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通释
43728700000074

第74章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日: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署,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竟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帝日: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帝日: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日:心悲名日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JU,J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日: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日: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译文”

黄帝坐在明堂里,雷公说:我接受了您传给我的医道,再教给我的学生,教的内容是经典所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然而他们在临症上,因有贤愚之别,所以未必能十全。至于教的方法,是先告诉他们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等方面的问题,再叫他们回答所以然的道理,并向他们讲述娥富贵及人之形体的适从等,使他们通晓这些理论,再通过临症适当地运用,这些在过去我已经听您讲过了。现在我还有一些很愚陋的问题,在经典中找不到,要请您解释。黄帝道:你钻研的问题真是深而大啊!

雷公问:有哭泣而泪涕皆出,或泪出而很少有鼻涕的,这是什么道理?黄帝说:

在医经中有记载。雷公又问:眼泪是怎样产生的?鼻涕是从哪里来的?黄帝道:你问这些问题,对治疗上没有多大帮助,但也是医生应该知道的,因为他是医学中的基本知识。心为五脏之专精,两目是它的外窍,光华色泽是它的外荣。所以一个人在心里有得意的事,则神气和悦于两目;假如心有所失意,则表现忧愁之色。因此悲哀就会哭泣,泣下的泪水所产生的。水的来源,是体内积聚的水液;积聚的水液,是至阴;所谓至阴,就是肾藏之精。来源于肾精的水液,平时所以不出,是受着精的约制,是神,水火相互交感,神志俱悲,因而泪水就出来了。所以俗语说:心悲叫做志悲,因为肾志与心精,同时上凑于目,所以心肾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而不传于肾志,肾志独悲,水失去了精的约制,故而泪水就出来了。哭泣而涕出的,其故在脑,脑属阴,髓充于骨并且藏于脑,而鼻窍通于脑,所以脑髓渗漏而成涕。肾志是骨之主,所以泪水出而鼻涕也随之而出,是因为鼻涕泪是同类的关系。涕之与泪,譬如兄弟,危急则同死,安乐则共存,肾志先悲而脑髓随之,所以涕随泣出而涕泪横流。涕泪所以俱出而相随,是由于涕泪同属水类的缘故。雷公说:你讲的道理真博大!

请问有人哭泣而眼泪不出的,或虽出而量少,且涕不随出的,这是什么道理?

黄帝道:哭而没有眼泪,是内心上并不悲伤。不出眼泪,是心神没有被感动;神不感动,则志亦不悲,心神与肾志相持而不能相互交感,眼泪怎么能出来呢?大凡志悲就会有凄惨之意。凄惨之意冲动于脑,则肾志去目凄;肾志去目,则神不守精;精和神都离开了眼睛,眼泪和鼻涕才能出来。你难道没有读过或没有想到医经上所说的话吗?厥则眼睛一无所见。当一个人在厥的时候,阳气并走于上部,阴气并走于下部,阳并于上,则上部亢热,阴并与下则足冷,足冷则发胀。因为一水不胜五火,所以眼目就看不见了。所以迎风就会流泪不止的,因风邪中于目而流泪,是由于阳气内守于精,也就是火气燔目的关系,所以遇到风吹就会流泪了。举一个比喻来说:火热之气炽甚而风生,风生而有雨,与这个情况是相类同的。

九针十二原第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日: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土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嗣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日: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日,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日,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日镌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日键针,长三寸半;四日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日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日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日长针,长七寸;九日大针,长四寸。镌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提针者,锋如泰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蹩,且员且锐,q-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日: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惬;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l"-3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日: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岐伯日;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惬,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肤,脖肤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我爱万民,供养百官,征收其租税。可怜他们不能自给自足,还不断生病。对于疾病的治疗,我很想不用服药,也不用尖石,而用微小的针具来疏通经络脉道,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从而治愈疾病。为了使这种治病方法能流传给后代,必须明确制定出使用法则,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且容易掌握运用而难忘记。这就需要条理清楚的理论体系,分清章节,辨明表里层次,阐明人体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络阴阳内外的规律;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待出具体的形状和运用方法。为此,我想首先创立一部《针经》,我想听听你对于这方面的意见。

岐伯回答说: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楚,就像万物起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一样清楚明白。小针治病的诀窍,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正气和邪气的出入都有一定的f-Jp,医生若不细致审察病情,怎么可能知道病变发生的原因呢?针刺的精微巧妙之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不同的手法。平庸的医生只拘泥于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疗,高明的医生则能握住气机的变化。气机变动、经气循行离不开穴位空窍,而这些空窍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微妙的,既有规律却又难于掌握。必须把握好时机,否则,当气血运行到来时就不能遇上,而当气血运行消逝之后又不能赶上。懂得气机道理的人施针,就犹如射箭而不会把弓箭挂着不发,而是箭不离弦,待机而射;不懂得气机道理的人施针则光绷紧弓弦却不发箭。掌握了气血往来的规律则善于抓住时机。平庸的医生不清楚这一点的,惟有高明的医生,才知到其中的妙用。血气流去叫做逆,血气流来叫做顺,清楚地懂得了逆和顺的道理就能够正确地施行针刺而无疑问。迎着邪气的到来,施行泻法消除它,邪气怎能不减弱;随着正气的到来,施行补法充实它,正气怎能不加强。迎而夺之的泻法,或是随而济之的补法,都需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掌握了这个关键,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凡是用针刺,正气虚弱的用补法,邪气猖盛的用泻法,气血郁积太久的用破除法,邪气太盛的用攻邪法。古经书《大要》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不致外泄,属于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针外泄,由盛而虚,属于泻法。说到虚与实,针下有气的为实,针下无气的为虚。气本无形,似在有无之间,根据病情缓急及病气的消失存在决定补泻的先后顺序。用补法要使病人若有所得,用泻法要使病人若有所失。

治疗虚证实证的根本道理,以九针最为精妙,补泻的功效,可以用针刺手法来实现。泻法一定要持针快速刺入穴位,摇大针孔放出邪气,松开浅表的皮肤拔出针,使邪气得以排泄。如果按住穴位的表皮而抽出针,这叫做内蕴,会使血不能流散,邪气不得外排。补法一定要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下针,顺经脉下针的意思就好像很随意一样轻轻地刺人,在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就好像蚊虫叮在皮肤上那样似有似无,又好像针虽然停在穴位里却好像退了出来,出针要快捷利落,像箭离弓弦一样,右手取针,用左手按住孑L穴,经气因而停留在里面,穴外的门户已经关闭,中气因此而得到充实。针孔若有出血,一定不要让血瘀留积,而要赶快把它除掉。

握针的技巧,把握牢固是最重要的,对准穴位直直地刺入,不要刺到左边或右边去了。要精神集中,明察秋毫,注意观察病者的神态,细致审察血脉的情况,这样施行针刺就不会有危险。当进针的时候,一定要两目视力集中,用心专注,精力集中而不分散,把握病情的好坏变化。血脉横隔在腧穴,看起来特别清楚,摸起来特别坚实,下针时就要避开血脉而刺进腧穴。

九针的名称和形状都各不相同。第一种叫镜针,长l寸6分;第二种叫员针,长1寸6分;第三种叫锶针,长3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1寸6分;第五种叫铍针,长4寸,宽2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l寸6分;第七种叫毫针,长3寸6分;第八种叫长针,长7寸;第九种叫大针,长4寸。

九针的功用:鲩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用于浅刺,以泻除皮肤肌表的邪热;

员针,针尖椭圆如卵形,可作按摩之用,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疾患,用时,不致损伤肌肉,而得以疏泄分肉之间的气血;锃针,针尖像黍粟一样圆而微尖,不致刺人皮肤,主要是用作按摩经脉、流通气血,但用时不宜陷入肌肉,否则,反会损伤正气;锋针,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适用于热毒痈疡或经络久痹的顽固性疾患;铍针,针尖如剑锋,适用于痈疡等疾患,可作刺破排脓之用;员利针,针尖大如牦尾,圆且锐利,针身略粗,能用于治疗急性病;毫针,针尖纤细如蚊虻之喙,可用于静候气的徐缓到来,而其针身微细,适宜于持久留针,以扶养真气,同时还适宜于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可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针,针体如杖,粗而且巨,针尖略圆,可用来治疗水气停留于关节而致水肿的疾患,作为泻水之用。九针的名称、形状与主治作用,都尽在此了。

邪气侵犯经脉的部位:风热阳邪多犯人体上部;饮食积滞等浊气多犯人中部;

寒冷水湿之气多犯人体下部。所以刺筋骨陷中的各经腧穴可排出风热之邪;刺阳明的合穴足三里可排出肠胃浊气;宜浅刺的病如刺得太深反而会引邪深入,病会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病各有适宜的治法,病情不同须选择各自适合的治法,不可实证用补法,不可虚证用泻法。用泻法治虚证、用补法治实证,这是在加重病情,病会越来越重。误刺五脏腧穴会死人的,误刺手足三阳脉会使病人虚弱,如果阴气耗竭就会死亡,如果阳气耗竭就会发狂,误针的害处就是这些。

进针之后,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气”还没有“至”,应当继续施行手法,而不须拘泥于手法的次数,总以达到“气至”为度。如进针之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就可以出针,不须再行针刺和留针了。九针各有它的适应证,因而针的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选用,才能适合需要。

针刺的要领,就在于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疗效确切的,就好像风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样。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这里了。

黄帝道:我想知道五脏六腑脉气的出处。岐伯说:五脏经脉,各自都有井、荥、腧、经、合五个穴,五五就有25个穴。六腑经脉,各自都有井、荥、腧、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就有36个穴。经脉l2条,络脉l5条,共27条,脉气就在此中上下循环。井穴,脉气如山谷间泉水初出;荥穴,脉气如山泉渐盛涓涓流行;输穴,脉气如泉水汇储转输;经穴,脉气如泉水盛大流行成渠;合穴,脉气如水汇聚。27条经络内气的运行,都不离这五个腧穴。人体不同部位相交会的关节,共有365处。明白这些奥妙道理的人,一句话就概括完全了,不知道的人,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所谓关节,是指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

在进行针刺时,医者必须先观察病人的气色,注意病人的眼神,以了解病人的精神及正气是处于涣散状态还是有所恢复。然后力求使所诊知的疾病内在变化与反映在形体上的病象相一致;同时还要通过诊脉,从脉象的动静辨明邪正的盛衰情况。在进针时,右手持针,主要任务是进针;左手以两指夹持住针身,防止其倾斜和弯曲。针刺入后,等到针下有了得气的感觉,即可出针。

凡是用针之前,必须先切诊脉象,以看清经气的虚实,才可以着手治疗。五脏经气已耗竭于内是阴虚,如用针反取阳经的合穴以补阳气,阳愈盛则阴愈衰,这叫“重竭”,出现重竭一定会死,其死时很安静,导致这种情况是因为脏气已虚于内,治疗时反而误泄了出于腋膺部腧穴的脏气。五脏经气已耗竭于外是阳虚,如用针反取四肢的腧穴以补阴气,阴愈盛则阳愈衰,这叫“逆厥”,出现逆厥一定会死,其死时很烦躁,这是因为误刺了四肢末端而引起阳气竭绝。针刺如果刺中了疾病的部位而不出针,就会使精气外泄;如果没有刺中疾病部位就出针,就会使邪气凝滞。精气外泄,就会使病情加重而虚弱;邪气凝滞就会发生痈疡。

五脏有在外的六腑相应,互为表里,六腑与五脏之气表里相通。六腑与五脏之气相应的还有l2个原穴。l2个原穴的经气输注之源,多出自两肘两膝以下的四肢关节部位。这些在四肢关节以下部位的腧穴,都可以用来主治五脏的疾病。凡是五脏发生的病变,都应当取用l2个原穴来治疗。因为这l2个原穴,是全身365节禀受五脏的气化与营养的精气而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疾病时,其变化就会反映在12个原穴的部位上。l2个原穴各有其相应的脏腑,由其各自穴位上所反映出的现象,就可以了解相应脏腑的受病情况。五脏中的心肺二脏,位于胸膈以上,上为阳,其中又有阴阳的分别,阳中的少阴是肺脏,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共有两穴;阳中的太阳是心脏,它的原穴是大陵穴,左右共有两穴。五脏中的肝、脾、肾三脏,都位于胸膈以下,下为阴,其中再分出阴阳,阴中的少阳是肝脏,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至阴是脾脏,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太阴是。肾脏,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共有两穴。在胸腹部脏器附近,还有膏和肓的两个原穴。膏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也只有1穴。

以上五脏共10个穴,加上膏和肓的各l穴,合计共有l2穴。这12个原穴,都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可以用它们来主治五脏六腑的各种疾患。凡患腹胀病的,当取用足三阳经,即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凡患完谷不化的泄泻证的,当取用足三阴经,即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五脏有了病,就好像身上扎了刺,衣物被污染,绳子打了结,江河遭淤堵。刺虽扎得久,还可以拔除;污染虽久,还可以洗净;结虽打了很久,还可以解开;江河虽然淤堵日久,还可以疏通。有人说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精通用针的医生治疗疾病就像拔出棘刺、洗净污垢、解开绳结、疏通河淤一样,病的时间虽长,还是可以治好的。说久病不能治,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水一样,一触即还。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证,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退却,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本输第二“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

岐伯日: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播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胭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荣;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腑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胭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另4入贯牖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藏六府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舍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日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日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日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日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日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日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日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日天池。

刺上关者,呋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呋。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瘘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凡是针刺的道理,必须通晓十二经络循环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于经脉的地方,井、荥、腧、经、合五输穴经气出入的位置,六腑与五脏表里相合的关系,人体顺应四季阴阳消长而出现的气血盛衰出入的变化,五脏经气所运行的部位;经脉、络脉、孙络的宽窄、深浅、表里以及上下分布的情况。我想听听你对此的见解。

岐伯说:让我按顺序来说吧。肺经的脉气,始于少商穴,少商穴在手大指端的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的地方,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鱼际穴,鱼际穴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渊穴,太渊穴在手掌大鱼际后下1寸处的凹陷之中,掌后桡侧横纹头动脉应手处,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经渠穴,经渠穴在寸口后方的桡骨茎突之内侧凹陷中,即诊脉时中指所着之处,该处有桡动脉跳动不止,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尺泽穴,尺泽穴在肘横纹中央稍偏桡侧的动脉应手处,为合穴。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

心经的经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在中指的末端,是井穴,五行中属木;然后流到劳宫穴,劳官穴在中指本节后手掌的中间,是荥穴;接着注入大陵穴,大陵穴正当掌后两骨之间下陷之处,是输穴;再行于间使穴,间使穴在腕后3寸处的两筋之间,心有病则气行至此出现变化,无病则经气平静,是经穴;再汇注入曲泽穴,曲泽穴在肘内侧缘下陷之中,曲肘即可见到,是合穴。以上五腧都属于手少阴心经。

肝经的脉气,开始于大敦穴,大敦穴在足大趾外侧距离趾甲根1分的地方,即大趾背侧的三毛中,是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行间穴,行间穴在足大趾、次趾之间,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太冲穴在行间上2寸,第二趾骨连接部位之前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中封穴,中封穴在足内踝前l寸5分处的凹陷中;在针刺该穴时,如果违逆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郁结,如果顺应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通畅;取穴时将足部上仰,就会在穴位处出现凹陷,而得其穴,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泉穴,曲泉穴在膝内辅骨突起的下方和大筋的上方处的凹陷中,屈膝才能取准该穴,为合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脾经的经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在足大趾末端内侧,是井穴,五行中属木;然后流到大都穴,大都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下陷之中,是荥穴;接着注入太白穴,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之下,是输穴;再行于商丘穴,商丘穴在足内踝之下凹陷之中,是经穴;

再汇注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在膝内侧辅骨下凹陷之中,伸足即可见到,是合穴。

以上五腧都属于足太阴脾经。

肾经的脉气,始于涌泉穴,涌泉穴在足心的凹陷中,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然谷穴,然谷穴在足内踝前方大骨下部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溪穴,太溪穴在足内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复溜穴,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休的地方,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阴谷穴,阴谷穴在膝内侧辅骨的后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按之有动脉跳动应手的地方;取穴时屈膝,在胭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的凹陷中取之,为合穴。这就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膀胱经的经气出于至阴穴,至阴穴在足小趾末端外侧,是井穴,五行中属金;然后流到通谷穴,通谷穴在足小趾本节前外侧下陷之中,是荥穴;接着注入束骨穴,柬骨穴在足小趾本节后赤白肉际下陷之中,是输穴;再行于京骨穴,京骨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原穴;再行于昆仑穴,昆仑穴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是经穴;然后汇注入委中穴,委中穴在膝后胭窝横纹中央,是合穴。以上六腧都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胆经的脉气,开始于窍阴穴,窍阴穴在第四足趾末端的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的地方,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侠溪穴,侠溪穴在足小趾次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临泣穴,临泣穴在侠溪穴上行l寸5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丘墟穴,丘墟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前下的凹陷中,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在足外踝上4寸、辅骨之前、绝骨末端的地方,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膝下1寸、外辅骨头前下方的凹陷中,为合穴,取穴时要伸展下肢才能取准此穴。这就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胃经的经气出于厉兑穴,厉兑穴在足大趾之内侧的次趾末端,是井穴,五行中属金;然后流到内庭穴,内庭穴在足次趾的外间,是荥穴;接着注入陷谷穴,陷谷穴在足中指内侧的内庭上行2寸下陷之中,是输穴;再行于冲阳穴,冲阳穴在足背上行五寸下陷之中,是原穴,摇动足即可看到;再行于解溪穴,解溪穴在冲阳上l寸5分下陷之中,是经穴;然后汇注入下陵穴,下陵穴在膝下3寸,即前骨外的三里穴,是合穴;返折向下低于三里穴3寸的是巨虚上廉,再向下低于巨虚上廉3寸的是巨虚下廉,大肠的经气在巨虚上廉与胃合,小肠的经气在巨虚下廉与胃合,这是足阳明胃脉,大肠、小肠的经气都从属于胃。以上六腧都属于足阳明胃经。

三焦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它的脉气,开始于关冲穴,关冲穴在小指外侧的无名指的前端,距离指甲角1分许的地方,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溜于液门穴,液门穴在小指与环指的指缝之间,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中渚穴,中渚穴在第四、第五掌指关节之后缘、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阳池穴,阳池穴在手腕背侧横纹的凹陷中,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穴在腕后3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天井穴,天井穴在肘尖直上l寸处的关节凹陷中,为合穴;取穴时要屈肘才能取到此穴。三焦经的分布虽是由手至头,但有一个和它脉气相通并由其所主而位于足部的下腧穴(即下合穴),其脉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别出于膝胭正中外l寸处的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叫做委阳穴,它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之络脉所别出的地方。以上所述,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况。由于三焦和肾、膀胱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三焦的下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所出之处,它的脉气在足踝上方5寸处从本经分出而进入并贯穿小腿肚,再从委阳穴出于体表并由此并入足太阳膀胱经的本经,然后进入腹腔内与膀胱相连,以约束下焦,因此委阳穴所主治的证候,就包括因为三焦气化异常而见的属于膀胱病证的病变,如邪人三焦所致的小便不通之类的实证以及三焦虚弱所致的小便不禁之类的虚证。属虚的当用补法治之;而属实的当用泻法治之。

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上与手太阳相合,出于少泽穴,少泽穴在手小指末端的外侧,是井穴,五行中属金;然后流到前谷穴,前谷穴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前下陷之中,是荥穴;接着注入后溪穴,后溪穴在手外侧小指本节之后,是输穴;再流经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之前,是原穴;再行于阳谷穴,阳谷穴在腕后锐骨的下方凹陷处,是经穴;然后汇注入小海穴,小海穴在肘内侧大骨的外缘,离肘端五分的下陷中,伸直手臂就可看到,是合穴。以上六腧都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大肠位居于下,而它的经气向上合于手阳明经。它的脉气,开始于商阳穴,商MEt穴在手大拇指内侧示指的前端外侧部,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示指桡侧本节前方凹陷中的二间穴,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示指桡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合谷穴,合谷穴在手拇指和示指的掌骨之间,即第一、二掌骨之间,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穴在腕关节桡侧、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池穴,曲池穴在肘外辅骨内的凹陷中,即屈肘时,肘横纹头处,取穴时要屈肘才能取准此穴,为合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以上所说的,就是五脏六腑的脉气出入流注所经过的主要腧穴。五脏各有5穴,共25个腧穴;六腑各有6穴,共36个腧穴。六腑的经气都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这3条阳经,而同时其中酗j_--焦、大肠、小肠的经气又向上和手三阳经分别相合。

缺盆的正中间是任脉的天突穴;任脉旁边第一行的动脉搏动应手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第二行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第三行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第四行是足少阳胆经的天容穴;第五行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第六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第七行是颈后中央督脉上的天府穴。腋内动脉搏动处是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腋下3寸之处是手心主的天池穴。

针刺上关穴(即客主人穴)时,要张口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应张口取穴,不能闭口。针刺下关穴时,要闭口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开口则凹陷消失,所以应闭口取穴,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要屈膝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应该屈膝取穴,不能伸展。针刺内关穴和外关穴,应该伸展手臂取穴,不能弯曲。

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位于结喉两旁的动脉搏动处,与之脉气相通的该经腧穴还分布在胸壁之中。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它在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人迎穴后l寸5分处,但还不到曲颊,而在曲颊下1寸的地方。由此旁开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它的位置正当下颌角下方动脉搏动处的凹陷中。由此斜向上是足少阳胆经的天容穴,它的部位在耳下部、下颌角的后方,即天窗穴上1寸,前方的凹陷中。由此旁开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它的部位在耳后方,在该处向上有完骨穴在它的上方。由此旁开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它的部位在项部大筋外侧沿发际的凹陷中。

属于阴的尺动脉,在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的部位上,误刺该穴,会使井、荥、腧、经、合五输穴所内行的脏气衰竭,所以是一个禁用针刺的穴位。

肺与大肠经脉相连,互为表里,大肠是传导糟粕的器官;心与小肠经脉相连,互为表里,小肠是接受经胃所腐熟的水谷的器官。肝与胆经脉相连,互为表里,胆是贮蓄精汁的器官。脾和胃经脉相连,互为表里,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肾与膀胱经脉相连,互为表里,膀胱是贮存津液的腑器官。足少阳经隶属于肾,而肾的经脉又上连着肺,所以它的经气通行于肺肾二脏。三焦是水液通行的器官,人体的水液经此输布排泄,它下与与膀胱相连,无脏器与它相配,是孤腑。以上是脏腑经脉表里相合的情况。

在春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浅表部的络脉、十二经的荥穴以及大经的分肉之间的部位,病情严重的则可深刺之,病情轻微的就应浅刺之;在夏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十二经的输穴、孙络以及浮现在肌肉皮肤表面的浅表部位;在秋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十二经的合穴,而其余的方面,就如同春天用的刺法一样,也宜于取用大经分肉之间的部位,根据病情的轻重,或浅或深地进行针刺;在冬天进行针刺时,宜取用十二经的井穴以及各经的输穴或背腧穴之类,同时还要深刺并留针。这些针刺方法都是为了顺应于四时气候演变的次序、经气应于四时而不同的流注部位、病邪在四季的不同居留部位以及五脏在四时的不同特性而采用的。至于治疗转筋病,要让患者站立着取穴针刺,就可以使痉挛的症状迅速消除。至于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病,要让患者仰卧并伸展四肢后再进行针刺,就可以使气血的运行畅通而立即出现轻快的感觉。

小针解第三“原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朋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秘然若有得也,泻则帆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日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日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日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惬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1:7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译文”

《九针十二原》篇所谓“易陈”的意思,是说运用小针的关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

“难入”的意思,是说它的精微之处是不显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神客”的意思,就是说邪气与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相互抗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疾病。“神”指正气而言,“客”指邪气而言。“在门”的意思,就是说邪气循着正气所出入的门户侵入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予正确的治疗。

“刺之微在数迟”,是说刺法的精微奥妙,关键在于掌握手法的快慢。“粗守关”,是说平庸的医生针刺时只能机械地死守四肢关节部位的一些腧穴施治,而不知人体气血盛衰、邪正斗争的变化。“上守机”,是说高明的医生能辨别人体气血的盛衰,把握气机的变化。“机之动不离其空中”,是说气机的变化可以在腧穴中表现出来,而知道气的虚实情况就可通过针刺的快慢施以补泻。“空中之机清净以微”,是说气机变化在腧穴中的表现既有规律而又玄妙,针刺时候气,一定要谨慎静候,才能抓住脉气变化的时机。“其来不可逢”,是说邪气正盛时不能施以补法。“其往不可追”,是说正气未复时不能施以泻法。“不可挂以发”,是说经气变化的时机很容易丧失。“扣之不发”,是说不懂得抓住气机来去变化而施以补泻的意义,使得正气虽已经耗散殆尽而邪气仍不能除去。

“知其往来”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气的往来运行之中,气机逆顺盛虚的变化情况。“要与之期”的意思,就是指知道了气机变化的重要性,就能够及时把握最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粗之暗”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好像昏然无所知,不能明查气机变化的微妙作用和奥秘所在。“妙哉!工独有之”的意思,就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就是与众不同,他能够完全知晓运用针法和明了气机变化的意义所在。“往者为逆”的意思,就是说经气已去时,其脉中之气虚而小,小的叫做逆。“来者为顺”的意思,是说经气渐来时,则形气平和,平和的叫做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的意思,是说倘若明了了气机的逆顺关系,就可以毫无疑问地选取适当的穴位,大胆决定治疗措施。“迎而夺之”的意思,就是说根据经气的运行走向,迎其来势而进针,这是泻法。“追而济之”的意思,就是说循着经气运行走向的去势进针,这是补法。

所谓“虚则实之”,是说气口脉动虚弱的应该用补法。“满则泄之”,是说气口脉动盛实的应该用泻法。“宛除则除之”,是说除去经脉中的瘀血。“邪胜则虚之”,是说经脉中邪气太盛的应该排泄邪气。“徐而疾则实”,是说慢进针快出针是补法。

“疾而徐则虚”,是说快进针慢出针是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是说实证针下有气感,虚证针下无气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是说要了解经气与邪气的虚实,决定补泻的先后,得考察邪气是否已除去、正气是否还存在。“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是说用补法必使病人感到充实而若有所得,用泻法使病人感到轻松而若有所失。 、所谓“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的意思,就是说不同的邪气侵入人体,侵犯的部位也不同,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大多先在头部发病,所以说邪气在上。“浊气在中”的意思,就是说人食水谷,都是先入于胃,胃消化水谷,再经脾的吸收和运化,将其中的精气上输于肺,并借着肺气的分布输送而供应全身,而其中的浊物废料,则流于肠胃,通过大小肠排出体外。如果不能适应寒温变化,饮食没有节制,就会影响到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作用而导致肠胃发生疾病,所以说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意思,就是说清冷潮湿的地气侵袭人体,大多先从足部开始发病,所以说清气在下。

“针陷脉则邪气出”的意思,就是指邪气侵袭人体上部,在头部发病时,应根据外邪所侵入的经脉而在头部取穴,使邪气随针外泄。“针中脉则浊气出”的意思,就是指若欲使滞留在肠胃中浊气外出,就应取用中土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进行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的意思,就是指邪气在表浅部位的疾病,不应当深刺,如误用深刺,反会使在表之邪气随针内陷而人体内,所以说“反沉”。“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的意思,就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各个部位都属于一定的经络,这些部位都是经络出现证候及主治的所在。“取五脉者死”的意思,就是说病在内脏而使五脏之气不足的,反而用针在五脏的各条阴经上,采用泻法猛泻其气,就会使五脏之气泄尽而造成死亡。“取三阳之脉”的意思,就是说不问虚实,就在六腑的三阳经上尽泻其气,就会使病人形体衰败而不易恢复。“夺阴者死”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取尺泽之寸的动脉,即肘上三寸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连泻5次,就会使五脏阴气泄尽而死亡。“夺阳者狂”的意思,是指如果误泻了三阳经的正气,就会令阳气耗散而使人发狂。以上这些针刺禁忌都是对医者的郑重告诫,切不可漠视之。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高明的医生能从眼睛审知五种病色,还懂得辨别尺肤与寸I:1的大小、缓急、滑涩,从而诊断疾病。“知其邪正”,是说知道疾病是由虚风还是正风所引起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说持针、进针、出针的方法。“气至而去之”,是说无论用补法或泻法,气机一旦调和就要出针。“调气在于终始一”,是说针刺时要保持注意力集中。“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指络脉将气血渗透灌注到全身各部。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的意思,是说五脏在内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即微弱无根、按之欲无的,是属于肾虚、髓竭、精伤等内绝的阴虚证,治疗时理应补其阴精,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其外在病所之处的腧穴及阳经的合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外的阳气,就会愈益其阳而愈损其阴,使内竭之五脏精气愈竭,如此,已经耗竭的五脏精气再经损耗,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其脏气已经耗竭而虚脱,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其表现出的病象是安静的。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在外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出现微弱脉象,轻取似无的,是属于阳气衰绝的重症,治疗时理应补其阳气,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了四肢末梢部位的输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内的阴气,就会使阴气更盛,阴气盛就会使已经虚衰的阳气内人而愈发衰竭,阳气内陷就会发生阴阳逆乱的厥逆病证,发生厥逆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阳并于阴,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有烦躁的表现。在上述“睹其色,察其目”等句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察其目”的意义,只有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目,才能使目光有神、日睛的色泽明润。目睛的色泽鲜明,则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必然洪亮。这里所谓声音洪亮的意思,是说它所发出的声音和平常是不同的。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日:邪气之中J,-T蔷5也。

黄帝日:高下有度乎?岐伯日: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日: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日: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q-人,或中于阴,或q-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日: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q-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日: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日:中于阴者,常从臂腑始。夫臂与腑,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日: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日: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黄帝日: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日: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日: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日: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日: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日: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日: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日: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日:

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日神。

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日: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答日: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日: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日: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日: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日: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痛变定矣。

黄帝日:调之奈何?岐伯答日: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日: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日: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瘼疯;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阶;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呜。涩甚为疳;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瘴。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

滑甚为痛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瘼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瘼痰;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

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癌癃;微滑为虫毒嫡蝎腹热。涩甚为肠埔;微涩为内癌,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癌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日: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痰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q-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瘸,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日:余闻五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日: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黄帝日:荥俞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日: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日:取之于合。

黄帝日: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日:胃舍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日:取之奈何?岐伯答日: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

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日: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日: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阶阶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日: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日: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风雨寒暑等邪气侵袭人体的情况怎样?岐伯回答说:风雨寒暑等邪气侵袭人体多在上部。黄帝道:部位的上下有没有衡量的标准?岐伯说:身半以上是受风雨寒暑等邪气的侵袭;身半以下是受湿邪的侵袭。所以说:邪气侵犯人体没有特定的部位,邪气侵袭了属阴的部位就会流传到六腑,侵袭了属阳的部位会沿着经脉流传发病。

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像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容易被邪气所侵袭。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所以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部而是直接侵入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

黄帝道:邪气侵犯阴经的情况怎样?岐伯回答说:邪气侵犯阴经,一般是从手臂和足胫开始。因为手臂和足胫的皮肤较薄,肌肉也较柔弱,所以容易感受风邪,特别是这些部位的内侧。黄帝道:这会侵害五脏吗?岐伯回答说:身体被风邪所伤,不一定伤害五脏,因为邪气侵入阴经,如果脏气充实,邪气虽侵入却不能向里深入,便回传人六腑之中。所以邪气侵犯了属阳的部位就沿着相应的经脉传变,侵犯了属阴的部位就流传到六腑发病。

黄帝问: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愁忧恐惧等情绪变化过久过激,就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饮冷水,两寒相迫,就会使肺脏受伤。

因为此表里两种寒邪内外相应,而使在内之肺脏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伤害,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在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行房事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

黄帝问:五脏为风邪所侵袭,其情形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一定是属阴的五脏内有所伤,属阳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内外俱虚的情形下,风邪才能内侵五脏。黄帝说:说得真好。

黄帝问岐伯道:头面和躯体,与全身的骨头肌肉紧密相联,又都是受血气的温煦。然而,当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或骤遇寒冷之时,人的手足都冻得僵硬麻木,面部却不用衣物盖覆,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l2条经脉,365道络脉,它们的血气都上行到面部而流向窍穴。

其中,特别精微的阳气上行到眼窍使之视物;另一部分阳气流入耳窍使之听声;宗气上行到鼻窍使之嗅味;而浓稠的水谷气精气从胃流出,上行到唇舌使之辨别五味。然而这些气所化生的津液都统统上行熏蒸面部,而且面部的皮肤很厚,肌肉也结实,所以天气虽很寒冷也不能够伤害它。

黄帝问:外邪侵袭人体,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严重,病人有恶寒战傈的病象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正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轻微,开始只在气色上略有所见,而在身体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好像有病,又好像没有病,好像所感受的病邪早巳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体内,同时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证的形迹表现出来,但也有毫无形迹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黄帝说:说得真好。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的五种颜色就可以知道病情的,叫做“明”;通过按摸病人的脉象就可以知道病情的,叫做“神”;通过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就可以知道所生病症部位的,叫做“工”。我希望听到望色就能知道病情,切脉就能知道病情,问病人情病情,这些的道理究竟怎样?岐伯回答说:病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着相互呼应的关系,就像槌击鼓,鼓声随之响应,不会相失;又像树根、树干、树叶之间的关系,树根坏死,树叶就会枯萎。气色、脉象与形体肌肉不会各不相于,所以,望色、摸脉与尺肤、问病,如果只知一种,只能叫做“工”,是一般的医生;若能知道二种,就叫做“神”,是高明的医生;如果三种都知道的医生就又“神”又“明”了,是最高明的医生。

黄帝道:希望听到全部的情况。岐伯回答说:面部出现青色,脉象就应为弦脉;

面部出现赤色,脉象就应为钩脉;面部出现黄色,脉象就应为代脉;面部出现白色,脉象就应为毛脉;面部出现黑色,脉象就应为石脉。如果见到了疾病的气色却没有见到相应的脉象,反而得到与之相克的脉象,就会死亡;如果得到的是与之相生的脉象,那病就快好了。

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五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

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黄帝道:具体如何审察呢?岐伯回答说:脉来急快的,尺肤也很紧张;脉来缓慢的,尺肤也较松软;脉来细小的,尺肤也较瘦弱,还会出现呼吸气短;脉来粗大的,尺肤也隆起而粗大;脉来圆滑的,尺肤也很润滑;脉来艰涩的,尺肤也很干枯。所察这六种变化,有轻重的不同。所以善于审察尺肤的不必等待诊察寸iZl脉象之后,才知病情;而善于诊察脉象的,也不必等待观察五色变化之后,才知病情。如果能将三方面相互参照综合运用,就可以成为高明的医师,高明的医师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如果只能运用两种方法的,只能成为中等的医师,中等的医师只能治好十分之七的病人;若只会运用一种方法的则是下等的医师,下等的医师只能治好十分之六的病人。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它们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让我就五脏所对应的这些脉象的病变分别来说吧心脉急甚的,会见到手足搐搦;微急的,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滑甚的,是血热而燥,会时时iZl渴;微滑的,会见到热在于下的心疝牵引脐周作痛,并有少腹部的肠鸣。心脉涩甚的,会见到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见到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

肺脉特别急快的,病人会出现精神抑郁、错乱的癫疾;比较急快的,肺有寒热交争,可出现倦怠乏力,咳嗽咯血,咳时牵引到胸部和腰背部痛,以及鼻内生息肉而呼吸不畅。肺脉特别缓慢的,病人会出现多汗;比较缓慢的,会出现四肢痿软、肺痿、鼠瘘、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的症状。肺脉特别粗大的会出现足胫肿大;比较粗大的是肺痹,肺脉闭阻不通,牵引胸背作痛,其人起居怕见日光。肺脉特别细小的,会出现泄泻症状;比较细小的,是得了消瘅病。肺脉特别圆滑的,会出现喘满气逆;比较圆滑的,会出现上部下部出血的症状。肺脉特别涩滞的,会出现呕血症状;比较涩滞的,是得了鼠瘘病,生在颈部和腋下,下肢不能支撑上部的重压,其表现为容易痰软无力。

肝脉急甚的,会见到I:l出愤怒的言语,易怒少喜;微急的,是肝气积聚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其状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着的杯子一样。肝脉缓甚的,会见到时时呕吐;微缓的,是水积胸胁所致的水瘕痹病,同时还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脉大甚的,主肝气郁盛而内发痈肿,其病会见到时常呕吐和出鼻血;微大的,是肝痹病,其病会见到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少腹部作痛。肝脉小甚的,主血不足而I-1渴多饮;微小的,主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肝脉滑甚的,主阴囊肿大的癀疝病;微滑的,主遗尿病。

肝脉涩甚的,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的,主因血虚所致的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病。

脾脉特别急快的,病人会出现四肢抽搐的症状;比较急快的,得了饮食刚吃进去就立即吐出来的膈中病,而且大便稀冷。脾脉特别缓慢的,会出现四肢痿软无力而且冰冷;比较缓慢的,得了风痿病,表现为四肢痿废不用,心里明白,却像没有病的样子。脾脉特别粗大的,是得了突然仆倒的击仆病;比较粗大的,是得了痞气病,腹内裹着大脓血包,在肠胃之外。脾脉特别细小的,有寒热病;比较细小的,有消瘅病。脾脉特别圆滑的,得了阴囊肿大的疝病,而且小便不利;比较圆滑的,腹内有寄生虫,虫毒会引起腹部发热。脾脉特别涩滞的,病人直肠脱出;比较涩滞的,会出现肠内溃烂,大便脓血很多。

肾脉急甚的,主病邪深入于骨的骨癫疾;微急的,主肾气沉滞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证以及肾脏积气的奔豚证,还会见到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状。肾脉缓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证;微缓的,主洞病,这种洞病的症状,是食物下咽之后,还未消化即便吐出。肾脉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阴痿病;微大的,是气停水积的石水病,其病会见到肿胀起于脐下,其肿势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胀满下坠,上至胃脘,它是属于不易治疗的死证。肾脉小甚的,主直泻无度的洞泄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肾脉滑甚的,是小便癃闭,兼见阴囊肿大的癀癃病;微滑的,主热伤肾气的骨痿病,其病能坐而不能起,起则双目昏黑,视物不清,若无所睹。肾脉涩甚的,会见到气血阻滞以致外发大痈;微涩的,主妇女月经不调的病证,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黄帝道:疾病的六种变化,针刺的方法怎样?岐伯回答说:凡是脉急快的多有寒邪;脉缓慢的多有热邪;脉粗大的阳气多阴血少;脉细小的阳气阴血都很少;脉圆滑的阳气盛,比较圆滑的有热邪;脉涩滞的阴血多阳气少,比较涩滞的有寒邪。因此,刺脉急快的病变,要深进针、久留针;刺脉缓慢的病变,要浅进针、快拔针,以除去热邪;刺脉粗大的病变,要略微泻去邪气,不能让它出血;刺脉圆滑的病变,要浅进针,快出针,以排泄亢盛的阳气,除去热邪;刺脉涩滞的病变,一定要刺中血脉,再根据血气的逆或顺,决定留针的久暂,还一定要先循经按摩,完了再出针,并迅速按往针孔,不让针孔出血,以使血脉调和。各种病变,凡是脉来细小的,阴血阳气形体都不足,就不能用针刺,而当用甘味滋补的药物进行调补。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岐伯回答说: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岐伯说:应当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

黄帝说: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它自己的名称吗?岐伯回答说:胃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膀胱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胆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黄帝说:这些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取足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虚穴时,要举足才能取之;取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以判断出胭窝横纹的位置后,再到胴窝横纹的外侧部去寻找它;取委中穴时,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阳陵泉穴时,要正身蹲坐,竖起膝盖,然后再沿着膝盖外缘直下,至委阳穴的外侧部(即腓骨小头前下方)取之。至于要取用浅表经脉上的荥输各穴来治疗外经的疾患时,也应在牵拉伸展四肢,而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之后,再行取穴。

黄帝道:希望听听六腑的病变情况?岐伯回答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的病变;

手掌大鱼际的络脉瘀血,是手阳明的病变;两足背上的脉络坚硬或者软弱下陷,是足阳明的病变,因为这个部位属于足阳明胃脉。

大肠病变,肠中剧痛犹如刀割,而且有水声鸣响。冬天再受寒邪,就会腹泄、肚脐正中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由于大肠经气连属于胃,所以刺治可以取属胃经的巨虚上廉穴。

胃的病变,腹部膨满胀大,胃脘及正当心窝处疼痛,甚则连上两胁作胀,膈和咽梗阻不通,饮食不能下咽。刺治取足三里穴。

小肠病变,小腹疼痛,腰脊牵连到睾丸都会疼痛,时时腹内急迫、频频想排大便,耳前发热,或觉寒凉,或觉唯独肩上发热,以及小指和第四指之间发热,或者脉络软弱下陷,这就是小肠病变的症候,手太阳经的病变,刺治取巨虚下廉穴。

三焦病变,腹部胀气膨满,小腹特别坚硬,小便不通而感急迫,水溢皮下发为水肿,水停腹部留发为水胀病,可以观察足太阳外侧大络的变化,该大络在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此处脉络会出现赤色,刺治取委阳穴。

膀胱病变,小腹偏肿而且疼痛,用手按摸,便想小便却不能解出。肩上以及足小趾外侧、胫、外踝后发热,或者循行此部的脉络软弱下行。刺治取委中穴。

胆的病变,常常叹气,Vl苦,呕吐清水,心跳不宁恐惧不止,总觉得有人要逮捕他,咽中如有物梗阻,频频吐唾沫。其治疗可以在足少阳经起止循行的通路上取穴,也可在该经脉络的软弱下陷之处施以温灸,有寒热征象的取阳陵泉刺治。

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法度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这些穴位时,一定要刺中气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间、骨节相连的地方。若是刺中了气穴,则医者手下就会感觉到针尖好像游行于空巷之中,针体进出自如;若是误刺在皮肉骨节相连之处,则不但医者手下会感觉到针体进出涩滞,而且患者也会有皮肤疼痛的感觉。倘若该用补法的却反用了泻法,而该用泻法的却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倘若误刺在筋上,就会使筋脉受损,弛缓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驱出体外;邪气和真气在体内相互斗争,就会使气机逆乱,而邪气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于体内,使病情更加深重。这些都是用针时不审慎,错识病性、乱用刺法而造成的恶果。

根结第五“原文”

岐伯日: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成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瞧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

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一1E1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日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黄帝日: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懔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日: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憬悍滑利也。

黄帝日: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日: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日: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日: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膜,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慑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瞧,予之死期。

故日: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故日: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日: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译文”

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交流,寒暑气候相互更替,阴阳之气相互消长,谁多谁少?阴道为偶数,阳道为奇数。春夏发生的疾病,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相协调,怎样运用补法和泻法?秋冬发生的疾病、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多则偏盛而阳气少则偏衰,草木茎叶枯槁,水湿下渗归于根部,这种阴阳相互更替的情况,又怎么运用补法和泻法?不正之邪侵人人体经络,其病理表现千变万化,说不尽、数不完。如果不知道经气所起始的“根”,所归入的“结”;又不知道邪气对五脏六腑的伤害,并破坏了三阴经三阳经开、合、枢的功能,使精气外泄,阴气阳气大量流失,病就再也治不好了。九针的妙用,关键在于知晓经气循行的起止情况,所以说能知道经气循行的起止,针刺的妙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不知道经气循行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就会全部淹灭。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面部的命门。

所谓命门,就是指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之次趾前端的厉兑穴,其上端结于额角处的颡大。所谓颡大,就是指钳束于耳之上方、额角部人发际处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内侧之次趾前端的足窍阴穴,其上端结于耳部的窗笼。所谓窗笼,就是在耳孔前面、耳屏之前的凹陷中的听宫穴。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阳明为三阳之里,主里而为阖;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如f-IP之枢纽而为枢。由于太阳主表为开,敷布阳气以卫外,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表阳不固、皮肤干枯,外邪易于侵袭人体而出现急暴发作的病证。所以对于这类暴发的病证,就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谓“肉节渎”的“渎”字,是皮肤肌肉干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阳明主里为阖,受纳阳气以供养内脏,倘若阖的功能受损,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引起四肢痿软无力的痿疾。所以对于这类痿疾,就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谓“无所止息”的意思,是说胃气不运,就会导致真气留滞不行,病邪盘踞不去而发生痿疾。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可出可人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发生骨繇病而站立不稳。所以对于骨繇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骨繇病患者,骨节弛缓不收。之所以称它为“骨繇”,就是因为其患者骨节缓纵而会出现身体动摇不定的病状。对于以上各种病证,都要根据三阳经开、阖、枢的不同作用和相应的病候,从各种病证的具体病象中找出其致病的真正根源所在,才能给予正确的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根起于足大趾末端内侧的隐白穴,归结于腹部的太仓穴,也就是中脘穴。足少阴经的经气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归结于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经的经气根起于足大趾外侧的大敦穴,归结于胸部的玉英穴,也就是玉堂穴,联络于膻中穴。太阴是开,厥阴是合,少阴是枢。所以太阴开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不能转输,以致上则膈气痞塞,下则泄泻不止。治疗膈证、洞泄应取足太阴经的穴位,根据病情泻有余、补不足,所以太阴开的功能受损脾气不足而生病。厥阴合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肝气弛缓而时时悲哀。治疗悲哀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根据病情泻有余、补不足。少阴枢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脉气结滞而不通畅,治疗脉气不通应取足少阴的穴位,根据病情泻有余、补不足。凡是经脉有结滞不通的都应采取这种方法。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至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京骨穴,注于经穴昆仑穴,上入于天柱穴,下入于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足窍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丘墟穴,注于经穴阳辅穴,上人于天容穴,下入于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厉兑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冲阳穴,注于合穴足三里穴,上人于人迎穴,下入于丰隆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少泽穴,其脉气流于经穴阳谷穴,注于合穴小海穴,上入于天窗穴,下入于支正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关冲穴,其脉气流于原穴阳池穴,注于经穴支沟穴,上入于天牖穴,下入于外关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商阳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合谷穴,注于经穴阳溪穴,上人于扶突穴,下入于偏历穴。

以上所述,就是所谓手足三阳经左右共12条经脉的根、流、注、人的部位,凡是属于血气在经络中满盛的病证,都可以取用这些穴位泻之。

脉气在人体内一昼夜运行50周次,以运输五脏的精气,凡是与此数不相符合的,叫做“狂生”。所谓“五十营”,是说气行50周五脏都受纳到精气,按摸寸Vl脉,这个次数就可以得知。脉搏跳动50次而无一次停止,是五脏都受纳到精气。脉搏跳动40次有一次停止,是肾脏的脏气衰败。脉搏跳动30次有一次停止,是肾、肝二脏的脏气衰败。脉搏跳动20次有一次停止,是肾、肝、脾三脏的脏气衰败。脉搏跳动l0次有一次停止,是肾、肝、脾、心四脏的脏气衰败。脉搏跳动不满十次就有一次停止,是肾、肝、脾、心、肺五脏的脏气都衰败。据此可以预测死期,主要是根据血气起止运行的整个变化。所谓跳50次而无1次停止,这是正常的状况,以此可知脉气运行五脏的周期,而预测死期的根据就是脉搏忽快忽慢而又有停止,不合50之数。

黄帝说:一般所说的,人之五种不同形体之间的差别以及正常形体和异常形体之间的差别,是指其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营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方面来说的,这些我都已经知道了。但这都是对平民百姓等体格强壮的人而言的。而那些地位显贵的人,他们都是饮食精美、养尊处优的人,其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的运行也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在体质状况和生活情况上都迥然不同,那么,在给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也都可以相同的吗?

