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死抉择:金融动荡下的转型之路
43734900000034

第34章 抓住机遇,转“危”为“机”(4)

有专家分析表示,其实我国鞋类出口出现颓势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国际上严峻的经济、贸易环境,间接致使一些主要贸易国市场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频发和来自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压力,更是因为大环境的恶劣而导致产业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突显的结果。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制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透露,2008年4~7月,商会在东莞、温州、泉州、莆田等地调研时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出现一些小型企业支撑不住而停产、倒闭的现象,就连有些大企业也不得不转战地产、制药、物流等其他产业,通过产业多元化来化解风险。

当然,在这场危机中,也有一些在当前的危急时刻,勇敢迎接挑战的企业。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加快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企业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是突出经济萧条的重围,化危机为机遇的关键。

该负责人透露,在德国和意大利分别设立品牌设计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艾民儿,立志要催生高品质的中国制造,打造中国高档奢侈名牌。不仅要在国内市场同世界知名品牌一争高下,还将企业目标定位在国外市场,准备用十年的时间在全球布局建立30家高档专卖店。

其实,不仅是艾民儿,许多闯出自身发展之路的制鞋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在巩固和优化原有的市场基础上,继续开发和探寻新的市场机遇和经营模式,以及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这些企业想通过“洗牌”的方式转“危”为“机”。

温州富罗迷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兴彪说:“全世界有60亿人,就有60亿双鞋的市场,只要我们坚持住,别人倒闭了,机遇就会留给我们。”他表示,在2008年11月份,又有5家外商来企业验厂,工厂原来有3条生产线,现在又增加了1条,我们要迎难而上。

面对全球金融风暴,温州冠盛集团董事长周家儒提出了”老虎和老鼠”理论,他认为,自然界中老虎如今濒临灭绝,老鼠却繁衍旺盛,企业要学习老鼠的能力,在金融风暴中保存自己,善于寻找机遇。

抓住机遇,转危为安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法宝。2008年10月15日,为期3天的“2008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开幕,来自意大利、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50余家国际采购商公司参加,成都鞋业共有110家工厂参展,是历届中国女鞋之都采购节参展数量、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在这次盛会上,各路专家在高峰论坛上为成都鞋业支招。一些专家表示:“现在正是成都鞋业发展最好的时机,各制鞋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脱颖而出。”尽管成都制鞋业正面临一系列复杂局面,不过,参加这次论坛的专家们却认为此时正是成都鞋业崛起的大好时机,是争夺欧美鞋业订单的最佳机遇。

在高峰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透露,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等因素影响,东莞、温州、泉州等地的鞋类企业都有所反应,不少制鞋的配套企业、租用厂房的小企业倒闭,如果这种形势持续到年底,将可能有一批中等规模的企业面临倒闭,可谓危机四伏。

危机同样波及到成都鞋企。

“我们倒闭了10%左右的中小企业。”中国女鞋产业运营中心是成都制鞋产业的运营机构,中心主任彭军分析,整个行业都在经受考验,但相比于沿海企业来说,成都制鞋业受冲击有限,“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成都鞋业在“洗牌”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大批技术熟练的制鞋工匠……

“经济波动对制鞋业是一次大洗牌,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表示,虽然目前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容置疑的是国内和国际鞋业市场依然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中国鞋业具有强大的产能和竞争力,美、欧、日等主要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其他进口渠道,将巨大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仍将占据大的市场。据全球贸易统计的数据估算,越南、巴西、印尼、印度等制鞋国目前的出口量分别约为5亿双、1.6亿双、1.5亿双和1亿双,显而易见,短期内很难承接中国年产约104亿双的产量。

全球最大的检验服务网络之一的INTERTEK天祥集团高级经理古恒丽更是直言,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我国沿海制鞋企业的“洗牌”,此时正是成都鞋业崛起、抢夺国际市场的最佳时机。成都鞋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依靠自己的劳动力资源、手工操作环节特别注意欧美国家对鞋类产品安全性要求,就一定能争取到更多的欧美订单。

而另一些鞋类企业也在危机中看到了机遇,他们表示可以充分利用此次世界经济萧条的机会,实施对内对外的重组兼并战略,加快国外技术和品牌尤其是国际化高端设计技术人才和设计机构的引进。

作为行业组织,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正在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希望帮助企业重振信心。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建议有关部门上调鞋类出口退税率和出口贴息。同时对有自主品牌出口,在国内外创立自有品牌的企业以及实施国际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培养储备战略的企业,予以政策方面的鼓励和资金上的补贴,帮助中国鞋业的发展实现质的跨越和突破。

