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普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二)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必须有健全的法制提供保障。“十一五”时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从制度建设、依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加强经济法制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要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即: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并提出了体制、立法、执法、决策、监督、观念等方面的明确要求。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三)加强廉政建设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继续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努力取得廉政建设的新成效。
反腐倡廉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推进政府改革和制度建设入手,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自觉把行政权力的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政府廉政工作和自身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对涉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对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要依法惩处,绝不手软,绝不姑息。要强化对行政审批权利和行政执法权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严格自律,自觉抵制贿赂。
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抓住不放,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重点在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一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要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收费管理的力度,全面落实学校收费公示制,学校面向学生的收费项目都必须公开透明。二是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要大力整顿医疗服务秩序和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秩序,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药品和医疗耗材价格的监管,防止变相涨价和层层加价。要切实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院和医生的用药和治疗行为,杜绝开单提成,对医疗卫生领域腐败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三是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要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背后失职渎职、官商勾结的腐败问题。
要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大力加强政府公务员队伍建设。要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从严治政、严格管理。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提高政府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各级政府和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自觉地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行为准则,树立良好政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十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其基本特征是: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精神文明创造者第一次成为精神文明的主人,结束了精神文明的创造和享用的分离状态。精神文明成果不再是奴役劳动人民的手段,而是用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造福的工具。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居于指导地位。精神文明指导思想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各项文化事业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文化和思想两个方面铲除剥削阶级观念的烙印和痕迹,清除愚昧、无知、粗野的不文明现象,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高度,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只有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只有把发展物质生产力与实现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结合起来,把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人全面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条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能力和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一实践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以及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多重领域。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要大力倡导公民道德意识和规范,弘扬体现和谐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求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论上,要把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全面理解社会公平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在实践上,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时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加强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必须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必须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2、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中,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文学艺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宏观调控,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性的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具有重大作用。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大力宣传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务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4、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健全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宣传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宣传文化事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资助宣传文化事业。
十三、科技兴国、科技强国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一)发展科技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提出很高的要求,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提供主要动力和有力保证。要发展科技,以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因此,科技发展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率先实现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进入世界科技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