岐伯回答:说吃肥甘美味的人和吃粗粮豆菜的人所患疾病的治法怎么能相同呢?一般针刺的原则是气行滑利的,出针就要早一些;气行涩滞的,出针要就迟一些。气行滑利的,针感出现快,所以应该用小针并浅刺;气行涩滞的,针感出现慢,所以应该用大针并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针,浅刺的则要尽快出针。根据以上所说的针刺原则来看,针刺平民百姓那一类形体壮实的病人,就要深刺并留针;针刺王公贵族那一类形体柔脆的病人,就适宜用细小的针徐缓轻刺并尽快出针,这都是因为这类人的经气运行急疾滑利的缘故。

黄帝道:形体神气正常与异常的情况怎么样?岐伯说:形体神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气猖盛,应赶快泻除邪气。形体神气有余,病气不足,应赶快补益正气。形体神气不足,病气也不足,是阴气阳气都不足,不可以用针刺,针刺后就会更加不足,更加不足就会使阴气阳气都枯竭,血气都耗尽,五脏空虚,筋骨骨髓枯槁,老年人就会死亡,壮年人也很难康复。形体神气有余,病气也有余,这叫做阴气阳气都有余,表示邪气猖盛,应赶快泻除邪气,调理虚实。所以说:邪气猖盛而有余的要泻除邪气,正气不足的要补益正气,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用针不知道逆顺,会使正气、邪气互相搏击。邪气猖盛的却用补法,就会阴阳气血外溢,邪气充大胃肠,肝肺发生胀满,阴气阳气出现逆乱。正气虚弱的却用泻法,就会使经脉空虚,气血枯竭,胃肠虚弱传化无力、邪气充斥其内,肌肉消瘦、皮包骨头,腠理干枯、毫毛折落,就可以预知死亡为期不远了。

所以说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要领,就是在于懂得要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能够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说使用最后那种治疗方法的医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病患时是不能不特别谨慎的。

在针刺之前,必须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而出现的各种病候,五脏脉的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取用适当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寿夭刚柔第六“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日: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日: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藏六府,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日,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日,病在阳者命日风,病在阴者命日痹,阴阳俱病,命日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日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日: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日: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日:刺之奈何?伯高答日: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日: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日: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日: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日: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日: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日: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日:余闻寿夭,无以度之。伯高答日: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痰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日: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日: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日: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日: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日: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日: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日: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日: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

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日:刺布衣者,以火焯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日: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二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政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煜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棉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啐其日,乃出干。

干,并用滓与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译文”

黄帝问少师道:我听说人生下来,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矮有高,有阴有阳,先天体质各不相同,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审察明知阴阳的情况,针刺才会得法;只有掌握疾病的发生情况,针刺才会合乎法度;

还要谨慎地揣摩观察致病的病因是否与四季变化相对应。邪气在内可侵入五脏六腑,在外可侵入筋骨皮肤,而人体内有阴阳属性的不同,体外也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在体内,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在体外,筋骨属阴,皮肤属阳。所以说病在体内的五脏,应该刺阴经的荥穴和腧穴;病在体内的六腑,应该刺阳经的合穴;病在体外的筋骨,应该刺阴经的经穴;病在体外的皮肤,应该刺阳经的络脉。所以说,病在体外阳分的叫做“风”,病在体内阴分的叫做“痹”,阴分和阳分都病的叫做“风痹”。疾病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而不觉疼痛的,属于阳的一类;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却觉疼痛的,属于阴的一类。疾病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却觉疼痛的,其阳分完好而阴分受伤,应尽快治疗阴分,不要攻治阳分。疾病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却不觉疼痛的,其阴分完好而阳分受伤,应尽快治疗阳分,不要攻治阴分。阴分阳分都有病变,时而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时而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若再出现心烦意乱,就叫做“阴胜其阳”,这是既不在表又不在里的病,是会不久于人世的。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外表的形体和体内的气机发生病变时,其发病之先后以及所发之在内在外的病证都是与其病因相应的,这之中的情形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风寒。之邪外袭,必先侵袭于在外的形体;忧恐忿怒等情志刺激,必先影响到体内气机的运行。气机的活动失于协调,就会造成五脏不和,而使五脏发病;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在外的形体受伤,而在肌表出现相应的病证;风邪伤及筋脉,就会在筋脉出现相应的病证。这就是形体与气机受到了伤害,而相应地在外与内发病的情况。

黄帝问: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怎样去合理使用针刺治疗呢?

伯高回答说:得病已经9天的,针刺3次就可以痊愈;得病已经1个月的,针刺10次也可以痊愈。不论病程时日的多少长短,都可以根据这一病原则,来估计出祛除病邪最适当的治疗次数。如果有久患痹病而不能治愈的,就应当诊察他的血络,在有瘀血的地方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出尽恶血。

黄帝问:外因与内因所致的疾病,在针刺时有难治与易治的不同,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外邪伤人,形体先病而尚未传人内脏的,是病在浅表,其针刺的次数可以按照一般的标准减去一半,即原来患病l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只要针刺5次就可以了;内因所伤,内脏先病,再由里达表而影响到在外的形体也相应地出现病证的,是病在深处,这时其针刺的次数就要按照一般的标准加上一倍,即原来患病l个月而需要针刺10次的,现在需要针刺20次才可以。这些都是以患病1个月作为标准,来说明外因与内因所致疾病在治疗上的难易区别。

黄帝问伯高道:我听说形体有缓有急,元气有盛有衰,骨骼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这与人寿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伯高回答说:形体与元气相称就长寿,不相称就短寿。皮肤与肌肉匀称的就长寿,不匀称的就短寿。血气经络强盛胜过形体的就长寿,不能胜过形体的就短寿。

黄帝问:什么叫做形体的缓急?伯高回答说:形体充实而皮肤和缓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紧张的人,就会短命。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属表里如一,内外俱强,就叫做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属外实内虚,脉气不足,是气衰的征象,出现气衰就表明其寿命不长了。形体充实而面部颧骨低平不起的,是骨骼弱小,出现这种形体充实而骨骼弱小之情况的人,就会短命。形体充实而臀部肌肉丰满,且在其肩、肘、髀、膝等肌肉突起的地方也都是肌肉坚实而肤纹清楚的,就叫做肉坚,像这样的肌肉坚实的人,就会长寿;形体充实而臀部肌肉瘦削,没有肤纹且不坚实的,就叫做肉脆,像这样的肌肉脆薄的人,就会短命。这些都是由各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判定在外之形体和在内之元气的盛衰,以及形体与气血之间是否平衡统一,就可以观察、推测出人的生命寿天。作为医生必须明了这个道理,知道如何确定形体的强弱,判定元气的盛衰,观察形与气之间平衡协调与否,然后才能在临床上诊察病人,决定治疗措施,判断生死预后。黄帝说:我听说人的寿命长短可以通过观察某些部位而大致估计出来,但究竟能活到多少岁数,我还是无法测度。伯高回答说:就面部来说,如果耳边四周的骨骼塌陷,低平窄小,高度还不及耳前的肌肉,这样的人不满30岁就会天亡;倘若再加上因外感内伤等原因而患了其他疾病,那么不满30岁就会天亡了。

黄帝问:形体与气两者相比有过与不及之时,怎样用它来辨别一个人长寿还是短命?伯高回答说:平常之人,气足神全胜过形体的,即使外貌较为瘦小,也会长寿。得了病的人,如果形体肌肉已消瘦不堪而脱陷,即使气能胜形,即气还不衰,但由于形体恢复困难,形脱则气难独存,所以仍是会死亡的;倘若形能胜气,由于元气已经衰竭,气衰神衰,因此即使外表的形肉没有脱减,其病情也同样很危险,不会长寿。

黄帝道:我听说刺法有三种变化,三种变化是什么?伯高回答说:有刺营分的,有刺卫分的,有刺寒痹停留经脉的。黄帝道:怎样运用这三种刺法?伯高回答说:

刺营分要出恶血,刺卫分驱出邪气,刺寒痹要留针温其经脉以除其痹。

黄帝问:营分病、卫分病以及寒痹的症状表现都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营和血是一体的,营分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是寒热往来,气弱无力,邪在营血而上下妄行的现象。卫和气是一体的,卫分病的症状,主要是因气机不畅所致的气痛,表现为无形而痛,时来时去,忽痛忽止,此外还有腹部胀满不舒,或腹中肠鸣作响等症状,这些都是因风寒外袭,客于肠胃之中,气机不通而导致的。寒痹的症状,是因寒邪停留于经络之间,血脉凝滞不行所产生的,故而其症状表现为久病难去,肌肉时常疼痛并伴有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感觉。

黄帝问刺寒痹时使热气内入的方法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刺寒痹时使热气内人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对于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体强健,皮厚肉坚,可以用火针或艾灸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对于那些王公贵族,他们养尊处优,皮薄肉脆,则适宜采用针后药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黄帝问:药熨的制法及其应用是怎样的?伯高回答说:药熨的疗法,是取醇酒20升,蜀椒l升,干姜l斤,桂心l斤,共四种药料。将后三种药都用牙齿嚼碎成豆粒一样大小,然后一起浸泡在酒中;再取丝棉l斤,细白布4丈,也一起浸泡在酒中。此后再把盛有酒的酒器,放到燃烧的干马粪上去煨,不过酒器的盖子必须用泥土涂抹密封,不能让它露气。

待到煨了5天5夜之后,将白布和丝棉取出晒干;晒干之后,再重复浸入酒中,不计次数,直到把酒吸尽为止。每浸泡1次,都要泡够l天1夜的时间,再取出晒干。

待酒汁已被吸尽之后,就把药渣也取出来晒干,并将药渣与丝棉都放在夹袋内。这种夹袋,就是将双层的布再对折之后而制成的,每个夹袋都有6、7尺长,一共要做6、7个夹袋。使用的时候,先将夹袋放在生桑炭火上烤热,再用它来温熨寒痹局部施针的部位,使温热传人里面的病所;夹袋冷了,就放到生桑炭火上去烤热,烤热后再来熨,一共要熨30次才能停止。熨后就会出汗,汗出来了,要用夹袋来擦拭身体,也是要擦30次才能停止。擦干汗液之后,要在没有风的室内活动,切记不要受风。每次针刺都必须配合药熨,这样治疗,寒痹才能痊愈。这就是所谓的用药熨使热气纳入的方法。

官针第七“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痰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镌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铤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日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藏俞也;二日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日焯刺,焯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日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二日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日恢刺,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日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日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日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日浮刺,浮刺者,g-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日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日旁针刺,9'4t辛,1者,直刺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日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a-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T-9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藏,一日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日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日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四日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日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译文”

针刺的要点,在于以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为最好。九种针具之所以适合于临床应用,就在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长的、短的、大的、小的,都各有其不同的施用对象;如果使用不得法,病证就不能治愈。疾病在浅表,却用针深刺,就会损伤内部的肌肉,并导致皮肤上发生脓肿;疾病在深部,却用针浅刺,则非但病气不能泻除,而且皮肤上也会发生大的疮疡。病证轻微的,却用大针去刺,刺激过重,就会使元气泻伤太过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病证严重的,却用小针微刺,邪气得不到疏泄,也难以获得一定的疗效。因此,如果不能选用适宜的针具进行针刺,应该用小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大针,刺之过分,就会损伤正气;而应该用大针的时候却误用了小针,刺之不足,则病邪tga;能祛除。以上我已经说明了误用针具的害处,下面再让我来谈一谈各种针具的合理施用方法。

病在皮肤,但没有固定部位的,用针刺病变的部位,如果皮肤颜色发白,表明病邪已经移走,则不能用针取穴刺治。病在白肉红肉之间的,用圆针摩擦病变的部位。病在经络的顽瘤日久的痹证,用锋针治疗。病在经脉,气虚不足而应该用补法的,用针取井穴、荥穴等腧穴治疗。病发而形成大脓肿的,用铍针排脓。痹证新起急发的,用圆利针治疗。痹证疼痛日久而不愈的,用毫针治疗。病邪深入体内的,用长针治疗。病发水肿而关节不能屈伸的,用大针治疗。病在五脏而固定不移的,用锋针治疗,并根据各脏经脉的井、荥等腧穴与四季阴阳消长对应的关系,用泻法进行刺治。

一般而言,针刺有九种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于治疗九种不同的病情。

第一种叫做输刺。输刺,就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部位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的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腧穴(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以及肾俞)。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就是病在人体上部的,而取用距离病所较远的下部的腧穴,也就是针刺足三阳经所属的下肢的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患病经络之经与络间结聚不通的地方。

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针刺皮下浅部小络脉所属的血脉(小静脉),使之出血以泻其邪。

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和肉的间隙。邪在诸经分肉之间的用这种方法。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切开排脓,以治疗较大的化脓性的痈疡。

第七种叫做毛刺。毛刺,是浮浅的刺法,就是在皮肤上浅刺,仅人皮而不进肉,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

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身体左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右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身体右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左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的交叉针刺法。

第九种叫做焯刺。焯刺,就是用烧热的针来治疗寒痹证。

针刺之法有十二节,以适应十二经不同的病变。第一种叫偶刺,所谓偶刺,就是在前胸和后背,正对痛处下针,前面一针,后面一针,治疗心痹,刺这种病,针尖要斜向一旁,以免刺伤内脏。第二种叫报刺,所谓报刺,就是刺治疼痛无固定部位的疾病,疼痛上下行走的,垂直进针而不拔针,用左手随疼痛行走的部位按摩,出针后再刺。第三种叫恢刺,所谓恢刺,就是直刺筋脉拘急处的旁边,用提插手法向前向后刺,以舒缓筋脉的拘急,用来治疗筋痹。第四种叫齐刺,所谓齐刺,就是正对痛处刺一针,两旁各刺一针,用来治疗寒邪虽细微但深入的疾病;这种针法又称之为“三刺”,所谓三刺,专门用来治疗痹病轻微但很深入的疾病。第五种叫扬刺,所谓扬刺,就是正对痛处刺一针,在旁边刺四针,用浅刺法,用来治疗寒邪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第六种叫直针刺,所谓直针刺,就是用手提捏起皮肤而进针刺治,用于治疗寒邪较表浅的疾病。第七种叫输刺,所谓输刺,就是将针直入直出,进针次数少但刺得很深,用来治疗邪气盛而发热的疾病。第八种叫短刺,所谓短制,就是刺治骨痹的针法,要轻轻摇动针具使针深深刺人,直达骨病之处,并上下提插使针具触摩到病骨。第九种叫浮刺,所谓浮刺,就是在疾病部位的旁边进针,斜针刺入并向上浮起,用来治疗肌肉拘挛而属寒的疾病。第十种叫阴刺,所谓阴刺,就是在患病部位的左右两侧突然直刺,用来治疗寒厥,刺治寒厥,取足踝后少阴经的太穴。第十一种叫傍针刺,所谓傍针刺,就是在病处正中与旁边各刺一针,用来治疗久留不去的顽固痹证。第十二种叫赞刺,所谓赞刺,就是直入直出‘,多次进针但刺得很浅,要针刺出血,用来治疗痈肿。

脉络分布在深部而不显现于外、不能用肉眼看见的,在针刺时,要轻微地进针,刺人其内,并长时间地针,以使孔穴中的脉气上行而产生针感。脉络分布在浅部而现于外的,就不能直接针刺,必须先按压隔绝其脉,使血脉避开,然后才可以进行针刺。只有这样,才不致出血,也就不使精气外泄,而只将邪气去除。

所谓“三刺”就可以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的针刺法,就是先浅刺进入皮肤,以宣泄卫分的阳邪;然后再刺入一些,以使脉中的阴邪能够外出,而其刺入的深度,也只是稍稍深一些,皮肤的浅层略深,透过了皮肤,接近了肌肉,但还不能达到分肉之间;最后再将针尖深入到分肉之间,这时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酸麻重胀等针感。所以古医书《刺法》中曾说“开始时浅刺皮肤,可以驱逐浅表的邪气,而使血气流通;此后再刺人较深,就可以宣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人极深,到了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通导谷气而产生针感。”其内容说的正是这种“三刺”的针刺法。

所以运用针法来治疗疾病的医者,不知道每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加临的时期,每一节气中六气盛衰的情况,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病情的虚实变化,就不能成为良医。

刺法有五种,以适应五脏不同的病变。第一种叫半刺,所谓半刺,就是浅进针而快出针,不要刺伤肌肉,像拔毛的样子,用来祛除皮毛的邪气,这种刺法与肺主皮毛相符合。第二种叫豹文刺,所谓豹文刺,就是在疾病部位的左右前后进针,以刺中经脉为标准,用来疏通经络的瘀血,这种刺法与心主血脉相符合。第三种叫关刺,所谓关刺,就是直刺左右两侧四肢关节部位、筋的尽端,用来治疗筋的痹证,注意不要出血,这种刺法与肝主筋爪相符合,这种刺法又称之为“渊刺”,也叫“岂刺”。

第四种叫合谷刺,所谓合谷刺,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左右各斜刺一针,如鸡足的形状,进针要深刺到白肉与红肉之间,用来治疗肌肉的痹证,这种刺法与脾主肌肉相符合。第五种叫输刺,所谓输刺,就是直入直出,深刺到骨部,用来治疗骨的痹证,这种刺法与肾主骨相符合。

本神第八“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淡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孪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译文”

黄帝问道:凡是使用针刺治法,首先必须从“神”,根本上着手。血、脉、营、气、精、神都是由五脏所内藏,如果恣情纵欲太过,就会使五脏精气外泄,以致魂魄动荡,意志迷乱,智虑丧失,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人本身的过失?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我们的是生化之机,地所赋予我们的是长养之气,地之长养之气随天之生化之机而动,阴阳之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化生而成形。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意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因此,恐惧思虑太过就会伤神,神受伤反过来又使恐骇惧怕之情外露不止;因悲哀太过而扰动内藏之神气,神气内消耗竭就会丧失生命;喜乐太过,会使神气四散而不能内藏;忧愁过度,会使气机闭塞而不畅通;愤怒太过,会使神志昏乱而不能理事;恐惧太过,会使神气动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心藏神,恐惧思虑太罐就会伤神,神受伤更会恐惧不止而不能自控,肌肉瘦削,毛发憔悴,颜色枯槁,心病死于冬季。脾藏意,忧愁太过而不得解脱就会伤意,意受伤就会心烦意乱,四肢不能举动,毛发憔悴,颜色枯槁,脾病死于春季。肝藏魂,悲哀太过就会伤魂,魂受伤就会发狂,好忘事而不精明,不精明就会行为狂乱、超越常理,该患者的阴囊收缩,筋脉痉挛,两胁骨不能举动,毛发憔悴,颜色枯槁,肝病死于秋季。肺藏魂,喜乐太过而无止尽就会伤魄,魄受伤就会发狂,发狂时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皮肤干枯,毛发憔悴,颜色枯槁,肺病死于夏季。肾藏志,大怒不止就会伤志,志受伤就容易忘记自己说过的话,腰脊不能俯仰屈伸,毛发憔悴,颜色枯槁,肾病死于夏季。 . -恐惧太过而不能解除就会伤精,精受伤就会骨头酸痛,四肢枯萎软弱又冰冷,精液时常不自主地流下。五脏是储藏精气的,不能损伤。五脏受伤就不能储藏精气以致阴虚,阴虚就不能化生阳气,阳气不能化生,就要死亡。所以用针时,要观察病人的神态,从而了解精神魂魄的盛衰有无,如果五脏已经受到损伤,针刺是无法治好的。

肝贮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识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气虚弱,肝血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感觉;肝气盛,就会使人变得容易发怒。

脾贮藏营气,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意就寄附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就会使手足不能运动,五脏不能安和;脾气壅滞,运化不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心主宰着人体周身血脉的运行,代表一切思维活动的神就寄附在血脉之中。

心气虚弱,会使人产生悲忧的感觉;心气盛,就会使人大笑不止。

肺贮藏人体的真气,代表器官活动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气之中。肺气虚弱,就会使人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气短;肺气壅逆,就会出现气粗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等症状。肾贮藏五脏六腑之阴精,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肾精之中。肾气虚弱,元阳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等症状;肾气壅滞,就会出现下腹胀满等症状,并使五脏都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审察五脏疾患的症状表现,以了解各脏脏气的虚实,然后再根据病情慎重地加以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终始第九“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吕-_-;-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藏气坏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日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日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日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已上,命日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则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浃,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痛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瘸,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痛,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日: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瘁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体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浃,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瘼痰,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燃而终矣。

“译文”

所有针法的道理,尽都包括在古经《终始》篇里。要清楚地懂得经气运行起止来去的道理,就应以五脏为纲纪,阴阳各经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了。手足三阴经属于五脏;手足三阳经属于六腑。阳经运行开始于四肢末端;阴经运行开始于五脏。所以用泻法要迎着经气的来路,用补法要随着经气的去路,知道迎泻随补的方法,就可使经气调和。要懂得调和经气的方法,必须通晓阴阳所属,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将这种理论传授给后代时要慎重,必须歃血为盟,只有高度重视并遵从这种理论才能发扬光大,如果轻视这种理论就会散失消亡,甚至违背这种理论自行其事更会带来灾难。

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自然界的演变法则。现在,就让我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谈一谈终始的意义。所谓终始,是以人体的十二经脉为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脉象,来了解五脏六腑之阴阳有余或是不足的内在变化,以及人体之阴阳平衡或是失衡的状况。这样,自然界反映于人体的变化规律也就基本上能被掌握了。

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得病的正常人。没有得病的正常人,其脉I:1和人迎的脉象都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的;其脉气也是上下呼应而往来不息的;其手足六经的脉搏,既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其属于本的内在脏气与属于末的外在肌肤,都能在寒温之性上保持协调一致;而其外表的形体肌肉与体内的血气也都能够均衡相称。这样的人就被称做“平人”。

元气虚少的病人,寸口和人迎之处都会出现虚弱无力的脉象,且脉搏的长度也达不到应有的尺寸。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患者的阴阳都已不足,这时,如果补其阳气,就会使阴气衰竭;如果泻其阴气,就会使阳气脱陷。对于这种情况,就只能用甘温的药物来调和它,而不能用大补大泻的汤剂去进行治疗。像这种情况的,也不能施行灸法。误用灸法就会耗竭真阴。倘若因为病患日久不愈,就改用泻法,那么就会使五脏的精气受到损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l倍的,病在足少阳经,大1倍且躁动明显的,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2倍的,病在足太阳经,大2倍且躁动明显的,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3倍的,病在足阳明经,大3倍且躁动明显的,病在手阳明经;人迎脉大于寸口脉4倍而且粗大疾快的,名叫“溢阳”,溢阳又叫“外格”。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l倍的,病在足厥阴经,大1倍且躁动明显的,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2倍的,病在足少阴经,大2倍且躁动明显的,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3倍的,病在足太阴经,大3倍且躁动明显的,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大于人迎脉4倍而且粗大疾快的,名叫“溢阴”,溢阴又叫“内关”,“内关”因阴阳内外不通,是不治之死症。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都大于正常脉四倍以上的,名叫关格,关格病的预后不佳,死期不远。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l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治之当泻足少阳矩经,而胆与肝相表里,胆实则肝虚,故当同补足厥阴肝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胆经和肝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治之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实则肾虚,故当同补足少阴肾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每2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膀胱经和肾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脉3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治之当泻足阳明胃经,而胃与脾相表里,胃实则脾虚,故当同补足太阴脾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胃经和脾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l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治之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肝与胆相表里,肝实则胆虚,故当同补足少阳胆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肝经和胆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2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治之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实则膀胱虚,故当同补足太阳膀胱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肾经和膀胱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寸脉大于人迎脉3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治之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脾与胃相表里,脾实则胃虚,故当同补足阳明胃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脾经和胃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之所以每天能够进行两次针刺治疗,主要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气都来源于位居中焦而主水谷之消化与吸收的胃,其所受纳的水谷精微之气最为丰富,而其脉气也最为充盛的缘故;因此在脾胃二经上每天可以进行两次针刺治疗。

人迎与寸口部位所出现的脉象都比平常的脉象大3倍以上的,是阴阳两气都偏盛至极而盈溢于脏腑的表现,叫做阴阳俱溢。出现这样的病证,就会内外不能开通;内外不能相通,就会使血脉闭塞,气机不通,真气无处可行而流溢于内,并内伤五脏。像这种情况,如果认为灸法可以开通内外,而妄用灸法进行治疗,就会使病机转化而形成其他的疾患。

凡是针法的道理,都要使经气调和才停止针刺。补正气、泻邪气,就会使元气充沛而声音清朗宏亮、耳聪目明,如反其道而刺之就会使血气不流通,这就是所谓的得气就会有效果。治实证,用泻法,邪气虽损而正气亦可虚,但这种虚,脉象虽仍如原来一样粗大却不坚实有力,如果脉来仍坚实有力,病人当时也虽自述轻松,其实病邪并未除去。治虚证,用补法,正气虽益而邪气亦可实,但这种实,脉象虽仍如原来一样粗大却更坚实有力,如果脉来仍如原来一样并不坚实有力,病人当时也虽自述轻松,其实病情并未好转。所以只有正确运用补法,正气才能充实;正确运用泻法,邪气才能衰退,即使疼痛不随着针刺立即减轻,但病肯定会好。一定要先精通十二经脉的生理病理,然后才可以学习“终始”理论。阴经、阳经各有其固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配属,不可混乱;补虚泻实的治疗大法,也不能颠倒错用,要按经取穴来治疗疾病。

大凡使用针刺的治疗,都要采用“三刺法”,即由浅至深地分三个步骤进行针刺,并由此引导谷气来复而产生针感,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如果出现邪僻不正之气与体内之气血相合而为患;或是应该居于内的阴反越于外,而应该居于外的阳反沉陷于内,以致内外阴阳错乱;或是上下运行的气血,应该逆行的反而顺行,应该顺行的反而逆行,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或是经络之气运行部位的深浅发生了改变,以致内外经气各失其位,相杂而行;或是脉气不能与四时时令相应而出现升降浮沉的变化;或是外邪稽留于人体而使邪气满溢于脏腑经脉等病变,都应该用针刺去治疗,使之痊愈。运用“三刺法”时,初刺是将针刺入皮肤的浅表部位,以使阳分的病邪外出;再刺是将针刺到较深的部位,以使阴分的病邪外出;三刺是将针刺到更深的部位,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有了得气的感觉就表明已经取了得疗效,此时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的情形,就是指用了补法,就会出现正气充实的表现,用了泻法,就会出现病邪衰退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医者就可以知道谷气已经到来了。倘若经过针刺而能使病邪得以排除,则即便此时人体的阴阳血气还没能得到调和,我们也能知道病患将要痊愈了。所以说,能准确地施用补法,就必定能使正气充实;能准确地施用泻法,就必定能使病邪衰退。这样,即使病痛在当时并没有随着针刺治疗的进行而立即消除,但其病情还是必定会减轻乃至痊愈的。

阴经邪气猖盛而阳经正气虚衰,应当先补阳经的正气,后泻阴经的邪气,从而使阴阳调和。阴经正气虚衰而阳经邪气猖盛,应当先补阴经的正气,后泻阳经的邪气,从而阴阳调和。

足阳明、足厥阴、足少阴三条经脉,都搏动于足大趾次趾之间,针刺时,一定要审察三经的虚实。虚证用了泻法,以致虚而又虚,叫做“重虚”,重虚会使疾病加重。

凡是针刺三脉的病,要用手按摸,脉搏跳动坚实有力而又很快的,应迅速泻其邪气;

虚弱无力而又缓慢的,就补其正气,针法与此相反,疾病就会加重。三脉的跳动,足阳明在足背之上,足厥阴在足背之中,足少阴在足心。

阴经的循行经过膺部,膺俞是分布在胸部两旁的腧穴,用之可以治疗症状出现于膺部的、属于阴经的病变。阳经的循行经过背部,背俞是分布在背部的腧穴,用之可以治疗症状出现于背部的、属于阳经的病变。当肩膊部出现酸胀麻木等属虚的症状时,可以取用循行经过肩膊部的上肢经脉所属之腧穴来进行治疗。

治疗重舌病,应当取用剑形的铍针,针刺舌下的大筋,并排出恶血。

手指弯屈而不能伸直的,它的病位在筋,是筋病;手指伸直而不能弯屈的,它的病位在骨,是骨病。病位在骨的,就应当治骨,而不可误治于筋;病位在筋的,就应当治筋,而不可误治于骨。

补泻方法:用泻法,要泻之处正是实证,应深刺穴位,少按针孔,使邪气得以完全排出;用补法,要补之处正是虚证,应浅刺穴位,养护所取经脉,快速按住针孔,不让邪气乘虚而入。邪气来时的表现,针下感觉紧张而迅速;谷气来时的表现,针下感觉缓慢而柔和。脉象坚实有力的,应深刺穴位,以排出邪气;脉象虚弱无力的,正气不足,应浅刺穴位,使正气不得外泄,这种方法以保养所取经脉,只排除邪气。针刺各种疼痛的病,都应深刺,因其脉象都是坚实有力的。

所以说根据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腰部以上的各种病证,都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范围之内;腰部以下的各种病证,都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主治范围之内。根据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病患在身体上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下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身体下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上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头部的,可以取用足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腰部的,可以取用胭窝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始生于头部的,其头必重;病患始生于手部的,其臂必重;病患始生于足部的,其足必重。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根据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都首先要针刺其病患最初发生的部位,以治其本。

春天,阳气在毫毛;夏天,阳气在皮肤;秋天,阳气在分肉;冬天,阳气在筋骨。

针刺不同季节的疾病,要以四季中阳气所在的不同部位为准。另外,刺肥胖的人,要用秋冬的刺法,深刺筋骨;刺消瘦的人,要用春夏的刺法,浅刺皮肤。疼痛是阴证,疼痛而用手按不到痛处的更是阴证,要深刺;痒是阳证,要浅刺。病在上部的是阳证,病在下部的是阴证。

疾病先起于阴经而后传于阳经的,治疗时,应当先治阴经,以治其本,然后再治阳经,以治其标;反之,疾病先起于阳经而后传于阴经的,治疗时,应当先治阳经,以治其本,然后再治阴经,以治其标。

针刺治疗热厥病时,倘若留针过久,就反而会使病性由热转寒;针刺治疗寒厥病时,倘若留针过久,就反而会使病性由寒转热。针刺治疗热厥病时,为了能使阴气盛而阳邪退,就应当用补法针刺阴经2次,同时再用泻法针刺阳经l次;而针刺治疗寒厥病时,为了能使阳气盛而阴邪退,就应当用补法针刺阳经2次,同时再用泻法针刺阴经l次。所谓“二阴”的意思,就是指在阴经上针刺2次;“一阳”的意思,就是指在阳经上针刺1次。

患病日久的,病邪必深入于内。针刺治疗这类宿疾,必须深刺,并长时间地留针,才能消除隐伏于深层的病邪。同时还需每隔1天就再刺l次,连续地针刺,直到病患痊愈才能停止。此外,由于经脉之气是左右互贯的,所以还要审察病邪在人体左右的偏盛情况,并在治疗时首先使其调和;而对于有瘀血存在的,还要在治疗时先使用泻血法,祛除其血脉中的郁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熟悉了以上这些方法,针刺的道理也就大体上能够掌握了。

凡是用针法的一定要审察病人的形体与元气。病人形体肌肉还不瘦削,但气短而脉象躁动的,必须用缪刺,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法,这样耗散的元气可以收敛,积聚的邪气可以发散。施针时,要在幽谧宁静之室,闭门关窗,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不能分心,也莫受外界干扰,务必把注意力集中在针刺上,或浅刺而留针,或轻微地浮刺,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才停止。总之,通过针刺,要使阳气内入、阴气外出,阴阳融通而调和,元气充盛而内守,邪气不得深入,这就是得气。

凡使用针刺进行治疗,都要遵守以下禁忌行房后不久的,不可以针刺;而针刺后不久的,亦不可以行房。已经醉酒的,不可以针刺;而已经针刺完的,亦不可以醉酒。刚发完怒的,不可以针刺;而已经针刺完的,亦不可以发怒。刚劳累过的,不可以针刺;而已经针刺完的,亦不可以劳累。已经吃饱饭的,不可以针刺;而已经针刺完的,亦不可以吃得过饱。已经感到饥饿的,不可以针刺;而已经针刺完的,亦不可以受饥挨饿。已经感到I-1渴的,不可以针刺;而已经针刺完的,亦不可以挨受口渴。

对于过度惊慌和恐惧的患者,必须要在使他的精神气血安定之后,才可以开始针刺。坐车来就诊的病人,要让他卧在床上休息大约吃一顿饭的时间之后,才可以开始针刺;从远处步行来就诊的病人,要让他坐着休息大约走l0里路的时间之后,才可以开始针刺。凡是属于上述这l2种针刺禁忌范围内的病人,他们的脉气都是紊乱的,正气都是外散的,营卫运行也都是失常的,而其经脉气血也不能循经依次正常周流全身。此时,如果不加诊察就草率地依据病证而妄行针刺,就会使本属浅表的病证深入于内脏,或是使本属内脏的病证由里出表而产生浅表的病证;如此,就会使邪气复盛,正气益衰。医技粗率的医生,没有诊察这些禁忌,就妄用针刺,实际上就等于是在摧残病人的身体,这种情况就叫做“伐身”;其结果就只能是使病人的形肉身体过度耗伤,脑髓被消损,津液不能化生,甚至于不能运化饮食五味之精微以生精气,而终使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谓的“失气”。

手足太阳二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现两眼上视不能转动,角弓反张,四肢抽动,面色苍白,皮肤枯槁,绝汗外出等症状,而绝汗一出,就会死亡。手足少阳二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现耳聋,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目系经气断绝以致眼珠不能转动等症状,而目系断绝一天半就会死亡,病人临死时面色青白。手足阳明二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现I-1眼抽动而牵引歪斜,时时惊惕,胡言乱语,脸色发黄,手足阳明经脉粗大躁动,经气阻滞等症状,如此就会死亡。手足少阴二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现面色发黑,牙齿变长,并有污垢,腹部胀满,升降闭塞,上下不通等症状,如此而死亡。手足厥阴二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现胸中发热,咽喉干燥,频频小便,心中烦乱,甚至舌体卷缩,阴囊上缩等症状,如此而死亡。手足太阴二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现腹胀闭塞,呼吸不能接续,频频嗳气呕吐,呕吐就便使气上逆,气上逆就会面色红赤,而气不上逆就会出现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出现面色发黑,皮肤毛发焦枯等症状,如此而死亡。

经脉第十“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J'l"J,l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孺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脯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腑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牖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慊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肝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喁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肝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悚,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痰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抉咽,系目系;其/r.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牖臂内后廉痛厥,掌q-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3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牖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q-;其支者,别颊上出烦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牖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牖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1:7,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gL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博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博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胴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疚,头颤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踹足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敦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吭皖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游,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辛l--e_,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牖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q-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顿;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季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焯焯,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It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癌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It,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巳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日: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日: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款,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手太阳之别,名日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猖。实则节拖肘废,虚则生胱,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手阳明之别,名日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髑,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手少阳之别,名日外关,去腕二寸,外迎臂,注胸q-,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足少阳之别,名日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蹩,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足阳明之别,名日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疳,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足太阴之别,名日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足少阴之别,名日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足厥阴之别,名日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瘁,取之所别也。任脉之别,名日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瘁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日.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il4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禁Jill))篇说,凡是针刺的道理,经脉是根本,掌握经脉循行的线路,知道它的长短,内与五脏相连,外与六腑相通,希望听听全部的道理。黄帝道:

人体形成之初,先由父母之精构合而成形体的原始之精,然后随着精发育而生成脑髓,骨是支撑形体的主干,脉是血气运行营养全身的通道,筋是网络关节的纽带,肉是保护内脏的墙壁,皮肤结实,毛发生长,而发成熟。出生之后,食物进入胃中,精气沿脉道贯通全身,气血就充盈畅行。雷公说:希望听到经脉起始循行的全部情况。黄帝道:掌握了经脉,就能够判断生死,医治百病,调理虚实,这其中的道理不可不精通。

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I-1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再沿鱼部的边缘到达手大拇指的指端;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示指拇侧直行至示指的桡侧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衔接。

手太阴肺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状;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不能接续,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I-1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3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IZl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大肠的经脉叫手阳明经,它的循行从示指的尖端开始,沿着示指桡侧的上缘出现在拇指、示指两骨间的合谷穴,然后向上进入到腕上两筋的凹陷处,再沿着前臂上缘到肘的外缘,再向上从臂外侧前缘上到肩,再从肩峰前缘向上出到柱骨,与所有的阳经会合,然后向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再向下过膈人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向上走颈部穿过颊部,进入下齿龈,再返回处出挟着口唇两侧向上,交会在人中沟,然后左脉走右,右脉走左,挟着鼻孔两侧上行,与足阳明胃经相连接。本经的是动病发生,证见牙齿疼痛,颈部肿大。大肠的所生病发生,主要是津液的病变,证见眼睛发黄,IZl中发干,鼻塞或鼻腔出血,咽喉肿痛,肩前及孺内疼痛,示指疼痛不能随意运动。本经邪盛有余的,所循行的部位就会发热肿大。本经正气不足的,就会恶寒颤抖,很难感到温暖。治疗这些病证,属邪盛的就用泻法,属正虚的就用补法,属热证的就用速刺法,属寒证的就用留针法,因阳气虚衰而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邪不盛正不虚的从本经取穴治疗。邪气猖盛的,人迎脉粗大,是寸口脉的3倍;正气虚衰的,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细小。

胃的经脉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旁(迎香穴),由此上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再向下行,沿鼻的外侧,人于上齿龈内,继而返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此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

它有一条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处下行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穴);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下口处(即幽门,大约相当于下脘穴所在的部位),再沿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还有一条支脉,在膝下3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别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足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阴脾经相衔接。

足阳明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全身一阵阵发冷战傈,就好像被冷水淋洒过一样,以及频频呻吟,时作呵欠,额部暗黑等症状。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就会神慌惊恐,心中跳动不安,因此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处室内。在病情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想要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而乱跑,以及腹胀肠鸣等症状,这时的病证就被称做骨干厥病。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发生的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大汗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经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动自如等。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热;若气盛而充于胃,使胃之气有余,就会出现胃热所导致的谷食易消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颜色发黄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冷而战傈;若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脾的经脉叫足太阴经,它的循行从足大趾尖端开始,沿着足大趾内侧赤白肉的分界处,经过核骨,上行到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进入小腿肚内,再沿着胫骨的后方,穿出到足厥阴之前,再向上沿着膝盖、大腿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再上过膈膜,挟咽喉两旁,上连舌根,布散舌下;它的支脉,再从胃腑分出上过膈膜,灌人心中,与手少阴经相连接。本经的是动病发生,证见舌根僵硬,饮食后立即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满,时时嗳气,解了大便或矢气之后,就觉得轻松病减,却觉全身沉重。脾的所生病发生,证见舌根疼痛,身体不能转动摇晃,吃不下食物,心烦意乱,心下部位痉挛作痛,大便稀软或下痢,水液闭聚于内,面目皮肤发黄,不能安卧,勉强站立:大腿膝盖内侧就会肿痛发冷,足大趾不能活动。治疗这些病症,属邪盛的就用泻法,属正虚的就用补法,属热证的就用速刺法,属寒证的就用留针法,因阳气虚衰而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邪不盛正不虚的从本经取穴治疗。邪气猖盛的,寸口脉粗大,是人迎脉的3倍;正气虚衰的,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细小。

心的经脉手少阴经,起始于心中,从心出来以后就联属于心的脉络,然后就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走行,并挟行于咽喉的两旁,此后再向上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它直行的经脉,从心的脉络上行至肺部,然后再向下走行而横出于腋窝下,此后再向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走行,且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一直下行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循行,直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再沿着小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衔接。

手少阴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痛,口渴而想要喝水等症状,这样的病证就叫做臂厥证。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心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厥冷,掌心处发热、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小肠的经脉叫手太阳经,它的循行从小指外侧的尖端开始,沿着手掌外侧到手腕,出到腕后尺侧的高骨,一直向上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出到肘后内侧两骨的中间,再向上沿着腈外侧后缘,出到肩后骨缝,环绕肩胛,相交在两肩之上,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再沿着咽喉下过膈膜抵达胃腑,再向下人属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直到眼外角,再转入耳内;又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到眼眶下方直达鼻部,再到眼内角,并斜出网络颧骨,与足太阳经相连接。本经的是动病发生,证见咽喉疼痛,下颊发肿,头项不能左右转动回顾,肩痛如同被扯拔,臂痛如同被折断。小肠的所生病发生,主要是水液的病变,证见耳聋,眼睛发黄,颊肿,从颈到颊、肩、孺、肘、臂等部外侧后缘疼痛。治疗这些病证,属邪盛的就用泻法,属正虚的就用补法,属热证的就用速刺法,属寒证的就用留针法,因阳气虚衰而脉虚下陷的的用灸法,邪不盛正不虚的从本经取穴治疗。邪猖气盛的,人迎脉粗大,是寸口脉的两倍;正气虚衰的,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细小。

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起始于内眼角,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巅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巅顶走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顶巅向内深入而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此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深入腹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挟着脊柱的两侧下行并贯穿臀部,而直人于膝部的胭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处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着脊柱的两侧,在体内下行;通过髀枢部,然后再沿着大腿外侧的后缘向下走行,而与先前进入胭窝的那条支脉在胭窝中相会合,由此再向下走行,通过小腿肚的内部,出于外踝骨的后方,再沿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的末端,而与足少阴肾经相衔接。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伴有气上冲之感觉的头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从Illll.1t匡.中脱出似的,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一样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不能屈曲,膝胭部就好像已被捆绑住一样紧涩结滞、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踝厥病。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发生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胭、小腿肚、足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IZl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肾的经脉叫足少阴经,它的循行从足小趾下开始,向内斜走足心,出走到内踝前然谷穴的下方,再沿着内踝的后面分出进入足跟,由此上行到小腿肚内侧,再出走出胭窝内侧,再沿大腿内侧的后缘,穿过脊柱,进到体内入属肾脏,联络膀胱;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穿过肝脏与膈膜,进入肺脏,再沿着喉咙,上挟舌根两边;它的支脉,又从肺发出;与心联络,并注于胸中,与手厥阴经相连接。本经的是动病发生,证见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暗黑,骨瘦如柴,咳吐带血,呼吸喘促,喝喝有声,刚刚坐下就想起身,两目不明视物不清,心象悬吊空中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

精气不足就会时时恐惧,心中怦怦跳动,就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这叫做“骨厥”。

肾的所生病发生,证见口中觉热,舌头干燥,咽部肿大,有气上冲,喉咙发干又有疼痛,心中烦躁而疼痛,皮肤面目发黄,下痢,脊柱、大腿内侧后缘疼痛,双足软弱而冰冷、嗜睡,足心发热而痛。治疗这些病证,属邪盛的用就泻法,属正虚的就用补法,属热证的就用速刺法,属寒证的就用留针法,因阳气虚衰而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邪不盛正不虚的从本经取穴治疗。使用灸法的,更多吃肉类,宽松衣带,散披头发,柱着粗大的拐杖,穿着沉重的鞋子,然后缓步行走,以使气血畅通,筋骨舒展。邪猖气盛的,寸口脉粗大,是人迎脉的两倍;正气虚衰的,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细小。

心主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络经,起始于胸中,向外走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然后再下行贯穿横膈膜,由此而经过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横出至胁部,再走行到腋下3寸处,此后再向上循行,抵达腋窝部,然后再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脉的中间向下循行,进入肘中,再沿着前臂内侧两筋的中间下行,入于掌中,再沿着中指直达其末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心别行而出,沿着环指到达其末端,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衔接。

手厥阴心包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等症状;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胸部、胁肋部支撑满闷,心中惊恐不安以致心脏跳动剧烈,面色发赤,眼睛发黄,喜笑不止。

