生素A的运转,还会引起视网膜视紫质合成障碍,引起暗适应减弱。镉不足时影响胰岛素调节功能,会使血糖升高,造成眼球晶状体房水渗透压上升。硒参与眼球肌肉、瞳孔的活动,是维持视力的一种重要元素。含硒较多的食物有鱼、家禽、大白菜、萝卜、蒜苗等。铂是组成虹膜的重要营养成分,含铂较多的食物有萝卜、大豆、扁豆等。

5.恰当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体内氨基酸水平往往升高,其中色氨酸是唯一能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氨基酸。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晶状体蛋白结合变为棕黄色物质在晶状体内沉积,形成白内障;而阿司匹林能与色氨酸竞争性地结合晶状体蛋白,从而使晶状体内色氨酸水平下降。因此,适量阿司匹林既不引起胃肠症状,又可达到防治白内障和血黏度增高的目的。

五、老年性聋

老年性聋(presbircusis)是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双耳听力进行性下降,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主要由听觉器官退化所致。

(一)诊断要点

1.听力下降。60岁以后出现原因不明的双侧对称性听力缓慢进行性下降,常需别人重复说话,以后随着语言频率的受损,则要求说话者提高声音与之交谈。

2.误听。能听到说话的声音,但内容领会有误,常常打岔。语言分辨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即称音素衰退。

3.重听。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语言辨别率低下。

4.头昏、耳鸣。耳鸣为高频性,开始为间断性,逐渐发展成持续性,使老年人的睡眠受到严重影响。耳鸣常始于30~40岁,其出现率随年龄而渐增,60~70岁时达到顶点,此后即迅速下降。

5.听人说话,喜慢怕快,喜安静怕嘈杂。

(二)治疗原则

1畅血管扩张药。改善内耳循环。

2.保护听力。禁用耳毒性药物。

3.补充微量元素。特别是锌元素,以预防、控制老年性全身性疾病。

4.配戴助听器。疗效不佳或听力下降影响到正常生活及人际沟通时可酌情配戴助听器。

(三)预防

老年性聋属听觉系统的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周围环境、营养条件及老年性疾病等加速老年性聋的因素是可以预防的,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避免噪声环境及耳毒性药物的影响。老年人因内耳微循环功能较差,对噪声和耳毒性药物等有害因素的刺激敏感性增高。

2.积极治疗和预防某些老年性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3.教会老年人用手掌按压耳朵和用食指按压环揉耳屏,每日3~4次,以增加鼓膜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听力下降。

4.进行适度的锻炼,避免过度劳累,遇事乐观,保持心情舒畅。

5.可以应用一些预防性用药,如维生素A、E,B族维生素,银杏叶制剂等。

6.戒烟酒,以延缓老年性聋的发展。

能力训练

1.赵大爷患有老年性白内障,认知与感知形态障碍明显,护士应当如何向赵大爷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讲?赵大爷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后,主要的护理保健措施有哪些?

2.张某,男,70岁。家人反映他近期说话习惯明显变化,倾向于大声说话,经常要求家人重复讲过的话。家人认为他是年老引起的听力下降,听说助听器可以提高听力,想给他也购买一个助听器,于是向护理人员咨询有关助听器的问题。作为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及患者哪些方面的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