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43732900000126

第126章 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观点(19)

首先是矿产资源。中部六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内的重要成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次农业资源。中部六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

3、中部地区的重要性

首先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六省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河南(地处华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次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地区。中部六省的能源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为主。再次是拥有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部六省是全国较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东中西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发挥中部发展潜力、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二)中部崛起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刻不容缓的课题,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构筑新的增长极。

1、中部崛起战略是区域统筹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梯度适宜,统筹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东中西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协调。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大开发,成功地构建了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经济一日千里,日新月异。西部在大开发的带动下,奋起直追,后来居上。近两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排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位居其次,中部地区速度最低。中部塌陷导致整个全国经济被撕裂成三块,东中西的自然经济梯度被人为中断,进一步强化了东部地区的极化效应,区域“马太效应”隐然成形,东中西“供给—需求循环链”难以为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中部崛起战略是工农业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工业和农业互为市场、互相促进、协调增长、统筹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工农业极不协调。中部地区是“三农”的主体部分,只要中部地区工农关系出现问题,全国工农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事实是,长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中部农业的挤压和索取,导致了工农关系严重失调。以中部为主体的工农关系的严重失调,割裂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内部联系,农业成了制约工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中部农业发展滞后及工农关系失调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相径庭,与城乡统筹发展期望尤为相左,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城乡统筹原则进行矫正,从中部着手调整工农关系。只要中部“三农”问题解决了,全国的“三农”问题和工农协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工农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3、中部崛起战略是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发展战略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热衷于“蛋糕”做大,忽视了社会指标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累积了不少社会问题,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尤为严重。农民负担问题、下岗失业人口、涉农案件集中在中部,乡镇政权危机表现在中部……其中,中部劳动力过剩问题最为突出。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高达2、8亿人,中部地区耕地仅能容纳1、6亿劳动力,过剩劳动力高达1、2亿。其次,中部地区的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极高。全国乡村负债2000亿元左右。农民反响强烈的负担问题也以中部为甚。税费改革前,湖南、湖北平湖区亩均负担300元左右,高的超过了400元。税费改革后,中部地区仍然最重。鉴于中部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中部为突破口缓解和扭转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严重对立的问题。因此,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也是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4、中部崛起战略是对既往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迫不得已选择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以构建自力更生、自成体系的国民经济框架。纵览历史,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前实施的非农偏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农业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必要的积累和投资。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是东部偏好发展战略,并将其推向了顶峰。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初衷是期望通过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现在看来,这种期望东西发展带动中部腾飞的初衷在具体运作中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蓬勃发展、增势强劲的东部经济对中西部经济的带动作用犹如“蚍蜉撼大树”,仍然力所不逮,东部发展的扩散效应还是未来式,中西部地区反而因为东部增长极的持续极化效应,资源仍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东中西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就是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弊端的深刻反思和主动矫正的结果。

(三)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促进中部崛起。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中崛起。

1、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粮食经济和出口创汇农业

继续扩大中部地区在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的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按照市场的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粮食的深加工,通过农产品加工业来带动种植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很大的精力放到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方面来。发展出口农业,必须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把农产品质量搞上去,使其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从农产品生产环节进入加工和流通环节,让农民不仅享有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能够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

2、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培育地区特色产业

要把原有的、传统的、优势的工业行业做大做强。中部六省在全国的一个行业的产值比例占20%左右的有四大产业,一是有色金属采掘和加工,二是煤炭,三是食品工业包括粮食、畜牧产品加工和饮料等,四是机械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各类专用设备等。这是中部工业现有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些行业集中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用现代技术改造这些传统产业,延长其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新的战略性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部都有一定的基础,应当加快发展,发展这些产业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不搞村村冒烟,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决不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得工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联手发展

实施工业化战略必须靠市场化来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中部有着承东启西的独特优势,只有东中西联手发展,才能发挥这种区位优势,因此,实施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中部经济发展的空间。使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从而使其更快的崛起。

二十一、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一)东部率先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

从“十一五”规划的角度审视东部地区的发展,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率先发展是“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区的基本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促进我国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整体战略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区将继续秉承“十一五”时期积累的优势,在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呈现进一步发展的势头。

加快东部地区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达到这个目标,东部地区就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制造业水平,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旅游等第三产业。

(2)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繁荣。

(3)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4)更加重视体制创新,在提升政府效能方面有所创新。

(5)更加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

东部地区“十一五”时期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十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带,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抓住“十一五”这个契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2、东部地区在东西互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使之具备了较强的带动能力,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也具备了向中西部扩散的要求。目前,东部的三大都市圈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作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其在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同时,三大都市圈有着相对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比较透明的法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全中国经济的缩影,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以此为基础,东部地区要在东西互动中充当主导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东部地区在东西互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开放并通过在更广阔的空间层面进行优势整合的东部,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对我们国家整个宏观效益的提高,都是一个福音。

(2)东部积极的变化可能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东部活力增强使中国经济的重心有可能进一步向东倾斜,从而会改变东中西部的相对地位。

(3)东部的变化给西部地区带来机遇。当前,西部不仅作为东部产品的市场,而且成为东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一个更强、更有活力的东部,一个正在积极调整的东部对西部带动能力更强,会加快产业向西部的转移。

(二)“东部率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十一五”是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在“十一五”时期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如何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城镇化、郊区现代化问题

对于东部地区,如果说“十五”时期主要还是看城市的话,“十一五”时期就要看郊区。如何在“五个统筹”指导下实现郊区的现代化、城市化是东部地区“十一五”时期推进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腹地、资源和市场,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处理好城乡关系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

2、如何在区域合作中放大组团式城市群效应,实现优势互补问题

当前,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

因此,东部地区“十一五”时期在区域合作中必须以“发展红利”为标尺,以组团式城市群为中心,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专家们认为,组团式城市群是得到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组团式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集聚中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终归宿。城市体系的等级、有序、整合、协调和组团式、网络式结构的形成,是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

3、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研究东部地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问题时必须重点研究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共服务:一是尽快建立新的治理模式,并加强政府的某些新功能,政府要着力解决好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等,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在产业结构朝工业化的方向前进的同时,政府要对劳动条件、产品质量等加以规范。三是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远距离贸易、金融、保险、咨询、保健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扩大的同时,政府需要提高监管水平。四是政府要把职能重心转向公共服务,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新阶段政府改革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