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腧穴主治脉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心中烦躁,心痛,掌心发热。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三焦的经脉叫手少阳经,它的循行从环指的尖端开始,然后上行从小指与环指中间发出,沿着手背上到腕部,再从前臂外侧两骨之间发出,上行穿过肘部,再沿上臂外侧上到肩部,与足少阳经相交,并出在它的后面,然后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的膻中,入内与心包联连络,然后下过膈膜,依次入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膻中上到并穿出锁骨上窝,再上走后项,挟着耳后,上出耳上角,在此环绕行走,先下到颊部,然后又绕到眼眶下;又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到耳前,经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一支脉交会于颊部,再上行到眼外角,与足少阳经相连接。本经的是动病发生,证见耳聋轰轰作响,听不清声音,咽喉肿痛,发生喉痹。三焦的所生病发生,与气化有关,证见汗出,外眼角痛,颊痛,耳后、肩、孺、肘、臂外侧等处都有疼痛,环指不能运动。治疗这些病证,属邪盛的就用泻法,属正虚的就用补法,属热证的就用速刺法,属寒证的就用留针法,因阳气虚衰而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邪不盛正不虚的从本经取穴治疗。邪气猖盛的,人迎脉粗大,是寸口脉的一倍;正气虚衰的,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细小。

胆的经脉足少阳经,起始于外眼角,向上循行至额角,再折而下行,绕至耳的后方,然后沿着颈部,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向下走行,到达肩上,再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叉并出行到其后方,而进入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最后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别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再由此上行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并到达眼眶的下方,折行,到达颊车的部位,再向下循行至颈部,并与前述之本经的主干会合于缺盆部,然后再由缺盆部下行至胸中,穿过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肝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此后再沿着胁部的里面向下走行,出于少腹两侧的气街部,再绕过阴毛的边缘,而横行进入环跳穴所在的部位;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部下行至腋部,再沿着胸部通过季胁,并与前一支脉相合于环跳穴所在的部位,由此向下行,沿着大腿的外侧到达膝部的外缘,再下行到腓骨的前方,然后一直下行,抵达外踝上方之腓骨末端的凹陷处,再向下行而出于外踝的前方,并由此沿着足背,进入足之第五趾与第四趾的中间;还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大趾与次趾的中间,并沿着足大趾的外侧(靠近次趾的那一侧)行至其末端,然后再回转过来,穿过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于趾甲后方的三毛部位,而与足厥阴肝经向衔接。

足少阳胆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面部像有灰尘蒙罩着一样暗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而失去润泽之色,以及足外侧反觉发热等症状,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阳厥病。

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头痛,颔部疼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自汗出而战栗怕冷,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盖等部位的外侧,直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的各个关节都发生疼痛,足小趾旁侧之足趾(即第四足趾)不能活动。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肝的经脉叫足厥阴经,它的循行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然后沿着足背上缘上至内踝前1寸,再上到内踝之上的8寸,交会足太阴经之后再出到足太阴经的后面,再上到胭窝的内缘,再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之中,环绕阴器,再向上直到少腹,挟着胃经的两旁,进入腹内入属肝脏,联络胆腑,然后向上穿过膈膜,布散胁肋,再沿喉咙后面,上行进到喉咙的上孔,连接目系;上出额部,与督脉相会在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走颊内,环绕唇内;又一支脉,再从肝分出穿过膈膜,上行灌人肺中,与手太阴经相连接。本经的是动病发生,证见腰部疼痛不能屈伸俯仰,男子患疝,妇女患少腹肿胀,病重的就会咽喉干燥,面部就像蒙上灰尘晦暗无光。肝的所生病发生,证见胸中胀满,呕吐呃逆,飧泄,狐疝,遗尿或小便不通。治疗这些病证,属邪盛的就用泻法,属正虚的就用补法,属热证的就用速刺法,属寒证的就用留针法,因阳气虚衰而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邪不盛正不虚的从本经取穴治疗。邪气猖盛的,寸口脉粗大,是人迎脉的一倍,正气虚衰的,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细小。

手太阴肺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皮毛焦枯的病象。因为手太阴肺经能够运行气血而温润肌表的皮肤和毫毛,所以倘若肺经之经气不足,不能运行气血以荣养皮肤和毫毛,就会使皮毛焦枯。出现了皮毛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毛已经丧失了津液;皮毛丧失了津液的润泽,进而就会出现爪甲枯槁,毫毛断折等现象。出现了毫毛折断脱落的现象,就表明毫毛已经先行凋亡了。这种病证,逢丙日就会加重,逢丁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丙、丁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的缘故。手少阴心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血脉不通;血脉不通,就会使血液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头发和面色就会没有光泽。所以倘若病人的面色黯黑,就好像烧焦的木炭一样,那就表明其营血已经先行衰败了。这种病证,逢壬日就会加重,逢癸El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壬、癸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的缘故。足太阴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荣养肌肉。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其脉连于舌本、散于舌下,因此由唇舌就能够观察出肌肉的状态,所以说唇舌为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荣养肌肉,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就会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就会使Vl唇外翻。出现了Vl唇外翻的病象,就表明肌肉已经先行衰痿了。

这种病证,逢甲日就会加重,逢乙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甲、乙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的缘故。

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骨骼枯槁的病象。因为足少阴肾经是应于冬季的经脉,它走行于人体深部而濡养骨髓,所以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骨髓得不到濡养,进而就会导致骨骼枯槁。倘若骨骼得不到濡养而枯槁,那么肌肉也就不能再附着于骨骼上了;骨与肉分离而不能相互结合,就会使肌肉松软短缩;

肌肉松软短缩,就会使牙齿显得长长了一些,并使牙齿上积满污垢,同时,还会出现头发失去光泽等现象。出现了头发枯槁无泽的病象,就表明骨骼已经先行衰败了。

这种病证,逢戊El就会加重,逢己El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戊、己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的缘故。

足厥阴肝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筋脉挛缩拘急、不能活动的病象。因为足厥阴肝经,是络属于肝脏的经脉,且肝脏外合于筋,所以足厥阴肝经与筋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再者,各条经筋都会聚于生殖器部,而其脉又都联络于舌根,所以倘若足厥阴肝经之经气不足,以致不能荣养筋脉,就会使筋脉拘急挛缩。筋脉拘急挛缩,就会导致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所以如果出现了唇色发青、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等病象,那就表明筋脉已经先行败绝了。这种病证,逢庚日就会加重,逢辛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的缘故。五脏所主的五条阴经之经气都已竭绝,就会使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扭转;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扭转,就会使目睛上翻。出现了这种目睛上翻的病象,就表明病人的神志已经先行败绝了。倘若病人的神志已经败绝,那么他离死亡也就只剩下一天半的时间了。六腑所主的六条阳经之经气都已竭绝,就会使阴气和阳气相互分离;阴阳分离,就会使皮表不固,精气外泄,而流出大如串珠、凝滞不流的绝汗;这是人体精气败绝的病象,所以如果病人在早晨出现了这种病象,那就表明他将在当天晚上死亡,如果病人在晚上出现了这种病象,那就表明他将在第二天早晨死亡。

12条经脉,隐伏循行在红肉白肉之间,深藏而不现于体表;通常能看见的,只有足太阴经所过内踝上方之处,因为此处皮薄,经脉无法隐藏。各经脉浮露表浅而通常看得见的,都是络脉。手六经络脉中以手阳明、手少阳的络脉较大,分别起于五个指头之间,上行到肘窝中相会合。饮酒的人,酒性发散,迫使卫气外达皮肤,首先充实络脉,络脉就首先盈满。所以卫气盈满后,营气也就盈满并充灌到经脉之中,于是经脉充盈实满。经脉突然异常搏动的,都是邪气滞留经脉,停留在经脉及络脉所致。邪气在经脉滞留不动就会发热,热邪猖盛,脉必坚实有力,如果脉不坚实有力,就是寒邪偏盛,就会使经气空虚而脉陷不坚,与一般的脉象不同,这样就可以知道某一经脉出现疾病了。

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经脉或是络脉之中发生了剩变呢?黄帝说:经脉隐伏在内,因此即使其发生了病变,在体表常常也是看不到的,其虚实的变化情况只能从,气I--1部位的脉象变化来测知。而在体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经脉的病变,其实都是络脉的病变。

雷公说:我还是不能明白这样做的道理。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能通过大关节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关节的部位时,络脉都要经过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于皮表,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相合于皮中,此外,它们相合的部位还都会在皮表部显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其有瘀血结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血气郁积的病证,虽然它还没有出现瘀血结聚的现象,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的方法去进行治疗,以泻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恶血;如果把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的痹证。在诊察络脉病变的时候,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青色,那就表明它是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而痛的病证;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红色,那就表明它是体内有热的病证。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其手鱼部的络脉大多都会呈现出青色;而胃中有热的病人,其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呈现出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出黑色的,那就说明它是留滞已久的痹病。络脉所在部位的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的,那就说明它是寒热相兼的病证。颜色发青且脉络短小的,那是元气衰少的征象。一般在针刺邪在浅表以致寒热并作的病证时,因为病邪尚未深入于经,所以就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同时还必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完全泻尽才能停止,然后才可以再根据病证的虚实来进行调治。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是属于元气衰少的病证。如果对元气衰少很严重的病人使用了泻法,就会使他感到心胸烦闷,烦闷至极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在他已有烦闷感而尚未昏仆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将他扶起,成半坐半卧位,再施以急救。

手太阴经分出的络脉,叫做列缺,它的循行从腕后上侧的红肉白肉之间开始,与本经经脉平行并走,一直进入到手掌内侧,布散进人到鱼际。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腕后高骨及手掌发热;正气虚衰的就会张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取腕后l寸半处的列缺穴。本络由此分出,联络手阳明经。

手少阴经分出的络脉,叫做通里,它的循行从腕后内侧的1寸处开始,分出后循本经上行,进入到心中,然后再上行联系舌根,人属目系。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胸膈不舒如同有物支撑一样;正气虚衰的就不能言语。治疗取腕后内侧l寸处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分出,联络手太阳经。

手厥阴心包经分出的络脉,叫做内关,它的循行从掌后腕上2寸处开始,由两筋之间走出,由此分出走到手少阳经,循本经上行,入系心包,联络心系。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心痛;正气虚衰的就会心中烦乱。治疗取腕内侧上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

手太阳经分出的络脉,叫做支正,它的循行从腕外侧上5寸处开始,向内侧注入到手少阴心经;它分出的别支上行过肘,联络在肩髑穴。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骨节松弛、肘关节不能运动;正气虚衰的皮上就会出现赘肉疙瘩,粒小而多,如同手指间生疮疥后结的痂。治疗取本经分出的络穴支正。

手阳明经分出的络脉,叫做偏历,它的循行从腕外侧上3寸处开始,分出后走人手太阴经;然后又分出上行,沿着臂直上肩髑,再上到曲颊,遍络牙齿;另一分出的络脉,向上进入耳中,合于该处的大脉。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龋齿耳聋;正气虚衰的就会感到牙齿寒冷,膈间闭塞不畅。治疗取本经分出的络穴偏历。

手少阳经分出的络脉,叫做外关,它的循行从腕上2寸处开始,向外绕行手臂,然后向上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肘关节痉挛;正气虚衰的就会肘部松弛不收。治疗取本经分出的络穴外关。

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飞扬。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7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鼻塞或鼻出血。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飞扬穴来进行治疗。

足少阳胆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光明。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5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然后再向下走行,而联络于足背部。

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下肢厥冷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以致难以步行,以及坐下后就不能再起立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光明穴来进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丰隆。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8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丰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胫骨的外缘向上走行,一直走到头项部,与其他各经的经气相会合,然后再向下走行,并最终联络于咽喉部。如果它的脉气向上逆行,就会导致咽喉肿闭,突然失音而不能言语等病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神志失常的癫狂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两足弛缓不收,小腿部肌肉枯痿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丰隆穴来进行治疗。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公孙。它在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远的地方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向上走行,进入腹部而联络于肠胃。如果它的脉气厥逆上行,就会导致吐泻交作的霍乱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痛如刀绞的病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胀如鼓的病证。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公孙穴来进行治疗。

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它从足内踝的后方别行分出,由此再环绕足跟至足的外侧,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与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并行而上,抵达心包络,然后再向外下方走行,贯穿腰脊。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胸闷的症状。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二便不通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穴来进行治疗。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名叫蠡沟。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内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经过胫部而上行至睾丸,并聚结于阴茎。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气。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导致阴茎勃起而不能回复;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阴部奇痒难忍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蠡沟穴来进行治疗。

任脉分出的络脉,叫做尾翳,它的循行从鸠尾之上开始,然后下到鸠尾,布散联络腹部。该络脉发生的病证,邪气猖盛的就会腹部皮肤痛;正气虚衰的就会腹部皮肤发痒。治疗取本经分出的络穴尾翳。

督脉分出的络脉,叫做长强,它的循行从此分出向上,挟着脊背两旁的肌肉上到项部,布散在头上,然后又下行到肩胛部的左右,分出走入足太阳膀胱经,并进入到深部贯穿脊膂。该络脉发生的病症,邪气猖盛的就会脊柱僵硬,不能俯仰;正气虚衰的就会头部感觉沉重,头摇动不止,脊柱两侧似觉有物上下窜动。治疗取本经分出的络穴长强。

脾脏的大络,名叫大包。它起始于渊腋穴下方3寸处,由此再散布于胸胁。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全身各处都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周身骨节都弛纵无力的症状。此外,当它发生病变时,还会使大包穴附近出现网络状的血色斑纹。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脾之大络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包穴来进行治疗。

以上十五络脉,邪气猖盛时就可明显看到盈盛的络脉;正气虚衰时就会脉络下陷而看不见,但可在络脉循行的部位上下寻求。由于每个人的形体、禀赋不同,其络脉的虚实盛衰也有一定的差异,治疗上应有所区别。

经别第十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胭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颔,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颊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髑,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剐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人与天地的问事物以及变化规律是相对应的。人体内有五脏,以对应五音、五色、五季、五味、五位;外有六腑,以对应六律,而六律又分为六阴六阳合于人体十二经脉,以对应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这就是五脏六腑与自然界事物以及变化规律相对应的情况。十二经脉,人因它而得以生存,疾病又因它而得以形成,人因它而得以健康,疾病又因它而得以痊愈;初学医者从它开始学习,一般医生对它的深奥叹为观止,平庸的医生认为它简单易知,高明的医生认为它难以精通。请问十二经的离、合、出、人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叩头再三下拜说:问得很高明啊!这正是平庸的医生容易忽视,高明的医生才会深入钻研的问题,请让我谈谈它的全部内容。

足太阳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胭窝之中,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相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尻下5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于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部分,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行并出于项部,此后再联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经的经脉,从而使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

足少阴肾经别行的正经,走行到膝部胭窝中,再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与之相会合,继而向上走行到肾脏,并在十四椎处向外走行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项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阴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阳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

足少阳经另道而行的正经,上行绕过大腿外侧,进入阴毛处,与足厥阴经合并;

另一支,进入第十一、十二肋软处,再沿胸中入属本经胆腑,布散络到肝,再向上贯穿心脏,再上行至咽喉两旁,出现在腮部及颌中,布散在面部,联系目系,与足少阳本经会合于外眼角。足厥阴经另道而行的正经,从足背上另行,向上行到阴毛处,与足少阳另道而行的正经相合,并向上同行。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二合。

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

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

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手太阳经另道而行的正经,从下而向上行,从肩后骨缝另道行出,进入腋窝,下走到心,联系小肠。手少阴经另道而行的正经,另行进入在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入属心脏,再向上走到喉咙,出现在面部,与手太阳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

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四合。

手少阳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部,并向下走人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腑,最后散布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3寸处,由此再入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的下方。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手阳明经另道而行的正经,从手上行到胸侧、乳部再另行到肩鹬穴,进人大锥骨之下,然后向下走到大肠,向上联络到肺,再向上沿着喉咙,出现在锁骨上窝,与手阳明本经相合。手太阴经另道而行的正经,另行进入渊腋穴处手少阴经之前,入属于肺,向下散络大肠,再向上行出现在锁骨上窝,再沿喉咙与手阳明经相会合。

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六合。

经水第十二“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内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日: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日: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日: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胭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量度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人体的l2条经脉,外合于地面的l2条河流,内连属于五脏六腑。而12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宽窄、长短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位置高低、形体大小、容纳水谷多少的不同,这其中相对应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河流收纳地面的水而流行;五脏聚合神气魂魄而储藏;六腑受纳谷物而传化,汲取水谷精气而布散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液而流行濡养全身。把这些配合起来运用到治疗的情况又是怎样的?针刺的深浅、施灸壮数的多少,可以说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难以计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难以测量的,这的确是所谓不易解答的问题。况且人体产生于天地之间,生活在四方上下之内,自始至终都处在这高不可攀的天和广阔无垠的地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计算天的高度、测量地的广度,可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人的情况就不同了,对于人之八尺有形的躯体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浅广狭,在体表部都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了解;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五脏坚脆的程度,六腑形态的大小,每一脏腑受纳谷气的多少,每条经脉的长短,血液清浊的程度,每一脏腑含有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之某一经是多血少气,还是少血多气,是血气皆多,还是血气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在运用针刺艾灸治疗疾病,调理人体经气的时候,其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适宜的标准都是什么。

黄帝道:你所说的,我听起来很觉清楚,心里却不理解,希望全部讲来听听。岐伯回答说:这是人所以能够与天地现象相对应、与阴阳变化相一致的道理,不可以不知道。足太阳经外与清水相合,内属于膀胱,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足少阳经外与渭水相合,内属于胆。足阳明经外与海水相合,内属于胃。足太阴经外与湖水相合,内属于脾。足少阴经外与汝水相合,内属于肾。足厥阴经外与渑水相合,内属于肝。手太阳经外与淮水相合,内属于小肠,水道得以流畅通调。手少阳经外与漯水相合,内属于三焦。手阳明经外与江水相合,内属于大肠。手太阴经外与河水相合,内属于肺。手少阴经外与济水相合,内属于心。手厥阴经外与漳水相合,内属于心包。所有这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在外的经水有水流的源泉,在内的脏腑有经脉的联属,其运行都是内外贯通、循环无端的,人的经脉也是这样。所以天为阳,地为阴,人腰部以上像天属阳,腰部以下像地属阴。所以海水以北为阴,湖水以北为阴中之阴;漳水以南为阳,河水以北至漳水为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为阳中之太阳。这仅是列举一隅的阴阳来说明人与天地相对应的道理。

黄帝说:我已了解了自然界之12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的相应关系,但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气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别,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经之中最大的经脉,其所受盛的营血也最多,如果其经气亢盛而发病,则其热势也必然炽盛,所以在针刺治疗足阳明胃经的实证时,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气,不留针,就不能泻尽病邪。一般而言,在针刺足阳明胃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6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lo呼;在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5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7呼;在针刺足少阳胆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4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5呼;在针刺足太阴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3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4呼;在针刺足少阴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2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3呼。在针刺足厥阴肝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1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2呼。至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因为它们都循行于人体的上半部,与输播血气的心肺两脏距离较近,且其循行经过部位的皮肉都较薄、穴位都较浅,此外其脉气的运行还比较快,所以在对它们进行针刺时,其针刺的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2分,而留针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l呼。

然而,人还有年龄少长、身材大小、体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体质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这些方面,医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而灵活选择治疗措施,那就叫做顺应了自然之理。灸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施灸壮数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应该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倘若不顾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妄用针灸,那么,当灸的壮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恶火”的侵袭,而出现骨节枯痿,血脉涩滞等症状;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元气虚脱。

黄帝道:经脉的大小,血气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肉块的大小,可否定出一个数量的标准呢?岐伯回答说:如果要定出数量的标准,就要取中等度的身材,肌肉不太消瘦,血气不甚衰弱的人为标准。如果是形体消瘦,肌肉脱陷的人,又怎么可以用一般的标准度量而针刺呢?只有审慎地运用切、循、扪、按等检查方法,观察病人寒、热、盛、衰的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的调理,这才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适宜治疗的正确方法。

经筋第十三“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腩外,上胭中内廉,与胴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烦;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髑;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烦。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胴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砂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顾;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胭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砂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肝,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烦,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癌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1:2,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碛,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瘼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倪,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日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呜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臃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手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牖,结于祸;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偶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烦;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脯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祸,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舍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冬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焯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日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译文”

足太阳经筋,它的循行从足小趾的上面开始,向上结聚在外踝,再斜行向上结聚到膝部;向足背下的循行就沿着足的外踝,结聚在足后跟,并沿着足后跟上行结聚到胭窝;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聚在小腿肚的外侧,上行到胭窝的内缘,与从足后跟上行到胭窝的筋并排上行,结聚到臀部,再向上行挟着脊柱,从两边一直上行到项部;由此分出一支,另行人内结聚到舌根;从项部直行的一支,向上结聚到枕骨,再上到头顶,并从头的前方下行到额部,结聚在鼻;再由此分出一支,围绕上眼睑之后,下行结聚在颧骨处;它下行的分支,从腋的外缘,结聚到肩关节的上方;另一条分支,进入到腋窝下方,再上行从锁骨上窝穿出,一直上行结聚在耳后的高骨;还有一条分支,从锁骨上窝穿出后,斜行上到颧骨,与从额、睑下行到颧骨的分支相合。

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与足后跟牵引疼痛、肿胀,胭窝痉挛抽筋,脊柱向后反曲,项筋拘急痉挛,肩不能抬举,腋部与锁骨上窝相互牵引好像扭折一样疼痛,不能左右转摇。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名叫仲春痹。

足少阳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之上;行于后面的一支,结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接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穿过缺盆,穿出后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还有一支支筋,从颧部发出,结聚在外眼角,成为眼的外维。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胴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后面牵引尻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阴阳跻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维筋相交”。治疗这一病证应当用火针疾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针刺的穴位就是感觉疼痛的地方。这种病证就叫做孟春痹。

足阳明经筋,它的循行从足的中趾开始,结聚在足背上’,斜行的要上到辅骨,并上行结聚到膝部的外缘,然后直行向上结聚到髋关节,又继续向上沿着胁部,联属脊柱;直行的,从足背向上沿着胫骨,结聚到膝部;由此分出一支,结聚到外辅骨,与足少阳经之筋相合;而直行的,上行沿着伏兔部,向上结聚到大腿的外侧,并聚会到阴器,再向上布散在腹部,然后一直向上到锁骨上窝而结聚,再上行到颈部,向上挟着口唇,会合在颧骨,然后向下结聚在鼻,向上与足太阳经之筋相合,因此足太阳经筋网络在上眼睑,足阳明经筋网络在下眼睑;从颧部分出的另一分支,通过颊部结聚到耳前。足阳明经筋发病,可见足的中趾牵引到胫部转筋,脚部有跳动及强硬不舒的感觉;伏兔部转筋,大腿的外侧前面肿大;少腹前阴牵引疼痛、并有包块;腹部经筋痉挛,并向上牵引到锁骨上窝及颊部;突然出现口角歪斜,在经筋痉挛的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如果有热经筋就会松弛而眼睑不能睁开。颊部的筋有寒的,就会发生痉挛,牵引颊部,导致口角移动;有热的,就会发生经筋松弛、收缩无力,而出现口角歪斜。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是,把马脂油涂在痉挛一侧的颊上;用白酒调和桂末,把它涂在松弛一侧的面颊上;再用带钩的桑枝,钩住口角左右调整;另外,用桑木炭生火,把它放在地坑中,坑的深浅以患者坐着能烤到颊部为准,并用烤热的马脂油温熨痉挛一侧的面颊部;同时,让患者喝些美酒,吃些美味的烤肉,不能喝酒的也要勉强喝一些,并用手掌反复抚摸患处。对于其他病证的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名叫季春痹。

足太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趾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的腓骨,沿股内侧上行,结聚于髀部,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部,沿腹内上行,然后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侧的一支附着于脊柱两旁。足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阴器像扭转一样拘紧疼痛,并向上牵引脐部及两胁作痛,进而牵引胸及脊内作痛。治疗本病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叫做孟秋痹。

足少阴经筋,它的循行从足小趾的下面开始,与足太阴经之筋并排斜行到内踝之下,结聚在足后跟,与足太阳经之筋相合之后,向上结聚到内辅骨之下,然后与足太阴经之筋排上行,沿着大腿的内侧,结聚到阴器,再沿着脊柱的深部,挟着脊梁骨,上行到项部,结聚在枕骨,与足太阳经之筋相合。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凡是所经过和结聚的部位,都会发生疼痛和转筋。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癫痫、肢体痉挛抽搐或僵硬强直等证。病在背部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的不能后仰。

背属阳,腹属阴,所以阳病的,腰部向后反折,不能前俯;阴病的,身体不能后仰。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的,宜用温熨、按摩导引、饮用汤药。如果足少阴经筋发生反折扭曲,而且扭曲发作的次数频繁,症状又很重的,属于不能治愈的死证。这种病证名叫孟秋痹。

足厥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辅骨之下,又沿着大腿根部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联络足三阴及足阳明各经的经筋。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辅骨处也感到疼痛,腿的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房劳过度耗伤了阴精,就会发生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就会发生阴器内缩,伤于热邪则出现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应采用利水渗湿及清化湿热的方法调节厥阴经之气;对于疼痛转筋一类的疾患,应采用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病称为季秋痹。

手太阳经筋,它的循行从手小指的上面开始,结聚在手腕,然后向上沿着手臂的内缘,结聚到肘内高骨的后面,如用手指弹击此处的筋,痰麻的感觉就能反应到手小指的上面,再上行内入并结聚到腋下;它的分支,向后行走到腋的后缘,再上行环绕肩胛部,沿着颈部出走到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高骨;由此再分出一支,进入到耳中;它直行的一支,出到耳的上面,然后下行结聚到下巴,再上行连属到外眼角。手太阳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牵引到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着臂的内侧到腋下、腋的后缘都会疼痛;环绕肩胛牵引到颈部疼痛,并感觉到耳内鸣响、疼痛,还牵引到下巴疼痛,并使眼睛闭合不睁,过了很长的时间才能看清东西;颈部经筋发生痉挛,就会发生瘰疬瘘管。寒热发生在颈部的,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如果仍然肿胀的,再用锐利的针刺治。本经筋的分支,上走到下牙骨的根部,沿着耳朵的前面,连属到外眼角,另从下巴上行,结聚在额角。手太阳经筋发病,疼痛都发生在本经筋循行所过的部位,并有相互的牵引、转筋。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名叫仲夏痹。

手少阳经的经筋,起始于环指靠近小指的一侧,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大臂的外侧,经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

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连系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颊车穴,沿着耳向前行进,联属外眼角,向上经过额部,最终结聚在额角。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的经筋循行部位发生掣引、转筋和舌体卷曲的现象。治疗时,应采用火针,采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称为季夏痹。

手阳明经筋,它的循行从手示指靠近大指一侧的尖端开始,结聚在手腕,然后向上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到肘部的外侧,再上行到上臂内侧的肌肉,结聚到肩关节的上方;由此分出的分支,绕过肩胛,挟着脊柱的两侧;直行的,从肩关节的上方上行到颈部;由此分出的分支,上行到颊部,结聚在颧骨处;直行的,向上出到手太阳经筋的前面,再上左侧额角,联络头部之后,下行到右侧下巴。手阳明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循行所过的部位相互牵引、疼痛、转筋,肩部不能抬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而环视。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名叫孟夏痹。

手太阴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后,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髑之前,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散布于横膈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膈部,继而下行抵达季胁部位。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为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治疗该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痛处为穴。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手厥阴心包经之筋,它的循行从手的中指开始,穿过手掌以后,与手太阴经筋并排上行,结聚在肘的内缘,再上行到臂的内侧,结聚到腋下,然后布散在腋下的前后挟着胁部;它的分支,入到腋内,布散到胸中,结聚在胸膈。手厥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循行所过的部位相互牵引、转筋,以及前胸疼痛、或者发生息贲病。治疗当用火针,快速进针后立即出针,针刺的次数以病情缓解为准,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名叫孟冬痹。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内侧,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人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病。上肢的经筋发病,肘部牵引拘急,屈伸不利。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治疗时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为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死证。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松弛,甚至出现阳痿不举。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熔刺是烧针的刺法,它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火针了。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足阳明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拘急,会发生口眼喁斜;眼角拘急时,不能正常地视物。治疗这些病证,都应采用上述的焯针劫刺法。

骨度第十四“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日: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日: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日: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髑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髑骨亍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胴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it-文】

黄帝向伯高问道:经脉的标准长度,确定了各条经脉的长短,它是依照什么标准来确定的呢?伯高说:首先测量出人体各个骨节的大小、宽窄和长短,经脉的长度就可以确定了。黄帝道:很想听听一般人的标准,比如以身长7尺5寸的人为准,它各个骨节的大小、长短是多少?伯高说:头围长2尺6寸,胸围长4尺5寸,腰围长4尺2寸。头发所覆盖的部位,从头颅的前发际到后项发际长l尺2寸,从前发际到下巴中点长1尺,五官匀称、端正的人,面部上、中、下三段的长度相等。

从喉结隆起处下到锁骨上窝的中点长4寸,从锁骨上窝的中点下到胸骨下端剑突处长9寸,超过9寸的肺脏就大,不满9寸的肺脏就小。从胸骨下端剑突处下到脐中长8寸,超过8寸的胃腑就大,不满8寸的胃腑就小。从脐中下到耻骨联合长6寸半,超过6寸半的大肠就粗而长,不满6寸半的大肠就细而短。耻骨联合长6寸半,从耻骨联合的上缘下到内辅骨的上缘长1尺8寸,从内辅骨的上缘下到内辅骨的下缘长3寸半,从内辅骨的下缘下到内踝骨长l尺3寸,从内踝骨下到地长3寸。从膝胭之间下到足跟腱的下端长l尺6寸,从足跟腱下端下到地长3寸。所以骨围大的骨节也大,骨围小的骨节也小。从额角下到第七颈椎的棘突长l尺,再从第七颈椎的棘突下到腋窝横纹头隐伏之处长4寸,从腋窝下到第十一、十二肋软骨处长1尺2寸,从第十一、十二肋软骨处下到髋关节外侧凹陷处长6寸,从髋关节外侧凹陷处下到膝的中点长1尺9寸,从膝下到外踝骨长l尺6寸,从外踝骨下到第五跖骨的粗隆处长3寸,从第五跖骨的粗隆处下到地长1寸。从一侧耳后的高骨经后枕到另一侧耳后的高骨之间宽9寸,从一侧耳前的耳门经面部到另一侧耳前的耳门之间宽l尺3寸,两颧骨之间相距7寸。两乳头之间宽9寸半。两股骨之间宽6寸半。足的长度是l尺2寸,宽4寸半。从肩到肘长l尺7寸,从肘到腕长l尺2寸半,从腕到中指的掌指关节长4寸,从中指的掌指关节到中指尖长4寸半。从项后发际下到第一胸椎长2寸半,从第一胸椎下到尾骶骨共二十一节长3尺,上部七个胸椎每节长1寸4分1厘,所以上七节共长9寸8分7厘,其余的长度由以下各节平均计算。这就是一般常人周身骨节的标准长度,所以可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经脉的长短。同时也可观察经脉在身体的变化,如果出现浅浮在表而坚实、或明显粗大的,属于多血之经;细小而深伏在里的,属于多气之经。

五十营第十五“原文”

黄帝日: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译文”

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50个周次的情况。岐伯回答说:周天有28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36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50次,合1 008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28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28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l6丈2尺,与28星宿相对应。用铜壶漏水下一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计算经气在经脉中运行所需的时间。人一呼气,脉跳动2次,经气运行3寸;一吸气,脉又跳动2次,经气又运行3寸,一个呼吸过程,经气运行6寸,l0次呼吸,经气运行6尺,太阳运行2分。270次呼吸,经气运行l6丈零2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2刻,太阳运行20分多l点。540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4刻,太阳运行40分。2 700次呼吸,经气运行lO次,水下20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13 500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50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28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50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28脉运行1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50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50周次的总长度是810丈。

营气第十六“原文”

黄帝日: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烦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剐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译文”

黄帝道:营气的化生,来源于水谷的精气,因此人能受纳水谷,对于营气的化生最为重要。水谷进入到胃,精微之气才能传送到肺,从而流溢到内在的五脏六腑,布散到外在的四肢百骸。而水谷精微中最精纯柔和的部分,输注到经脉之中,每时每刻运行营养全身,终而复始,没有止境,它与天地日月不停地运转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营气。营气在全身具体的循行是,首先从手太阴肺经发出,沿着手臂内侧循行到手,交会注入到手阳明大肠经;然后沿着手臂外侧,上行到面部,交会注入到足阳明胃经;然后经过胸腹、下肢外侧,下行到足背上,流注到足大趾间,与足太阴脾经相合交会;然后沿着下肢内侧上行到腹部,抵达脾脏,从脾脏注入交会到心中;然后沿着手少阴心经,出到腋下,经过手臂内侧,下行到手的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会;然后沿着手臂外侧上行,穿过腋部,向上出现在眼眶下,流注到内眼角,并上达头顶,从后面下到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交会;然后沿着脊柱两旁,下行到尾骶骨,再沿着下肢外侧下行流注到足小趾的尖端,再沿着足心交会注入到足少阴肾经;然后沿着下肢内侧上行到腹部,抵达并注入肾脏,从肾脏注入交会到心包络之内,并布散到心包络之外的胸中;然后沿着手厥阴心包经出到腋下,经过手臂内侧,下到腕部,出到两筋之间,进人手掌之中,出到中指的尖端,再回转注入到环指的尖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交会;然后沿着手臂的外侧上行,注入到两乳之间的膻中,布散到上、中、下三焦,再从三焦注入交会到胆;然后出到胁部,注入足少阳胆经,沿着下肢外侧下行到足背上,再从足背流注到足的大趾间,与足厥阴肝经相合交会;

然后沿着下肢的内侧上行到腹中,抵达肝脏,再从肝脏上行注入到肺脏;然后向上,沿着喉咙,进入后鼻道的上窍,终止在鼻的外孔道。此外,从肝的分支而行的,上行到额部,沿着头顶向后下到项部中间,再沿着脊柱下行进入到尾骶骨,这是督脉的循行道路;然后向前面循行,网络阴器,再向上行经过阴毛中间,进入脐中,再向上行沿着腹部正中的深部,上人到锁骨上窝,这是任脉的循行道路;然后向下注入到肺中,再从手太阴肺经发出,进行新的一周循行。这就是营气循行的路径,上下交会,内外出入的正常规律。

脉度第十七“原文”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日: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日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日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日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日:骄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日: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烦,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日:气独行五藏,不荣六府,何也?岐伯答日: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目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

黄帝日:骄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日: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译文”

黄帝道:很想听听经脉的标准长度。岐伯回答说:左右两手共6条阳经,从手到头,每条长5尺,6个5尺一共是3丈。左右两手共6条阴经,从手到胸中,每条长3尺5寸,6个3尺是l丈8尺,6个5寸是3尺,一共是2丈1尺。左右两足共6条阳经,从足到头,每条长8尺,6个8尺一共是4丈8尺。左右两足共6条阴经,从足到胸中,每条长6尺5寸,6个6尺是3丈6尺,6个5寸是3尺,一共是3丈9尺。左右两条脉,从足到眼睛,每条长7尺5寸,2个7尺是l丈4,二个5寸是1尺,一共是1丈5尺。督脉与任脉,每条各长4尺5寸,2个4尺是8尺,二个5寸是1尺,一共是9尺。以上28条经脉的总长度,一共是16丈2尺,这都是气血循行的大经脉。大经脉隐伏上下直行人体的深部,它的分支而横行的是络脉,络脉又另外分出的细支是孙络。孙络充盈而有瘀血的,要立即用放血法除去淤血,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要内服汤药进行补益。

五脏精气的盛衰常常可以从人体头面七窍反映出来。肺气通鼻窍,肺的功能正常,鼻子才能闻到各种气味心气通舌窍,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别出各种滋味;

肝气通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口中才能辨别食物的各种味道;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五脏的功能失于调和,与其对应的七窍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六腑的功能失于调顺,那邪气就会滞留结聚而生成痈。因此,若是邪气留在六腑之中,那么属阳的经脉就不能和顺通利,阳脉不和顺,阳气就会发生停歇、留滞,阳气留滞,就会相对的偏盛。阳气太盛就会导致阴脉不通利,阴脉不通利,会导致血流停滞,血流停滞则阴气过盛。如阴气过盛,就会影响阳气不能营运入内,这就叫做关。如阳气太盛,就会影响阴气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就叫格。阴阳二气皆过盛,不能阴阳调和、互相荣养,就叫做关格。关格是阴阳离决、不相交通的表现,出现关格,预示着病人不能尽其天年而早亡。

黄帝道:脉的循行,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又是哪一经的经气使它像流水一般的营运不止呢?岐伯回答说:阴脉是足少阴经脉分出的支脉,它的循行从然骨穴后面的照海穴开始,上行到内踝的上面,然后直行向上沿着大腿内侧进入前阴,再向上沿着胸部的深处进入锁骨上窝,再向上出在人迎穴的前面,进入颧部,连属眼睛的内角,并与足太阳经脉、阳脉会合而上行,阴与阳的经气并行往来而濡润眼睛,阴脉的经气不能濡养,眼睛就不能闭合。黄帝道:阴的经气只运行到五脏,不营运到六腑,为什么?岐伯回答说:经气的运行是没有停息的,就像江水的流行,又像日月的运转,永无休止。所以,阴脉营运到五脏,阳脉营运到六腑,它们的运行如同圆环没有尽头,一周完毕又重新开始,无法知道它流转的次数。而往来周流满溢的经气,流到内就灌溉五脏六腑,溢到外就濡润皮肉腠理。黄帝道:脉有阴与阳,究竟哪一条脉的长度,才应当计算在二十八脉共16丈2尺的总数之内呢?岐伯回答说:男子属阳,所以只计算他的阳脉长度;女子属阴,所以只计算她的阴脉长度。应当计算的,作为经脉看待;不应当计算的,就作为络脉来看待。

营卫生会第十八“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

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日: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体,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日: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日: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日: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日: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日: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日: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日: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日: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日: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憬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日: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日: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日: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日: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日: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日: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日: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日: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人的精气是从哪里得到的?阴阳二气怎么样交会?什么气是营气?什么气是卫气?营气从哪里产生?卫气在哪里交会?老年人与壮年人气的盛衰不同,阴气阳气白天黑夜运行的部位不同,很想听听它们是怎样交会的。岐伯回答说:人的精气是从水谷精微中得到的,水谷进入到胃以后,所化生的精微由脾转输到肺,经过肺的敷布,五脏六腑都得到了精气。其中特别精纯、柔和的气是营气,相对驳杂、傈悍的气是卫气,营气运行在血脉的里面,卫气运行在血脉的外面,营运周流全身而不停止,各自循环周身50遍后,再交流会合l次,如此表里内外相互贯通,循环运行,如同圆环没有尽头。卫气夜间在体内运行25遍,昼间在体表运行25遍,刚好昼夜各半,所以卫气运行到体表人就睡起而活动,卫气运行到体内人的活动停止而安卧。所以说,白昼属阳,中午阳气最强盛,称为重阳;夜晚属阴,半夜阴气最强盛,称为重阴。营气运行在血脉之中,开始于手太阴经又终止于手太阴经,所以叫太阴主内;卫气运行在血脉之外,开始于足太阳经又终止于足太阳经,所以叫太阳主外。各自在白天与夜晚运行周身25遍,刚好分为l个昼夜。夜半是阴气最强盛的时候,夜半以后阴气渐渐衰减,到了黎明阴气衰尽而阳气渐盛。太阳当顶是阳气最强盛的时候,太阳偏西阳气渐渐衰减,太阳落土阳气衰尽而阴气渐盛。

夜半之时,营气卫气都在阴经,是相互会合的时候,正好人们都已入睡,这就叫做合阴。到了太阳升起的时候,阴气又已衰尽,阳气又渐渐旺盛。营气卫气的运行,就这样日夜循环永无停止,并与天地的阴阳消长盛衰保持着一致。

黄帝说: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岐伯回答说: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黄帝道:很想听听营气卫气的运行,都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来的?岐伯回答说:

营气是从中焦出发来的,卫气是从下焦出发来的。黄帝道:很想听听上、中、下三焦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岐伯回答说:上焦的功能作用主要是产生并发布宗气,宗气来源于胃中的水谷精微,从胃的上口出发,与食管并排上行,穿过横膈膜,经肺的化生和宣散,布散在胸中,再横行走到腋下,沿着手太阴肺的经脉下行到手,再返人手阳明大肠经脉,上行到舌,又向下行注入足阳明胃经,按着十二经脉的顺序,推动着营气同时运行,白昼运行周身25遍,夜间也运行周身25遍,昼夜50遍为l周,而运行周身50遍以后,又总会合在手太阴肺经。 ’黄帝说:有的人食用很热的饮食,刚刚吃下,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都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路线,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导致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也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路线循行了。卫气的性质为傈悍滑利,行走迅速,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路线运行,这就命名为漏泄。

黄帝道:很想听听中焦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岐伯回答说:中焦的功能作用主要是化生精气。精气也来源于胃中的水谷精微,从胃出发后出现在上焦部位的下面。

从这里所得到的水谷之气,必须经过过滤糟粕、蒸化津液等化生过程,才能化生出精微物质,再向上注入到肺脉,才能经心的赤化变为血液,用来滋养形体、维持生命,没有哪种物质比它更宝贵,所以只有它能够运行在经脉之内,这就叫做“营气”。

黄帝说:血和气,虽然名字不同,但是是同一类物质,这是什么意思呢?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也是水谷精气化生,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因此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疗法。所以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死,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不能生。

黄帝道:很想听听下焦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岐伯回答说:下焦的功能,主要是分别把糟粕输送到大肠,把废水渗注到膀胱。所以,水谷进人人体,总是先储存在胃,经过消化、吸收精微以后,所形成的糟粕,都要向下输送到大肠,而成为下焦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水液在经过分清别浊的过滤之后,秽浊的废水也同时向下渗注,沿着下焦的道路而渗入到膀胱。

黄帝说:人饮酒的时候,酒也是与水谷一起入胃的,但是为什么水谷尚未运化完,而小便已经先下来了呢?岐伯回答说:酒是粮食酿造出来的液体,其气强劲而且滑利,所以即使是在水谷之后食入,但在食物消化完之前就成为水液排出了。黄帝说:太好了。我明白了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像雾露一样,轻清弥漫,灌溉全身;

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就像沤浸食物一样使之发生变化;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这就是三焦的功能和特点。

四时气第十九“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痛,风瘃肤胀,为五十瘸。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瘃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莆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瘃,必坚。来缓则烦愧,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瘃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呜,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憔惦,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日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舰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性质,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艾灸针刺的方法,根据什么来决定?岐伯回答说:四季气候影响人体,各有各的发病部位,艾灸针刺的方法,应当根据不同的发病季节来确定有关的穴位。所以,春天针刺,选用大经脉在分肉之间的缝隙,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

夏天针刺,选用阳经的细小支络,或选用分肉之间的缝隙,但必须针过皮肤就不再深刺;秋天针刺,选用各条经脉的“经穴”、“腧穴”,邪气在六腑选用“合穴”;冬天针刺,选用各条经脉的“井穴”、“荥穴”,必须深刺,而且留针的时间较长。

温疟病,没有汗出症状的,可用热病的59个腧穴进行治疗。患风水病肌肤肿胀的,可以用57个治疗水病的腧穴治疗,如果是使用针刺放血的治疗方法,就应该将该穴位的恶血放干净。脾胃虚寒所致的飧泄证,应该取三阴交,使用补的手法,再补阴陵泉,都要久留针,直至针下有热感的时候才能起针。转筋病,其部位在外侧就取阳经的穴位针刺,在内侧就取阴经的穴位针刺,都使用火针针刺。

只是水肿为病不兼风邪的,首先在环谷下3寸的部位,用铍针针刺;然后再用空心针刺入该处,放出内里的水,要反复刺人,把水放尽,肌肉就必然恢复坚实。放水缓慢,病人就会烦躁满闷;放水急快,病人就会舒适安静。隔l天针治1次,直到水肿消尽才停止治疗。同时要内服行水利尿的汤药,一般在刚开始针刺的时候服药,刚服过药不要吃食物,刚吃过食物不要吃药,还要禁吃其他伤脾生湿的食物135天。患着痹经久不愈的,是寒湿久留不去所致,用火针针刺足三里穴。大小肠功能异常的,针刺足三里穴,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患疠风病的,要经常针刺他肿胀的部位,刺过之后,再用非常尖锐锋利的针刺他的患处,并用手按压出毒气恶血,直到肿消才停止。同时经常吃些有利于康复的食物,不要吃不利于康复的食物。

腹中常有鸣响,腹中有气向上冲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这些都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该针刺肓之原、巨虚上廉、足三里几个穴位。小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及腰背和脊骨,向上冲至心胸部位,这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于睾系,向后附属于脊,其经脉贯通肝肺,络于心系。所以小肠邪气盛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表现,上冲肠胃,熏蒸肝脏,布散于肓膜,结聚于脐。所以要取肓原穴以散肓之邪气,针刺手太阴经以补肺虚,刺厥阴经以泻肝实,取巨虚下廉以祛邪气,同时又要按压小肠经脉所过之处来调和气血。病人经常呕吐,且呕吐物中挟有苦水,并常常叹气,心中恐惧不安,害怕有人将会逮捕他,这是邪气在胆腑,阳气上逆于胃的病证。

胆中的汁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苦水,这叫做呕胆。治疗应当取足三里穴来和降胃气,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以消除月日气卜谫的痒状。根据病邪和正气的虚实状况斟酌以祛其邪气。饮食不能下咽或者感觉胸膈阻塞不通,这是病邪留于胃脘的病证。邪在上脘,就用针刺的方法抑制邪气的上逆而使气下行;

邪在下脘,就用散法以祛除积滞。小腹疼痛、肿胀,小便不利,是邪在膀胱,针刺取太阳大络,观察足太阳经之络脉与厥阴经的小络,如有瘀血结聚的,针刺以祛其瘀血。如果小腹部肿痛向上连及胃脘的,取足三里。

针刺时,要看病人的面色,观察病人的眼神,从而推知病人正气的散失或恢复;