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鞋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次行业结构性的调整和产业优化重组,这既是行业发展阶段上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严峻形势下要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惟有经历过这样的阵痛,才能成就一批拥有一流设计、技术、材料和人才的新型高品质的国际化制鞋企业。

8.光伏发电成本提前达“临界点”

世界范围出现的金融危机,让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感到了压力和危险。2008年10月,十余家国内太阳能光伏龙头企业齐集深圳高交会,商讨筹备行业协作组织,以应对金融寒流的来临。

对于98%的市场都在国外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国外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在国内掀起巨大的波澜。不仅如此,国内知名的光伏企业大都在国外上市,还有很多光伏企业也把融资希望寄托在国外资本市场。但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我国光伏产业到国外融资的渠道被缩小。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已有80%的光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有的企业已经在压产保利润,有的已经关门停工。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冲击已经显现。但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对于光伏企业来说,虽然“危机”四伏,但同时在“危机”中亦潜藏着机遇。

2008年11月,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表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将给公司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金融危机带来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公司原料成本有望降低40%~50%,光伏发电成本有望提前与传统发电成本接轨。

彭小峰乐观地表示,一旦光伏发电成本低于上网电价,光伏产品的市场将是“无限大”,而金融危机有望使这一天提前两年到来。

虽然金融危机使光伏企业受到了冲击,然而,赛维LDK提高了对公司三季报业绩的预期,公司预计第三季度收入从4.86亿~4.96亿美元提高到了5.3亿一5.4亿美元,硅片出货量从210兆瓦~220兆瓦提高到230兆瓦~240兆瓦。

他之所以提高销售业绩的预期,因为在彭小峰看来,此次金融危机也将给整个光伏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此前业界普遍预期,在未来8~10年内,光伏发电的成本才能够降到与传统发电接近的水平,而此次危机带来了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光伏发电的商用和普及有望在两年内实现。

彭小峰甚至表示,在业界预期公司可能因受经济危机影响而销量下滑、毛利下滑的情况下,由于成本普遍降低40~50%,在技术稍作改进的情况下,公司很可能出现销售额和毛利率不降反升的状态。

在彭小峰看来,金融危机中,光伏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就需要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上多下功夫。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给多晶硅工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企业带来新的课题,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缩小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是光伏企业的工作重点。

据江苏大全集团总裁葛飞介绍,从2006年开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加速,多晶硅和晶体硅电池产量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这几年,多晶硅的投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总共有1100多亿元的资金投向这一领域。在浩浩荡荡的‘炼硅大军’中,不乏规模小、设备落后、土法上马的厂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介绍,目前国内有41家硅材料生产厂,大部分采用工艺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进行硅料提纯。这项制备工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投资和生产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

因此,这些光伏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中寻求突破,当务之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

有专家建议,光伏企业苦练内功提升企业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优化多晶硅CVD(化学气相沉积)还原炉供电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原成套引进的多晶硅CVD还原炉供电系统具有很高的先进性,在充分了解还原系统的工作原理后,再根据该系统的特性,优化启动方案并一次性成功实施,每个运行周期直接节约时间数小时,同时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每台还原炉每年可多运行1~2个周期,可提高年产量近4%,增加近6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其次,优化氢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共谋发展、共渡难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光伏企业造成的影响已显现出来,欧元汇率的下跌,现阶段需求量的下降,给国内硅片厂、组件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形势下,光伏企业与下游厂家共商方略,最大可能地让利于下游厂家,与他们携手共渡难关,共谋发展。

大全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葛飞认为,光伏产业在现行的经济状况下,要想更好地发展,一是应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基础,建设国家级共性技术服务和支撑平台;扶持技术先进和已具一定规模企业的发展,尽快制定行业标准。二是合理布局,使光伏产业上游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三是成立专门机构对上网电价进行科学测算,制定出上网电价优惠政策具体实施方案。依法建立相应监管机制和实施监管措施,保证上网电价的顺利执行。四是加快中国太阳能发电的建设步伐,改变中国光伏企业命运完全依赖国外市场的格局,促进中国的光伏产业稳健发展。

金融专家认为,除了企业自身要苦练内功外,政府也应予以鼓励和扶持。名列世界光伏行业第二位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国产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成长非常缓慢,需要政府给予政策鼓励和扶持。

无锡尚德呼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光伏行业应尽快联合专业的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与技术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间的合作,推进产品标准、企业评价、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避免无序竞争,实现创新资源的高度凝聚,快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在目前的危机形势下,危机同时也孕育了机遇,相信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待到“严冬”过后,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春天一定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