望病人眼睛颜色的变化,还可以推知病邪的存在或消失。用心观察病人的身形恣态、举止动静;再诊气口、人迎,了解脉象的变化。脉象坚实而又粗大、滑利的,表示病情一天天在发展恶化;脉象软弱柔和的,表示病势即将消退缓解;各条经脉的脉象都充实有力的,疾病再过3天就可以好了。气口专门诊察五脏、阴经的病变,人迎专门诊察六腑、阳经的病变。

五邪第二十“原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译文”

邪气停留在肺,就会病发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而喘促,汗水自出,咳嗽引动肩背疼痛。治疗应针刺胸部两侧的有关穴位,以及背部第三椎两旁的脏腑腧穴,针刺前先用手快速按压穴位,当病人有舒畅的感觉时,再进行针刺;然后选用锁骨上窝中的穴位,用来散发肺中的邪气。

邪气停留在肝,就会发生两胁部里面疼痛,中焦脾胃的寒证;如果瘀血留滞在体内,行动时容易抽掣转筋,关节及足部时有肿痛。治疗应针刺行间穴,用来引气下行缓解胁痛;补足三里穴,用来温暖脾胃;并针刺本经的血络,用来行散淤血;再针刺耳根处的青络,用来缓解抽掣。

邪气停留在脾胃,就会病发肌肉疼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就会出现中焦内热,容易饥饿;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出现中焦内寒,肠中鸣响,腹中疼痛;如果阴气阳气都有余、或都不足,就会又有内寒又有内热。治疗都可以针刺足三里穴进行调理。

邪气停留在肾,就会病发骨节疼痛,阴痹。所谓阴痹,它的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用手按摸也不能确定具体的痛处,同时会有腹部胀满,腰部疼痛,解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时常头晕眼花。治疗应针刺涌泉穴、昆仑穴,如果发现血络郁滞的,全部都要针破出血。

邪气停留在心,就会病发心痛,时时悲伤,时常头晕眼花,甚至昏倒在地。治疗应审察病证是有余的实证,还是不足的虚证,然后再调理本经的腧穴。

寒热病第二十一“原文”

皮寒热者,皮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日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日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日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日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痦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顾遍齿者,名日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

足太阳有入烦遍齿者,名日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顾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日悬颅。属口,对入系日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日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问。入脑乃剐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悦,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悦,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

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脯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恒,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译文”

皮肤发生寒热病的,皮肤疼痛不能贴着睡席,毛发枯焦,鼻腔干燥,汗水出不来,治疗应针刺足太阳经的络穴,再用补法针刺手太阴经。肌肉发生寒热病的,肌肉疼痛,毛发枯焦,I51唇干燥,汗水出不来,治疗应针刺足太阳经在下部的穴位出血,再用补法针刺足太阴经让他出汗。骨发生寒热病的,病人烦躁不能安宁,汗出如同灌水而不止,如果牙齿还没有干燥,治疗应针刺足少阴经在大腿内侧的穴位;

如果牙齿已经干燥,就是死证不可救药。骨厥病的诊断治疗也同样如此。骨痹病,全身关节不能自主活动而且疼痛,汗出如同灌水,心中烦躁,治疗应针刺足三条阴经的有关穴位,用补法。身体有所破伤,出血很多,又受了风寒的侵袭,就像从高处往下堕坠跌伤一样,四肢倦怠无力,不能收缩弯屈,名叫体惰病,治疗应针刺脐下小腹部的三结交。所谓三结交,就是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三经相交之处,也就是脐下3寸的关元穴。厥痹病,病人自觉气向上冲逆,由下肢上冲到腹部,治疗应针刺阴经、阳经的络穴,审察发病的经脉所在,阳经发病用泻法,阴经发病用补法。

颈部两侧的动脉是人迎脉。人迎脉上的穴位名为人迎,属于足阳明经,位置在颈部两侧的筋脉之前。婴筋的后面是手阳明经的穴位,名为扶突。手阳明经之后是手少阳经的穴位,名为天牖。再后面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名为天柱。腋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腧穴,名为天府。

阳热邪气上逆于阳经,会出现头痛,胸中满闷、呼吸不利的症状,治疗应取人迎穴。突然失音,喉舌强硬,应针刺扶突穴并点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不通,耳失聪、目不明,治疗取天牖穴。突然发生筋脉拘挛、癫痫、眩晕,两足软弱不能站立的,取天柱穴。突然患热病,胸腹气机上逆,肝肺二经火邪相搏,致口鼻出血,取天府穴。以上所取的五穴,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拢在其四周,因此称为天牖五部。

手阳明经有分支进入到颧部、并网络全部牙齿的,穴名叫大迎,下牙齿有龋齿疼痛的,就应针刺大迎穴,手臂怕冷的用补法,手臂不怕冷的用泻法。足太阳经有分支进入到颧部、并网络全部牙齿的,穴名叫角孙,上牙齿有龋齿疼痛的,就应针刺角孙穴,它在鼻与颧部的前方,在刚发病的时候,脉气充盛的就用泻法,脉气虚弱的就用补法。另有一种说法,可以针刺鼻子外侧的穴位。足阳明经有分支挟着鼻子两旁进入到面部的,穴名叫悬颅,它的经脉下行的联属到口,上行的分成两支分别进入联系到目的后面,察出该部有病的,就应针刺该穴,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的邪气、补其不足的精气,如果治疗相反而误,就要加重病情。足太阳经有分支通过后项进入到脑的,并直接联属到目的后面,名叫眼系,头目疼痛、痛苦不堪,就应针刺本经有关的穴位,具体在后项中央、两筋之间。此经由后项进入脑后,就分别联属到阴、阳,而阴、阳两脉互相交会,阳气由外人内,阴气由内出外,阴阳之气出入交会在两目的外眼角,当阳气充盛在外双眼就张开,而阴气充盛在内双眼就闭合。治疗热厥病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针刺时应留针一段时间;治疗寒厥病应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也应该留针较长时间。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脘烦闷的,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畏寒战栗,两颌鼓动,汗不得出,腹部胀满,胸脘烦闷,是肺气不足之证,治疗应取手太阴肺经。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属于虚证的,应该补养其正气,属于实证的,应该祛除其邪气。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腠理间,秋季取气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的针刺治疗,各自以季节、时令为取穴的标准,不能混淆。刺络脉间的穴位可以治皮肤病,刺分腠之间的穴位可以治肌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可治筋脉的病,刺经脉的腧穴可以治骨髓、五脏的病。

身体有五处重要的部位:一是伏兔部;二是腓部,腓部也就是脯部;三是背部;

四是五脏在脊骨两旁的腧穴;五是后项部。这五个部位发生痈疽的,都是死证。

疾病开始发生在手臂部的,应先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头部的,应先针刺足太阳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胫部的,应先针刺足阳明经的有关穴位,并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阴经可以使其出汗,针刺足阳明经可以使其出汗。所以针刺阴经而使汗出太多的,就要针刺阳经来止汗;针刺阳经而使汗出太多的,就要针刺阴经来止汗。凡属错误针刺的危害是,疾病已经衰减仍然留针不出的,就会使精气耗泄不收;疾病尚未衰减而过早出针的,就会使邪气壅滞不散。精气耗泄不收的,就会使病情加重;形体正气衰弱;邪气壅滞不散的,就会发生痈疽。

癫狂第二十二“原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颇、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悦,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支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痰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颇。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风逆,暴四支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译文”

眼角向外开裂在面颊一侧的,称做锐眦;向内开裂靠近鼻侧的,称做内眦;上眼睑属于外眦,下眼睑属于内眦。

癫疾即将发作时,病人首先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头部沉重头痛、两目上视、眼睛发红,当这些症状越加严重时就会大发作,大发作之后,心中极度烦躁不安,诊断时应察看额部的色泽变化,治疗应选取手太阳经、手太阴经的穴位,并针刺放血,要等到血色由暗红转变为鲜红才停止针刺放血。癫疾开始发作时,出现口角牵引而歪斜、啼哭呼叫、呼吸喘促、心悸不宁的,治疗应选用手阳明经、手太阳经的穴位。如果向左侧牵引、僵硬的,针刺右边的穴位;向右侧牵引、僵硬的,针刺左边的穴位,都要针刺放血,等到血色由暗红转变为鲜红才停止针刺放血。癫疾开始发作时,先出现身体僵硬、向后反弓倒地、因而脊柱疼痛的,治疗应选用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阳经的穴位,并针刺放血,要等到血色由红转变为鲜红才停止针刺放血。治疗癫疾患者,医生应该常和患者一起居住,以便于观察癫疾发作时的情况和变化,从而确定针刺应该选用的经脉穴位。当癫疾即将发作时,通过观察在有病的经脉针刺放血,然后把放出的血,盛在葫芦瓢里,等到癫疾发作时,瓢中的血就会自己动荡,如果不动的,就要在穷骨处用艾火灸20壮。所谓穷骨,就是脊柱最下面的一节,又叫尾骶骨。

癫疾病深入骨的,叫骨癫疾,它的证候是在腮部、齿部的各个腧穴、分肉之处都会出现胀满,全身关节僵硬强直,汗水自出,心中烦闷;如果出现呕吐很多涎沫,又感到气往下坠的,属于不治之证。癫疾病在筋的叫筋癫疾,它的证候是全身痉挛而屈曲,脉来紧急粗大,治疗应选用足太阳经的大杼穴;如果出现呕吐很多涎沫,又感到气往下坠的,属于不治之证。癫疾病在脉的,叫脉癫疾,它的证候是突然向前倒地,四肢的经脉都曲张胀满,不能收缩;凡是经脉曲张胀满的,治疗时都要全部针刺出血;如果经脉不曲张胀满的,治疗就应用艾火灸足太阳经的穴位和足少阳经的带脉穴,带脉穴在腰外侧3寸左右的地方,还要选用各条经脉在分肉之间和四肢的腧穴;如果出现呕吐很多涎沫,又感到气往下坠的,属于不治之证。患癫疾病的,凡是发作时如同“狂”病的,都是死证,无可救药。

狂病的发生,先见情绪低落,感到悲伤,善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得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血色变为正常以后方可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穴位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十分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为自己极其尊贵,常常谩骂不休,日夜不停。治疗时应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舌下和手少阴经的腧穴,根据病情,以上各条中,凡是经脉气血充盛的,就可以点刺出血,不充盛的就不能放血。

表现为言语狂妄、善惊、好笑、高声歌唱、行为狂妄没有休止的狂病,其患病原因一般是受到了极大的恐惧。治疗时应该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狂病的症状表现为总是看见异物,听到异常的声音,时常呼叫,是由于神气衰少而致。治疗时应取手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及头部和两腮的穴位。狂病患者食量过大,幻视常似见鬼神,常笑但是不发出笑声,是由于大喜伤及心神所致。治疗时应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穴位,配以手太阴经、手太阳经和手阳明经的穴位。狂病属于新起的,还没有见到以上诸证,治疗时先取足厥阴经的左右曲泉穴两侧的动脉,邪气盛的经脉就用放血疗法,病很快就能痊愈。

如果是仍然不好,就依照前述的治法针刺,并灸骶骨20壮。

外感风邪而使气机上逆,会突然出现四肢肿胀、全身寒冷战抖、口中唏嘘有声、饥饿时就会心中烦躁、吃饱后就容易躁扰不宁,治疗应选用手太阴经及与它相表里的手阳阴经、足少阴经、足阳阴经的穴位;肌肉寒冷的就选用上述经脉的荥穴,骨节寒冷的就选用上述经脉的井穴、经穴。气机上逆而发病,两足突然寒冷、胸部胀闷就像马上要裂开一样、肠中疼痛就像用刀割一样、心中烦躁不能吃饮食、脉象无论粗大细小都涩滞不畅,治疗时,身体温暖的选用足少阴经的穴位,身体寒冷的选用足阳明经的穴位,身体寒冷的用补法,身体温暖的用泻法。气机上逆以致腹部胀满、肠中鸣响、胸部胀满不能正常呼吸的,治疗应用胸部下面两侧胁部的穴位,让病人咳嗽振动应手的地方,就是要选的穴位;同时选用背部的腧穴,用手按压马上有舒适感觉的地方,就是要选用的穴位。气机内闭不畅、不能解出小便的,就针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的穴位和尾骶骨上的穴位,要用长针针刺。气机上逆的,就选用足太阴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的穴位,病情严重的选用足少阴经、足阳明经搏动明显之处的穴位。精气虚少,身体寒冷颤抖、声音低微、言语不能连续、骨节酸痛、身体沉重、困倦乏力懒于运动的,应补足少阴经。气短、呼吸短促不能接续、运动时呼吸更觉困难的,应补足少阴经,如有瘀滞的血络就要针刺放血而消除它。

热病第二十三“原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支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El,而气1:2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El八El,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El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傥,干唇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e_J批,水者,肾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蹙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热病数惊,瘛疯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l:7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热病头痛,颞颥,目瘴,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得气也。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

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日: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日: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日: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六日: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日: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日:髓热者死;

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痰,齿噤蚧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痛。五指间各一,凡八痛,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痛。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瘸。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瘸。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ill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跻。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胴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忸,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译文”

偏桔病的症状,是身体一侧瘫痪,不能随意运动,并有疼痛,言语正常并无变化,神志清楚并无错乱,病邪停留在分肉肌腠之间,治疗应用大针针刺,补益不足的精气,祛泄有余的邪气,就可以恢复正常。痱病的症状,是身体没有疼痛,四肢瘫软不能收缩,神志昏乱但不严重,言语声低模糊但还让人可以辨知,如此而已病情较轻,还可以治疗;病情严重的就根本不能言语,就无可救药了。疾病先发生在阳分,然后再深入阴分的,治疗就要先针刺阳经,然后再针刺阴经,采取浅刺的手法。

热病的第3天,如果气口的脉象平稳,而人迎部的脉象躁动,这是邪在表而未入里,治疗可选阳经上治疗热病的59个腧穴进行针刺,以达到祛除在表之热邪,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作用。同时实其阴经,益阴精的不足。发热很严重的病人,气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显得很沉静,此为阳病见阴证,一般不允许针刺;如果还有针剌的可能性,就必须用疾刺法,虽没有汗出,但依然可泻出热邪。所谓不能针刺,是由于脉证不符,而见死证的征象。

热病已经七八天,气的脉象躁动,病人气喘而头晕眩的,应马上针刺治疗,使汗出热散,应取手大指问的穴位浅刺。热病已经7、8天,若是脉象微小,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病人尿血,IZl中干燥,是阳盛阴竭,一天半即将死亡;若是见到代脉,是脏气已衰,1天就会死亡。热病已经出汗,可是脉象还是躁而不静,气喘,并且不久热势又起的,不可针刺。若是气喘加剧,就会死亡。热病已经7、8天,脉象已经不躁,或是有躁象但不散不疾者,是邪气犹在,在后面的3天之中,能发汗的,邪气随汗而解;若是3天后仍未汗出,是正气已衰,到第4天死亡。在没有得汗的情况之下是不能针刺的。

患热病先出现皮肤疼痛、鼻塞不通、面部水肿,治疗应用“九针”中的第一种针具(针),在59个治疗热病的穴位中而与皮毛有关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如果鼻部生出细小疹子的,也当针刺皮毛上属于肺经的穴位,而不能针刺属于火的穴位,因为火属于心,心火能克制肺金。患热病先出现身体涩滞不爽、身体倾摇而需倚附于物、并且发热、心中烦闷、嘴唇、IZl腔、咽喉干燥的,治疗应针刺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种针具,在59个治疗热病的穴位中而与血脉有关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如果皮肤肿胀、El中干燥,冷汗自出的,也当针刺血脉上属于心经的穴位,而不能针刺属于水的穴位,因为水属于肾、肾水能克制心火。患热病出现咽喉干燥、饮水很多、时时惊骇、卧床不能起身的,治疗应针刺肌肉,用“九针”中的第六种针具(员利针),在59个治疗热病的穴位中而与肌肉有关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如果眼角出现青色,也当针刺肌肉上属于脾经的穴位,而不能针刺属于木的穴位,因为木属于肝,肝木能克制脾土。患热病出现面色发青、头脑疼痛、手足躁动不宁的,治疗应针刺筋结,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具(锋针),在四肢问的穴位进行针刺;如果筋结弛缓、双足痿软不能行走、双目流泪不止的,也当针刺筋结上属于肝的穴位,而不能针刺属于金的穴位,因为金属于肺,肺金能克制肝木。患热病出现屡发惊骇、手足抽动不止、神志行为狂乱的,治疗应针刺血脉,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具,立即清泄有余的热邪;

如果出现癫疾发作、毛发脱落的,也当针刺血脉上属于心的穴位,而不能针刺属于水的穴位,因为水属于肾,肾水能克制心火。患热病出现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喜欢闭目不睁的,治疗应针刺骨节,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具,在59个治疗热病的穴位中而与骨节有关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如果骨节发病不能吃饮食、牙齿上下相咬、耳朵出现青色的,也当针刺骨结上属于肾的穴位,而不能针刺属于土的穴位,因为土属于脾,脾土能克制肾水。

热病,表现为不知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于,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深入骨髓的证候,是死证,无可救治。

热病,表现为头痛,鬓角的部位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锶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

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并取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得气为佳。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故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

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安静的,为顺,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表明可以继续发汗,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之则热去,若是用补法就可以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可以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泻之则汗止。热病,虽然出了汗,但是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气欲绝,孤阳不敛,为死证;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

患热病不可进行针刺的情况有九种:一是,汗水不能出,颧部发红,干呕呃逆的,属于死证;二是出现腹泄又腹部胀满的,属于死证;三是,出现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的,属于死证;四是,老人婴儿身体发热又腹部胀满的,属于死证;五是,汗水不能出,有呕吐便血的,属于死证;六是,出现舌根溃烂;发热不退的,属于死证;七是,出现咳嗽又口鼻出血,汗水不能出,即使出汗也达不到足部的,属于死证;八是,邪热深入骨髓的,属于死证;九是,身体发热,又出现痉病的,属于死证。所谓痉病,证见腰背向后反弓,手足抽动不止,牙关紧闭,不能开IZl或者上下牙齿相互叩击等。

凡是出现这九种死证,都不可进行针刺。

什么是热病针刺常用的59个穴位呢?两手指端外侧各3个穴,内侧亦各3个穴,左右共12个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8个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人发际一寸处两旁开各3个穴,共6个穴,在人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5个穴,双侧共10个穴;耳前后各1个穴,口下1个穴,项中1个穴,共为6个穴;巅顶1个穴,囟会1个穴,前后发际各l个穴,廉泉1个穴,左右风池共2个穴,左右天柱共2个穴,共计9个穴。上述各部位的穴位合起来一共是59个穴。

气逆塞滞在整个胸中,以致呼吸喘促,治疗应针刺足太阴经在足大趾内侧端、距离爪甲根角如韭叶宽之处的穴位,属于寒证的就要留针不动,不属于热证的就要快速提插、直到上逆之气下降不喘才停止针刺。患心疝病突然发生剧烈疼痛,治疗应针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的穴位,并在二经瘀滞的血络处全部刺破出血。患喉痹出现舌体卷曲不伸、Vl中干燥、一b中烦闷疼痛、手臂内侧缘疼痛以致于不能上举到头部,治疗应针刺手小指靠近环指一侧的末端、距离爪甲根角如韭叶宽之处的穴位。目内白睛发红疼痛,病从内眼角开始发生,治疗应针刺阴脉的穴位。患风痉病出现身体僵硬、向后反弓,治疗应先针刺足太阳经在胭窝中的穴位或刺破该处的血络出血;内有寒的,应针刺足三里穴。病发癃闭,治疗应取阴脉的穴位、足大趾三毛处的穴位、或刺破该处的血络出血。男子少腹胀满疼痛或有形块,如像蛊胀病一样,女子经行不畅或经闭不来,使得腰部脊柱如同分解开一样难受、不想吃饮食,治疗应先针刺涌泉穴、刺破出血,然后观察足背,发现血络粗大瘀滞的,全部刺破出血。

厥病第二十四“原文”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埔,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埔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慈腹侬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痛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译文”

患厥头痛病,面部又出现水肿,而且心中烦闷,治疗应针刺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的穴位。患厥头痛病,以头部沿着一定的脉络部位作痛为主,并见心情悲苦,常常哭泣,治疗应察其头部动脉搏动粗大的进行针刺,全部刺破出血,然后针刺足厥阴经的穴位进行调理。患厥头痛病,头部疼痛、沉重,部位固定不移,治疗应针刺头上5条经脉各自的五个穴位,然后先针刺手少阴经的穴位,再针刺足少阴经的穴位。

患厥头痛病,又经常健忘,用手按摸头部却找不到具体的疼痛部位,治疗应针刺头部面部左右两侧的动脉,然后针刺足太阴经的穴位。患厥头痛病,后项首先疼痛,腰部脊柱也相应作痛,治疗应先针刺天柱穴,然后针刺足太阳经的其他穴位。患厥头痛病,头痛剧烈,耳朵前边后边的脉络充盈鼓动,并有灼热的感觉,治疗应刺破该处血络出血,然后针刺足少阳经脉的穴位。患真头痛病,头痛剧烈,整个头脑部都感到剧痛,而且手足寒冷一直到肘、膝关节,属于死证无可救药。头痛病有无法取远处腧穴刺治的,如像因撞击跌倒之类的外伤,瘀血留在头内,又有肌肉的损伤,疼痛不止,可以局部就近针刺止痛,而无法针刺远处的腧穴治疗。头痛病有不能针刺治愈的,是有严重的痹证在作怪,每天都要发作的,针刺后也只能稍有好转,而不可能痊愈。头部半边冷痛的偏头痛,治疗应先针刺手少阳经、手阳明经的穴位,然后针刺足少阳经、足阳明经的穴位。

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这是肾经邪气上犯于心的心痛病,故名为肾心痛。治疗时应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就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证,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

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应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

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

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穴。

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极其严重,经常是早上发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发作早上就死亡了。

心痛病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证候是,体内有淤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

肠中有寄生虫,或寄生虫结聚成块,都不宜用小针进行针刺。心腹疼痛,烦闷难受之极,发作时腹部可见肿块,时聚时散,上下来回移动,疼痛时作时止,腹内觉热,Vl中发渴反而流清El水的,这就是肠中有寄生虫的证候。治疗时,用手团团按住肿块坚持不动,不让肿块移动,然后用大针刺人,并久久坚持,一直到虫体不能动了,才能取出针具,凡是腹部膨大疼痛,烦闷难受,形块上下移动的寄生虫病,多用此法治疗。

耳聋听不到声音,应针刺耳前中部的穴位。耳中鸣响,应针刺耳前动脉旁的穴位。耳痛有不能针刺的,如耳内有脓液,或有干燥的耳垢堵塞,以致于听力受到影响。因病而耳聋的,应针刺手小指靠近第四指一侧的爪甲根角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针手经,后针足经。耳中鸣响,应针刺手中指爪甲端上的穴位,左耳鸣响针右手,右耳鸣响针左手,先针手经,后针足经。大腿不能抬举运动,让病人侧卧,选取股骨头大转子处凹陷中的穴位,用员利针针刺,不能使用大针。大便下血严重的,应针刺曲泉穴。风痹病,当病邪猖盛泛滥,发展到无法治愈的时候,双足冷得好像踩着冰块,有时又热得好像被放入开水之中,病邪由胫经大腿向上发展播散,以致心中烦闷、头痛、呕吐与胸闷交替出现,如此久久不缓解就会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接着汗水自出,情绪上波动起伏,时而悲苦,时而喜悦,时而恐惧,时而忧郁,气短息弱,如此发展下去,不到3年就要死亡。

病本第二十五“原文”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译文”

先有的某种疾病属于本,然后引起的气血逆乱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

先有的气血逆乱属于本,然后引起其他的病变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即气血逆乱。先有的寒病属于本,然后引起其他的病变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即寒病。先有的某种疾病属于本,然后引起的寒病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

先有的热病属于本,然后引起其他的病变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即热病。

先有的泄泻属于本,然后引起其他的病变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即泄泻。

一般情况下,必须调治好先有的各种原发的本病,才治疗所引起各种继发的标病。

先有的某种疾病属于本,然后引起的中焦胀满属于标,应先治疗所引起的标病,即中焦胀满。先有的某种疾病属于本,然后引起的泄泻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先有的中焦胀满属于本,然后引起的心中烦闷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即中焦胀满。疾病的发生,有由新近感受的邪气所导致,也有由久积体内原有的邪气所造成,前者属于标,后者属于本。无论先有什么疾病,虽然属于本,但只要引起大小便不通利的标病,就应先治疗大小便不通利这个标病;而大小便通利的,就应先治疗各种原有的本病。疾病发生表现为有余的实证,是邪气猖盛所致,邪气属于本,各种病证属于标,治疗应本而标之,也就是先治本、驱除邪气,然后再治标、解决病证;疾病发生表现为不足的虚证,是邪胜伤正所致,正气衰弱属于标,伤正之邪属于本,治疗应标而本之,也就是先治标、扶正救危,然后再治本、驱邪除病。总之,要谨慎而详细地观察病情的轻重,用心调理,病情轻微的可以标病本病同时医治,而病情深重危急的就要单独医治,标急先治标,本急先治本。先有的大小便不通利属于本,然后引起的其他病变属于标,应先治疗先有的本病,即大小便不通利。

杂病第二十六“原文”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唬琉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嫠,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虾血流,取足太阳;虾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胭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胴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颁痛,刺手阳明与顺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

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烦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愧,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译文”

厥病,上逆之气导致脊柱两侧疼痛直达巅顶,头部昏昏沉沉,双目视物不清,腰背强直,这是足太阳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处的血络,点刺出血以泻邪气。

厥病胸中满闷,面部肿胀,涎液不能收,突然出现言语困难,甚至不能言语的,这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应取足阳明经的穴位。

气向上逆充塞咽喉,致使不能言语,手足清冷,大便不通,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肾经的穴位。

厥气上逆而腹中胀满,寒气内盛,肠鸣,大小便不利等,病变在足太阴脾经,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咽中干,口中燥热,口中津液稠黏似胶,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足膝中疼痛,应用员利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出针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可以再次治疗,员利针是长似牛尾长毛的大针,十分适合针刺膝部。

喉痹,若是不能说话,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若是还能说话,就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疟病,不渴,隔一El发作,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若是口渴,而且每天发作,就取手阳明大肠经。

牙齿疼痛,不怕饮冷,治疗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若是怕冷饮,就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治疗。

耳聋,但不疼痛的,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鼻出血不止,有血块的,治疗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若是出血不多而兼有血块的,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仍不止血的,就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

若还是不能止血,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采用针刺出血的方法治疗,腰痛,若疼痛的部位发凉,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若是疼痛的部位发热,就针刺足厥阴肝经;若是疼痛而不能俯仰身躯,就取足少阳胆经针刺。因感受热邪而发喘喝病的,治疗当取足少阴肾经,并在委中穴附近的血络处放血。一易怒而不欲饮食,言语很少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常发怒且说话甚多的,治疗时应针刺足少阳胆经。

腮部疼痛,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腮部跳动明显的动脉,刺之出血。

项部疼痛而头不能俯仰的,应针刺足太阳经;项部疼痛而不能回头的,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

小腹胀满,向上波及胃脘和心胸的,全身恶寒瑟缩而发热,小便不利,治疗时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

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腹部胀大,中气上逆冲胸甚至咽喉,张口喘息并发出喝喝的声音,治疗时应该取足少阴肾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腹中胀满,食谷不化,腹中有响声,大便不通利,治疗应当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心痛牵引腰脊作痛,恶心欲呕吐的,取足少阴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心痛,腹中胀满,大便涩而不通,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心痛牵引至后背,致使喘息不利,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若不愈,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

心痛,仅有气短而呼吸困难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

心痛,应当针刺第九椎之下的筋缩穴,如果疼痛不能止,就在针刺之后用手按压,一般就可以马上止痛。如果这样还没有效果,就在筋缩穴的附近寻找位置,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用这种方法马上就可以奏效。

腮部疼痛,应针刺足阳明胃经颊车穴周围的动脉,针刺出血之后就会马上见效;若是不能止痛,用手按人迎穴旁边的动脉,很快就可止痛。

气逆上冲,针刺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者屋翳穴,以及胸下的动脉。

腹中疼痛,针刺两侧的天枢穴处的动脉,刺过之后用手按压,马上就好;如果还不能好,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街穴,针刺过后用手按压,马上见效。

痿厥病,将四肢都缠束起来,就会感到闭闷不舒,于是迅速将其解开。这样的治疗方法每天做2次,四肢没有感觉的病人,l0天之后就能有感觉了,然后坚持这样的治疗,不要半途而废,直至病愈为止。

呃逆的病,用草刺激病人的鼻腔,打喷嚏之后,呃逆可止;另外,屏住呼吸,到呃逆将至之时,迅速提气,然后呼气,使气下行,这样也很快能止住,或者当发作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次,也能治愈。

周痹第二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惰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R-故?岐伯答日: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日: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日: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日: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日: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日: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日:刺之奈何?岐伯对日: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日: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日: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日: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日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日: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周痹病发生在身上,它的疼痛随着血脉运行而上下移动游走,而且疼痛的部位左右对称相应,疼痛又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根本就没有间断的时刻,很想听听这种疼痛是发生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发生在分肉之间?是怎样导致这种病的?这种疼痛游走得这样快,以致于来不及在痛处下针;而当疼痛似乎集中在某个部位时,但还来不及决定如何治疗,疼痛又已经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想听听其中的缘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众痹,而不是周痹。黄帝道:很想听听众痹这个病。岐伯回答说:由于这种病的病邪布散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随时转移、随时停留,交替发生,因而疼痛也随时发作、随时休止,交替出现。虽然左右影响对称相应,但并不是周身都痛,而是时发时止、交相出现。黄帝道:好。如何进行针刺呢?岐伯答说:针刺这种病,某个部位的疼痛虽然已经停止,但仍然必须针刺那个部位,不要让它再次发作。

黄帝说:好极了。我还希望您再讲一讲周痹这个病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周痹的病邪存在于血脉之中,随着血液在身体中流动而遍及全身,所以,在发病的时候,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发作,而是病邪随血液流动,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发病。黄帝说:那么针刺治疗又如何呢?岐伯回答说:疼痛是从上至下发展的,就先针刺疼痛部位之下的穴位,使邪气不再继续下传,再针刺其上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黄帝说:好的。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又为什么将这种疼痛称作周痹呢?岐伯回答说:风寒湿的邪气,从外至内逐渐侵入人体的分肉之间,将肌肉之间的津液挤压为汁沫,汁沫因寒冷而凝聚,凝聚为有形之物后就更JJtl排挤分肉而使之分裂,因此而生疼痛,疼痛发生之后,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个疼痛的部位上,心神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会使阳气聚敛,阳气聚而热生,痛因热解,疼痛解除之后,邪气就会继续流窜,在其他的部位聚集,于是疼痛也就随之转移到这一部位了,因此疼痛就会这样此起彼落。

黄帝说:好的。我已经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岐伯接着说:这种病邪在内并没有深入脏腑之中,在外也没有通过皮表发散出来,而是独留于分肉之间,致使人身的真气不能流畅地在周身贯通,因此叫做周痹。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沿着发病的经络,用手指按切诊察,以判断其病是虚是实,以及大络的血脉是不是有瘀结不通,以及经脉中有没有下陷空虚的情况,根据证候进行调治。或用熨蒸的方法通其经络,若有牵引疼痛,拘急坚劲的情况,就用按摩导引等方法行其气血。黄帝说:对。

我明白这个病的机制了,也知道了治疗的方法。原来使用九针除了能使经气顺达流畅之外,还能治疗十二经脉阴阳不调的各种疾病。

口问第二十八“原文”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日: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日: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1:1传也。黄帝日:愿闻口传。

岐伯答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日: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日: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日: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日: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悚,补诸阳。

黄帝日: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日补眉本也。

黄帝日: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日: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日眉上也。

黄帝日:人之掸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

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日: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日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日: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日: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日: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日: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呜,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瘘厥心悦。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

嚏者,补足太阳眉本;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呜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恍,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日足外踝下留之。

“译文”

黄帝空闲休息在家,让身边左右的人避开,才向岐伯问道:我已经掌握了九针的高深学问,对六阴经、六阳经的阴阳关系、循行逆顺等的研究也已结束,但还想得到您从别人的口述中所得到的学问。岐伯离开座位,再三叩拜说:您问得好极了,这些都是我的老师口述所传授给我的。黄帝道:很想听听这些口述传授的知识。

岐伯回答说:各种疾病在刚开始发生的时候,都是由于风雨寒暑等外邪,或男女房事不节、饮食不调、居处不宜,或喜怒惊恐等的过激,使得血不运载气、气不推动血、相互分开,阴阳极度虚衰,经络逆乱闭塞,脉道阻滞不通,阴阳逆乱,卫气阻遏敷布失常,经脉空虚,气血不按常规运行,整个人体就会失去生理常态而生病。至于经书上没有论述而由口述传授的知识,请您讲讲您想知道的哪些道理。

黄帝说:人打哈欠是什么气造成的?岐伯回答说:卫气白天行于人身的阳分,夜间行于人身的阴分,阴气主于夜间,夜间人的主要生命活动是睡眠。阳气主生发而向上,阴气主沉降而向下。因此入夜之前,阴气沉积于下,阳气开始人于阴分,但还没有尽入的时候,阳气引阴气向上,阴气引阳气向下,阴阳相引,于是不停的哈欠。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对于这样的病,应该泻足少阴经以抑其阴气,补足太阳经以助其阳气。

黄帝说:人患呃逆证,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食物水谷人于胃,经过了胃的腐熟、消化,在脾气的推动之下将精微物质上注于肺。如果胃中素有寒气,饮食水谷进入胃中之后,新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素有的寒气相搏;正邪相攻,二气混杂而上逆,再从胃中逆行而出,而成为呃逆之证。治疗应该补手太阴经,泻足少阴经。

黄帝说:人有经常发生唏嘘抽咽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运行快速而阳气受阻、运行缓慢,甚至阴气亢盛而阳气衰微而造成的。治疗时应该补足太阳经并泻足少阴经。

黄帝道:人寒冷颤抖的,是什么气所造成的?岐伯说:由于寒邪入侵停留在皮肤上,使得体表阴寒气盛、阳气虚衰,所以发生寒冷颤抖。治疗应补所有的阳经。

黄帝道:人嗳气的,是什么气所造成的?岐伯说:寒邪入侵停留在胃中,使得胃气逆乱,从下向上从胃中冲出,所以发生嗳气。治疗应补足太阳经、足阳明经。另一种说法是补竹穴。

黄帝道:人打喷嚏的,是什么气所造成的?岐伯说:阳气和达通利,布满心胸,上出到鼻,所以发生打喷嚏。治疗应补足太阳经的荣穴——通谷穴以及竹穴。另一种说法是补眉冲穴。

黄帝说:人出现了全身无力、疲困解惰的弹证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胃气虚,人体经脉气血不足,筋骨肌肉失于荣养也就解惰无力,这种情况之下,再强行人房,元气大损,气不能马上恢复,就出现了弹病。因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肌肉之间,治疗时就应该根据病证发生的具体部位,在分肉之间用补法进行针刺治疗。黄帝说:

人在哀伤的时候鼻涕和眼泪都会流出,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目是诸多经脉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的经气上注于目,也是经气由上而外泻的通道;口鼻为气之门户。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皆受影响,继而波及各经脉,经脉的波动使得各条排泄液体的通道尽皆开放,液道开放,所以鼻涕和眼泪会同时涌出;人体中的液体,有灌输精微物质以濡养各个孔窍的作用,所以当上液之道开放而流眼泪的时候,就会损耗精液,哭泣不止就可以耗竭精液使其无以输布,精液不能灌输孑L窍则双目失明,名为夺精。治疗应补足太阳经挟颈部的天柱穴。

黄帝说:人有时常叹息,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过于忧思会造成心系拘急,心系拘急就会使气道受到约束,受到约束就会使气行不畅,因此深长地呼吸才能使得气机得以舒缓。治疗应补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并采用留针法。

黄帝道:人流清口水的,是什么气所造成的?岐伯说:各种饮食都要进入到胃中,胃有热就会使寄生虫发生蠕动,于是胃气弛缓,就使得舌下的廉泉开张,所以要流清口水。治疗应补足少阴经。

黄帝道:人耳中鸣响的,是什么气所造成的?岐伯说:耳部是众多经脉汇聚的地方。胃中精气虚衰就会使众多经脉虚衰,于是经气下陷而不上升,上到耳部的经脉经气衰竭,所以发生耳中鸣响。治疗应补客主人穴,以及位于手大拇指端桡侧爪甲根角与肉交界处的穴位。

黄帝道:人发生自咬舌头的,是什么气所造成的?岐伯说:这是逆乱之气上冲,影响到各条经脉之气也分别上逆所致。足少阴经气上逆就会自咬舌头,足少阳经气上逆就会自咬颊部,足阳明经气上逆就自咬口唇。治疗应观察病发的部位,确定主病的经脉而用补法。

以上提到的12种病邪,都是邪气侵入孔窍所致的病证。而邪气能侵入这些部位,都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证,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治疗应该用留针的补益方法刺足太阳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穴。

黄帝说:上述的各病如何治疗?岐伯回答说:以上诸病中,肾气所主的呵欠病,应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肺气所主的呃逆病,应补手太阴、足少阴经;唏嘘是阴盛阳衰的病证,应补足太阳、泻足少阴;身上发冷的振寒证,应补各条阳经上的穴位;暖气病,补足太阴、足阳明经的穴位;时作喷嚏的,应补足太阳的攒竹穴;因其所在经脉的不同而各取其经的分肉之间;哭泣而涕泪俱出的,当补位于颈项之后中行两旁的足太阳经的天柱穴;叹气时作的,应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以及足少阳胆经,针刺留针;口角流涎,应补足少阴肾经;耳鸣,应补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以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部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自咬其舌的,应根据发病的部位所属经脉而分别使用补法;双目昏眩、头垂无力的,补足外踝足大指本节之后2寸处,用留针的方法针刺,也可以在足外踝后的昆仑穴留针刺之。

师传第二十九“原文”

黄帝日: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日: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日:顺之奈何?岐伯日: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日:便病人奈何?岐伯日: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黄帝日: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岐伯日: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日: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日: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日:本藏以身形肢节胭肉,候五藏六府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日: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日: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日: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日:善。

岐伯日: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褐骺。黄帝日:善。

岐伯日: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日:善。

岐伯日: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日:善。

岐伯日: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日:善。愿闻六府之候。

岐伯日:六府者,胃为之海,庞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先师有许多医学心得,并没有写录在书上,我很想听听并牢牢记住,以便作为准则加以推广,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治疗民众的疾病,从小的方面讲可以保养自身,使百姓没有疾病的痛苦,上上下下愉悦亲善,并造福后人,让子子孙孙不为疾病而忧虑,让这些医学知识世代流传,永无终止,可以讲来听听吗?岐伯说:你所提的问题真是深远极了。无论治疗民众的疾病还是治疗自身的疾病,治疗后世的疾病还是治疗今世的疾病,治疗轻微的小病还是治疗重危的大病,治理国还是治理家,从来没有倒行逆施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能行得通。所谓顺,不只是医学上的阴阳、经脉、气血的逆顺,就是治理国家对待百姓也都要顺应民情、顺应民心。

黄帝道:怎样做才算是顺呢?岐伯说:进入到一个国家之时,先要问清楚当地的风俗习惯;进入到一个家庭之时,先要问清楚他家有无什么忌讳;进门人厅之时,先要问清楚他家的规矩礼节;临证诊治疾病之时,先要问清楚病人的喜欲厌恶。黄帝说:怎样通过了解病人的好恶来诊察疾病的性质?岐伯说:因内热而致多食易饥的消渴病,病人喜欢寒,得寒就会感到舒适;属于寒邪内侵一类的病,病人喜欢热,得到热就会感到舒适;胃中有热邪,则饮食物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饥饿和胃中空虚难忍的感觉,同时感到脐以上腹部的皮肤发热;肠中有热邪积滞则排泄黄色如稀粥样的粪便,脐以下小腹部有发热的感觉;胃中有寒邪,则出现腹胀;肠中有寒邪则出现肠鸣腹泻及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胃中有寒邪而肠中有热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腹胀而兼见泄泻;胃中有热邪而肠中有寒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容易饥饿而兼见小腹胀痛。根据这些,就能大致判定疾病的性质。

黄帝说:胃中有热而欲得寒饮,肠中有寒而欲得热饮,二者相互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才能顺应病情呢?还有那些有着高官厚禄、生活优裕的人,骄横自大,恣意妄行,轻视别人而不肯接受规劝,如果规劝他遵守医嘱就会违背他的意愿,但如果顺从他的意愿,就会加重其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又应当如何处置呢?岐伯说:愿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应当对病人进行说服和开导,告诉他们不遵守医嘱的危害,说清楚遵从医嘱对恢复健康的好处。同时诱导病人接受适宜他的养生和保健方法,指明任何不适应疾病恢复的行为都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照这样去做的话,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会不听从吧!黄帝说:那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春夏之际,阳气充沛体表,应先治其在外的标病,后治其在内的本病;

秋冬之际,精气敛藏于内,应先治其在内的本病,而后治其在外的标病。黄帝说:对于那种性情与病情相矛盾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置才合适呢?岐伯说: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病人调整饮食起居,顺应天气变化。天冷时,应当加厚衣服而不要着凉;天热时,当减少衣服而不要热得出汗,饮食也不要过冷过热,而应寒热适中。由此人的正气就能固守于体内,邪气就不会进一步侵害人体了。

黄帝道:《本脏》篇中根据人身外在形体、四肢、关节、肉等的情况来测知内在五脏六腑形态的大小,但是要是遇到朝中的王侯公卿大官们、甚至当朝在位的君主来询问自己的身体情况,谁敢先在他们身上按抚检查之后再作答复呢?岐伯说:人身在外的形体、四肢关节直接覆盖在脏腑的外面,这不同于五脏精气通达在面部的关系。黄帝道:五脏精气通达在面部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而根据四肢关节的状况来测知内脏精气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岐伯说:五脏六腑之中,肺位最高,覆盖在上,因此根据肩部粗细、咽部凹陷等外在表现的程度,就可以测知肺脏的状况。黄帝道:好。岐伯说:五藏六腑之中,心为主宰,以锁骨之中作为血脉的通道,因此根据锁骨两端骨距离的远近,以及胸骨剑突的长短,就可以测知心脏的状况。黄帝道:好。岐伯说:肝如同将军,专门抵御外侮,开窍于目,因此要想测知肝的坚固强盛与否,就可以观察眼睛的大小。黄帝道:好。岐伯说:脾专门接受水谷,化生营气卫气而捍卫全身,因此观察口唇舌头以及味IZl的好坏,就可以测知脾脏精气功能的盛衰吉凶。黄帝道:好。岐伯说:肾开窍于耳,主听觉而专门接受外来远近的声音,因此根据听力的强弱,就可以测知肾脏精气功能的情况。黄帝道:好。再想听听测知六腑的方法。岐伯说:六腑中,胃是水谷汇聚的地方,如果两颊肌肉丰满,颈部粗壮,胸部开阔,胃容纳五谷的量就很大;鼻孔内道的长短,可以测知大肠的状况;口唇的厚薄、人中沟的长短,可以测知小肠的状况;下眼胞大,胆气就强盛;鼻孔掀露外翻,膀胱就容易漏泄而小便失禁;鼻梁高突,三焦正常。这就是测知六腑的方法。

总而言之,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的距离相等匀称,就表明内脏精气是充盛的、功能是稳定的。

决气第三十“原文”

黄帝日: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日: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日: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日: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日: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日: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日: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日: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我以为它们都是一气,现在竟分别为六种名称,我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男女两性相交,精气相合就会孕育成新一代生命的形体,而在形体构成之前所产生的原始物质,这就叫做精。黄帝道:

什么叫做气?岐伯说:上焦开通发散,把水谷精微宣散到全身,能温暖皮肤,充养身体,润泽毛发,像雾露弥漫灌溉草木一样的物质,这就叫做气。黄帝道:什么叫做津?岐伯说:肌肉腠理发散宣泄,大量的汗水涌出,这就叫做津。黄帝道:什么叫做液?岐伯说:水谷进入到胃中,所化生的精气就会充满全身,其中浓稠滑腻的部分注入到骨腔,使骨骼关节弯屈伸展自如,同时流泄到脑,补充滋养脑髓,还要濡养皮肤的物质,这就叫做液。黄帝道:什么叫做血?岐伯说:中焦接受水谷之后,经过运化将其中精微的液汁取出,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红色液态的物质,这就叫做血。黄帝道:什么叫做脉?岐伯说:能约束营气,使它不向外流的管道,这就叫做脉。

黄帝问上述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有余和不足各有什么表现?如何才能了解气的多少、脑髓的虚实、血脉的清浊呢?岐伯说:精的大量耗损,会使人耳聋;

气虚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津虚的,腠理开泄,使人大量汗出;液虚的,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没有光泽,脑髓不充满,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虚的,面色苍白而不润泽;脉虚的,脉管空虚下陷,从这些就可以了解六气异常的表现。

黄帝道:六气功能作用的主次是怎样的?岐伯说:六气分别有统领自己的脏腑,因此六气功能作用的主次以及正常或异常,都因这些固定的主管脏腑的情况而定。然而六气都以水谷与胃为化生的源泉和场所。

肠胃第三十一“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日: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日: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译文”

黄帝问伯高道:我很想听听六腑中专门传送水谷的器官,如胃肠等的大小、长短、容纳水谷多少等情况是怎样的?伯高说:请让我全部讲给您听。水谷从人口一直到废物的排出,所有传送道路的深浅、远近、长短的标准是:从唇到牙齿长9分,口宽2寸半。从牙齿之后到会厌,深3寸半,口腔的大小容积为5合。舌重l0两,长7寸,宽2寸半。咽门重l0两,宽1寸半,从咽门到胃长1尺6寸。胃体是弯曲的,伸直了长2尺6寸,粗1尺5寸,直径5寸,大小容积为3斗5升。小肠的后部附在脊部,从左向右环绕重叠,下接到回肠,外附在脐的上方,来回环迭共有l6个弯曲,粗2寸半,直径8分半不足,长3丈2尺。回肠正当在脐部的位置,向左环绕重叠而下接广肠,它来回环叠也有16个弯曲,粗为4寸,直径l寸半不足,长2丈1尺。广肠附在脊部,接受回肠下降的内容物,向左环迭到脊部,上下重叠,粗8寸,直径2寸半有余,长2尺8寸。整个消化道从食物入口到糟粕排出,总长6丈4寸4分,回绕重叠的弯曲共有32个。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原文”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日: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憬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译文”

黄帝说:正常的人7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伯高说:请允许我谈一谈其中的道理。胃的周长是1尺5寸,直径5寸,长2尺6寸,其形弯曲,能容纳3斗5升饮食,在通常情况下存留2斗食物和l斗5升水就满了。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运行快速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肠当中。小肠的周长是2寸半,直径8分又l/3分,长3丈2尺,能容纳2斗4升食物和6升3合又2/3合水。回肠的周长是四寸,直径1寸又3分之l寸,长2丈1尺,能容纳1斗食物和7升半水。直肠的周长是8寸,直径2寸又z/3寸,长2尺8寸,能容纳食物9升3合又l/8合。肠胃的总长度,共计5丈8尺4寸,能容纳9斗2升1合又2/3合饮食物,这就是肠胃能容纳饮食物的总数量。健康的人并不是上面所讲的那样,而是在胃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肠中是空虚无物的,当肠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胃中又没有饮食物了。

这样,肠胃总是处于充满和空虚交替的状态,这样气才能够布散全身上下畅行。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所以说神就是由饮食物的精微物质所化生。在人的肠胃中,一般存留2斗食物和l斗5升的水。健康人每天大便2次,每次排泄约2升半,一天就排出5升,7天共排出3斗5升,这样原来存留在肠胃的饮食物都排泄完了。因此健康人7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这是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以及津液消耗枯竭的缘故。

海论第三十三“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日: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日四海。黄帝日: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日: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阴阳表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日: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腧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腧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腧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日: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日: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日: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日: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悦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日: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日: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日:善。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述针刺之法,先生所谈的总离不开营卫血气。而运行营卫血气的十二经脉,在内联属到五脏六腑,在外网络到肢体骨节,先生能把十二经脉的作用与四海相配合起来谈一下吗?岐伯回答说:自然界有四个海、十二条河流,人体也有四个海、十二条经脉。自然界的河流,都要汇聚注入到海,海又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以称为四海。黄帝道:把人身的情况与它相对应怎么样?

岐伯说:人身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这四海就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黄帝道:这个问题深远得很啊!先生把人与天地之间的四海相联系起来,我很想听听究竟是怎样相对应的?岐伯说:必须首先了解人身的阴阳、表里、经脉、精气输送注入处等的具体分布,人身的四海就可以确定了。黄帝道:具体怎样确定的呢?岐伯说:胃是水谷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水谷之海,它的精气输送注入之处,上边在气冲穴,下边在足三里穴。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它的精气输送注入之处,上边在大杼穴,下边在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膻中是宗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气海,它的精气输送注入之处,上边在天柱骨上下的哑门穴与大椎穴,前边在人迎穴。脑是髓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髓海,它的精气输送注入之处,上边在百会穴,下边在风府穴。

黄帝说:以上这四海的功能,对于人体什么样算是正常?什么样才算是反常呢?怎样才能促进人的生命活动?怎样就会使人体虚弱衰败呢?岐伯说:四海功能正常,就会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四海功能失常,就会使生命活动受到损害。懂得调养四海,就有利于健康,不懂得调养四海,就有害于健康。

黄帝说:人身四海的正常、反常有什么样表现呢?岐伯说:气海邪气亢盛,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喘促,面色红赤;气海不足,就会出现呼吸短浅,说话无力。血海邪气亢盛,就会觉得自己身体胀大,郁闷不舒,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血海不足,总是觉得自己身体狭小,意志消沉,但是也说不出患了什么病。水谷之海邪气亢盛,就会出现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就会出现即使感觉到饥饿也不愿意饮食。

髓海邪气亢盛则狂躁妄动,举止失常,其动作显得轻巧敏捷,皆非平日所能达到;髓海不足,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腿疲软无力,眼目昏花而头昏闷,身体疲倦乏力嗜睡。

黄帝说:我已经了解四海正常、反常的表现了,那么又如何调理治疗四海异常呢?岐伯说:应当仔细地审查并掌握四海的输注部位来调理治疗四海的偏虚偏实的病证,补虚泻实,切忌不要违背虚证用补法和实证用泻法的治疗原则。能够遵循这样的治疗法则,人体就能健康;违背这样的治疗规律,人体就会败坏无救。黄帝说:说得好。

五乱第三十四“原文”

黄帝日: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日: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日:何谓相顺?岐伯日: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日: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悦。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渴,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日: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日: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日:善。愿闻其道。岐伯日: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黄帝日: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日: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日治乱也。

“译文”

黄帝道:人的经脉有12条,分属于五行,并与自然四季变化相应,是什么原因引起经气失调而致功能逆乱?又怎样才能达到经气和功能的正常?岐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的滋生与制约有一定的次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人的经脉气血的运行与五行、四季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就会正常,相违背就会逆乱。黄帝道:怎样的情况才叫做相适应而正常?岐伯说:人的十二经脉,与一年的l2个月分别相应。12个月又分为4个季节,所谓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它们的气候各不相同,人体的营卫之气就应当随着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气候而内外消长运行有别,人的阴阳之气就会协调和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互不干扰,这样的情况就是相适应而正常的。黄帝道:怎样的情况又叫做相违背而逆乱?岐伯说:清阳之气应该升散在上部、外部,现在反而沉降在下部、内部;浊阴之气应该沉降在下部、内部,现在反而升散在上部,外部;营气在脉中沿着经脉的循行而运行,而卫气的运行却不按常规,于是清阳浊阴相互干扰而逆乱,如果经气营卫逆乱在胸中,就会使人心中烦闷之极。因此,经气营卫逆乱在心的,就会使人心中烦闷,郁而不舒,懒于说话,头低垂身蹯屈,沉静懒动;逆乱在肺的,就会使人呼吸困难,呼吸时两手按胸,前俯后仰,气喘急促,喝喝有声;逆乱在肠胃的,就会发生剧烈吐泻的霍乱病;逆乱在手臂、足胫的,就会出现四肢冰冷;逆乱在头部的,就会使气逆上冲而觉头部沉重,昏晕,视物旋转,甚至仆倒在地。

黄帝说:对五乱的病证针刺有一定的规律吗?岐伯说: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其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探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规律,这对维护人体功能正常是很重要的。

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关于治疗方面的规律。岐伯说:气乱于心的,应针刺手少阴心经的腧穴神门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大陵;气乱于肺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和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太溪;气乱于肠胃的,应针刺足大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不能治愈,可以再针刺足三里穴;气乱于头的,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能奏效,可再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和腧穴束骨;气乱于手臂足胫部的,如有瘀血可首先在相应部位的血脉上针刺放血,然后针刺再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腧穴三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腧穴中渚治疗上肢的病变,取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腧穴陷谷和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腧穴足临泣治疗下肢的病变。

黄帝说:如何运用补泻的手法呢?岐伯说:慢慢地进针、慢慢地出针,这种手法叫做导气。在不运用明显的补泻手法的情况下,这称为同精。因为上述五乱病既不是邪气有余的实证,也不是正气不足的虚证,只是气机逆乱形成的病变,所以采用这种手法。黄帝说:这些治疗方法十分恰当!上面的分析也是明白确切!请把这些记在玉版上,就叫做治乱吧。

胀论第三十五“原文”

黄帝日: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日: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日:

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日: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日: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藏府之内乎?岐伯日: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日:愿闻胀之舍。岐伯日: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日胀。

黄帝曰: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岐伯日: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日: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倪,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膜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黄帝日: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日: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日:善。何以解惑?岐伯日: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日:善。

黄帝问于岐伯日: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日: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鸟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肺,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译文”

黄帝道:脉象反映到寸口上,什么样的脉象是有胀病?岐伯说:如果脉象粗大,坚实而又涩滞不畅的,就是有胀病。黄帝道:怎样才知道是脏的胀病或是腑的胀病?岐伯说:脉象出现涩滞而坚实的阴脉,就是脏的胀病;脉象出现粗大而坚实的阳脉,就是腑的胀病。黄帝道:因为气的失常而使人发生的胀病,是发生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发生在脏或腑里面?岐伯说:从病机上讲,与血脉、脏、腑三者都有关系,但都不是胀病发生的部位。黄帝道:很想听听胀病发生的部位。岐伯说:胀病的部位,都发生在脏腑之外,向内排挤脏腑,向外而使胸胁扩张,使人皮肤发胀,所以称为胀病。黄帝道:五脏六腑深藏在胸胁、腹腔之内,就好像珍贵的宝物秘藏在匣匮之中。而内在脏腑,各自都有固定的部位、不同的名称,虽然同处在一个地方之内,功能却各有不同,所发生胀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很想听听其中的原因。黄帝接着又道: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所以要再问一下。岐伯说:胸腔、腹腔是脏腑的外廓。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贮藏水谷的仓库。咽喉、小肠是传送食物的道路。

消化道的5个关口,好像街道巷里的门户。廉泉、玉英是津液输送的通道。所以,五脏六腑各自有着固定的位置界限,如果发病就有不同的证候表现。营气虽然正常循行在脉内,但卫气却逆乱在脉外,就会发生脉胀。如果逆乱的卫气沿着血脉运行到分肉之间,就会发生肤胀。治疗胀病,应针刺足三里穴而用泻法,胀病初起时,针刺一次就会痊愈;胀病持续时间较久的,针刺三次也会痊愈。不管它属虚属实,都必须迅速刺泻。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胀病的症状。岐伯说:心胀病,心中烦乱,气短,睡眠不安;

肺胀病,呼吸无力,胸部气胀而虚满,气喘咳嗽;肝胀病,胁下胀满疼痛而牵引至少腹;脾胀病,呃逆频频,四肢胀闷不舒,身体沉重不能胜衣,睡眠不安宁;肾胀病,腹胀满牵引背部胀闷不舒,腰部和大腿疼痛。六腑的胀病,胃胀病,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中常觉得闻到焦糊的气味而妨碍正常的饮食,大便不通畅;大肠胀病,肠鸣有声而腹部疼痛,如果在冬季又感受寒邪,就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小肠胀病,少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膀胱胀病,少腹胀满而小便不利;三焦胀病,肢体胀满,气充满在皮肤之间,用手按时,空而不坚实;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以上的这些胀病,它们的病机和治疗都有共同的规律,只要明确气血运行逆顺的道理,并且正确地运用针刺方法,就能够治愈。但如果虚证用了泻法、实证用了补法,就会使得神气耗散,邪气侵袭而正气损伤,真气不能安定,这种低劣的医术所造成的恶果,就会导致人的寿命缩短。如果做到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就会使得神气内守,经常保持正气充足而肌肉腠理充实,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黄帝道:胀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正常时是沿着血脉并行到分肉之间,出表入里都有一定的规律,营气在脉中,卫气在脉外,相随运行,并与四季阴阳升降、寒暑变迁的规律相吻合,而五脏经气输注运输周而复始,也与四季的变化规律相应,如此就能正常地消化水谷、化生精微。然而寒邪侵犯在下部,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而凝涩阻滞,在下的寒邪又乘机上逆窜犯,真气与邪气相互纠合,正邪搏结,壅滞在一起,就形成了胀病。黄帝道:好。能否解释得更确切些,好消除我心中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岐伯说:简而言之,胀病的发生,就是上逆的寒邪与真气相互纠合,并分别存在于血脉、五脏、六腑这三个地方形成的。黄帝道:好。

黄帝问岐伯,在胀病初起时不管虚证实证,关键在于迅速用泻法针刺,病邪近而轻的,针刺l次,病邪远而重的,刺3次,就可以治愈。但是,现在有针刺3次还不见效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前面谈到的针刺1次就能治愈,是指针刺时能够深入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气血输注的穴位而言。如果没有刺中穴位,或没有深入肌肉的间隙,则经气依旧不能通畅而邪气仍停留在体内,若邪气上越,妄中肌肉,使得卫气更加逆乱,营气和卫气相互排斥更加不协调,对于胀病而言,当泻而未泻,厥逆之气不能下行,因此病不能愈。针刺3次,厥逆之气仍不下,胀病不减的,就要更换针刺的部位,使厥逆之气下行,才能治好胀病。如果胀病仍不好,可以调整部位重新再针刺,这样一来总会把病治愈,而且不会有什么害处。对于那些不是危急的胀病,要采取治本的方法,一定要先慎重诊察其脉象,当泻就泻,当补就补,这样就效如桴鼓,病邪哪里有不除的道理啊!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水谷入于l:7,腧于肠胃,其液男-1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日: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水谷进入到口中,输送到肠胃,所化生的津液分为五种。在天气寒冷、衣服又单薄时,津液就化为尿和水气;而在天气炎热、衣服又过厚时,津液就化为汗水;当情绪悲哀时,气趋于上,津液就化为泪水;当中焦有热时,胃脘松弛,津液就化为唾液;当邪气内阻而逆乱时,就会使气道闭塞,津液不能畅行布散,于是就聚积而成为水胀病。我虽然知道这些情况,但不知道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水谷都进入到口,而酸苦甘辛咸五昧所化生的精微,分别注入到人体的四海;而所化生的津液,分别沿着一定的道路布散。经由三焦布散发出的精气,输布到肌表,可以温煦肌肉、充养皮肤的就是津;而停留在内脏、脑、骨,并不向外布散的就是液。在暑天炎热、衣服又过厚时,腠理就会开泄,所以会出汗。如果感受了寒邪,寒邪留滞在分肉之间,津液凝聚为沫汁,阻滞在肌肉,就会产生疼痛。在天气寒冷时,腠理就会闭塞,阳气停滞不能畅行,水液不能宣散外泄,便下流到膀胱,就化为尿与水气。五脏六腑之中,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的主宰,耳专主听声,眼专主看物,肺朝百脉、主气、助心行血、好比辅佐心主的宰相,肝主谋虑、司筋爪运动、犹如保卫国家的将军,脾主肌肉、保护内脏、就像守卫城池的卫士,肾主骨、支撑全身、而主外在的活动。而眼睛是许多经脉的汇合之处,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全都要上输汇注到双目。当心神悲哀、情绪抑郁时,五脏六腑的气就上逆聚合到心,使得心的脉络拘急痉挛,肺叶就会随之开张上举,水液也随之充溢到上。而心的脉络与肺叶不能持续地拘急痉挛和开张上举,于是一会儿拘急痉挛与开张上举,一会儿又舒张弛缓与收缩下降,所以发生咳嗽而泪水流出的现象。中焦热盛,胃中的谷食就易于消化,谷食消化而胃肠空虚,使得肠道内的寄生虫因追寻食物而上下窜动,胃肠也因此而扩张,胃脘出现松弛,失于通降,于是气机上逆,津液随之上溢,所以出现唾涎外流的现象。

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混合成脂膏样的部分,向内渗灌到骨腔中,并可以向上补益脑髓,向下流注到阴器。精属阴,气属阳,如阴阳不和,则阳气不能固摄,精液向下流溢,从阴窍外泄。从而使滋养骨髓的津液也随着向下溢出而减少,如果下溢过度,真阴虚损,就会出现腰背疼痛和足胫酸楚。阴阳气道阻滞不畅,四海闭塞不通,三焦不能疏泄,津液不能正常地布化到全身,饮食物相互混杂在肠胃中运行,积于回肠,水液停留在下焦,不能渗灌于膀胱,这样就会使下焦胀满,水流向外泛溢,就会发生水胀病。这些就是津液分为五条通路运行的正常和异常的情况。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黄帝日: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岐伯日: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必当治里。

帝日: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岐伯日: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黄帝日: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日:以官何候?岐伯日: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痛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日: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日: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黄帝日: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藏府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刺法中有通过察看头面五官的外在气色表现,来分析内在五脏精气盛衰的方法,而五脏精气的盛衰,本是由五脏的变化所决定,并与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变化相配合的。因此,很想听听五脏变化是怎样表现在外的?岐伯说:头面五官的气色,是五脏精气在外的表现。黄帝道:很想听听它表现的情况,以便作为诊法中的常规。岐伯说:脉象的反映在气口,气色的表现在鼻部。

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交替显现,正好与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相应,各自都有一定的常规,如果出现反常情况,就说明五脏发生了疾病。当邪气由经脉内传到五脏,就必须治疗内在的五脏。黄帝道:好。那么,望五色而察病是否就只是根据鼻部的气色来作决定的呢?岐伯说:还要根据头面五官的情况来辨别疾病。一般说来,审视面部,五官清晰可辨的,先看眉宇天庭,必须开阔和饱满,再察看鼻部,如果鼻部宽阔、高大,耳颊丰满外显,面部肌肉丰隆,下鄂高厚,耳垂硕大外显,整个五官端正、匀称而开阔,五色正常,他的寿命就可以活到百岁。见到这样的人,在有病的时候,用针刺治疗一定能使之痊愈。因为像这样的人,气血充足,肌肉坚实,腠理致密,所以能适应针刺疗法。黄帝道:很想听听五官的情况。岐伯说:鼻子是肺的官窍,眼睛是肝的官窍,口唇是脾的官窍,舌头是心的官窍,耳朵是肾的官窍。黄帝道:根据五官来审察什么疾病?岐伯说:据此审察五脏的疾病。当肺有病时,就会出现呼吸喘急、鼻翼煽动开张;肝有病时,就会出现眼角发青;脾有病时,就会出现口唇发黄;心有病时,就会出现舌头卷曲而短缩、颧部发红;肾有病时,就会出现颧部、额部发黑。黄帝道:一般说来,五脏的脉象正常时,五色的表现也正常,而有的人五色虽然正常,却有非常严重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岐伯说:审视面部,五官拥挤分辨不清,眉宇狭窄,天庭不饱满,鼻子狭小平塌,耳颊薄削不显,面部肌肉瘦削深凹,下颚平陷,耳垂和耳轮上角尖窄并向外反折,像这样的人,虽然色脉正常,但因禀赋不足,平时就非常衰弱,何况再加上有病呢!黄帝道:五色表现在鼻部,据此来观察五脏精气的变化,那么,在鼻部的左右上下,五脏各有一定的所属部位吗?岐伯说:脏腑深藏在胸腹腔的里面,各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反映在鼻部的五色,也如同内在的脏腑,同样有着左右上下所属的部位。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日: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1-.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日: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日: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日: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日:刺瘦人奈何?岐伯日: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痰之。

黄帝日:刺常人奈何?岐伯日: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日: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日: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日:刺婴儿奈何?岐伯日: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针,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黄帝日:临深决水,奈何?岐伯日:血清气浊(滑),疾泻之则气竭焉。黄帝日:

循掘决冲,奈何?岐伯日: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日: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日: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日: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日: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胭中,伏行肝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黄帝日:何以明之?岐伯日: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日: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针刺的学问,知道了很多,也很全面细微,按照先生所说的学问去治病,确切有效,针到病除,好比一箭中的,即使再顽固的疾病也不再滞留不去。您的学问是通过勤学好问得来的呢,还是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而心有所悟得来的?岐伯说:学问高深的人所总结出的道理,总是上符合于天、下符合于地、中符合于社会人事的变化规律,一定有明确的法则,按照这个尺度去指导行动,就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度和标准,才能传给后世。正如匠人不能丢开尺子去猜长短,抛弃绳墨去求平直,工人也不能不用圆规去画圆,离开角尺去求方一样,只有掌握并运用这些法则,顺应自然事物所固有的变化规律,而不可废弃、改变这些法则。

因为这些都是衡量事物变化正常与异常的常规。黄帝道:很想听听怎样去顺应自然?岐伯说:好比在堤坝最深的地方开洞放水,不费很多力气,就能使水流干放尽;

沿着地下的空洞挖掘地道,再大的隧道也容易开通。同样,人身的气有滑利与涩滞的区别,血有清稀和浓稠的差异,经气运行有正常与异常的变化,都必须因势利导。

黄帝说: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吗?岐伯说: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感受外邪时,应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针时间要长,这个方法适宜于肥壮的人。肩腋部宽阔,项部肌肉瘦薄,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大的人,血液发黑而稠浊,气行滞涩缓慢,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慷慨乐施,针刺的方法应是刺得深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黄帝说:针刺瘦人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瘦人的皮肤薄而颜色浅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说话声音小,这种人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针刺的方法应是浅刺而出针快。

黄帝说:针刺一般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要辨别他肤色的黑白,并据此分别进行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气调和,针刺时的方法不要违背一般常规的刺法。 ’黄帝说:针刺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身体强壮的人、骨骼坚硬,肌肉结实,关节舒缓,骨节突出显露。这样的人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多属气行滞涩而血液稠浊,针刺的方法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的方法应当浅刺而迅速出针。

黄帝说:针刺婴儿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婴儿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气弱,针刺的方法,应当选用毫针浅刺而快出,1天可以针刺2次。

黄帝说:运用针刺时如遇前面所说的“临深决水”相类似的情况应当怎么办?

岐伯说: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的人,如果采用疾泻法,就会使其真气耗竭。黄帝说:

那如遇前面所说的“循掘决冲”的那种情况,又应当怎么办?岐伯说:血液稠浊而气行不畅的应该用疾泻法,则经络可以畅通了。黄帝说:经脉循行的逆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手三阴经都是从胸部经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阳经都是从手指向上经肩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都是从头部经躯干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阴经都是从足部经下肢走向腹部。

黄帝道:为什么唯独是少阴经向下循行呢?岐伯说:不,这并不是足少阴经,而是冲脉。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要从冲脉获得气血的供养。冲脉向上行的一支,出到后鼻道的上窍,而向各条阳经渗透、灌注精气;向下行的一支,注入足少阴经的大络,从气街部位出表,沿着大腿内侧的后缘下行,进入到胴窝之中,然后在肌肉中深行下到胫骨的内侧,直到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便分成两支:向下行的分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同时将精气渗灌到足的3条阴经;向前行的分支,由深行而浮出在跟骨上缘,再沿着足背下行,进入到足大趾间,将精气渗灌到该处所有的络脉而温养肌肉。所以冲脉在下肢分出的支络,如果瘀结不通,足背上的动脉就不会跳动,就会引起足部冰冷而产生寒证。黄帝道:怎样才能明察呢?岐伯说:先用语言开导病人,然后用手仔细按摸加以验证,如果没有瘀结,足背的动脉就一定有跳动,据此就可以弄明白经脉气血运行正常与异常的情况了。黄帝道:实在是深奥得很啊!学问高深的人所总结出的道理,明白得就像日月的光辉普照,细微得一厘一毫都分得清,如果不是先生您,又有谁能讲得出来,说得明白呢?

血络论第三十九“原文”

黄帝日: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日: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恍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悦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愧。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日:相之奈何?岐伯日: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日:针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日: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l'i,I文】

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下那种未侵入经脉的奇邪的情况。岐伯说:没有侵入经脉的奇邪,留滞在络脉,而引起的络脉瘀血。

黄帝说:有时刺血络放血会使病人昏倒其原因是什么?有时针刺放血其出血呈喷射状是为什么?有时针刺放出的血量少,且色黑质浊是为什么?有时血质清稀且其中一半像水液一样是为什么?有的拔针后局部肿起是为什么?有的无论出血量或多或少都出现面色苍白是为什么?有的拔针后面色不变但感觉心胸烦闷是为什么?有的虽然出血很多但病人没有任何不适是为什么?以上种种情况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经脉中气偏盛而血偏虚的,刺络脉放血则脱气,气脱失会出现昏倒;经脉中气血俱盛而阴气较多的,血也流行滑疾,刺络放血时血液就会喷射而出;阳气蓄积于络脉之内,停留已久而不能外泻,可导致血色黑暗而稠浊,所以血也就不会远射;刚刚饮过水而水渗入到血络中,尚未与血液完全混合,所以针刺放出的血中有水液夹杂;那些不是由于刚饮过水的,由于体内原本有水液,因为水液停留日久,则蓄积形成水肿病;阴气积聚在阳分,已经渗入到络脉,所以在刺络脉时血还没有流出而气先流出,所以使局部肿起;阴气和阳气刚刚相遇而尚未彼此协调,就刺络脉放血使阴气、阳气同时外泻,使阴气、阳气都虚,且表里失去联系,所以使面色无华而呈现苍白色;刺络脉出血过多,虽面色不变而心胸烦闷,这是因为刺络脉放血使经脉空虚,若属于阴经空虚,而引起五脏的阴精亏损,产生心胸烦闷;表里的邪气内外相合滞留在体内,就会形成痹证,在内泛滥于经脉,在外渗注到络脉,使得经脉和络脉中都充满邪气,刺络放血时即使出血很多、但泻出的大多是邪气,也不会引起虚弱的现象。

黄帝说:怎样来观察血络呢?岐伯说:血脉中邪气亢盛,血络大而坚硬、充盈于皮下而色红,上下没有固定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筷子一样粗细,遇到这种情况,施用泻法刺络放血是安全的。但要注意在施治时,切不可违背治疗的常规,如果不按常规要求,非但没有疗效,还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黄帝说:进针以后,往往有肌肉紧紧地裹住针身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体内热气作用于针体,使针体随之而热,针体热则导致肌肉与针黏附在一起,所以出现针在肌肉中坚固而不能转动。

阴阳清浊第四十“原文”

黄帝日: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日: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日:

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日: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日: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日: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日乱气。

黄帝日: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日: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l:7;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日: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人的12条经脉与自然界的l2条河流相应,而12条河流之水的颜色与清澈浑浊各不相同,人经脉中的血气却都是一样的,又怎样相应呢?岐伯说:人的血气,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么整个天下的事情就会统一了,哪里还会有作乱的人呢?黄帝道:我问的是一个人的情况,并不是问整个天下众人的事情。岐伯说:一个人身上也会有逆乱之气,就像整个天下众人中总会有作乱的人一样,它的道理都是一致的。黄帝道:很想听听人身上清气和浊气的情况。岐伯说:人受纳的水谷之气是浊气,吸入的空气是清气。清气注入到脏,浊气注入到腑,水谷之气中的清气上升出到咽部,空气中的浊气下降。如果清气与浊气互相干扰,各自不能正常地升降,就叫做“乱气”。黄帝道:清气注入到脏,浊气注入到腑,浊气中有清气,清气中有浊气,这些清浊情况如何区别呢?岐伯说:清浊之气的区别大致是:空气中的清气上行注入到肺,水谷之气中的浊气下行注入到胃。胃腐热浊气后化生的清气,上升出到口;肺吸收空气中的清气后所产生的浊气,下行注入经脉聚积在体内的气海。黄帝道:所有的腑都接受浊气,那哪一腑接受的浊气最多?岐伯说:由于小肠接受胃中的水谷之气,进行分别清浊,所以唯有小肠以及所属的手太阳经接受的浊气最多。肺主呼吸,所以唯有肺以及所属的手太阴经接受的清气最多。清气都要上升,行走到各个孔窍;浊气都要下降,行走到各条经脉。所有的脏都接受清气,而脾主运化水谷,所以唯有脾以及所属的足太阴经接受的是浊气。黄帝道:

这些理论怎样运用于治疗?岐伯说:清气运行滑利,浊气运行涩滞,这是气行的一般规律。由于六腑、阳经接受浊气,所以针刺治疗六腑、阳经的疾病,要深刺而留针;由于五脏、阴经接受清气,所以治疗五脏、阴经的疾病,要浅刺而快出针。如果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而致升降失常,就要根据混乱的病位、程度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针法进行调理。

阴阳系El月第四十一“原文”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日: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El,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日: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日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q-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q-之太阴。

黄帝日:以治之奈何?岐伯日: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眷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日: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与人体是怎样配合的呢?

岐伯答道:在人体,腰以上像天一样属阳,腰以下像地一样属阴。下肢的l2条经脉,与同一年中的12个月相对应,月是禀受水性而产生的,所以与l2个月相对应的下肢经脉属阴。在上肢,手有十指,与同一句中的10日相对应,日是禀受火性而产生的,所以与10日相对应的上肢经脉属阳。

黄帝问:12个月和10日怎样同经脉相配合呢?岐伯答道:以十二地支纪十二月,与下肢12条经脉的关系是十二地支的寅纪正月,此时阳气初生,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少阳胆经;未纪六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少阳胆经。卯纪二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太阳膀胱经;午纪五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太阳膀胱经。辰纪三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阳明胃经;巳纪四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阳明胃经。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阳明处于太阳与少阳之间,两阳合明,所以称为阳明。申纪七月,此时阴气初生,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少阴肾经。丑纪十二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少阴肾经。酉纪八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太阴脾经;子纪十一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太阴脾经。戍纪九月,主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厥阴肝经。亥纪十月,主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厥阴肝经,厥阴处于少阴与太阴之间,足少阴经同足太阴经的经气交会,必须经过足厥阴经,所以称为厥阴。

以十天干纪一旬的十日,同上肢十条经脉的关系是:甲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少阳三焦经。己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少阳三焦经。乙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太阳小肠经。戊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太阳小肠经。丙Fl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阳明大肠经。丁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阳明大肠经。在五行归类中丙、丁都属火,两火合并,所以称为阳明。庚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少阴心经。癸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少阴心经。辛日主身体右侧上肢的手太阴肺经。壬日主身体左侧上肢的手太阴肺经。

因为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所以位于下肢的足三阳经,为阴中的少阳,阳气微弱。位于下肢的足三阴经,是阴中的太阴,阴气最盛。位于上肢的阳经,是阳中的太阳,阳气最盛。位于上肢的阴经,是阳中的少阴,阴气微弱。

运用这个规律来说明五脏的阴阳属性:心位于膈上属火,为阳中之太阳,肺居于膈上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肝位于膈下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脾位于膈下属土,阴中之至阴,肾位于膈下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道:如何把这些理论运用在治疗上呢?岐伯说:正月、二月、三月,人体的阳气偏重在左侧,就不宜针刺左足的阳经;四月、五月、六月,人体的阳气偏重在右侧,就不宜针刺右足的阳经;七月、八月、九月,人体的阴气偏重在右侧,就不宜针刺右足的阴经;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体的阴气偏重在左侧,就不宜针刺左足的阴经。黄帝道:五行的归类,把方位的东方,天干的甲、乙都归属于木,木气旺盛在春天,春天的颜色为青色,在人体与肝相应,而肝的经脉就是足厥阴经。现在把甲日配属左手的少阳经,不符合五行配天干的规律,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这是按天地的阴阳升降消长规律配合天干,来说明手足经脉的阴阳属性,而不是按四季与五行的顺序配合天干来划分的,所以不是一回事。何况,阴阳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它虽然有属性的规定,但并不确指某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根据它的属性推演事物,范围极为广泛,可以由一推演到十,进而推演到成百上千,甚至万以上的无数事物,这就是这个道理。

病传第四十二“原文”

黄帝日: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螨、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日: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岐伯日:要乎哉问也,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日:何谓日醒?岐伯日: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黄帝日:何谓夜瞑?岐伯日:痞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黄帝日:大气入藏,奈何?岐伯日: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映。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呜,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译文”

黄帝说:我从您那里学到了九针的知识,而自己在阅读医书时看到治疗疾病的方法,有的运用导引行气,有的运用按摩、灸法、温熨、针刺、火针和汤药等某一种方法。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是只采用一种方法呢,还是把所有的方法都使用上呢?岐伯说以上那些方法,是根据众多人所患多种疾病采用的不同方法,不是一个人患一种疾病就施用所有的方法。

黄帝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掌握了一个总的原则而不违反就能够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事情。现在我已经懂得了阴阳的要点,虚实的道理,由阴阳气血盛衰导致疾病的病理及能够治愈的疾病,我还想了解一下疾病的变化,以及其演变导致脏气衰竭而成为不能治疗的疾病的情况,能讲给我听听吗?岐伯回答说:您所问的问题很重要啊!对于医学道理,如果明白了,就好像白天醒着一样清楚,如果不明白,就好像夜间睡觉一样昏昧。能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并正确地应用于实际,在学习和实践中,认真研究体检,就能全部理解,医术自然会达到极高的水平,而要达到极高水平,应该写在竹帛上广泛流传,而不应该只传给自己的后代据为已有。

黄帝问:什么是像白天醒着一样清楚呢?岐伯答道:明白了阴阳的道理,就好像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从酒醉中清醒过来一样。黄帝又问:什么是像夜间睡觉一样昏昧呢?岐伯回答说:不明医理,就好像安静得毫无声响,散漫得没有一丝形迹。

人体毛发折断,腠理疏松开泄,正气外散而出现偏颇,亢盛的邪气蔓延扩散,通过血脉而内传到五脏,就会出现腹痛,精气下溢等病证。此时已到了邪盛正虚的严重阶段,即使施用正确方法也会死亡而不能救治了。

黄帝问:亢盛的邪气侵入五脏的情况是怎样呢?岐伯答道:邪气首先侵入心而发病的,经过天就会传到肺,再经过3天传到肝,再经过5天传到脾,如果再经过3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在半夜死亡。发生在夏季的,在中午死亡。

邪气首先侵入肺而发病的,经过3天就会传到肝,再经过l天传到脾,再经过5天传到胃,如果再经过l0天还未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日落时死亡;

发生在夏季,日出时死亡。

邪气首先侵入肝而发病的,经过3天就能传到脾,再经过5天传到胃,再经过3天传到肾,如果再经过3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日落时死亡。

发生在夏季的,在吃早饭的时候死亡。邪气首先侵入脾而发病的,经过1天就能传到胃,再经过2天传到肾,再经过3天传到脊背和膀胱,如果再经过l0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在黄昏人们刚入睡时死亡。发生在夏季的,在吃晚饭的时候死亡。

邪气首先侵入胃而发病的,经过5天就能传到肾,再经过3天传到脊背和膀胱,再经过5天向上传到心,如果再经过2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于冬季的,在半夜死亡。发生在夏季的,在午后死亡。

邪气首先侵入肾而发病的,经过3天就会传到脊背和膀胱,再经过3天向上传到心,再经过3天传到小肠,如果再经过3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天大亮时死亡。发生在夏季时,黄昏时死亡。

邪气首先侵入膀胱而发病的,经过5天就会传到肾,再经过l天传到小肠,再经过l天传到心,如果再经过2天还不能治愈,就会死亡。发生在冬季的,早晨鸡鸣时死亡。发生在夏季的,在午后死亡。

以上各脏腑发生的疾病,都按照一定的次序传变,按照这个规律推算,各脏腑的病变都有特定的死亡时间,不能运用针刺方法治疗。如果间隔一脏,或者间隔二脏、三脏、四脏传变的,才能够运用针刺方法治疗。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原文”

黄帝日:愿闻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黄帝日: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日: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螨;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

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穿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月直),则梦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译文”

黄帝道:很想听听邪气在体内弥漫散播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邪气从外面入侵到体内,留滞并无固定的部位,即使流窜到内脏,也无固定的地方,而是与营气卫气一起到处流行,从而导致魂、魄动荡不安,使人睡卧不宁而容易做梦。如果邪气侵扰到腑,就会使在外的阳气有余,在内的阴气不足;如果邪气侵扰到脏,就会使在内的阴气有余,在外的阳气不足。

黄帝道:有余与不足,有什么表现吗?岐伯说:阴气盛实,就会梦见趟渡大水而感到恐惧害怕;阳气盛实,就会梦见身临大火而感到灼热烤炽;阴气阳气都盛实,就会梦见互相残杀。上部邪气盛实,就会梦见升腾飞越;下部邪气盛实,就会梦见由高处向下坠堕。过度的饥饿,就会梦见向人乞求索取;过度的饱食,就会梦见向别人赏赐施舍。肝气盛实,就会梦见愤怒发火;肺气盛实,就会梦见恐惧害怕,啼哭流泪;心气盛实,就会梦见容易喜笑或恐惧害怕;脾气盛实,就会梦见唱歌娱乐,或身体沉重,不能举动;肾气盛实,就会梦见腰部与脊背两相分离而不连接。凡是这12种因邪气盛实所引起的疾病,可根据各种梦境的出现而察出邪气所在的部位,针刺采用泻法,就会立即痊愈。

因正气虚弱而邪气干扰,侵犯到心,就会梦见山丘烟火弥漫;侵犯到肺,就会梦见升腾飞越,或见到金属制成的怪物;侵犯到肝,就会梦见山林树木;侵犯到脾,就会梦见连绵的丘陵和巨大的湖泊,或风雨中的破屋漏室;侵犯到肾,就会梦见身临深渊,或淹没在水中;侵犯到膀胱,就会梦见到处游荡;侵犯到胃,就会梦见进餐吃饭;侵犯到大肠,就会梦见广阔的田野;侵犯到小肠,就会梦见人多拥挤的交通要道;侵犯到胆,就会梦见与人斗殴、打官司,或破腹自杀;侵犯到生殖器,就会梦见与人性交;侵犯到后项,就会梦见斩首砍头;侵犯到足胫,就会梦见虽然在行走,却不能前进,或者被困在深深的地窖、或园林之中;侵犯到大腿、胳膊,就会梦见行礼跪拜;侵犯到尿道、直肠,就会梦见解大小便。凡是这15种因正气不足而邪气侵犯所引起的疾病,可根据各种梦境的出现而察出邪气所在的部位,针刺采用补法,就会立即痊愈。

顺气一El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原文”

黄帝日: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日: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日: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眷,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日: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日: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黄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日: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腧。愿闻其数。岐伯日: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腧,故五五二十五腧,以应五时。

黄帝日:愿闻五变。岐伯日: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徵,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征,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成。是为五变。

黄帝日:以主五腧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腧;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腧。

黄帝日:诸原安和,以致五腧。岐伯日: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腧。

黄帝日: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岐伯日: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腧;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日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译文”

黄帝说: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燥湿等外邪侵袭,或者由于性生活没有节制、喜怒过度等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和生活起居失常等原因引起。邪气侵入人体产生相应的病理表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内脏会形成相应的疾病。这些内容我已经知道了。许多疾病,经常在早晨病情轻而病人精神清爽,中午病情安定,傍晚病情加重,夜间病情最重,这是为什么呢?岐伯道:这是因为四季变化使人体阳气出现盛衰所造成的。黄帝说:我想了解四季变化对人体影响的具体情况。岐伯道: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收敛,冬季阳气闭藏,这是四季中自然界阳气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的阳气变化也与它相对应。把一天按照四季划分,早晨相当于春季,中午相当于夏季,傍晚相当于秋季,半夜相当于冬季。早晨阳气生发,能够抵御邪气,邪气衰减,所以早晨病情轻而病人精神清爽。中午阳气旺盛,能够制伏邪气,所以中午病情安定。傍晚阳气开始衰减,邪气逐渐亢盛,所以傍晚病情加重。半夜人体的阳气都深藏在内脏,形体只有亢盛的邪气,所以半夜病情最重。

黄帝又问:疾病在一天中的轻重变化,有时和上述情况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道:这类疾病的病情轻重不与时间决定的阳气变化相对应,只由内脏的盛衰主宰病情的轻重。而这类疾病也和时间有一定关系,当某一内脏发病,其五行属性被时日的五行属性相克的时候病情最重,在发病内脏的五行属性克制时日的五行属性的时候,病情就减轻。

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答道:掌握并且顺应时间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进行正确的治疗,疾病就有治愈的希望。正确运用这个规律的,是高明的医生;违背这个规律的,是低劣的医生。

黄帝道:好。我听说刺法中有根据五种变化来决定针刺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的情况,很想听听它运用的法则。岐伯说:人有五脏,五脏各有五种变化,针刺这五种变化各有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相配合,所以五五相乘共有25个穴位,分别与一年中的五个季节相呼应。黄帝道:很想听听五种变化的情况。岐伯说:肝属于阳脏,在颜色上主青色,在季节上主春天,在音阶上主角音,在味道上主酸味,在日子上主甲日、乙日。心属于阳脏,在颜色上主赤色,在季节上主夏天,在日子上主丙日、丁日,在音阶上主徵音,在味道上主苦味。脾属于阴脏,在颜色上主黄色,在季节上主长夏,在日子上主戊日、己日,在音阶上主宫音,在味道上主甘味。肺属于阴脏,在颜色上主白色,在音阶上主商音,在季节上主秋天,在日子上主庚日、辛日,在味道上主辛味。肾属于阴脏,在颜色上主黑色,在季节上主冬天,在日子上主壬日、癸日,在音阶上主羽音,在味道上主咸味。这就是五脏的五种变化。

黄帝道:根据五种变化,选配“五腧穴”进行针刺的情况怎么样?岐伯说:五脏主冬天,就应该针刺井穴;五色主春天,就应该针刺荥穴;五季主夏天,就应该针刺腧穴;五音主长夏,就应该针刺经穴;五味主秋天,就应该针刺合穴。这就是所谓五种变化,分别选配“五腧穴”进行针刺的情况。黄帝道:属于腑的6条阳经除井、荥、腧、经、合穴外,还有“原穴”,合称“六腧”。那么,属于脏的六条阴经的“原穴”,又是怎样组合成“六腧”的呢?岐伯说:由于原穴不能单独与五季相配,故而把它归在“经穴”之中,而与五季相配合,所以属于脏的六条阴经的“经穴”又是“原穴”,实际上还是各有6个,六六相乘共有36个穴位。黄帝道:什么叫做五脏主冬天,五色主春天,五季主夏天,五音主长夏,五味主秋天呢?很想听听它的原因。岐伯说:疾病发生在五脏的,治疗时应针刺井穴;疾病变化显现在面部五色的,治疗时应针刺荥穴;疾病一会儿轻一会儿重的,治疗时应针刺腧穴;疾病变化表现在声音的,治疗时应针刺经穴;经络盈满而有瘀血现象的,疾病发生在胃腑的,以及因饮食五味无所节制而引起的疾病,治疗时应针刺合穴,所以说五味主配合穴。这就是所谓根据五种变化,来决定针刺“五腧穴”的运用法则。

外揣第四十五“原文”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日: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日: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日: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日: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J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译文”

黄帝说:我学习了关于九针的九篇文章,亲身领会了这一充满智慧的理论,比较深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可是九针的内容如此丰富,从一到九,层次繁复,道理深刻,准确地说,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主要精神。九针的理论,可以说是精得不能再精,多得不能再多,深得不能再深,高得不能再高了。它的理论玄妙、庞杂而散漫,与自然、社会和四时变化等都有关联,我想把这些多如毫毛的论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你看可以做到吗?岐伯答道:您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清楚了,不但九针的道理应该集中归纳成统一的体系,就连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也应该这样做。

黄帝说:我想听的是用针的道理,而不是治国的方略。岐伯道:治理国家也罢,用针也罢,都必须有统一的原则和法度。就治国的道理而言,没有统一的法度,怎么能够使小的、大的、浅的、深的等各种复杂的事物统一到一起呢?用针的道理也是如此。黄帝说:那就请你把有关的问题都讲给我听吧!岐伯道:事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日与月,水与镜,鼓与声等,日月照耀物体,马上就会有影的出现。水和镜都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的形象,击鼓时会立刻发出响声。这些都说明,当一种变化出现时,马上就会引起一定的反应,就像影、形和声的出现一样。了解了这个道理,用针的理论也就明白了。

黄帝说:这真是个深奥难解的问题啊!然而,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像日月的光辉一样明显可见,无从遮蔽,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它的理论没有离开阴阳这一天地间的规律。把l临床的各种发现综合起来观察,用切诊来查验脉象的变化,用望诊来获知外部的征象,然后用阴阳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就像清水明镜反映物体形象一样的真切。比如,如果一个人声音沉滞而不响亮,面色晦暗无华,就说明了他的内脏发生了病变。内部病变能够反映到外部,是因为人体阴阳内外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情况就如同以槌击鼓立刻发出声响,以及人的身影和形体相随而又相似一样。从外部说,掌握了外部变化就可以测知内脏的疾病,从内部说,察知内脏的疾病,就可以推测外部的证候。这些道理是阴阳理论的精髓,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请让我把它珍藏在精雅的灵兰之室,永不外泄!

五变第四十六“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日:余闻百痰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日: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杭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日: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日: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日: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日: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日: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日:胭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也者,腠理疏。此言其浑深然者。

黄帝日: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日: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日: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日: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日: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腕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日: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日: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日: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日: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胭,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黄帝日: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日: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日:

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答日: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日: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日: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黄帝日: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日: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译文”

黄帝向少俞问道:我听说许多疾病在开始发生的时候,必然由风雨寒暑等外邪所引起,邪气沿着毛窍入侵到肌肉腠理之后,有的入而复出,有的就留在了体内,以致发生风肿汗出、或发生消瘅、或发生寒热交作、或发生痹证、或发生积聚等病证,猖厥的邪气在体内弥漫散播,所造成的病理变化无以计数、无法数清,很想听听其中的缘故。还有,很多人在同一个时间里得病,却有的生这种病,有的又生那种病,我想难道是自然界有意的为人安排了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邪吗?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少俞说:自然界所产生的风邪,并不会偏倚某一部分人,它对任何人的伤害作用都是一样的,谁感受了风邪谁就会得病,谁避开了风邪谁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不是风邪一定要侵犯某些人,而是这些人未加预防,自己感受了风邪。黄帝道:在同一个时间里感受了风邪而得病,所发生的病证却各不相同,我很想听听其中的缘故。少俞说:您问得真好啊!请让我拿工匠伐木来做个比喻。

工匠磨快了斧头砍刀去砍伐木材,而木材本身的阴面阳面就有坚硬与松脆的不同。

坚硬的,刀斧不容易砍人;松脆的,刀斧一去就极易松散开裂;要是遇到枝权交节的疙瘩,连刀斧都会损伤出现缺口。在同一根树木上,尚有坚硬与松脆的不同,坚硬的部分结实不容易砍伐,松脆的部分脆弱容易砍伐,更何况是不同质地的树木呢?

其外皮的厚薄、内含水分的多少,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树木中开花长叶较早的,遇到早春的寒霜大风,就会花落叶萎;长久的裂日暴晒或久旱无雨,就会使木质松脆外皮很薄的树木枝条中的水分蒸发而干枯,树叶也会枯萎;长久的阴天绵雨,就会使外皮很薄而内含水分较多的树木外皮溃烂,树汁外渗;突然狂风刮起,就会使木质很松脆的树木枝断叶落,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秋天的冷霜大风,也会使木质很松脆的树木树根动摇、树叶凋落。以上的五种情况说明,不同的树木受到不同天气的影响,所受到的伤害都各有不同,更何况是对不同的人呢?

黄帝道:将人与前面所说的树木的情况相比,又是怎样的呢?少俞回答说:树木所受到的损伤,都只是枝条的折断损伤,而树枝结实坚硬的还未必会受到损伤。

人也是如此,那些经常生病的人,也是因为他的骨骼关节、皮肤腠理不够结实坚固,外邪就会侵入并停留在那里,所以经常会生病。

黄帝问:人体易于患汗出不止的风厥病,怎样诊察呢?少俞答道:肌肉不坚实,腠理疏松,就容易患风病。黄帝说:怎样测知肌肉不坚实呢?少俞回答说:肌肉结集隆起的部位不坚实,皮肤的纹理不明显,即使皮肤纹理清楚却很粗糙,皮肤粗糙而不致密,腠理也就疏松,这些说的是观察肌肉是否坚实的大致情况。

黄帝道:人有容易得消瘅病的,怎样察知呢?少俞回答说:五脏都很柔弱的人,就容易得消瘅病。黄帝道:又怎样察知五脏的柔弱呢?少俞回答说:五脏柔弱的人,一定有刚强的性情,而性情刚强就爱动怒发火,柔弱的五脏就更容易受到伤害。

黄帝道:又怎样察知五脏的柔弱和性情的刚强呢?少俞回答说:这种人的皮肤薄弱,眼球直瞪不转,深陷在眶窝中,两眉上长而直,面带怒容。他的性情就刚强而容易发怒,发怒就会使气上逆,积留在胸中,血随气逆也会瘀滞不通,使得皮肤肌肉充胀扩张,血脉通行不利,郁积而发热,郁热能消耗精气津液,就会使皮肤肌肉瘦薄,所以成为消瘅病。这些说的就是性情刚强暴烈而皮肤肌肉薄弱的人的情况。

黄帝说:人体容易患发冷发热病,怎样诊察呢?少俞答道:骨骼细小、肌肉瘦弱的人,容易患发冷发热的疾病。黄帝说:怎样诊察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坚实、脆弱,以及气色的不一致呢?少俞答道:颧骨是人体骨骼表现的基本标志,颧骨大的,全身骨骼就大,颧骨小的,全身骨骼就小。皮肤薄而肌肉瘦弱没有隆起的,两臂软弱无力,地阁部位的色泽黑暗没有光泽,与天庭部位的色泽不一致,地阁的黑暗与其他部位的色泽都不同,这就是肌肉强弱,色泽不一致的外部表现。此外,臂部肌肉消瘦的,阴精不足而骨髓空虚,所以容易患发冷发热的疾病。

黄帝道:怎样察知人容易得痹证的?少俞回答说:皮肤纹理粗疏而肌肉又不结实的人,就容易得痹证。黄帝道:痹证发生的部位,在上或在下,有一定的部位吗?

少俞回答说:要想知道痹证发生部位的在上或在下,这需要察看各个部位具体的证候和体征。

黄帝说:人体易于患肠中积聚病,怎样诊察呢?少俞答道:皮肤薄而不润泽,肌肉不坚实却有滑润感,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肠胃功能差,邪气便留滞在身体之中,形成积聚病。因为饮食冷热失常,邪气逐渐侵袭脾胃,进一步形成蓄积停留,发生严重的积聚病。

黄帝说:我听了以上疾病的外部表现,已经知道从外部表现诊察疾病的常识,还想听一听时令与疾病的关系。少俞答道:首先要确定代表某一年的天干、地支,从干支来推算每年的客气加临于主气时的顺逆情况,如果客气胜主气疾病就减轻,主气胜客气疾病就危重。虽然也有不属主气胜客气的情况,由于年运的影响也会发生疾病,这是由于各人不同的形体、气质类型与年运五行属性的生克乘侮关系所导致的。这些就是五变的一般规律。

本藏第四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别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日:窘乎哉问也。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府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恍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

肝脆则善病消瘴,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眇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砂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归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藏苦受邪。脾坚,则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倪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倪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傥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日: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日: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髑骨亍者,心高;髑骨于小、短、举者,心下。髑骨亍长者,心下坚;髑骨亏弱小以薄者,心脆。髑杼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髑{污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骰者,肝高;合胁兔骰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痛也。

帝日: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日:五藏六府,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藏皆高者,好高举措;

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藏皆坚者,无病;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日:愿闻六府之应。岐伯答日: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日: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幺者,胃薄。肉胭小而幺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肉胭无小里累者,胃急。肉胭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日: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人体的血气精神,是用来滋养生命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能使气血通达于身体内外,以濡润筋骨,通利关节;卫气能温煦分肉,充养皮肤,滋养腠理,并把握汗孑L的开放与闭合;人的意志能驾驭精神,收摄魂魄,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调节情绪。因此,气血充盈和调,就能畅行在经脉之中,通达内外,周而复始,从而使筋骨结实有力,关节滑利自如;卫气充实和调,就能使分肉舒展滑利,皮肤柔和滑润,腠理结实固密;意志和调正常,就能使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安定不乱,也不会发生过分的懊悔愤怒等情绪变化,五脏也就不会遭受邪气的侵扰而生病了。同时,对气候、衣着、饮食等的冷热,能注意适应和调理,六腑就能正常地传化水谷,气血也就旺盛,从而外不会受风邪的侵害,内不会发生气血的闭阻,经脉运行畅达滑利,肢体关节也就灵活自如。这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五脏专主贮藏精神血气魂魄,六腑专主传化水谷、运行津液。人的这些功能都是禀受于先天的物种遗传,与身俱来,无论是愚笨的或聪明的,还是贤能的或刁顽的,都是一样的,绝不会有所偏颇不同。

但是,有的人能够享尽天年,并不受邪气侵扰而生病,直到百岁高寿也不衰,即使感受了急风暴雨严寒酷暑等强烈的邪气,也不能使他受到伤害;相反,有的人虽然终日不离开密闭的居室,也没有受到忧伤惊恐等精神的刺激,仍然免不了要生病,这是为什么?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您提的这个问题真难啊!五脏与自然界相应,与阴阳相合,与四时相通,从而与五个季节的五行变化相适应。五脏本来就有形体大小、位置高低、质地坚脆和形态端正偏斜的区别.六腑也有大小、长短、厚薄、曲直、松紧和缓急的不同。这25种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善、有的恶,有的吉、有的凶,请允许我阐述它们的规律。心脏小的,神气安定收敛,外邪不易伤害,但容易受到忧愁等情志变化的伤害。心脏大的,忧愁等情志变化不易伤害,却容易被外邪伤害。心脏位置偏高的,易使肺气壅满,胸中烦闷不舒而健忘,难以用语言来开导。心脏位置偏低的,心阳外散而易于被寒邪伤害,容易被言语恫吓。心脏坚实的,功能活动正常,神气固守心中。心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等内热病。心脏端正的,脏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损伤。心脏偏斜的,功能活动失常,神气外散,遇事缺乏主见。

肺脏小的,饮邪很少停留,不易患喘息病。肺脏大的,饮邪易于停留,而常患胸痹、喉痹和气逆等病。肺脏位置偏高的,气易上逆而抬肩喘息、咳嗽。肺脏位置偏低的,肺位靠近胃上口,致肺的气血不通,所以常发生胁下疼痛。肺脏坚实的,不易患咳嗽、气逆等病证。肺脏脆弱的,气机不宣而化热,容易患消瘅病。肺脏端正的,肺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肺脏偏斜的,易出现一侧胸痛。

肝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易发生胁下的病痛。肝脏大的,逼迫胃脘和食管,若压迫食管便会形成饮食不入的膈中证,并且胁下疼痛。肝脏位置偏高的,向上支撑膈膜,紧贴着胁部,常形成息责病。肝脏位置偏低的,逼迫胃脘,使胁下空虚,容易感受邪气。肝脏坚实的,功能活动正常而邪气难以伤害。肝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肝脏端正的,肝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肝脏偏斜的,常胁下疼痛。

脾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容易被邪气损伤。脾脏大的,胁下空软处常充塞而疼痛,不能快步行走。脾脏位置偏高的,胁下空软处牵引季胁疼痛。脾脏位置偏低的,向下加l|缶大肠的上面,便容易感受邪气。脾脏坚实的,功能活动正常而邪气难以伤害。脾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脾脏端正的,脾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脾脏偏斜的,常见胀满病变。

肾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易被邪气伤害。肾脏大的,易于患腰痛病而不能前俯后仰,容易被邪气伤害。肾脏位置偏高,常脊背疼痛而不能前俯后仰。肾脏位置偏低的,腰尻部疼痛而不能俯仰,易形成狐疝病。肾脏坚实的,不会发生腰背疼痛之类的疾病。肾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肾脏端正的,肾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肾脏偏斜的,会发生腰尻疼痛。以上所谈的25种病变,是由于五脏的大小、坚脆、高低、斜正等因素造成的,所以是人体经常发生的病变。

黄帝道:又怎样知道五脏的小大、高低、结实与脆弱、端正与歪斜等情况呢?岐伯说:皮肤色红,纹理细密的,心脏偏小;纹理粗疏的,心脏偏大。胸骨剑突不明显的,心脏位置偏高;胸骨剑突短小高突的,心脏位置偏低。胸骨剑突很长的,心脏结实;胸骨剑突软小很薄的,心脏脆弱。胸骨剑突直向下方,不突起的,心脏位置端正;胸骨剑突偏向一边的,心脏位置歪斜。

皮肤色白,纹理细密的,肺脏偏小;纹理粗疏的,肺脏偏大。两肩宽大高耸,胸膺部突出而咽喉部内陷的,肺脏位置偏高;两腋部紧缩内敛,而两胁部扩张的,肺脏位置偏低。肩部丰满匀称,背部肌肉厚实的,肺脏结实;肩部背部肌肉薄瘦的,肺脏脆弱。背部胸膺部肌肉厚实匀称的,肺脏位置端正;肋骨歪斜稀疏的,肺脏位置歪斜。

皮肤色青,纹理细密的,肝脏偏小;纹理粗疏的,肝脏偏大。胸部宽阔,下部肋骨高突外张的,肝脏位置偏高;两肋内收,下部肋骨凹陷的,肝脏位置偏低。胸胁部匀称健壮的,肝脏结实;胁骨软弱的,肝脏脆弱。胸胁部丰满,比例匀称的,肝脏位置端正;胁骨歪斜又外突的,肝脏位置歪斜。

皮肤色黄,纹理细密的,脾脏偏小;纹理粗疏的,脾脏偏大。口唇上翘外翻的,脾脏位置偏高;口唇松弛下垂的,脾脏位置偏低。口唇结实的,脾脏结实;口唇胖大而软弱的,脾脏脆弱。上下口唇端正匀称的,脾脏位置端正;口唇歪斜,一侧高突的,脾脏位置歪斜。

皮肤色黑,纹理细密的,肾脏偏小;纹理粗疏的,肾脏偏大。双耳位置偏高的,肾脏位置偏高;双耳向后方凹陷的,肾脏位置偏低。双耳坚挺厚实的,肾脏结实;双耳薄瘦软弱的,肾脏脆弱。双耳端正匀称,前方靠近颊车部位的,肾脏位置端正;双耳歪斜,高低不对称的,肾脏位置歪斜。

以上各种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如能注意养生防病,就可以安然无恙;倘若再受到损伤,就会发生疾病。

黄帝道:好!但你讲的这些并不是我所要问的,我很想听的是,有的人从来不生病,并能够享尽天年;即使遇到强烈的忧愁、恐惧、惊骇等精神刺激,仍然不能伤害他;纵然感受了严寒酷热等强烈的外邪,也不能伤害他。相反,有的人虽然终日不离开密闭的居室,又没有受到忧伤、惊恐等精神的刺激,仍然免不了要生病,这是为什么?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五脏六腑是各种邪气停留的地方,请让我讲讲其中的缘由。五脏都偏小的,很少因邪气停留而生病,却经常焦心思虑、多愁善忧;五脏都偏大的,处事从容不迫,很难使他忧愁。五脏位置都偏高的,处事好高骛远,雄心勃勃;五脏位置都偏低的,自甘卑弱,屈于人下。五脏都结实的,不容易生病;五脏都脆弱的,经常疾病不离于身。五脏位置都端正的,性情谦和,处事公正,很得人心;五脏位置都歪斜的,私心邪念太重,经常偷盗,处事不公正,说话反复无常。

黄帝说:我想听昕六腑与在外组织的相应关系。岐伯答道:肺与大肠相合,大肠与皮相应。心与小肠相合,小肠与脉相应。肝与胆相合,胆与筋相应。脾与胃相合,胃与肉相应。肾与三焦、膀胱相合,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

黄帝说:五脏六腑与各组织的相应关系如何体现呢?岐伯答道:肺与皮肤相应,又与大肠相合。皮肤厚者,大肠就厚。皮肤薄者,大肠也薄。皮肤纵缓,腹围大者,大肠松弛而长,皮肤绷急者,大肠紧缩而短。皮肤滑润者,大肠就通顺。皮肤焦枯干燥者,大肠就干结滞涩。

心与脉相应,又与小肠相合。皮肤厚的.脉也厚,脉厚的,小肠也就厚。皮肤薄的,脉也薄,脉薄,小肠就薄。皮肤纵缓的,脉就纵缓,脉纵缓的,小肠就粗大而长。

皮肤薄而脉弱小,小肠就短小。所有阳经经脉多弯曲的,小肠就干结滞涩。

脾与肉相应,与胃相合,隆起的肌肉坚实而大的,胃就厚。隆起的肌肉细薄,胃就薄。隆起的肌肉瘦小而薄弱的,胃就不坚实。隆起的肌肉与身体其他部位不协调,胃的位置便偏低,胃体偏低则胃下口不能正常约束。隆起的肌肉不坚实,胃体就纵缓。隆起的肌肉周围没有小颗粒累累相连者,胃体就紧缩。隆起的肌肉周围有颗粒累累相连的,胃便干结滞涩,胃干结滞涩则胃上口不能正常约束。

肝与爪相应,与胆相合。爪甲厚而色黄,胆厚。爪甲薄而色淡红,胆薄。爪甲坚硬而色青,胆紧缩。爪甲濡软、色红,胆纵缓。手直正、色白无纹,胆气调畅。爪甲畸形、色黑多纹,胆干结滞涩。

肾与骨相应,与膀胱、三焦相合。纹理致密、皮肤厚的,三焦、膀胱就厚;纹理粗糙、皮肤薄的,三焦、膀胱就薄。腠理疏松的,三焦、膀胱就弛缓。皮肤紧急而无毫毛的,三焦、膀胱就紧缩。毫毛润泽而粗的,三焦、膀胱调畅。毫毛稀疏的,三焦、膀胱就干结滞涩。

黄帝说:脏腑的厚薄、好坏等都有外在表现,我想听听它们所发生的病变。岐伯答道:观察各脏腑外应的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表现,来了解内在脏腑的状况,就能够推断各脏腑所发生的病变。

禁服第四十八“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日: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日: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日: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日: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日: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日: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藏,外刺六府,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日: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日: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日: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日: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日:愿闻为工。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乎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痛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之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日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藏府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日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日: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日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译文”

雷公向黄帝请教说:自从我得以学习医学后,便决心通晓《九针》60篇的内容,从早到晚勤奋学习,用心研究。尽管这些文章,编著年代较近的,有的书简已经皮绳断折,而年代较远的,有的书简已经污损残缺,但我仍然苦读背诵,并没有把它们搁置起来。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文中深奥的道理。比如《外揣》篇里所说的“浑束为一”,我就不懂得它的道理,既是说九针的道理广博得无边,又精细得无比,它的博细没有极点,至高无上、至深无下、难以度量,这样广博而又精细的理论,怎样才能归纳、概括出一个纲领呢?何况人们的能力才智有强有弱,有的人聪明能干而思考周密,而有的人愚昧呆笨又见识浅薄,既不能领会这博大精深的道理,又不像我这样刻苦地学习,我担心长此以往,这博大精深的理论就会失传,子孙后人也就无法继承下去。因此我想请教您,怎样才能归纳、精简出一个纲领来呢?

黄帝道:你问得真好啊。这正是先师曾经反复告诫,禁止随便传人的内容。而必须经过割臂血郑重盟誓之后,才能传授的理论。如果你真的想掌握这些理论,何不诚恳地进行斋戒呢!雷公再次叩头拜谢说:我一定遵照您所说的去做。于是雷公十分诚恳地素食独居了3天,再次请求黄帝说:今日正午,我愿接受宣誓仪式。

黄帝与雷公一同进入斋戒的静室,割臂涂血为誓,黄帝亲自祷告道:今日正午在这里举行宣誓仪式,传授医学道理,如果胆敢违背今天的誓言,不仅不会受益,反而将遭到巨大的灾难。雷公再行叩拜说:我愿意接受盟戒,一定遵守誓言。随后,黄帝左手握住雷公的手,右手把书交给雷公,并再次说到:一定要慎重地保管,一定要谨慎地学习!现在我来告诉你针刺的道理:凡是要掌握针刺治病的道理,首先从掌握经脉理论开始,熟悉经脉循行的规律,了解经脉的长短以及各经气血的多少,治病时才能做到在内能用针刺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在外能用针刺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还要审察人体卫气的变化,卫气失常,则邪气容易从外而人,这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据此来调和虚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补泻正确,才能治愈虚实的病症。病在络脉应针泻络脉,泻去邪血,病才能好转。

雷公说:您讲的这些道理我比较清楚,但还是不能归纳其要领。黄帝道:归纳其要领,就像将布袋的口子扎紧一样。装满物品的袋子若不扎紧袋I:1,袋内的物品就会漏出来。同样,学到的诊治方法如果不能融汇贯通,不能提纲挈领地加以总结归纳,就会杂乱无章,治疗时便达不到出神入化、运用自如的境界。雷公说:有的人不求上进,他们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广学博采,只想捷径,了解一些简要的方法,这会怎样呢?黄帝道:这种不愿广学博采,只想简章归纳而走捷径的人,只能成为医术平平的普通医生,而不可能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更不可能成为天下医生们的老师。

雷公说:我想学习做一般医生应知道的道理。黄帝道:寸IZl脉主诊察在内的五脏,颈部的人迎脉主诊察在外的六腑,寸口脉和人迎脉彼此呼应、共同往来不息,它们的搏动就像牵引一根绳索那样一致。春季和夏季人迎脉稍微盛大一些,秋季与冬季寸口脉稍微盛大一些,出现以上的脉象,就是健康无病的人。

人迎比寸IZl脉的脉象盛大l倍,是病在足少阳经。盛大l倍且躁动不匀的,是病在手少阳经。人迎比寸口脉的脉象盛大2倍,是病在足太阳经。盛大2倍且躁动不匀静,是病在手太阳经。人迎比寸IZl脉的脉象盛大3倍,是病在足阳明经。盛大三倍而躁动不匀静,是病在手阳明经。人迎脉盛大为热,脉虚为寒,脉紧为痛痹,脉代则病时轻时重。人迎脉盛大用泻法,脉虚用补法,脉紧痛,痹针刺分肉间的腧穴,脉代病在血络放血,并配合服汤药。脉陷下不起的,用灸法治疗。脉不盛不虚的,是病在本经,应取本经的穴位,这叫做经刺。人迎比寸IZl脉的脉象盛大4倍,盛大的同时而且疾速,为阳气外溢,溢阳是阳气被阴气格拒于外的现象,属于死证而不能救治。除以上情况,还必须审察疾病的整个过程,辨明疾病属寒属热,以辨别五脏六腑的具体病变。寸I:1脉比人迎脉的脉象盛大l倍,病在足厥阴经。盛大1倍且躁动不匀静,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的脉象盛大2倍,病在足少阴经。盛大2倍且躁动不匀静,是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的脉象盛大3倍,病在足太阴经。盛大3倍而且躁动不匀静,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主阴,盛大为阴气过盛,可出现胀满、寒盛中焦和饮食不化等症。寸口脉虚弱,是阴气不足而化生内热,可出现热盛中焦、大便稀烂、少气和尿色变黄等症。脉紧为痛痹,脉代则病时轻时重。寸口脉盛大用泻法,脉虚用补法,脉紧者先施针刺后用灸法,脉代者在血络放血,然后用药物调治。脉陷下不起的只采用灸法。寸口脉下陷,为血凝于脉,脉中有淤血滞留,这是因为血脉中有寒邪,所以应当施用灸法。脉既不盛大也不空虚的,根据发病的经脉,采用相应治疗。寸口脉比人迎脉盛大4倍,称为阴气被阳气关闭在内,脉象在盛大的同时而且疾速,属于死证而不能救治。除上述情况外,还必须审察疾病整个过程中寒热的变化,来辨别脏腑的具体病变。同时,必须通晓经脉的运行和输注,才能进一步传授针灸治病的大法。

针灸治病的大法为脉盛的只采用泻法,脉虚的只采用补法,脉紧的采用灸法、刺法和汤药。脉陷下不起的只采用灸法。脉不盛大不空虚的,根据发病的经脉,采用相应治疗。所谓根据经脉治疗,既可采用汤药、也可以采用灸法、针刺。脉急促的采用导引法。脉粗大而无力的,要安静调养,不要用力太过,烦劳过度。

五色第四十九“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日: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问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日:五言之辨,奈何?黄帝日: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日: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日: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日: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日: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日: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痛难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黄帝日: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日: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日: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日: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日:大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日: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日: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I-,a..,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日: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日:察色以言其时。雷公日: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日: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

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

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日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孪,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现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天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癌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采用五色望诊时,是否仅仅看明堂部位就行了?我对面部各处的名称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也不明白。黄帝道:明堂就是鼻,阙指两眉之间,天庭指头额中部,蕃指两面颊的外侧,蔽指耳门前。如果这些部位之间生得丰满、端正、宽大,在10步以外都清晰可见,这便是高寿的象征,大多能活到7.00岁。雷公说:怎样从五官来分辨五脏呢?黄帝道:鼻部高而隆起,端直正中,这是测候五官各部的基准。五脏的部位则依次分布在鼻的中部,六腑的部位则位于鼻的两旁。头面部的定位在额部和两眉之间。心为君主,所以心所属的部位又叫王宫,王宫位于鼻的上端、两目之间处,叫做下极。五脏正常安居胸中,面部色泽也就正常,不会出现病色,尤其是鼻部的色泽津润而光明。这就是五官部位色泽分辨的方法。望诊五官,怎么会难辨呢?雷公说:有的五官色泽失常而难以辨别,您能讲给我听听吗?黄帝道:五脏的疾病都会表现在面部所属各个部位的色泽上。如果这个部位出现不正常的病色,而且有深陷入骨的征象,必然是与其相应的脏腑发生了病变。如果这个部位的病色表现出属于五行生克规律中相生相助的颜色,病情虽然严重,但没有死亡的危险。雷公说:怎样分辨五色所主的病症呢?黄帝道:面色出现青色、黑色,主痛证;出现黄色、红色,主热证;出现白色,主寒证;这就是五色所主的一般病症。

雷公问:怎样判断疾病是在逐渐加重,或是在减轻呢?黄帝回答说:疾病在人体的表里内外都可以发生,对疾病进退的推断,不但要运用色诊,还要结合脉诊。

切按病人的寸IZl脉,脉象滑、小、紧而沉,为阴邪侵入五脏,疾病逐渐加重。人迎脉大,紧而浮,为阳邪侵入六腑,疾病逐渐加重。寸口脉浮滑,五脏的阴邪逐渐消退,疾病一天一天减轻。人迎脉沉滑,六腑的阳邪逐渐消退,病情也一天一天好转。寸口脉沉滑,五脏的阴邪逐渐亢盛,疾病一天一天加重。人迎脉浮滑而盛大,六腑的阳邪逐渐亢盛,疾病也一天一天加重。如果人迎脉和寸脉的脉象浮沉、大小都一样,说明脏腑阳邪亢盛,疾病便难于治愈。疾病发生在五脏,如果脉象沉而大,为正气充足,疾病就容易治愈。如果脉象细小,是正气不足,疾病就难以治愈。疾病发生在六腑,若脉象浮大,为正气充足,疾病就容易治愈。若见小脉,为正气虚不能抗邪,病难治。人迎脉盛大坚实,主感受寒邪的外感病。寸口脉盛大坚实,主饮食不节的内伤病。

雷公说:怎样从面部的色泽去判断疾病的轻重呢?黄帝道:面部的色泽若鲜明光亮,为病轻;面色晦暗无光,为病重。病色逐渐向头面上部发展,是病情日益严重的表现;病色逐渐向下,并像乌云一样四面消散,这是病情减轻的表现。五色表现在颜面,不同的部位代表着不同的脏腑。鼻的两侧称为外部,外部属六腑;鼻中央称为内部,内部属五脏。若病色是从外部向内部发展,是病邪从表入里;病色从内部,向外部发展,是病邪由里出表。治疗时,病从内生的,应先治内,后治外,若治法相反,就会加重病情;病从外生的,应先治外,后治内,反之也会使病情加重。若脉象表现为圆滑、粗大、停顿而很长,是阳邪从外入里,病人会出现妄见、妄想、神志异常,这是阳邪太盛,深入阴分的表现,治疗宜泻阳补阴,使阴阳调和,则疾病可愈。

雷公说:我听说很多疾病最开始都是由风邪侵袭而引起,厥逆之证多是由寒湿之气所导致。那么,怎样从面部的颜色进行辨识呢?黄帝道:通常是观察眉间的气色来决定。该处色泽浅浮薄光亮,是风病;沉浊晦暗,是痹证。另外,若深沉晦暗的病色表现在下颌部位,也是寒湿引起的厥逆之证。这就是一般察色辨证的方法。

也就是说,根据各部位不同色泽的表现,就可以得知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了。

雷公问:人未患疾病却突然死亡,是什么原因呢?黄帝回答说:这是由于剧烈的邪气乘人体正气虚弱之时侵入脏腑,所以没有明显的疾病征象就突然死亡。雷公又问:疾病稍微好转却又突然死亡,怎样才能解释这种情况呢?黄帝回答说:两颧出现拇指大小的赤色,即使疾病稍微好转,仍然会突然死亡。天庭出现拇指大小的黑色,虽然没有明显疾病征象,也会突然死亡。

雷公再一次拜谢黄帝说:您讲得太好了!另外,我还想了解疾病的死期可以预先测知吗?黄帝道:通过观察面部与脏腑所属的部位,从它们的色泽变化就可以得知死亡的日期。雷公说:真好啊!很想听听它全部的内容。黄帝道:脏腑肢节在颜面所属的分部是:头额中央应头面,眉心的上面应咽喉,眉心应肺两目之间应心鼻梁应肝,鼻梁左部应胆,鼻尖应脾,鼻翼应胃,面部中央、鼻两旁、颧骨稍下应大肠,大肠两旁的颊部应肾,肾部的下方应脐,鼻尖以上、两颊以内的部位应小肠,鼻尖下的人中处应膀胱和子宫,两颧骨处应两肩,颧骨的后部应臂,臂的下部应手,内眼角上面的部位应胸和乳房,面颊外部的上方应背,面颊外部的下方应大腿,上下颚骨之间处应膝,膝部的下方应小腿,再下部应足,口角两旁应大腿的内侧,两颊部的曲骨处应膝盖。这就是五脏、六腑、肢节相应在颜面的部位分布。人体各部在颜面上各有相应部位的,根据不同部位的色泽表现,就能确定疾病的病位、明确阴阳的盛衰,也就能够用泻阳补阴法治疗阳盛阴虚的疾病,用泻阴补阳法治疗阴盛阳虚的疾病,从而达到调和阴阳、阴阳平衡。只有先明确疾病的部位和阴阳的偏盛偏衰,辨证和治疗才能恰当、正确而万无一失。另外,还应辨别阳从左,阴从右的阴阳往来的途径,这也是阴阳变化的基本道理。男子属阳,所以色泽的表现着重在颜面的左侧;女子属阴,色泽表现着重在颜面的右侧。总之,能掌握阴阳规律,能根据脏腑相应的颜面部位去观察面色的润泽晦暗,才能掌握疾病的病位、以及发展、预后,并给予正确的治疗,这才称得上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在色诊的运用上,除了明确人体各部与面部相应位置的关系外,还要审察面部色泽的荣润与晦暗,才能称其为高明的医生。面色沉滞晦暗的,主在里、在脏的病变。浮露而鲜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变。黄色和赤色主风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证,白色主寒证。在疮疡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泽黄润,软如脂膏者,是成脓的表现;局部颜色深红,是血瘀未成脓的表现。疼痛剧烈的,可以形成肢体拘挛。若寒邪甚,可出现皮肤麻痹不仁。人体发生病变,面部就会出现相应位置的色观察面色的润泽与晦暗,就能推测疾病预后的好坏。观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结,则能了解病程的长短。观察五色出现在面部的位置,便能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医生聚精会神地分析色泽的变化,就可以了解疾病以往的情况和当前的发展变化。如果不细致入微地观察色泽的变化,连正常和异常都不能分辨清楚。只有专心致志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旧病、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面色不呈现应有的明润,却见沉滞枯槁,病情严重。面色虽然不明润光泽,但是没有沉滞枯槁现象的,病情不重。

色散漫不聚的,病邪也会逐渐消散,即使气滞不通而引起疼痛,也不会形成积聚一类的病变。肾脏的邪气侵犯心脏,是因为心先患虚证,肾脏的邪气才乘虚侵入心脏,此时肾所主的黑色会出现在面部心所主两目问的部位上。一般发生疾病后,如果病色不出现在本脏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类推。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阴茎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阴茎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阴茎头部疼痛。

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病色抟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若兼见唇色润泽如脂膏样者,为暴饮暴食、饮食不洁之物所引起的疾病。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与体内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现在左侧,就表明左侧有病。病色出现在右侧,说明是右侧有病。面部色泽异常,例如聚结不散或散漫不聚,就能通过这些来判断疾病的位置。所谓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如赤色出现在心所主的部位;像榆荚一样大小,主心发生病变。如果出现在鼻头,说明疾病在近日内就会发生。病色的形状,上部呈尖锐状的,表明头面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下部呈尖锐状的,则身体下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左侧或右侧呈尖锐状,与上部和下部的诊断意义一致。把面部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五脏又同外在组织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脉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肾同骨相合,所以各组织也分别同五色相联系。

论勇第五十“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日: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日:帝问何急?黄帝曰:愿尽闻之。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日: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日: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日:黑色不病乎?少俞日: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黄帝日:善。

黄帝日: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盼,恐不能言,失气,惊悸,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日: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黄帝日: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黄帝日:愿闻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日: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髑行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黄帝日: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日: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漂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日酒悖也。

“译文”

黄帝问少俞道;有些人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之中,同行同住,年龄少长相同,衣着厚薄一样,又都突然遇到狂风暴雨,有人生病,有人不生病,或者都病,或者都不病。这是什么道理呢?少俞说:您想先了解哪个问题?黄帝道:我都想听。少俞说:在一年四季中,春季的风是温风,夏季的风是热风,秋季的风是凉风,冬季的风是寒风。四季的风影响人体时,由于风的性质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所以人体的疾病表现也就不同。黄帝道:四季不同的风邪,伤害人体会有哪些表现?少俞说:皮肤色黄薄瘦而肌肉虚弱的人,不能抵御春天的邪风而容易发病;皮肤色白薄瘦而肌肉虚弱的人,不能抵御夏季的邪风而容易发病;皮肤色青薄瘦而肌肉虚弱的人,不能抵御秋季的邪风而容易发病;皮肤色红、皮肤薄而肌肉弱的人,是心气不足,火虚则水克,所以他们不能抵御冬季的邪风而容易发病。黄帝道:皮肤色黑的人,不会受四季邪风的侵袭而生病吗?少俞说:皮肤色黑而厚实、肌肉结实,不容易被四时邪风伤害。然而如果皮肤色黑,但皮肤薄瘦、肌肉不结实,并且皮肤的颜色经常变化又没有一定的规律,在长夏季节若遭遇了风邪也会生病。如果皮肤色黑厚实、肌肉结实,即使在长夏季节受到了邪风的侵袭,也不容易生病。但是,皮肤色黑厚实,肌肉结实的人如果既感受了四季的邪风,又内伤饮食生冷,内外受邪而俱伤,也会生病。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问道:人体能否忍受疼痛,不是根据性格勇敢与怯懦来区分的。性格勇敢而不能忍耐疼痛者,遇到危难时可以挺身向前,可是感到疼痛时就会退缩不前;性格怯懦而能忍耐疼痛者,听到危难的事情就惊恐不安,遇到疼痛却能忍受而不动摇。勇敢而又能忍耐疼痛者,遇到危难不恐惧,碰到疼痛也能忍受。怯懦又不能耐受疼痛者,遇到危难和疼痛,就吓得头晕眼花,颜色变更,侧头而不敢正视,话也不敢说等表现出心神散乱,痛得死去活来。我看到这些情况,不知是什么原因,想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少俞回答说:能否忍耐疼痛,是根据皮肤的厚与薄,肌肉的坚实与脆弱,以及纵缓与紧密的不同,不是根据性格的勇敢和怯懦来区分。黄帝问:

我想了解人体性格的勇敢和怯懦,是从哪些形式表现出来的。少俞回答说勇敢的人,两目凹陷而目光坚定,眉毛竖起而长直,皮肤肌肉的纹理是横向的,心脏端正而向下垂直,肝脏大而坚实,胆囊充盈而增大。发怒时,怒气充满胸中而胸廓张大,肝气上升而胆气横溢,眼睛瞪得很大,目光逼人,毛发竖起,面色铁青等,这就是勇敢人的表现。黄帝又问:性格怯懦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少俞回答说:怯懦的人,眼睛虽然很大却不凹陷,阴阳气血不协调,皮肤肌肉的纹理是竖向的,胸骨剑突短小,肝系松弛,胆囊不充盈,肠胃挺直,胁下空软,即使发怒时,怒气也不能充满胸中,肝肺虽然因怒气而暂时上举,但是随着怒气的衰减,肝肺又重新下降,所以不能长时间地发怒,这就是怯懦人的表现。

黄帝道:性格怯弱的人常常在饮酒之后,发起怒来如同勇士一样,这是哪一脏的功能在起作用呢?少俞说:这是酒的作用。因为酒是水谷中的精华,是由水谷发酵酿造而成的汁液,酒性急疾猛烈,所以当酒饮人胃后,会使胃部胀满,气向上逆充满胸中,并影响到肝胆,使肝气上冲,胆气横逆。在这个时候,他的言语举止可以与勇士一样,但当酒气过了,酒醒气衰之后。不仅又会胆小怕事如初,还会后悔酒后的冲动,这种好像与勇士一样的不怕不惧,实际并非真正的勇士,只能叫做酒悖。

背腧第五十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五藏之腧,出于背者。

岐伯日: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五脏的俞穴,都出于背部的什么位置。岐伯说:胸中的大杼穴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侧,肺俞在第三椎下的两侧,心俞在第五椎下的两侧,膈俞在第七椎下的两侧,肝俞在第九椎下的两侧,脾俞在十一椎的两侧,肾俞在十四椎的两侧。这些俞穴都在脊椎的两旁,左右穴位相距3寸,距离背正中线约1寸5分。确定这些俞穴的位置,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体内的病痛得到缓解,便是取中了俞穴。对于背俞穴,治疗上应当采用灸法,不能采用针刺方法。在运用灸法时,邪气盛则施以泻法,正气虚则施以补法。

在运用灸法来补益正气时,艾火燃着后不要吹灭,要等待火自然熄灭。用灸法泻除邪气时,艾火燃着后要迅速将它吹旺,然后用手傅拥艾炷,一定要把艾火熄灭。

卫气第五十二“原文”

黄帝日: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日: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q-,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译文”

黄帝道;五脏是贮藏精、神、魂、魄的器官,六腑是消化饮食、输送营养和排泄废物的器官。由水谷物中化生出来的精微之气,向内输注到五脏,向外运行到全身四肢百节。其中浮出脉外而不循行在经脉之内的气叫做卫气;循行在经脉之内的精气叫做营气。卫气行在脉外属阳,营气行在脉中属阴,阴阳相互依随,外内相互贯通,就像圆环一样没有首尾;就像水流一样,虽然时有停集,但仍然流行不息。营卫之气的出入、离合错宗复杂,其中的道理我了解得还不深。但是,我知道经脉有阴阳之分,有标本、虚实的不同,经气有离合的地方。能辨别手足三N--阳十二经脉,就能知道疾病生于何经。能察知经脉的虚实部位,就能得知疾病的病位是在上还是在下。能了解六腑之气运行的道路,在治疗上就如同解开绳结、打开门户一样观察到疾病的性质和变化。能够知道病情的虚实以及经脉因经气空虚而柔软,因邪气结聚而坚硬,在治疗上就能知道补虚泻实的运用;能掌握六经的标本部位,无论疾病多么复杂,都可以辨识清楚而不会疑惑了。

岐伯道:您所谈论的问题是很高深博大的,现就我知道的尽量详细地谈谈。足太阳膀胱经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的附阳穴,标在双眼内眼角的睛明穴。足少阳经之本,在第四足趾外侧的窍阴穴,标在耳前方的听宫穴。足少阴。肾经之本,在足内踝下缘向上3寸的复溜、交信穴,标在背部十四椎下两旁的肾俞穴和舌下两条静脉上的金津、玉液穴。足厥阴肝经之本,在行间穴向上S寸的中封穴,标在背部第九椎下两旁的肝俞穴。足阳明胃经之本,在第二足趾上的历兑穴,标在颈部结喉旁的人迎穴和上颚鼻后孔至面颊之间的部位。足太阴脾经之本,在中封穴前方向上四寸的三阴交穴,标在背部第十一椎下两旁的脾俞和舌根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后侧的养老穴,标在睛明穴向上l寸的地方。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第四与第五手指之间的液门穴,标在耳上角的角孙穴和外眼角丝竹空穴。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部靠近骨的曲池穴,在手臂上部还有臂穴,标在额角与耳前交会点的头维穴。手太阴腑经之本,在位于寸l:I的太渊穴,标在腋窝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天府穴。手少阴心经之本,在掌后锐骨边上的神门穴,标在背御第五椎下两旁的心俞穴。手厥阴心包经之本,在掌后2寸两筋间的内关穴,标在腋下3寸的天池穴。一般诊察十二经标本韵发病规律是位于下部的本,阳气虚弱则发生厥逆,阳气亢盛则发生热证。位于上部的标,阳气不足则出现眩晕,阳气亢盛则出现发热、疼痛。标本病变属实的,应当用泻法,彻底驱除邪气而制止疾病的发展。标本病变属虚的,应当用补法来助阳气。

请让我再谈谈各部气机所通行的道路。人体的胸部、腹部、头部和腿部的气,都有各自通行的道路和输注的部位。头部运行之气,输注于脑。胸部运行之气,输注到胸膺和背部十一椎以上的背俞穴。腹部运行之气,输注到背部十一椎以下的背俞穴和脐部左侧右侧动脉附近冲脉的腧穴肓俞与天枢等。腿部运行之气,输注到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承山穴和足踝的上下部位。针刺这些部位,要使用毫针。

操作时,须首先用手在穴位上长时间地按压,使气到达手所压的部位,然后用毫针刺入施行补泻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所治疗的病证有,头痛、头晕、突然昏倒、腹痛、腹部突然胀满及病程较短的积聚。积聚病中,疼痛而切按能够移动的就容易治愈,切按时不能移动而不疼痛的就很难治愈。

论痛第五十三“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日: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螨之痛何如?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日: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炳亦然。

黄帝日:其耐火煤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日: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螨。黄帝日: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日: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螨亦然。

黄帝日: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日: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日: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译文”

黄帝问少俞道:在人体,筋骨有强壮也有衰弱,肌肉有结实也有柔弱,皮肤有厚实也有脆薄,腠理有疏松也有致密,人们的禀赋不同,表现也各不相同。他们对因针刺、艾灸所引起的疼痛反应又是怎么样呢?此外,人肠胃的厚薄、强弱也不一致,他们对刺激性极强、作用十分峻猛的药物的耐受程度又是怎样的呢?我很想听听全部的道理。少俞说:一般来说,骨骼强壮、筋脉柔和、肌肉柔软、皮肤厚实的人耐痛能力强,他们对针刺、艾灸所产生的疼痛不以为然,完全能够耐受。黄帝道: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人能耐受艾灸的疼痛呢?少俞说:骨骼强健、筋脉柔和肌肉柔软、皮肤厚实,再加之皮肤色黑的人,他们耐受艾灸火灼所致疼痛的能力很强。黄帝道:

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人不能耐受针刺的疼痛呢?少俞说:肌肉结实,皮肤薄弱的人,多不能耐受针刺所致的疼痛。同样,对于艾灸的疼痛也不能耐受。黄帝道:人患病后,有时大家虽然是同时患病,但有的人容易治愈,而有的人却难以治愈,这是什么原因呢?少俞说:虽然是同时患同样的疾病,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治愈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比如,身体多热的人,是阳气比较充足,抗病能力较强,因此容易治愈;

身体多寒的人,是阳气虚弱,抗病能力低,所以疾病难治难愈。黄帝道:怎样才能得知人对刺激性极强、作用十分峻猛的药物的耐受程度呢?少俞说:胃的功能强盛、皮肤色黑、骨骼强壮、形体丰满的人,对刺激性极强、作用十分峻猛药物的耐受力强;反之,形体消瘦、胃功能衰弱的人,对刺激性极强、作用十分峻猛药物的耐受能力差。

天年第五十四“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日:以母为基,以父为楣;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日: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日: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日: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日: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日: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日: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日: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日:其五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在人体生命开始的时候,以什么作为基础,又以什么作为保障,丧失了什么便会死亡,保持了什么才能生存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生命的开始,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以父亲的阳精作为保障,两者结合而产生神才有生命活动。丧失了神气人就会死亡。保持了神气人才能生存。

黄帝问:什么是神气呢?岐伯答道:在母体中,随着胎儿的逐渐发育,达到气血调和、营卫通畅,五脏成形时,便产生了神气。神气产生后,藏于心中,魂魄也由此生成,这才构成一个健全的人。

黄帝说:人的寿命有长短的差别,有的人长寿,有的短命,有的人患病时间很短就突然死亡了,有的患病时间很久而能迁延时日,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道:

五脏强健而功能正常,血脉调和匀畅,肌肉间隙通利,皮肤致密,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正常,呼吸调畅,气按一定规律流行,六腑正常传化饮食物,并将所化生的津液布散全身,身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正常进行,就能够长寿。黄帝说:如何知道人活到百岁才会死亡呢?岐伯说:长寿的人,鼻道深邃而长,面部的颊侧和下颌等部位的骨高肉厚而且端正,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调和通畅,颜面上部的额角、中部的鼻和下部的下颌都隆起,骨骼高大、肌肉丰满。有这些征象的人,活到一百岁才会死亡。

黄帝道:人在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中,体内气血由盛至衰,直到死亡的情况是怎样的,可以讲来听听吗?岐伯说:人从出生到10岁,五脏开始发育从弱渐强,气血的运行已经通畅,而人的生长发育本于肾气,自下而生,所以喜欢跑步而行。20岁时,气血开始充盛,肌肉发育正当丰满发达,所以行走更加矫健、轻快。30岁时,五脏发育完全强健,肌肉结实有力,血脉充盈,所以步履行走稳重、从容不迫。40岁时,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都发育到达鼎盛阶段,盛极则衰,所以腠理逐渐开始疏松、颜面的光泽逐渐消退,开始憔悴,头发也日渐花白,因其发育至极而不再发育,精力也就不很充沛,所以表现为喜坐不喜动。50岁时,肝脏的精气开始虚衰,肝叶开始薄弱,胆汁的分泌也开始减少,因此两眼开始昏花,视物不清。60岁时,心脏的精气开始虚衰,不能藏神,因此心情经常悲伤忧愁;又因气血虚弱、运行迟缓,所以形体倦怠懒惰,所以表现为喜欢睡卧。70岁时,脾脏的精气虚弱,所以皮肤干枯而不柔润。80岁时,肺脏的精气衰弱,不能藏魄,所以常表现为语言错乱。

90岁时,肾脏的精气枯竭,肾为五脏六腑的根本,因此心、肝、脾、肺四脏以及全身经脉的血气都会随之空虚枯竭。l00岁时,五脏的精气都已耗尽,五脏所藏的神气也就随之消失,只留下躯体单独的存在,生命也就自然终结。

黄帝问: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岐伯答道:这种人的五脏都不坚固而功能失常,鼻道不深,鼻孔向外张开,呼吸急促。另外面部的颊侧和下颌塌陷,脉体薄弱而脉中血少,肌肉不坚实,又屡次被风寒等外邪侵袭,使血气更虚,血脉不通畅。总之,人体正气虚弱,邪气就容易侵入人体而又进一步伤害正气,所以没有活到l00岁就死亡了。

逆顺第五十五“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日: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日: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

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日:兵法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日:无刺煸熵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日: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日: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剖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日: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伯高道:我听说气在体内的运行有逆顺的不同,脉搏的跳动有强弱的差异,针刺治疗也有不同的法则,你能讲给我听听吗?伯高说:气的运行有逆有顺,和自然界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能顺应这些变化为顺,反之为逆。

脉搏跳动的有力无力是体内气血虚实的表现,所以根据脉象的表现可以了解到气血的虚实以及邪气有余、正气不足的情况。针刺的大法是指:临证必须掌握病机,明确哪些疾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哪些疾病不能够用针刺治疗,哪些疾病已经到了不能用针刺治疗的程度,这三大法则。黄帝道:怎样判断疾病是可刺,还是不可刺呢?

伯高说:《兵法》说,两军交战,当对方来势凶猛,斗志高昂时,不可正面迎击对抗,也不要攻击盛大整齐、气焰正盛的敌阵。《刺法》则说,在高热炽盛时不可用针刺,在大汗淋漓时不可用针刺,在脉象紊乱、模糊不清时不可用针刺,在脉象与病情不符合时也不可用针刺。黄帝道:怎样才能把握住可刺的时机呢?伯高说:医术高明的医生通常在下面三个阶段时进行针刺治疗:第一,在疾病尚未发作、邪正斗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进行针刺;第二,疾病虽已发作,但在邪正斗争还不十分剧烈的时候进行针刺;第三,在邪气已衰退、正气将恢复时进行针刺。而医术低劣的医生却常常在邪气正旺、正邪斗争正激烈、病势正盛的时候进行针刺,而不知道应该避开锐猛的病势;或者,在病情与脉象不符合的情况下,也进行针刺。所以说,当邪正斗争激烈、病势正盛时不能使用针刺,否则虽会抑制邪气,但也会损伤正气,从而加重病情。只有当邪气消退、正气回复而病势衰退时进行针刺,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总是在疾病还未形成之前就重视防治,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或发作、或正当发时,才进行治疗,这就叫做“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五味第五十六“原文”

黄帝日: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别奈何?伯高日: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日: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日: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日:请尽言之。五谷:杭米甘,麻酸,大豆成,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成,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成,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絷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译文”

黄帝道:五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五味如何分别进入五脏呢?我想了解这些情况。伯高答:食物进入人体,首先到胃,五脏六腑要从胃接受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所以胃是五脏六腑所需水谷精微汇聚的地方。食物的五味同五脏的关系,是按五味、五脏的五行属性相联系,五味分别进入各自所亲合的脏。酸味的食物首先进入肝,苦昧的首先进入心,甘味的首先进入脾,辛味的首先进入肺,咸味的首先进入肾。食物所化生的精微、津液,正常地流行而布散全身。营气和卫气旺盛、通畅而周流全身。余下的部分化成糟粕,自上而下依次传化而排出体外。

黄帝问:营气和卫气是如何运行的呢?伯高回答说:食物进入胃后,精微部分从胃出来而分别到达上焦和下焦,以营养五脏。水谷精微化生的精纯部分是营气,在脉中运行。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运行迅猛、滑利的部分是卫气,在脉外运行。这就是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道路。水谷精微的另一部分与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形成宗气。

宗气不像营气、卫气一样周流全身,而主要是积聚在胸中,所以把胸中称为气海。

宗气出自于肺,沿着咽喉上行,呼则出,吸则入,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营养物质,只有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后分别形成宗气、营气和卫气、糟粕三个方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所以,半天不进饮食,人的气就要衰减,一天不进饮食,人的气就会缺少。

黄帝道:食物中的五味具体是怎样的,可以讲来听听吗?伯高说:请让我全部讲给您听。在五种谷物当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小麦味苦,玉米味辛。

在五种水果当中,枣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在五种牲畜当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在五种蔬菜当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叶味咸,蓖头味苦,大葱味辛。五色配属,黄色属脾,适合食甘味食物;青色属肝,适合食酸味食物;黑色属肾,适合食咸味食物;红色属心,适合食苦味食物;白色属肺,适合食辛味食物。

凡是这些五味,各自与人体的五脏有着相适合的关系,叫做五宜。所说的五味与五脏相适合的关系是:脾脏有病,适合食用粳米饭、牛肉、枣子、葵菜之类的甘味食物;心脏有病,适合食用小麦、羊肉、杏子、蓖头之类的苦味食物;肾脏有病,适合食用黄豆芽、猪肉、栗子、豆叶之类的咸味食物;肝脏有病,适合食用芝麻、狗肉、李子、韭菜之类酸味的食物;肺脏有病,适合食用玉米、鸡肉、桃子、葱之类辛味的食物。五脏疾病对食物五味也有禁忌食用的,称为五禁:肝脏疾病禁忌食用辛味食物,心脏疾病禁忌食用咸味食物,脾脏疾病禁忌食酸味食物,肾脏疾病禁忌食甘味食物,肺脏疾病禁忌食苦味食物。另外肝主青色,适合于食用咸味食物,如粳米饭、牛肉、枣子、葵菜等,都是甘味食物;心主红色,适合于食用酸味食物,如狗肉、芝麻、李子、韭菜等,都是酸味食物;脾主黄色,适合于食用咸味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子、豆叶等,都是咸味食物;肺主白色,适合于食用苦味食物,如小麦、羊肉、杏子等,都是苦味食物;肾主黑色,适合于食用辛味食物,如玉米,鸡肉、桃子、葱等,都是辛味食物。

水胀第五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日: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日: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日: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整垫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窗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日: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癣而内著,恶气乃起,痣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日: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日: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日: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水胀、肤胀、膨胀、肠覃与石水,如何进行鉴别呢?岐伯回答说:水胀发病之初,病人的下眼睑微肿,好像刚睡醒时的样子,人迎脉搏动明显,经常咳嗽,大腿内侧寒冷,足和小腿水肿,腹部也胀大,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水胀病已经形成。用手按压病人腹部,放开手时,被按压的凹陷随手而起,就好像按在盛水的袋子上一样,这就是水胀病的特征。

黄帝问:肤胀病怎样诊断呢?岐伯答道:肤胀病是因为寒邪侵入皮肤之间引起的,病人表现腹部胀大,用手叩击腹部就好像鼓一样中空而不坚实,全身水肿,皮肤厚,用手按压腹部,放开手时凹陷不能随手而起,腹部皮肤颜色没有变化,这就是肤胀病的特征。

黄帝问:膨胀病的表现是什么样呢?岐伯答道:膨胀病的腹部胀大和全身肿胀的表现与肤胀病相同。只是膨胀病的肤色青黄,腹部的青筋暴露,这就是膨胀病的特征。

黄帝问:肠覃的表现怎样呢?岐伯答道:寒邪侵袭肠体外面,与卫气相互搏结在一起,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寒邪与卫气滞留在身体深处,附着于肠外,病邪逐渐增长,便生成了息肉。肠覃病初期,腹部的肿块像鸡蛋那样大,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也逐渐增大,完全形成时,腹隆起好像怀孕一样。病程长的,可以历经数年。用手按压,肿块很坚硬,推之能够移动。月经仍旧按时来潮。这就是肠覃的特征。

黄帝问:石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石瘕病灶在子宫中,由于寒邪侵犯子宫口,使子宫口闭塞,气血不能流通,本应按时排泄的恶血不能排泄,以致凝结成块而滞留在子宫中,随时间而逐渐增大,腹部隆起也像怀孕一样,但是月经不能按时来潮。患这种病的都是女性,可以用通导攻下以祛除瘀血的方法治疗。

黄帝问:肤胀和膨胀病,可以运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吗?岐伯答道:治疗这两种疾病,应首先用针刺泻除胀大的血络,,然后再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调理相应的经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治疗,都必须首先用针刺祛除血络中的瘀血。

贼风第五十八“原文”

黄帝日: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日: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日: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日: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日: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日: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译文”

黄帝道:先生常说四时不正的风寒暑湿等邪气伤害了人体,就会使人发生疾病,但现在有些人既没有离开过有屏蔽遮挡的地方,也没有离开过房屋,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遭到四时不正邪气的侵袭,却突然发生了疾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平时就已经受到了湿气等邪气的伤害,湿气等邪蕴藏在血脉之中、分肉之间,长期留滞在体内未能消除;或因跌仆摔倒,或因从高处坠下等损伤,使得瘀血积留在体内久久不消。然后,又因突然的暴怒暴喜等情志不调,或因饮食失节,或因气候冷热变化无常而使腠理闭塞不通。如果正当腠理开泄、毛孔舒展时,恰遇风寒外袭,就会使邪留经脉以致气血凝滞,于是,新感的风寒邪气与体内原有的湿邪、瘀血等相互纠合,就会出现寒痹病。如果正当身体发热汗出,而汗出之际腠理毛孔正当开泄,也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所以,他们虽然没有明显地感受四时不正邪气的伤害,却因体内原来就有的邪气,一旦加上新感的外邪,就一定能使人发生疾病。

黄帝问道:上述疾病发生的原因,都是病人自己能感觉到的。那些既感觉不到有邪气侵袭,又没有惊恐等情志的过度刺激,却突然发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鬼神作祟吗?岐伯回答说:这种情况,也是有宿邪藏伏在体内而尚未发作。由于性情有所厌恶,思想有所羡慕,而引起气血逆乱,逆乱的气血与藏伏在体内的宿邪相互作用便发生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不明显,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所以就好像鬼神作祟一样。

黄帝问道:这类疾病既然不是鬼神作祟,为什么用祝由的方法能够治愈呢?岐伯回答说:古代的巫医,掌握一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又首先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所以再用祝由方法就能把疾病治愈。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原文”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日: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日:取之奈何?伯高对日: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日:善。

黄帝问于伯高日: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日: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日: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日: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桂,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日:愿闻其故。伯高日: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日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日: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日: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日: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日:别此奈何?

伯高曰:胭肉坚,皮满者,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日: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日: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

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日: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日: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日: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日:众人奈何?伯高日: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日众人。

黄帝日: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译文”

黄帝道:卫气运行失常,停留在胸腹,积聚而不能畅行、郁结而不达,就会出现胸胁及胃脘部胀满、气息上涌喘促急迫呼呼有声等症状,怎样治疗才能消除这些症状呢?伯高说:如果卫气积聚在胸部而发病的,应当取上部的穴位进行治疗;气积聚在腹部而发病的,应当取下部的穴位进行治疗;胸、腹部都出现胀满的,应当取上、下部位以及病位附近经脉的穴位进行治疗。黄帝道:究竟应取哪些穴位呢?伯高说:积聚在胸部的,当取上部的人迎穴、天突穴、廉泉穴,都用泻法;积聚在腹部的,当取下部的足三里穴和气冲穴,也用泻法;胸、腹部都出现胀满的,上下两个部位的穴位都要使用,再加取位在第十一肋骨前端下l寸的章门穴。病情特别严重的,还应该采用鸡足刺法。诊病时,如果病人出现脉象粗大而直挺紧急,或者脉搏摸不到,以及腹部皮肤在胀满时出现特别的绷急紧张,就不要用针刺治疗了。黄帝道:好。

黄帝问伯高道:如何能知道皮、肉、气、血、筋、骨发生病变呢?伯高回答说:病色出现在两眉之间、光泽较少,是疾病发生在皮肤。口唇出现青、黄、赤、白和黑色等色泽变化,是疾病发生在肌肉。营气外泄,皮肤汗多而湿润的,是气血发生病变。

眼出现青、黄、赤、白和黑色等色泽变化的,是疾病发生在筋。耳廓干枯而容易附着灰尘污垢的,疾病发生在骨。黄帝问:疾病表现怎样,应如何治疗呢?伯高答道:疾病的变化是多种多样,没有办法具体说明。但是,皮肤有所表现的部位,肌肉有隆起的部分,气血有输注之处,骨骼有相互连接的地方,发病后相应部位分别出现不同的证候。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伯高道:皮肤所表现的部位主要在四肢。肌肉的主干主要在上肢和下肢所有阳经经过的肌肉隆起处,以及足少阴肾经经过的肌肉隆起处。气血输注之处,主要在体表的血络。若气血滞留其中,就会出现血络充盈胀起。筋所主的部位没有阴、阳的区别,也没有左侧与右侧的不同,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诊察筋的病变。骨骼相联的地方,是关节腔,接受精气的滋养,并向上输注精气来补益脑髓。黄帝问如何进行治疗呢?伯高回答说:疾病的发展变化、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无法数尽,应根据不同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疗。

病情轻的,用浅刺的方法、少取些穴位,病情重的,用深刺的方法、多取些穴位。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而施以不同的治疗,这才是高明的医生。

黄帝问伯高道:人体外形的胖瘦、体格的大小、体质的属寒属热,还有年龄的老、壮、少、小,怎样进行区别?伯高对答说: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在30岁以上的称为壮年,在18岁以上的称为青年,在6岁以上的称为儿童。

黄帝道:怎样观察而了解体形的胖瘦呢?伯高说:人的体形有脂型、膏型、肉型三种类型。黄帝道:怎样区别这三种类型?伯高说:肩、臂、臀、腿等处高起的肌肉结实,皮肤丰满的,为脂型;相反,这些部位的肌肉不结实,皮肤又松弛的,为膏型;

皮肤与肌肉紧紧相连的,为肉型。黄帝道:人的体质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这是什么道理?伯高说:膏型人的肌肉柔润,如果肌肉纹理粗疏的,身体多寒;而肌肉纹理细密的,身体多热。脂型人的肌肉结实,如果肌肉纹理细密的,体质多偏热;而肌肉纹理粗疏的,体质多偏寒。黄帝道:人体的肥瘦大小怎么l引jiJ?伯高说:膏型人阳气多充盛,但皮肤松弛,所以腹皮松软肥肉下坠。肉型人身形宽大。脂型人肌肉紧实,因而身形较小。黄帝道:这三种不同体形的人,他们体内气与血的多少又是怎样的?伯高说:膏型人多气,气属阳,所以体质偏于阳气盛,身体常常温热而不怕冷。肉型人多血,血属阴而能养形,所以肌肉丰满,形体充盛、体质平和而不寒不热。脂型人的血清稀,气少而滑利,所以形体不大。这就是三种人气血多少的情况,与一般的人是有区别的。

黄帝道:一般人的情况又怎么样?伯高说:一般人的皮、肉、脂、膏以及气、血都不存在偏多偏少的情况,所以身形也是不小不大、不肥不瘦,皮肉筋骨都各与体形相称,这就是一般人的体形。

黄帝道:好啊。对这些不同体形的人,如何进行治疗呢?伯高说:首先必须分辨三种类型的形体,根据各型人血的多少、气的清浊情况,然后进行调治,不要违背治疗的一般规律。总之,膏型人腹皮肤松软肥肉下坠,肉型人身体上下都很宽大,脂型人脂虽然较多身形却不宽大。治疗有所不同。

玉版第六十“原文”

黄帝日: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q-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岐伯日: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日: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日: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7/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7/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日: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日: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日: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日:愿闻逆顺。岐伯日: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日: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日:腹胀、身热、脉小,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N-绝,是二逆也;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日: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藏,外次六府,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日: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

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日:上下有数乎?岐伯日: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阋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日: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译文”

黄帝说:小小的针具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你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希望你阐述其中的道理。岐伯道:天能包罗万物,还有什么能够比天更大呢?对于人体的作用而言,大于针的,只有五种兵器,但五种兵器都是在战争中用来杀人的,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自然界中最宝贵的就是人,针刺能够治病活人,小小针具难道就不能与天、地相参合吗?在治疗人们疾病的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小小针具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针和五种兵器的作用,谁大谁小不是很清楚了吗!黄帝问道:疾病发生之初,或情志过度刺激,或饮食没有节制,造成人体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使营气的运行阻滞,便会形成痈疽病。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有余的阳热与营卫气血郁滞产生的热邪互相搏结,熏蒸肌肤而化为脓。运用针刺能够治疗这类疾病吗?岐伯回答说:高明的医生发现这种病的迹象而进行早期治疗,使病邪不要久留在体内,以免久留生变。例如两军作战,旌旗相望,刀光剑影遍于旷野,绝不是一天的谋划。能够使百姓服从政令,令行禁止,将士勇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结果,顷刻间就能办得到的。等到身体已经患了痈疽之病,大脓恶血已经形成,这时再用微针治疗,大大违背了治疗规律。从痈疽的产生直到脓血的生成,既不是从天而降,也并非从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逐渐积累形成的。所以高明的医生能够防微杜渐,早期治疗,不使疾病发展。愚笨的医生,不懂得早期防治,治疗的都是已经形成的痈疽病。黄帝问:如果痈疽已经形成,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脓已经生成又没有察觉,又该怎么办呢?岐伯答道:脓已经形成的,绝大部分会死亡。

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不等疾病形成就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将一些好的疗法,记载书上,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继承下来,世代相传,使医生不再犯上述类似的错误。黄帝问已经形成脓血的不能用小针治疗吗?岐伯说:用小针治疗功效不大,用大针治疗,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已经形成脓血的,只能用砭石,或铍针、锋针及时排脓来进行治疗。

黄帝道:痈疽之证大多恶化,难道就不能治好吗?岐伯说:主要取决于病症发展的逆顺。黄帝道:很想听听逆顺的表现?岐伯说:痈疽所伤,逆症有五种。眼睛的白睛出现青黑色,瞳孔变小的,这是第一种逆症。服药后出现呕吐的,这是第二种逆症。出现腹部疼痛,口干口渴严重的,这是第三种逆症。出现肩、背、颈项转动困难的,这是第四种逆症。出现声音嘶哑,面无血色的,这是第五种逆症。除了这五种逆症外,其他的症候表现就是顺症了。

黄帝道:所有的疾病都有逆症和顺症,可以讲来听听吗?岐伯说:腹部胀满,身体发热,脉搏粗大,这是第一种逆症。腹部胀满肠鸣声响,四肢冰冷,大便泄泻,脉搏粗大,这是第二种逆症。鼻血不止,脉搏粗大,这是第三种逆症。咳嗽,尿血,形体消瘦,脉搏细小而坚硬,这是第四种逆症;咳嗽,形体消瘦,身体发热,脉搏细小而疾快,这是第五种逆症。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五种逆症,过不了15天就有死亡的危险。另外,还有五种急症:腹部膨大而胀满,四肢末端厥冰冷、形体消瘦、腹泻剧烈,这是第一种逆症。腹部胀满,大便下血、脉搏粗大而又时而暂停止,这是第二种逆症。咳嗽,尿血,形体消瘦、脉搏坚硬弹指,这是第三种逆症。呕血,胸部胀满牵引到背部,脉搏细小而疾快,这是第四种逆症。咳嗽,呕吐,腹部胀满、泄泻食物不化,脉搏消失,这是第五种逆症。如果出现了这五种逆症,病人很快就会死亡,常常活不过一个时辰。医者若不能仔细地审察这些危象就乱用针刺,这就叫做逆治。

黄帝问道:你说针刺的作用很大,能与天地相配,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内联五脏,外通六腑,并能疏通经脉而宣导气血,使二十八脉的循行畅通。但是,若误用针刺,就会伤害人的生命而不能救治生命垂危的人。你能告诉我运用针刺,救治生命而不伤害人的性命的方法吗?岐伯回答说:错误的针刺会伤害人的性命,正确的针刺也不会救活死人。黄帝说:我听到这些,感到太缺乏仁爱了,我想听你具体地讲讲其中的规律,以免再错施于人。岐伯道: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也是必然的结果。

好像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一样,这个道理不用诊察也可以知道。黄帝说:

我想详尽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岐伯道:人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食物,食物都进入胃,所以胃是食物化生气血的源泉。在自然界,大海所蒸腾的云气,在广阔的天空浮游。在人体,胃所化生的气血,则随着十二经脉流动。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运用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就会泻真气而导致死亡。

黄帝问:经脉的要害部位在人体上下有一定的数目和部位吗?岐伯答道:如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停止。某一脏的真气,大概误刺五次便会竭尽。所以如果连续误治五次就会使某一脏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真气都会竭绝,此所谓劫夺了人的天真之气。所以,不是针刺本身能够损伤人的性命,而是不知针刺治疗禁忌的人,误刺而劫夺天真之气的结果。黄帝说:愿听你再详尽地说明一下。岐伯道:在气血出入的要害部位妄行针刺,如果误刺较轻,病人能回到家中而死亡,如果误刺较重,病人会当即死在医生的诊疗室。

黄帝说:你讲的这些针刺方法很好,道理也很明确,请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作为最珍贵的文献,留传后世,作为针刺治疗的戒律,使医生们不敢再违犯针刺规律。

五禁第六十一“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日: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日:

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日: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日: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日: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日: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日:痛与脉相逆,命日五逆。黄帝日: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日: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日: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日: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

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日:何谓五夺?岐伯日: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黄帝日:何谓五逆?岐伯日: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胭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乃后下血虾,血虾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有五禁,什么叫做五禁呢?岐伯说:禁,指的是禁日,即在某些日子对某些部位应该避免针刺。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有五夺。

岐伯说:夺是耗损的意思,即在气血津液严重耗损、元气大虚之时,不可再行针刺泻法。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有五过。岐伯说:过是过度的意思,即针刺的补泻手法不可超过规定的限度。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有五逆。岐伯说:病症与脉象相反,两者不吻合就叫做五逆。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治疗有九宜。岐伯说:明确知道九针的理论,并能够正确恰当地用于临床治疗,这就叫做九宜。

黄帝道:什么叫做五禁?我很想听听哪些日子,对哪些部位不能用针刺。岐伯说:代表日子的天干与人体各部位相配属,甲日乙日与头部相应,因此凡是遇到甲日乙日就不可针刺头部的穴位,也不可用“发蒙”的针法来刺耳内。丙日丁日与肩部、咽喉部相应,因此凡是遇到丙日丁日就不可用“振埃”的针法来刺肩部、喉部及廉泉穴。戊日己日与手足四肢相应,因此凡是遇到戊日己日就不可针刺腹部,也不要用“去爪”的针法来刺皮肤而泻水气。庚日辛日与大腿、膝部相应,因此凡是遇到庚日辛H就不可针刺大腿和膝关节的穴位。壬日癸日与小腿部相应,因此凡是遇到壬日癸日就不可针刺小腿的穴位。这些就是针刺五禁的具体内容。黄帝道:什么叫做五夺?岐伯说:形体肌肉极度消瘦的,是第一夺;严重的大出血之后,是第二夺;严重的大汗之后,是第三夺;严重的泄泻之后,是第四夺;刚刚生产之后的产妇,或因生产而大量出血之后,是第五夺。这些病症都不能使用泻法。黄帝道:什么叫做五逆?岐伯说:温热病证脉搏反而沉静,或发汗之后脉搏反而洪大躁动不安,这是第一种逆症;泄泻病证脉搏反而洪大,这是第二种逆症;着痹病证经久不愈,肘、膝等部高起的肌肉溃烂,身体发热,某一侧的脉搏摸不着,这是第三种逆症;久病泄泻、自汗盗汗、遗精带下等病以致形体极度消瘦,身体发热,肤色苍白、干枯无光泽,大便下血或便中血块较多,这是第四种逆症;患寒热病而形体极度消瘦,脉搏反而坚硬弹指,这是第五种逆症。

动输第六十二“原文”

黄帝日: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日: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日:气之离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日: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日: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颇,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日: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日: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胴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日: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日: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日: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在十二经脉中,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呢?岐伯答道:足阳明胃脉与经脉搏动有密切关系,因为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脉。经脉的搏动,是依靠肺气的推动而发生的,所以,人一呼气脉跳动2次,一吸气脉也是跳动2次,呼吸不停止,脉搏的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问:脉气通过寸口时,它的上下搏动和具体运行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脉气离开内脏而外行经脉时,像离弦之箭一样疾急,如冲决堤岸之洪水一样迅猛,开始时脉势是强盛的。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因为脉气至此已经衰散,而且是上行的,所以它运行的气势就减弱了。

黄帝问:足阳明胃脉为什么搏动不止呢?岐伯答道: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中迅猛而傈悍之气上冲于头部,循咽而上走于孑L窍,循眼系向内络循于脑,从脑出于烦部,下行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沿颊车而入足阳明经,再循经下行至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出阳明而又合于阳明,使阳明脉搏动不休的原因。

手太阴肺经上的寸口脉和足阳明胃经上的人迎脉,因阳明之气上下贯通,所以它们的跳动也是一致的。阳亢而阳明脉反小是逆象。阴衰而太阴脉大也是逆象。在正常情况下,脉气的阴阳动静,是内外相应的,因此,寸口脉和人迎脉应当相互协调,搏动的至数、力量等都应当一致。就像用一条绳索牵动两物一样,既联系又平衡,有一方偏盛而失去平衡就是病态。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的动脉为何跳动不休呢?岐伯说:足少阴脉的搏动,是因为与冲脉并行的原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人于胭中,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并行,下行进入于内踝之后,人于足下。其中又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人大趾之间,最后进入络脉,发挥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这便是足少阴经脉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黄帝问道:营气和卫气的运行,上下贯通,循环往返而不停息。若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在正常情况下,营卫在经脉内外有规律地运行。若邪气滞留,营卫运行的通道和输送会合之处,因外邪阻滞而运行失常。如此营卫之气是如何往返循环的呢?岐伯回答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像气街这样的一些路径就能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运行。当四肢末端的邪气祛除后,各络脉又沟通如初,营卫之气又从这里输送会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息。黄帝说:好!通过上述阐释,对于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道理,我更加明白了。

五味论第六十三“原文”

黄帝问于少俞日: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日: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日:成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日: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成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成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日: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日: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日: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忧心,何也?少俞日: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忧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译文”

黄帝问少俞道:饮食的五味经IZl进入人体之后,就会各自注入相应的脏腑组织,各自也会引起相应的病变。如酸味注入筋,过多食入酸味食物,会使小便不利;

咸味注入血,过多食人咸味食物,会使人El渴;辛味注入气,过多食入辛味食物,会使人感到心胸空虚不实;苦味注入骨,过多食入苦味食物,会使人呕吐;甘味注入肉,过多食入甘味食物,会使人感到心中烦闷不适。这些现象我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很想听听它的道理。少俞回答说:酸味食物进入到胃以后,由于它性质涩滞收敛,所以其气味只能行于中焦和上焦,不能随气化的运行而往来出入。由于不能正常的输出,就会留滞在胃中,以致胃气郁而生热,热邪就会下注到膀胱,而膀胱壁的肌肉质薄柔软,在受到较重的酸味刺激后,就会收敛紧缩,通道不畅便形成了小便不通利的病症。此外,人的前阴是众多筋所汇聚的地方,而肝主筋,酸味入肝,所以食酸味太过就会伤肝而影响到前阴,所以酸味进入人体注入于筋。

黄帝道:咸味注入血脉,过多的食入咸味食物后就会使人口渴,这是什么原因?

少俞说:咸味食物进入到胃之后,它的气味上行到中焦,注入到血脉之中与血相合,血与咸味相合,就会使血液凝结浓稠,于是胃中的津液就要不断地注入到血脉中加以稀释,而胃中的津液不断地补充人血液,必然导致胃中津液分消耗过度,于是使上升到的津液不足,所以发生舌燥咽干而常感El渴。又因为血脉是输送中焦精气到达全身的道路,而咸味入胃后经中焦注入到血脉,所以咸味进入人体注入血脉。

黄帝道:辛味注入气,过多的食入辛味食物后就会使人感到心里空虚,这是什么原因?少俞说:辛味食物进入到胃之后,它的气味上行到上焦。上焦具有受纳中焦水谷精气,并将它们运行到全身皮肤腠理的功能。如过食姜、韭菜等辛味食物,辛味就会不断地向上发散,时常熏蒸上焦,使营气卫气时时受其影响而不能输送到上焦,以致久留胃中,所以心里有空虚的感觉。又因为辛味发散,能与卫气同行到体表,使腠理开泄,所以,辛味进人人体能与汗水一同出于体表。

黄帝道:苦味注入骨,过多的食人苦味食物会使人呕吐,这是什么原因?少俞说:苦味食物进入到胃之后,由于食物中其他的气味都不能胜过苦味,苦味便进入到下脘,使得三焦的气机都闭阻而不通利,胃气就不能下降而上逆,所以出现呕吐。

另外,人的牙齿为骨的一部分,之所以说苦味进人人体注入骨,就是因为苦味自口齿而食入,又由口齿而吐出,所以知道它注入到骨。

黄帝道:甘味注入肌肉,过多的食入甘味食物会使人感到心中烦闷,这是什么原因?少俞说:甘甜的食物进入到胃之后,它的气味柔弱弛缓,不能上达到上焦,所以与食物一同存留在胃中,使得胃气也柔弱弛缓,从而引起肠中的寄生虫蠕动不安,于是使人感到心中烦闷不适。另外,甘味注入脾,而脾主肌肉,所以甘味之气外通肌肉,注入肌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原文”

黄帝日: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日: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日: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日: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朋l,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幅幅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铁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日: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日: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日: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日: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黄帝日: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腑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日: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日: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日: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日: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日: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人有阴阳类型的不同,他们是如何区别的呢?伯高道:天地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都禀受五行之气,也离不开五行运动变化的道理,人也如此。根据人的先天禀赋不同,也各自体现着木、火、土、金、水五行性质的特征。每一类型的人又表现出五种个体差异,所以,人群中体现了25种类型。然而25种人的形体特征、性格特点与阴阳类型的人是不同的。阴阳类型的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我想了解一下25种人的具体情况,以及由于血气不同而产生的各种特点,如何从外部表现去测知内部的生理、病理情况呢?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这是先师秘而不传的,就是伯高也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黄帝离席后退几步,很恭敬地说:我听说,遇到适当的人而不把学术理论传授给他是重大损失,而得到了这种学术不加重视,随便泄漏,将会受到上天的厌弃。我迫切希望获得这种学术知识,并领会透彻,而后秘藏在金柜,不随便传扬。岐伯说:先明确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的人,后按照五色的不同加以区别,就容易知道25种人的形态了。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详尽地讲讲。岐伯道:一定要慎而又慎啊!就让我给你讲讲吧。形体与性情禀承木性的人,属于木音中的上角,这类人的形态特征是皮肤呈青色,像东方的苍帝一样,头小面长,肩背宽大,身躯挺直,手足小,有才智,好施心机,体力不强,经常被事务困扰。对时令季节的适应是,耐受春夏不耐秋冬,秋冬季节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生疾病。此类人,类属于足厥阴肝经,性格特征是修美而稳重,是禀受木气最全的人。另外还有四种禀受木气不全的人,分左右上下四种在木音中属于大危一类的人,在左上方,属于左足少阳经之上,其特征有柔退而畏缩不前的缺欠。在木音中属于左角一类的人,在右下方,属于右足少阳之下,其特征有过于随和顺从、唯唯诺诺的缺点。在木音中属于太角一类的人,在右上方,类属于右足少阳经之上,其特征是急功进利。在木音中属于判角一类的人,在左下方,类属左足少阳经之下,其特征是刚正而缺乏灵活。

在五行中属火,五音中属上徵的一类人,他们的外貌类似南方地域的人。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红,脊背宽,面颊瘦,头部小,肩背、大腿及腹部的肌肉丰满,发育均匀,手足细小,步履稳重,行走时肩背常常摇摆。这类人的气质特征是:做事有气魄,对事物的处理和领会很敏捷,对钱财看得较轻,但做事常缺少信用,顾虑重重,对事物善于观察和分析,喜爱漂亮,但性情急躁,这类人不易长寿,容易发生暴病而死亡。在对时令的适应方面,他们常能适应春夏温热的气候而不太适应秋冬寒冷的气候,因而在秋冬季节容易感受邪气而发生疾病。这种类型的人与手少阴心经相配,总的特点是讲求实效,这是禀受火气最全的人。在火型人之中,还有左、右、上、下四种禀受火气不全的人,他们是质徵型、少徵型、右徵型、质判型。质徵型人,配属于左手太阳经上,特点是比较轻浮,见识肤浅;少徵型人,配属于右手太阳经下,特点是性急善动而多疑;右徵型人,配属于右手太阳经上,特点是勇于进取而不甘落后;质判型人,配属于左手太阳经下,特点是乐观、少烦恼、怡然自得。

形体与性情禀承土性的人,属于土音中的上宫,宛如中央的黄帝,这类人的形态特征是黄色皮肤,大头圆脸,肩背丰满而健美,腰腹壮大,两腿健壮,手足小,肌肉丰满,身体各部发育匀称,步态轻盈而又稳健。性情安稳自若,沉着冷静,不骄不躁,助人为乐,不争逐权势,善于团结人。这种类型的人对时令的适应是,能耐秋冬的寒凉,不能耐春夏的温热,春夏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这一类型的人在土音中称为上宫,属于足太阴脾经,是禀受土气最全的人,性格特征是诚恳而忠厚。禀承土气不全者,也分为左右上下四种,左上方,土音中属于大宫,类属于左足阳明经之上,土气不足,这种人的特征是,过于柔顺。左下方,在土音中属于加宫者,类属左足阳明经之下,土气不足,其特征是神情欣喜快活。右上方,土音中类属于少宫者,属于右足阳睨经之上,土气不足,这类人的特征是,为人圆滑,左右逢源。右上方,土音中类属于左宫者,属于右足阳明经之下,土气不足,其特征是神情呆滞。

在五行中属金,五音中属上商的一类人,他们的外貌类似西方地域的人。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白,面方正,头颅小,肩背窄小,腹部狭小,手足细小,足跟厚实,行动轻快。这类人的气质特征是:禀性廉洁,做事性急,能静能动,适合做官。在对时令的适应方面,他们常能适应秋冬的寒冷气候而不能太适应春夏的温热气候,因而在春夏季节里容易感受邪气而发生疾病。这种类型的人与手太阴肺经相配。总的特点是坚强不屈,这是禀受金气最全的人。在金型人之中,还有左、右、上、下四种禀受金气不全的人,他们是商型、左商型、右商型、少商型。商型人,配属于左手阳明经上,特点是廉洁奉公;左商型人,配属于左手阳明经下,特点是洒脱无牵挂;

右商型人,配属于右手阳明经上,特点是能明辨是非;少商型人,配属于右手阳明经下,特点是庄重、威严。

形体与性情禀承水性的人,属于水音中的上羽,就像北方的黑帝。这类人的形态特征是皮肤黑,颜面凹凸不平,大头颅,脸庞宽广,肩小腹大,手足喜动,走路时身体摇摆晃动,腰背及臀尾部较长,对人的态度既不恭敬又不畏惧,善于欺诈,常因作恶而被杀身丧命。在对时令的适应上,耐秋冬的寒冷,不耐春夏的温热,春夏季节容易感受邪气而发病。在水音中称为上羽,属于足少阴肾经,是禀受水气最全的人,其特征是,人格卑下,邪恶奸诈。还有左右上下禀受水气不全的四种人,右上方,水音中属于太羽者,类属右足太阳经之上,水气不足,其性格特征是,心情经常郁闷不舒。右下方,水音中属于众羽者,类属右足太阳经之下,水气不足,其特征是,文静而又清高。左上方,水音中属于桎羽一类者,类属左足太阳经之上,水气不足,其特征是,安定而拘束。

以上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类形态的人,因禀赋不同又区分为二十五型。正因为他们的禀性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一般的人容易混淆而辨识不清。

黄帝道:有些人虽然具备了五形的体形特征,但其肤色却与相应的类型不吻合,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根据五行学说中的生克规律,如木形人表现为肤色黄,这是木克土,是体形的五行属性抑制了肤色的五行属性;如木形人表现出肤色白,这是金克木,是肤色的五行属性抑制了体形的五行属性,是属于形、色相克的反常现象,如果又碰上属于禁忌的年龄,再感受了病邪,就会发生疾病。如果治疗上再稍有疏忽,病情的发展就会非常严重,后果堪忧。相反,如果体形与肤色一致,那么就是正常的健康人。黄帝道:如果体形与肤色不一致、形色相克时,年龄的禁忌能够推算出来n-57岐伯说:凡是重大的年忌都适用于上述25种类型的人。重大年忌的计算常常从7岁开始算起,依次递加9年,为16岁、25岁、34岁、43岁、52岁、61岁,这些年龄都属于人的大忌之年。凡是遇到这些年份,都必须注意对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调护,否则很容易感受邪气而产生疾病。得病以后,如果再有疏忽大意,就会有生命之忧。所以,在这些年份不仅要谨慎地调护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还要避免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情,这些就是所说的年忌。

黄帝道:先生讲过手足三阳经脉循行在人体的上部和下部,那么经脉气血的盛衰,是怎样表现在形体上的呢?岐伯说:足阳明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上部的,气充血盛则两颊的胡须多而长,血少气多则两颊的胡须不长,气少血多则两颊的胡须稀少,气血俱少则两颊没有胡须,而且口角处皮肤的皱纹特别多。足阳明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下部的,气血充足则腹毛、阴毛密而长,甚至延续到胸部;血多气少则腹毛、阴毛密而短,只长到脐部。因其血多,所以足跟有力,走路时常爱抬高两足、大踏步走路;又因为足趾间的肌肉较少,气少,所以常感到足部寒冷。血少气多则下肢容易发生冻疮;血气俱少则腹毛、阴毛全无,即使有也是稀疏枯萎,还常发生两足痿软无力,手足冰冷或者痹证疼痛等症。

足少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上部的,气血充足则整个腮颊部的胡须浓密而长,血多气少则整个腮颊部的胡须浓密而短,血少气多则颊部的胡须稀少,血气俱少则腮颊部没有胡须,而且感受了寒湿邪气很容易产生痹证、骨节疼痛、爪甲干枯等症。足少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下部的,气血充盛则小腿的毫毛密而长,外踝部位的肌肉结实;血多少气则小腿的毫毛密而短,外踝部位的皮肤坚韧厚实;血少气多则小腿外侧的毫毛稀少,外踝的皮肤薄而软;血气俱少则小腿没有毫毛,外踝部位肌肉瘦削。

足太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上部的,血气充盛则眉毛密而长,有的眉毛中还夹有特别长的眉毛;血多气少则眉毛枯萎无华,而且颜面常有许多细小皱纹;血少气多则颜面多肉;气血调和则颜面柔润有光泽。足太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下部的,血气充盛则足跟肌肉丰满结实,跟骨强健;气少血多则足跟肌肉瘦削,甚至足跟没有肌肉;血气俱少则容易发生足部转筋、痉挛,足跟疼痛等症。

手阳明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上部的,血气充盛则嘴唇上面的胡须浓密而长,血少气多则嘴唇上面的胡须枯萎无光泽,血气俱少则嘴唇上面不长胡须。手阳明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下部的,血气充盛则腋毛浓密而有光泽,手掌鱼际部位的肌肉温暖;气血俱少则两手的肌肉瘦薄冰凉。

手少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上部的,血气充盛则眉毛又密又长,耳部滋润有光泽;血气俱少则耳轮枯萎,颜色晦暗没有光泽。手少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人体下部的,血气充盛则手部的肌肉结实丰满而温暖,气血俱少则手部肌肉消瘦而冰凉,气少血多则手部皮肉瘦薄而脉络显露。

手太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上部的,血气充盛则面部的胡须浓密,肌肉丰满而均匀;血气俱少则面部瘦削,色泽晦暗。手太阳经脉的盛衰表现在下部的,血气充盛则手掌肌肉丰满结实,血气俱少则手掌肌肉瘦薄而冰冷。

黄帝问道:这25种类型的人,在针刺治疗时,有一定的规则吗?岐伯回答说:

眉毛清秀美好,是足太阳经脉气血充盛。眉毛稀疏无华,是该经脉气血均少。人体肌肉丰满而润泽,是气血有余。肥胖而不润泽,是气有余而血不足。消瘦而不润泽的是气血均不足。根据人形体的外在表现和体内气血的有余与不足,便可见知疾病的虚实、病势的顺逆,这样就能做出恰当的治疗,不致贻误病机。

黄帝问:怎样去针刺三阴三阳经脉所患的病变呢?岐伯答道:切按人迎、寸IZl脉,以诊察阴阳气血盛衰的变化,再沿着经络循行的部位,审视有无聚结等气血滞涩不通的现象。若气血阻滞不通,一般是患痛痹之病,是阳气严重不足,气行不畅,导致血液凝滞,治当用针刺调补气机,使阳气运行至该部位,以温通其涩滞的气血,待气血通调后,才能停止治疗。若气血结聚在小的络脉而造成浅部瘀血,治当用针刺放血来开决疏通,气血即可运行。所以,凡上部病气有余的,应采取上病下取的取穴方法,引导病气下行。凡上部正气不足的,用推而扬之的针法,促使正气上行,使气血达到新的平衡。若气迟迟不至而没有针感,或是气行迟滞而中途滞留,应在滞留之处用针迅速刺治,以接引其气,使其运达病所。要先明确经脉的循行,才能正确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刺方法。若出现寒热交争的现象,应根据阴阳盛衰的不同情况,补其不足而泄其有余,调理气血达到平衡。若脉中虽有郁滞而尚未瘀结的,也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总之,必须首先熟悉25种人的不同外部特征、各部经脉上下气血的盛衰、以及内部的病理机制等具体情况,接下来针刺的各种方法和原则,也就能依此而定了。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原文”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钛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钛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徵与右徵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藏肾,色黑味咸,时冬。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铁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钛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日: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日: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l:7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日: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日: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1:2内荣故须不生。

黄帝日: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日: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日: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译文”

病人属于火音中的右徵和少徵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上部。病人属于金音中的左商和火音中的左徵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左侧手阳明大肠经的上部。病人属于火音中的少徵和土音中的大宫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左侧手阳明大肠经的上部。病人属于木音中的右角和大角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足少阳胆经的下部。病人属于火音中的大徵和少徵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左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上部。病人属于水音中的众羽和少羽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部。病人属于金音中的少商和右商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下部。病人属于水音中的桎羽和众羽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部。病人属于土音中的少宫和大宫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足阳明胃经的下部。病人属于木音中的判角和少角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足少阳胆经的下部。病人属于金音中的商和上商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右侧足阳明胃经的下部。病人属于金音中的商和木音中的上角那一类,就应当调治其左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部。

上徵与右徵同属火音之人,在五谷中为麦,在五畜中为羊,在五果中为杏,在经脉中为手少阴经,在五脏中为心脏,在五色中为赤色,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时中为夏季。上羽与大羽同属水音之人,在五谷中为大豆,在五畜中为猪,在五果中为栗,在经脉中为足少阴经,在五脏中为肾脏,在五色中为黑色,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时中为冬季。上宫与大宫同属土音之人,在五谷中为稷,在五畜中为牛,在五果中为枣,在经脉中为足太阴经,在五脏中为脾脏,在五色中为黄色,在五味中为甜味,在五时中为长夏。上商与右商同属金音之人,在五谷中为黍,在五畜中为鸡,在五果中为桃,在经脉中为手太阴经,在五脏中为肺脏,在五色中为白色,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时中为秋季。上角与大角同属木音之人,在五谷中为麻,在五畜中为犬,在五果中为李,在经脉中为足厥阴经,在五脏中为肝脏,在五色中为青色,在五味中为酸味,在五时中为春季。

属于土音中的大宫和木音中的上角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右侧足阳明胃经的上部。属于木音中的左角与大角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左侧足阳明胃经的上部。属于水音中的大羽与少羽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右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部。

属于金音中的左商与右商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左侧手阳明大肠经的上部。属于土音中的加宫与大宫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左侧足少阳胆经的上部。属于火音中的质判与土音中的大宫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左侧手太阳小肠经的下部。

属于木音中的判角与大角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左侧足少阳胆经的下部。属于水音中的大羽与木音中的大角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右侧足太阳膀胱经的上部。

属于木音中的大角与土音中的大宫一类的人患病,都应治其右侧足少阳胆经的上部。

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属于火音的五个不同类型。右角、角、上角、大角、判角,属于木音的五个不同类型。右商、少商、钛商、上商、左商,属于金音的五个不同类型。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属于土音的五个不同类型。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属于水音的五个不同类型。

黄帝问:女性不长胡须,是没有血气的缘故吗?岐伯答道: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沿脊背里侧向上循行,是经脉和络脉气血汇聚的场所。循行外部表浅部位者,循腹部上行,在咽喉部交会,其中的一个分支,别出咽喉,环IZl、唇循行。血气充盛则肌肤得到气血温煦和濡养而肌肉丰满,皮肤润泽,只有营血亢盛且渗灌到皮肤中,毫毛才会生长。但是,女性的生理特点是气有余而血不足,因为每月都有月经排出体外,冲任之脉的血气,不足以营养口唇周围,所以女性不生胡须。

黄帝又问道:男性中有人损伤了阴器,造成阳痿而不能勃起,丧失了性功能,但他的胡须仍然继续生长是什么原因呢?而宦官的胡须因受阉割便不再生长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宦官受阉割是将睾丸切除,伤及冲脉而使冲脉之血外泄,伤口愈合后皮肤干结,导致冲任二脉血液不能正常循行。口唇周围得不到血液荣养,所以不再生胡须。黄帝问:有人是天阉,宗筋没受外伤,也不像女性那样定期排出月经,但是也不长胡须,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这属于先天性生理缺陷,这类人冲脉和任脉都不充盛,阴茎和睾丸发育也不健全、宗筋无势,虽然有气,而血不足,不能上行荣养口唇四周,所以也不能生长胡须。

黄帝说:讲得太好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能通晓万事万物,就像日月的光芒,立其竿就能见其影,擂鼓作响,听到声音就能知道它的形状,由此可以知彼,除你之外,谁还精通这些事理呢?所以有才智的人,看到他人容颜和气色的变化,便知道体内气血的盛衰。如面色黄赤,便知体内气血有热。出现青白色,就是气血有寒。

黑色,是多血少气。眉目清秀是太阳经多血。须髯很长是少阳经多血。胡须美好是阳明经多血。上述是一般规律。人体内各经脉气血的一般情况是太阳经通常是多血少气,少阳经一般是多气少血,阳明经多血多气,厥阴经多气少血,少阴经多血少气,太阴经也常是多血少气。这是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日: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淡,不可胜数。

黄帝日: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支,则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淡,不可胜论。

黄帝日: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日: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漠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膜腆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日: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日: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日:其成积奈何?岐伯日:厥气生足愧,悦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膜胀,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日: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日: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日: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日: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5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译文”

黄帝向岐伯问道:各种疾病在开始发生的时候,都发生于感受了外界的风、雨、寒、暑、水湿之邪,或是内伤了喜、怒等过激的情志变化。喜、怒等情志没有节制,就会损伤人体的内脏;风雨外邪入侵,就会伤害人体的上部;水湿外邪入侵,就会伤害人体的下部。伤于人体上、下、内三部的邪气,伤害人体部位为什么不同?我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由于伤人三部的邪气的性质各不相同,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先起于内,有的先起于外,请让我讲讲它一般的规律。喜怒等情志过激就会伤害人体的五脏,而五脏属阴在内,病便先起于里;水湿之邪乘虚侵犯人体的下部,病便先从下部开始;风雨之邪乘虚侵犯人体的上部,病便先从上部开始。这就疾病刚开始发生时的三个部位,但当这些邪气在体内发展,到了猖厥泛滥,到处播散时,所引起的病变,就数也数不清了。

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所以疾病的产生,首先是身体虚弱,又感受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种因素相结合,才会产生疾病。一般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若身体强壮,肌肉坚实,四时之气也正常,就不容易发生疾病。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气候是否正常,以及身体素质是否强壮,即人体正气不足而邪气盛,就会发生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不同性质侵袭人体的一定部位,再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而确定其名称。

人体从纵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从横向层次划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三部。所以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先从最表层的皮肤开始,若皮肤不能收敛致密,腠理就会开泄,邪气趁机从毛孔而入,若逐渐向深处侵犯,一般会出现恶寒战傈,毫毛悚然竖起,皮肤也会出现束紧疼痛的感觉。若邪气滞留不除,就会渐渐传到络脉,邪气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若病邪得不到解除而滞留在经脉,不时会出现刹那间的颤抖和惊悸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人并潜伏在腧脉,其在腧脉时,足太阳经的六经俞穴受病,六经之气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四肢关节因而疼痛,腰脊也强痛不适。若邪气滞留不祛,则传人脊内的冲脉,冲脉受犯,就会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若邪气滞留不能祛除,会进一步深入并藏伏在肠胃,邪在肠胃会出现肠鸣腹胀等症状。寒邪亢盛,则泄泻完谷不化;热邪亢盛,则湿热下利或大便如糜而肛门灼热。如果邪气滞留尚不能祛除,传到肠胃之外半表半里的募原,留著于血脉之中,邪气就会与气血相互凝结,久则聚结为积块。总之,邪气侵犯人体后,或留在小的孙络、或留在络脉、或留在经脉,或留在腧脉,或留在伏冲之脉,或留存膂筋,或留在肠胃外的募原,上连缓筋,邪气浸淫泛滥人体各个组织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难以言尽。

黄帝道:很想听听积证形成的全部原由。岐伯说:如果邪气留滞在孙络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块可以上下往来移动,这是因为积块聚积在孙络,而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约束积块使之固定不动,所以积块能在肠胃之间往来移动;若有水液渗注肠间,往来冲激流荡,就会听到濯濯的水声;若再有寒邪凝滞,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如雷,并时时出现刀割样的剧烈绞痛。如果邪气留滞在阳明经脉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块位于脐的两旁,吃饱后积块明显增大,饥饿时积块明显变小。如果邪气留滞在缓筋而形成积证,特点与阳明经脉之积相似,吃饱后就会疼痛,饥饿时反觉舒服。如果邪气留滞在肠胃之外的脂膜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块疼痛,牵扯到外面的足阳明之筋,吃饱后疼痛消失,饥饿时又觉得疼痛。如果邪气留滞在伏冲之脉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用手触按积块有搏动感觉,手离开则觉得有热气向下窜至两大腿的内侧,好像开水浇灌一样。如果邪气留滞在膂筋而形成积证,特点是积饥饿时可以发现积块,吃饱后则积块看不见,这种积块是触摸不到的。如果邪气留滞在输脉而形成积证,可使血脉阻塞不通,津液也不能上下输布,因而出现孔窍干燥阻塞。

以上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深入到内部,从上部发展到下部时所表现出来的病证。

黄帝道: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完全形成的情况是怎样的?歧伯说:积证在开始发生时,是因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气上逆,气血凝滞,日积月累而形成积块。黄帝道:积证完全形成的病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寒气从足部上逆,首先会出现足部痰痛、活动不便,进而发生小腿部寒冷如冰、血脉瘀滞,于是寒气上逆侵犯到肠胃。寒邪入侵肠胃,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从而迫使肠外的津液凝结而不得布散,l7t积月累,逐渐形成积证。或因突然暴饮暴食,致使肠胃胀满,再加上起居没有规律,或用力过度,就会使脉络受到损伤。如果损伤的是上部或体表的脉络,血液就会从上或从外溢出,而出现鼻腔、牙龈出血;如果损伤的是下部或肠胃的脉络,血液就会渗溢到肠道,而出现大便下血;如果损伤的是肠外的脉络,血液就会溢到肠外,正好肠外有寒邪留滞,肠外的津液与外溢之血液就会相互凝结而不消散,日积月累,终成积证。或因突然外感寒邪,加上内有忧愁恼怒等七情所伤,就会使气机上逆,从而使手足六经的输穴阻滞不通,阳气不得运行,既可使血液失于温运而凝结积聚,包裹在一起而不得消散;又可使津液得不到输布而停滞为痰,痰气凝结,日积月累,都可以形成积证。

黄帝问:那些“病生于阴”的致病因素又有哪些呢?岐伯答道:忧愁思虑过度则伤心,在寒饮寒食的基础上又感受风寒之邪,双重的寒邪损伤肺脏。忿恨恼怒过度则肝脏受伤。酒醉后行房事,汗出又受风,则脾脏受伤。用力过度,或行房事而大汗淋漓如同刚刚出浴,就容易损伤肾脏。上述就是内外三部发生疾病的一般规律。

黄帝说:说得好。怎样治疗呢?岐伯答道,审察疼痛的特点和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之所在,根据其虚实和各种证候表现,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同时不要违背四时气候和脏腑的关系,这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行针第六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日: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日: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日:

重阳之人,熵熵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日: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日: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岐伯日: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日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日: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日: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日: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日: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日: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译文”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的用法之后,在给百姓针刺治病时,却发现百姓的血气盛衰各不相同,也就有不同的针刺反应。有的神气易于激动,在进针之前,似乎就有得气的感觉;有的刚刚进针就有得气的感觉;有的则在出针之后才有得气的感觉;有的则要几次进针才有得气的感觉;有的进针后还会出现气逆、晕针等不良反应;有的进针多次后病情反而加重。以上这六种情况,表现各自不相同,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阳气偏旺的人,他的神气容易激动,所以针刺时很快就会产生得气的感觉。黄帝道:什么样的人算是阳气偏旺的人呢?岐伯说:阳气偏旺的人,阳气炽热如火,快言快语,办事风风火火,举手掷足干净利落。这种人心肺的阳气有余,阳气滑利亢盛而发散,针刺时神气易于激动,所以在进针之前似乎就有得气的感觉。黄帝道:有些阳气偏旺的人,神气却难以激动,又为什么呢?

岐伯说:因为这种人的阴气同样是偏盛的。黄帝道:怎么知道这种人的阴气也偏盛呢?岐伯说:阳气偏旺的人,心情愉悦,多喜易乐;而阴气同时偏盛的人,容易忿怒,爱发脾气,但发怒之后,也容易缓解,平静下来,所以说是阴气也偏盛。由于这种人的阴阳互不协调配合,所以神气不易激动,针刺得气的感觉也就难以先行产生。

黄帝问:有的患者对针刺很敏感,下针后很快得气,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道:这是因为人的阴阳均衡协调,气血濡润和畅,所以进针以后就很快出现得气的反应。黄帝又问:有的人在起针以后,才出现反应,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因为这种人多阴而少阳,阴的性质主沉降,阳的性质主升浮,阴偏盛则沉潜敛藏占优势,所以针刺时反应迟缓,当出针以后,阳气随其针而上浮,才出现反应。

黄帝问经过几次针刺治疗才出现反应,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道:这是因为这种人多阴而少阳,其气机沉潜至深,反应低下而气难至,对针刺极不敏感,所以通过几次针刺后才出现反应。

黄帝问:有的人刚刚进针即出现气逆晕针的不良反应,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道:进针后出现气逆晕针的不良反应,还有经过多次针刺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恶化者,并不是患者的体质阴阳偏盛偏衰,以及气机的升浮沉降造成的,都是因为医生本身技术不高明,是治疗上的失误,与患者的形气体质无关。

上膈第六十八“原文”

黄帝日: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啐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日: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日:刺之奈何?岐伯日: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渍。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儋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译文”

黄帝道:因气机郁滞在上部,导致进食梗阻,刚刚食入就马上吐出的“上膈”病,我已经知道了。但因蛔虫积聚梗阻于下部,致使食物人胃以后,间隔24小时才吐出的“下膈”病,我还不太明白,希望您能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由于情志变化异常,饮食没加节制,寒温没有注意,使寒湿下流肠中,肠中必然寒冷,蛔虫避寒就暖而上窜,积聚于胃脘的下部,下脘堵塞不通,肠胃就会扩张脾胃阳气失于温运,寒冷之邪更加会留滞不散。当人进食的时候,蛔虫嗅到食味而向上索食。于是,下脘空虚,邪气乘虚侵入,积聚不散,留滞日久而形成内痈。内痈形成后,必然管腔狭窄,下脘不通,以致食后一个周时,仍然会吐出来。至于内痈,如果长在下脘之内的,疼痛的部位就较深;如果长在下脘之外的,疼痛的部位就较浅,而且长痈部位的皮肤发烫。

黄帝道:该如何运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用手轻轻触按长痈的部位,仔细观察病人的表现,然后灵活施用针刺。一般是先浅刺痈的四周,稍后逐渐深刺,然后退针,继而又深刺,如此反复进行,但不宜超过三个来回。应根据病位浅深来决定是浅刺还是深刺。针刺完毕后,一定要给予热熨疗法,要使热气透达于内,以助阳气日渐温通,邪气就会逐渐消退,再大的痈肿也会随之溃散。还要配合适当的护理,不要违犯各种治疗上的禁忌,嘱病人要调畅情志、节制饮食、注意冷暖、劳逸适度,以消除再伤内脏的致病因素,从而使真气得以充盛,胃肠之气得到恢复。最后可服用咸苦之类的药物,一则润下软坚,二则温养肠胃。只要胃肠气机通降,食物消化下行,病就容易好,就不会再发生食人周时而呕吐,也不会生长内痈了。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日: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日: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闺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日:刺之奈何?岐伯日: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译文”

黄帝问少师道:有人由于突然忧郁或愤怒,引起张El说话但不能发音,是人体内哪一条通道阻塞了,又是哪种气机障碍而使气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希望听一听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说:咽部下通于胃,是受纳水谷的必经之路。喉咙下通于肺,是气息呼吸出入的道路。会厌在咽部和喉咙之间,能够开启和闭合,是声音发出的门户。口唇的开张和闭合,犹如开启言语声音的两扇门。舌体上下前后运动,是言语声音的枢机。悬雍垂,是发音成声的关键所在。颃颡又称后鼻道,声音气流一部分由此通过,协助发声。横骨因舌骨横于舌根而得名,受意识支配,是控制舌体运动的组织。所以,鼻腔涕液流而不能收摄,则颃颡闭塞不通,分气失职,多伴有鼻塞声重。会厌薄小的人一般呼吸畅快,开合流利,所以语言流畅;若会厌厚大,开合就不利,气体出入迟缓,所以说话滞涩或者口吃不畅。如果人突然失音,是因为会厌感受了风寒之邪,气道不利,会厌启闭失权,气机不畅,发声器官功能失调,就形成了所谓的失音证。

黄帝问:如何用针刺治疗失音证呢?岐伯答道:足少阴肾的经脉,从足部上行,一直联结到舌根部,并联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针刺治疗时,应当取足少阴肾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用泻法重复两次,放血泻其邪气,浊邪才能排除。足少阴肾经在会厌的络脉,同任脉相联结,再取任脉的天突穴进行刺治,会厌便能恢复开合,发声即可恢复正常。

寒热第七十“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日: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日:鼠瘘之本,皆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i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日:去之奈何?岐伯日: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日: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日: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长在颈部或腋下的,并伴有发冷发热的瘰疬病,都是些什么邪气引起的呢?岐伯说:这都是鼠瘘病的寒热邪毒之气,留滞在经脉中,日久不能消除所致的。黄帝道:怎样才能把它去掉呢?岐伯说:鼠瘘病的病根在内脏,它的症状反应却在颈部或腋窝。如果毒气仅仅伤害浅表的脉络,还未内伤肌肉,也没有脓血外流的话,就容易消除。黄帝道:该怎样治疗呢?岐伯答说:应该从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人手,把毒邪从内脏引出来。只要毒邪消散了,发冷发热就会彻底消失。

要察清病变究竟发生在何脏何经,然后据脏施治,循经取穴,正确治疗。用针时,宜缓慢进针或出针,就可以消除瘰疬。如果瘰疬很小,形如麦粒那么大的,针刺l次就会见效,连针3次就可痊愈。黄帝道:怎样判断病人的生死预后呢?岐伯说:把病人的眼皮翻开来看看,如果白睛上有红色血丝从上向下贯瞳孑L的,就说明病情很重,预后不好。如果出现1根血丝的,1年左右后死亡;出现1根半血丝的,l年半左右死亡;出现2根血丝的,2年左右死亡;出现2根半血丝的,2年半左右死亡;出现3根血丝的,3年左右死亡。如果出现血丝,但并没有向下贯穿瞳孔的,说明病情不是很严重,还可以医治。

邪客第七十一“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日: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日: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傈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日:善。治之奈何?伯高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日: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日: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日:愿闻人之支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日:天圆地方,人头园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支;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荬,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开腠理,奈何?

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其方。岐伯日: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牖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日: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日: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日: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日: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l黄帝日: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日: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日: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浃,真气得居。

黄帝日:扦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日: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日: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日:以候五藏。黄帝日:候之奈何?岐伯日: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胴。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

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孪也。

“译文”

黄帝问伯高道:邪气侵袭人体,有时令人不能闭目安眠,为什么呢?伯高回答说:食物进入胃中,通过消化吸收后,宗气聚于上焦,津液出于中焦,糟粕由下焦排出体外,即进人体内的食物共有三条走向。上焦的宗气积聚在胸中,上出于喉咙,贯通心肺而行呼吸之气。中焦化生营气,分泌津液,渗注于脉中而化为血液。在外可以荣养四肢,向内灌注于五脏六腑,营运周身与昼夜的时间相应。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流动迅猛滑利,首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中。白天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运行于人体的阳分,夜间常以足少阴肾经为起点运行于阴分,不停地运行于周身,若有厥逆之气滞留五脏六腑,则迫使卫气只能在阳分运行而不得人于阴分。

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在表的阳气就偏胜,使阳_足;}脉气充满。卫气不能人于阴分则阴虚,所以导致失眠。

. 黄帝说:讲得很好,该怎样治疗呢?伯高回答说:首先用针刺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使阴阳相互协调,疏通营卫运行的道路,消除引起营卫逆乱的邪气。然后再服用半夏汤一剂,通调阴阳经气,便可立即安卧入睡。黄帝说:讲得好,这种针药并用的治法,真好像决开水道,清除瘀塞一样,使经络通畅,阴阳调和。希望把半夏汤的组成、制法和服用方法告诉我。伯高回答说:半夏汤,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先煮此水,用杓扬之千万遍,然后沉淀澄清,取上面的清水五升,用芦苇做燃料再煮之,水沸后,放人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继续用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即成。每次服用一小杯,每日服用3次,逐次稍微加量,以见效为度。若病是新发的,服药后很快就能入睡,出汗后病就痊愈了。病程较长的,须服3剂才能痊愈。

黄帝问伯高道:很想听听人的形体肢节是怎样与天地自然的现象相呼应的?

伯高回答说:天空是圆的,地面是方的,人体的头是圆的,足是方的,与此相应。天空有太阳和月亮,人体的头部有两个眼睛。地面划分为九大区域,人体分布有九个孔窍。天空会刮风下雨,人体会喜怒哀乐。天空能雷鸣闪电,人能语言发声。自然界有四季变化,人体有上下四肢。自然界有五种音阶,人体有5个脏。自然界有6种音律,人体有6个腑。自然界有冬冷夏热,人体有怕寒怕热。日子有10个天干,人体有i0个手指。时间有12个时辰,人体有10个足趾,男的再加上阴茎、阴囊共12个以相符合,女子虽然相差2个,却能受孕怀胎。自然界有阴阳相合,人类有夫妻相配。l年有365天,人体有365个骨节。地面有高耸的山脉,人体有高凸的肩膝。地面有深深的狭谷,人体有凹陷的腋窝、胭窝。地面有l2条大江河,人体有l2条大经脉。地面有泉水流通,人体有卫气运行;地面上有杂草,人体表有毫毛。自然界有白昼与黑夜的更替,人类有起行和睡卧的规律。天空有星星排列,人体有牙齿并立。地面有小的山头,人体有小的骨节。地面有耸立的山石,人体有凸突的骨头。地面有树木成林,人体有筋膜密布。地面有人口聚居的城镇,人体有肌肉丰隆的部位。l年有l2个月,人体有l2个关节。地面有四季都不生草木的,人类有终身都不育子女的。这就是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呼应的现象。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持针的方法和进针的原理,以及用手指拉展皮肤而使腠理开泄的手法,还有经脉的屈折迂回,出入会合的部位,在经气流注的过程中,从哪里出,到哪里止,在哪里缓慢,哪里又疾急,到哪里而入,又是在哪里进入六腑的腧穴而通贯于全身呢?所有这些经脉循序运行的情况,我都希望得到了解。另外,在经脉的经别分出的地方?阳经是怎样以腧穴分出而进入阴经,阴经又是怎样由腧穴分出而进入阳经的呢?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路径沟通的呢?希望你能详尽地说明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你所提的问题,针法的要理全在其中了。黄帝说:

请你具体地讲讲吧。岐伯讲道:手太阴肺的经脉,出于大指的指端,然后向内侧弯曲,沿着大指内侧的赤白肉际到大指本节后的太渊穴,经气汇合于此并形成寸VI脉,再屈折向外上行于本节下,向内屈行与各阴脉络合在鱼际部位。由于几条阴经都会合于此,所以其脉气充盈滑利。手太阴肺经伏行于大指本节后的腕骨,再屈折向外,浮出于寸Vl部,循于臂曲侧外缘上行,到肘内侧而进入肘关节的大筋之下,又向内屈折上行,通过上臂膈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向内屈行进入肺中。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由手至胸逆行屈折出入的顺序。

手厥阴心包经,出于中指指尖,内屈沿中指内侧上行,流注于掌中的劳宫穴,然后伏行于尺骨和桶骨之间再向外屈折出行于两筋之间的骨肉交界处,它的脉气流动滑利,离开腕部上行2寸后,向外屈折出行于两筋之间,上至肘内侧,进2.1J,筋之下,流注于尺骨和桡骨在肘关节的会合处,再沿臂上行人于胸中,内联于心脏。

黄帝道:手少阴经脉唯独没有腧穴,这是为什么?岐伯说:手少阴,属于心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最高的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的场所。心的脏气充盛坚固,邪气不能侵入;一旦邪气侵入,就会伤害心脏,心脏受伤神气就会耗散而人就会死亡。心包络是心脏的包膜,能保护心脏,代替受邪。各种邪气侵犯心脏,实际上都侵犯在心包络上,而心包络的经脉是手厥阴经,只要针刺该经的腧穴,就能够治疗心脏的病变。因此,手少阴心经便没有必要存在腧穴了。

黄帝道:手少阴心经唯独没有腧穴,难道它就不会发生疾病吗?岐伯说:每一条经脉都有所属的脏或腑,经脉循行在外,脏腑位居在内。心的脏气充盛,邪气不能侵入,不会发生病变;但邪气可以侵犯它在外的经脉,使手少阴经发生病变。所以只取它本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就行了。其余有关经脉出入屈折的循行,运行速度的快与慢,都与手太阴经、心主之脉二脉的情况相似。总之,治疗应根据各经经气的虚实缓急,而选取本经的腧穴,邪气猖盛的用泻法,正气虚衰的用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邪气得除,真气坚固,也符合自然规律。

黄帝问: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首先应明确十二经脉的起止和皮肤的寒热,以及脉象的盛衰滑涩,然后决定是否运用针刺的方法。如脉滑而有力,是病势正在发展的征象。脉细无力,是久病气虚。脉大而涩,是气血不通的痛痹。若表里俱伤,气血都已衰竭,寸口脉和人迎脉气势表现大体一致,比较难治,不宜针刺。凡是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是病邪没有消退,不要停止治疗;发热消退,说明邪气消除,病趋痊愈。同时,通过诊察尺肤肌肉的坚实与脆弱,皮肤的滑涩与寒温、燥湿等情况,以及观察两目的五色,可以分辨五脏的病变,判断疾病的预后。观察血络所呈现的不同色泽,便能推断是寒热、痛痹等证。

黄帝说: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取舍,我还不能详细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岐伯答道:持针的规律,首先要端正态度,心情安静,聚精会神,察明疾病的虚实,然后确定施行缓、急、补、泻的手法。用左手标示骨骼肌肉的位置,右手循穴进针,进针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针被肌肉裹住而发生弯针、滞针的不良后果。施行泻法时,必须针体垂直下针,施行补法,出针时必须用手按压针孔,以使其闭合,在针刺过程中还应采用提、插、捻、转等辅助行针方法,以导引正气,消散邪气,真气自然就固守体内了。

黄帝问:拉展皮肤使腠理开泄的刺法如何操作呢?岐伯答道:用手按在分肉间的穴位上,从穴位的皮肤上进针,轻微地用力,慢慢地垂立进针,这种刺皮而不伤肉的针法,恰好使神气不散乱而又能达到开泄腠理、排除病邪的效果。

黄帝问岐伯道:人体有八虚,各自能诊察什么病变呢?岐伯答说:能够诊察五脏的病变。黄帝道:如何诊察呢?岐伯说:肺和心感受了邪气,邪气会流注到左右两个肘部;肝感受了邪气,邪气会流注到左右两个腋窝;脾感受了邪气,邪气会流注到左右两个胯部;肾感受了邪气,邪气会流注到左右两个胭窝。两肘、两腋、两髀、两胭这八个部位,叫做八虚,都是关节运动的枢纽,真气流经之处,血络通行之地,因此容不得邪气和瘀血的留滞。一旦邪气和瘀血留滞,就会损伤经络筋骨,关节就不能灵活屈伸,所以会发生拘急痉挛、屈伸不利等病症。

通天第七十二“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日: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l:1弗能编明也。

黄帝日: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日: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日: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谩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日: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日: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日: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日: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黄帝日: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日:太阴之人,其状黠黠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胭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硷,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胭,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颗颗然,愉愉然,璇璇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译文”

黄帝问少师道:我听说人有阴、阳的不同类型,什么样的人称为阴性的人,什么样的人称为阳性的人?少师回答说: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归属,都离不开五行,人也不例外。人不仅仅分为阴和阳两种类型,这只是概略地谈谈罢了,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将它叙述清楚。

黄帝说:希望你能把其中的大意简略地讲给我听听,比方说其中的贤人和圣人,才智是超群的,他们的禀赋是否阴阳均衡,行为也不偏不倚呢?少师回答说:人大致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这5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形态不同,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也各不相同。

黄帝问:关于5种类型的人的不同点,能讲给我听听吗?少师答道:太阴类的人,内心贪婪而不仁义,表面谦卑而内心险恶,好得而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这是太阴之人的特征。

少阴型的人喜欢贪图小利,暗藏贼心而生性嫉妒,看到别人有损失,好像自己受益而幸灾乐祸,好伤害别人,看到别人有了荣誉,自己就感到愤怒,心怀忌恨而从不感恩报德,这就是少阴类型人的特征。

太阳类型的人,平时处处好表现自己,洋洋自得,喜欢讲大话,却没有能力去做,好高鹜远,做事不顾后果,而自以为是,即使事情失败了也不后悔,这就是太阳、类型人的特征。少阳类型的人,做事精细审慎,自尊虚荣,有点小官职便沾沾自喜,好自我宣扬,善于对外交际,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这就是少阳类型人的特征。

阴阳和平的人,心中坦荡而不患得患失,清心寡欲而不过分欣喜,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常以理服人而不采用压制的手段整治别人,具有非常好的组织管理才能,这是阴阳和平类型人的特征。古代善于应用针刺艾灸治病的人,便是根据人的这五种类型特征分别施治的,即阴阳偏盛的用泻法,阴阳偏虚的用补法。

古代善于运用针刺、艾灸治病的医生,就是根据五种人的不同形态分别进行治疗的,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衰的用补法。

黄帝道:如何治疗五种不同形态的人呢?少师说:太阴型的人,体质属多阴而无阳,他的阴血稠浊,卫气运行涩滞不畅,阴阳不相协调,筋脉松弛而皮肤较厚。治疗时,如果不迅速泻其偏盛之阴气,病情就不能得到改善。

少阴型的人,体质属阴多而少阳,胃较小而肠较大,六腑之间不相协调。胃小,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就微小;肠大,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就盛大。这种人阴血容易脱失而阳气容易衰败,所以,必须详细审察阴血与阳气的盛衰,正确调治。

太阳型的人,体质属多阳而少阴,对此,必须小心谨慎地调治。不能再耗伤其阴,以防虚脱;只可清泻其阳,但也不能太过,以防虚脱而会发生狂乱;如果阴阳都发生虚脱,就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少阳型的人,体质属多阳而少阴,多阳络脉就大,少阴经脉就小,阴血行经而在内,阳气行络而在外。治疗时,应补不足之阴经,泻有余之阳络,如果只泻阳络,就会使阳气迅速虚脱,中气不足,疾病就治不好了。

阴阳和平型的人,体质属阴阳平衡协调,血脉调和。诊病时,应谨慎地诊察其阴阳有无平衡失调,正气有无亏虚,邪气有无滞留,还要观察面部的神情表现,以判断是邪气有余,还是正气不足。治疗时,邪气猖盛的用泻法,正气虚衰的用补法,邪气不太猖盛而正气又不太虚衰的,就从所病的经脉治疗。

以上的调理阴阳治法,就是根据五种人的不同形态来决定的。

黄帝问:上述5种类型的人,若素不相识,初一见面,不了解他的行为,又凭什么进行辨别呢?少师回答说:一般人不具备这五种类型的特征,所以“阴阳二十五人”不包括在5种类型的人之中。因为五态之人是具有代表性的比较典型的五种类型,他们和一般人是不相同的。

黄帝问:如何辨别五种类型的人呢?少师回答说:太阴之人,面色阴沉黑暗,装做谦虚,身体虽高大,却卑躬屈膝,点头哈腰,故作姿态,这是太阴之人的表现。

少阴之人,外貌状似清高,但行动鬼祟,深藏害人之心,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向前俯身,这是少阴之人的形态。太阳型的人,昂首挺胸,挺膝腆腹,洋洋自得,显得高傲自负,枉自尊大,这是太阳之人的形态。

少阳型的人,在站立时习惯于把头高昂,行走时惯于摇摆身体,常常双手反挽于背后,这是少阳之人的形态。

阴阳和平的人,外貌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性格温和,善于适应环境,态度严肃,品行端正,待人和蔼,目光慈祥,作风光明磊落,举止适度,处事有条理,大家称之为有德行的人。这是阴阳和平之人的形态。

官能第七十三“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日: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支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俞徐痰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日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舅嚣。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日:《针论》日: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日: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日: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日: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您谈九针的内容已经很多次了,多得数不清楚次数。我仔细推敲其中的道理,并进行归纳,它已经成为一套系统的理论。现在我读出来,先生听后,如果发现理论上有错误,请直言告诉我,并帮我加以改以使这一理论正确无误,永远流传而不贻误后世。当然要遇到适合学医的人才传给他,不适合学医的人就不传给他。岐伯叩头再拜后说:请让我洗耳恭听您读这些神圣的针刺理论吧。

黄帝道:用针治病的道理,必须知晓形体脏气升降出入的部位左右上下之所在,阴经阳经的循行是在表还是在里,十二经脉的气血是多还是少,经脉之气是顺行还是逆行,以及血气出入交会的腧穴在哪里。这样,才能实施正确的治疗,而不会发生攻伐上的错误。知道解开绳结的道理,就会明白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和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明白与四海相通连的经脉,就能审察疾病发生在哪个脏腑、哪个部位,以及病是属寒、热的实证,还是虚证。治疗时,要根据经脉荥穴、腧穴的部位选穴,谨慎地调理气机;还要明白经脉与左右支络在何处相交会。这些统统要知道。对阴阳失调、寒热交争的病证,要调和它;对虚实相似的病证,首先应将其辨别清楚,然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对左右阴阳失调的病证,当用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缪刺法;还要明白经脉之气是逆行还是顺行,以测知治疗的难易与可治不可治。阴阳恢复不偏不倚的恢复之时,就是疾病痊愈之时。只要审查清楚了疾病的发生、标本、寒热性质、邪气所在的部位,针刺就永远不会发生差错。若再掌握了九针的刺治原理和方法,针刺的学问就全面了。

要明确手足十二经的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的功能,便可以根据虚实的病情施以疾徐的针法,经气的往来运行、屈曲伸展,出表人里都有一定的规律。说到人体的阴、阳两方面,也是和五行相合的。五脏六腑合于天地阴阳五行,五脏贮藏精气,六腑传化水谷,四季八节之风,都有阴阳之分。人身的面部,也分属阴阳五行,与脏腑相合,并集中反映在称为明堂的鼻部,根据其在各部显现出不同的色泽,可作为测候五脏六腑内在变化的标志。如观察其疼痛的部位,结合在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现的颜色,就可以知道疾病的属寒属温,以及哪条经脉有病。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可以知道患者的痛苦所在,以及疾病的阴阳虚实。膈上为心肺所居,膈下为肝脾肾所居,审察膈的上下,可以知病气所在的脏器。先明确经脉循行的规律,然后才能进针,依据病情,正确选择穴位。若正气不足的,用针宜少而进针要慢,进到一定深度,久留其针以待正气恢复。若在上部出现大热,当用推热下行的方法,使其下和于阴。若病邪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应把上逆的热邪导引驱除。疾病复杂的,治疗时要分先后,一般先病的应当先治。剧烈寒邪在表的应当留针以补阳,助阳以胜寒如寒邪入里的,宜取合穴使寒邪泻出。凡病有不宜应用针刺的,可用艾灸法。上部气不足的,可以采用”推而扬之”的方法,使其气充盛;下部气不足的,可以”积而从之”的方法留针随气以充实其下;阴阳两虚的,可以用艾灸治疗。若因厥逆而寒象严重的,过于膝部并且骨侧肌肉下陷的,要用艾灸足三里穴。又如阴络所分布的部位,有寒邪侵袭而留滞在里,或寒邪由络脉深入到内脏,就当采用”推而行之”的方法祛寒散邪。如果寒邪凝结、经脉下陷的,当用艾灸治疗,以驱散寒邪;如果络脉因寒邪聚结而坚紧的,同样采用艾灸治疗;如果疼痛不知确切部位,应当取阳趼脉所通过的申脉穴和阴跻脉所通过的照海穴,不过,男子以阳跻为经,女子以阴跻为经,倘若男子误用阴趼,女子误用阳趼,则作用适得其反,这是高明的针灸大夫所禁忌的。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用针的理法就完备了。

用针刺治病之事有它一定的法则。同时,还要上观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下知四季八节的寒暑更替,从而避免奇邪的侵害,还要告诉人们,随时注意预防虚邪和实邪的伤害。如果受到与季节不符的气候变化,或被不正之邪所伤,而医生既不知晓这些变化,又不能及时正确救治,病情就会加重。所以说,必须知道天时的变化规律和宜忌内容,才可以谈论针刺技术。效法古人的经验,应验证于现今的实际。

只有仔细观察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细微玄渺难见的蛛丝蚂迹变化,才能通晓变化纷繁无穷的疾病。医术拙劣的医生是看不到这些的,而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十分重视它。如果了解不到病情细微的表现,那么在玄渺莫测的疾病面前,就会束手无策了。

虚邪伤害人体,会产生恶寒战栗的症状,正邪侵入到人体,发病时面色有轻微的改变,身体没有明显的异常感觉,邪气似有似无,若亡若存,症状也不明显,一般不易察觉,因而不能知道确切的病情。所以技术高明的医生是根据脉气的微小变化,在疾病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进行治疗。技术低劣的医生不掌握这个方法,到疾病形成之后,才按常规治疗,这样无疑会使病人的形体受到严重损害。

所以,高明的医生在经气稍有变化的初期,即疾病还在萌芽状态,就给予救治;

低劣的医生要等到疾病完全形成后才给予治疗,因而会使病人的身体受到残害。

所以,医生在使用针刺的时候,应该知道经气运行的部位,把守好经气出入的门户,明白调整气机的具体方法,是该用补法还是该用泻法,进针是该疾快还是该缓慢,以及所应选的哪些穴位等。若用泻法,手法一定要圆活流利,针进之后,就要捻转针具,以使经气运行畅通。进针应快,出针宜慢,邪气就会随针外出。进针时,针尖要迎着经气运行来的方向。出针时,要摇大针孔,以使邪气从针孔迅速外出。若用补法,手法一定要端正从容,先按揉皮肤,使之舒展,对准穴位,左手将应刺的皮肤向两边轻轻分开,右手推循皮肤,慢慢将针刺入,轻轻捻转,针体必须端正。医生要心静神宁,一心等待经气的到来。得气后留针片刻,一旦经气畅通就快速出针,并立即揉按皮肤,使针孔迅速闭合,真气就会保存于内。用针的关键,在于调气养神,切不可忽略。

雷公向黄帝问道:《针论》上说针刺理论遇到合适的人才方可以传授,不适合的人则不能传给他。那么怎样挑选可以传授的人才呢?黄帝说: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让他承担一定的技术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他的技能,就能了解是否可以传授给他。雷公说:希望听一下怎样才能量材取用呢?黄帝说:眼睛明亮视力好的人,可以让他辨别五色;听觉灵敏的人可以让他辨别声音;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人可以让他传讲理论;言语缓慢,行动安静沉稳而手巧心细的人,可以让他从事针灸治疗的实际操作,来调理气血的逆顺,观察阴阳盛衰,并可兼做处方配药的精细工作;肢节和缓、筋骨柔顺,心平气和的人,可以让他承担按摩导引,用运行气血的方法来治病;嫉妒成性,言语刻薄,而看不起人的,可以叫他“唾痈咒病”。手足生硬狠毒,做事经常损坏器物的人,可用他按摩积聚痼疾,治疗顽固的痹痛。按照各人的才能,发挥他的特长,各种治疗方法就能推行。这样,他们工作才能做好,名声就会流传开来。如果用人不当,就不能成功,老师的技能不能发扬光大,名声也会埋没。所以说,遇到合适的人,才能传授给他,不是合适的人选则不能轻易教给他,就是这个道理。至于是否手毒,可以用手按压乌龟来做实验,把龟放在一种器皿下面,人的手按在器皿上,每天按l次,手毒的人按,50天龟就死了;手不毒而柔顺的人,即使按50天,龟还仍旧活着。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原文”

黄帝问岐伯日: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窗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协,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浃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悦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日: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游,夏伤于暑,秋生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不通过看面色、摸脉搏,而只诊察病人尺肤的表现来判断疾病,从病人的外部表现来了解内部的病变,该如何做呢?。岐伯说:审察病人尺肤的松弛与紧张、瘦小与粗大、润滑与枯涩,肌肉的结实与柔弱,就能确定疾病了。

如果病人眼眶下凹陷处微微水肿,好像刚刚睡醒起床的样子,颈部人迎脉搏动明显,并且时时咳嗽,再用手指按压患者的手背和足背部,被按之处凹陷不起,具备了这样几个条件,就可以确诊为风水肤胀。尺部的皮肤表面滑润而光泽,是风病。

尺部肌肉瘦弱松软,身体倦怠,嗜睡,卧床不起,肌肉消瘦,是寒热虚劳之病,不容易治愈。尺部肌肤滑润如膏脂的,是风病。尺部肌肤涩滞不润的,是风痹。尺部肌肤粗糙不润,像干枯的鱼鳞,是脾土虚衰、水饮不化的浃饮病。尺部肌肤灼热,脉盛大而躁动,是温病。如果脉虽盛大但不躁动而表现滑利的,是病邪将被驱除,正气渐复,病将痊愈的佳兆。尺部肌肤寒冷不温,脉细小无力,是泄泻或气虚的病证。尺部肌肤高热灼手,先发热后发冷的,属于寒热往来一类的疾病;尺部肌肤先觉寒冷,但久按之后感觉发热的,也是寒热往来一类的疾病。肘部皮肤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上有热象手部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下有热象。因为肘上应腰上,手部应腰下。

肘关节前面发热,标志着胸膺部有热象;肘关节后面发热,标志着肩背部有热象;手臂的中部发热,标志着腰腹部有热象肘部后缘以下三四寸处发热,标志着肠道中有寄生虫存在;掌心发热,是腹中有热象的表现;掌心寒冷,是腹中有寒象的表现。手鱼际白肉处显青紫脉络的,标志着胃中有寒邪。尺部肌肤高热炙手,并且颈部人迎脉盛大,属于热盛伤阴,营血亏耗的失血证。尺部肌肤急紧,人迎脉细小,则见于气虚元阳不足。如果加有烦闷现象,并且口趋严重,是阴阳俱绝的证候,在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两目颜色发红的主病在心,发白的主病在肺,发黄的主病在脾,发青的主病在肝,发黑的主病在肾,发黄而兼见它色的主病在胸中。诊察眼痛,两目有红色血络从上向下延伸的,是病在太阳经;从下向上延伸的,是病在阳明经;从外眦向内延伸的,是病在少阳经。诊察寒热病证,如果白睛上有红色血络从上向下贯至瞳孑L,见一条血脉的,大约过一年死;见一条半血脉的,大约过一年半死;见两条血络的,大约过两年死;见两条半血络的,大约过两年半死;见三条血络的,大约过三年死。

诊察龋齿病时,应触按病人的阳明经脉,有病变的部位会单独发热。病在左侧的,左侧的阳明经脉部位发热;病在右侧的,右侧的阳明经脉部位发热;病在上部的,上部的阳明经脉部位发热;病在下部的,下部的阳明经脉部位发热。

诊察病人的浅表血络,络色红赤的多是属热证,青紫的多是痛证,暗黑的多是久痹病,如果红、青、黑色都出现的多是寒热病。身体疼痛而面色、肤色微黄,牙齿黄垢,指甲也发黄的,是黄疸病。总想躺卧,小便黄赤,脉象细小艰涩的,多是不想饮食的脾病。

一般人生病时,如果寸口脉的大小、浮沉与人迎脉相等的,其病很难治愈。女子手少阴心脉跳动特别明显的,是怀孕的征象。婴儿患病时,若头发都向上倒立的,一定是死证;若耳上络脉青紫显露的,主抽瘿、疼痛之病;若大便青绿稀薄、夹有未消化的乳瓣,而且脉象细小,手足寒冷,其病很难治愈;同样是大便清稀夹有不消化之物,脉象细小,但手足暖和的,则腹泻易于治愈。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暑往寒来,更替变迁。其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阴主寒,阳主热,所以寒冷到一定程度就会变热,热到极点就会变冷,因此说寒极则生热,热极则生寒,这就是天地间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即刻发病,隐潜于人体内部形成伏邪,到春天就会形成温热病;春天伤于风邪,不即刻发病,到了夏天就会发生飧泄、痢疾之类的疾病;

夏天感受了暑邪,不即刻发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而潜伏体内,冬天就会发生咳嗽病。这是由于四季气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时序特点而发生的各种疾病。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日: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日发蒙,三日去爪,四日彻衣,五日解惑。黄帝日: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日: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俞,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支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日: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日: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嗔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佝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日:善。取之何如?岐伯日:取之天容。黄帝日: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廉泉。黄帝日:取之有数乎?

岐伯日: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日:善哉。

黄帝日: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俞,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日: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日:善。

愿卒闻之。岐伯日: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日: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痰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日: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日: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支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支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日去爪。帝日:善。

黄帝日: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抟,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日: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日:善。取之奈何?岐伯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日: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日: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日:刺五邪奈何?岐伯日: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瘴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日: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镬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菱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痛,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日: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日:此皆邪气之所生也。黄帝日: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日: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持于骨,则为骨痹;抟于筋,则为筋挛;抟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抟于肉,与卫气相抟,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

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El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k,f: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刺法中有五节的针法,五节是指什么呢?岐伯说:确实有五节的针法。一叫振埃,二叫发蒙,三叫去爪,四叫彻衣,五叫解惑。黄帝道:先生说的刺法五节,我还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岐伯说:振埃法是针刺外经,治疗阳病;发蒙法是针刺六腑的腧穴,以消除六腑的病变;去爪法是刺关节的支络;彻衣法是遍刺各阳经的奇穴;解惑法是在完全掌握调整阴阳的失调,给予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刺法,使阴阳恢复平衡协调。

黄帝说:刺节中的振埃,先生说是针刺浅表的经脉治疗阳病,我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我愿意详细地听一听。岐伯说:振埃的方法,具体说是治疗阳气暴逆于上,充满胸中,胸部胀满,呼吸时张口抬肩等病证的,或胸中之气上逆,以致发生气喘喝喝有声,或坐或伏而难以仰卧,并且害怕埃尘和烟熏。一遇烟尘则病势加重,使得喉咙噎塞而有窒息感。这种方法之所以称为振埃,是因为治疗这种病收效极快,立竿见影,甚至比振落尘埃还要迅速。黄帝说:讲得好。那取什么穴位呢?

岐伯说: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黄帝说:若有咳逆上气,屈曲蜷缩着而胸部疼痛,这种情况取什么穴位呢?岐伯说:取任脉的廉泉穴。黄帝说:取这两个穴位时,针刺有一定的规定吗?岐伯说:取天容穴时,针刺不要超过l寸;取廉泉穴时,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变时即当止针。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道:刺节中所说的发蒙,我没有明白它的意思。针刺中的发蒙法,本来是治疗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的疾病,先生却说是针刺六腑的俞穴,以消除六腑的病变。那么,哪个腧穴能治好耳聋目瞎呢?很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您问得太妙了!这是针刺中最关键的,也是针法的最高境界,只能心领神会,口头的讲解和书本的记载都无法将它表述清楚。我所说的发蒙,收效非常迅速,比启蒙发赜还要快。黄帝道:讲得好!希望将全部的道理讲来听听。岐伯说:针刺这种病,必须在中午,针刺病人的听宫穴,使针感达到瞳仁,病人就会觉得有声音传入耳中。这就是针刺府腧的作用。黄帝道:讲得好!怎样才能使声音传人耳中呢?岐伯说:在针刺听宫穴时,用手紧紧捏住病人的两个鼻孔,并叫病人紧闭I:1唇,使劲鼓腹,使气上冲耳窍,耳内就会在针刺的同时听见声音。黄帝道:讲得好。这种反应是在看不见的情况下,通过针感传导而显现出的神奇疗效,也不须用眼睛,只要心领神会就能达到这种境界。

黄帝说:刺节中所说的去爪的方法,先生说是指刺关节支络,我愿意听你详尽地说明其中的道理。岐伯说:腰脊是身体内较大的关节;下肢是人体行走的枢要,也是站立时的支柱;阴茎有生育繁殖的功能,可用来交媾排精,也是津液输出的道路。如果饮食不知节制调配,喜怒不时过度刺激,影响津液的运行和代谢,使得津液内溢,停聚于阴囊,水道不通,阴囊El益胀大,会使人体的俯仰、行动都受到限制。

这种病是由于水液蓄积在内。使上下水道不能通调所致。用铍针砭石所治取的,就是这种因水肿而外形显著增大,衣裳也不能遮蔽的病证。因为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积水,就像修剪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黄帝说:你讲得很好。

黄帝道:刺节中所说的彻衣,先生说是遍刺各条阳经的奇穴,而没有固定的部位。希望将全部的道理来听听。岐伯说:这种刺法适用于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的病证。阴气不足,就会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就会产生外热。内外之热相互抟结,病人就会热得像怀里抱了炭火一般,惧怕接近衣物被褥,也不许他人靠近身体,连床席都不敢挨近。加之腠理闭塞,无法出汗,从而出现舌质干焦、嘴唇燥裂、咽喉干痛、肌肉干瘦以及饮无论饮食好坏都食不知味等症。黄帝道:说得对。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当针刺天府穴、大杼穴各3次,再刺中膂穴,先用泻法退热,然后补手、足太阴经,使其出汗。只要热退汗出,其病痊愈之快,比脱掉衣服还要快。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说:刺节中所谓解惑的方法,先生说要全部知道调和阴阳和运用补泻的道理,使人体内阴阳虚实相互变化移易,以达到平衡。那么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怎样辨清阴阳虚实而解除迷惑呢?岐伯说:人得了中风一类的病,血气必有偏虚之处,虚者是指正气不足,实者是指邪气有余,这样身体就感到肢体轻重不相称,身体倾斜反侧,仆伏欲倒。严重时可导致神志昏乱,意识模糊,不能辨别东西南北,症状的出现忽上忽下反复多变,颠倒无常,所以它比单纯神志迷惑的病证还要严重。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呢?岐伯说:不管证候多么复杂,必须泻其邪气的有余,补其正气的不足,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用针是治其根本,其奏效迅速,比单纯解除神志迷惑要快捷。黄帝说:讲得好。我一定把这些理论知识著之于书册,秘藏在灵兰之室,很好地保存起来。绝不敢轻易泄露出去。

黄帝道:我听说有种刺五邪的针法,什么叫做五邪呢?岐伯说:疾病有痈毒邪气,有强盛的邪气,有微弱的邪气,有热邪,有寒邪,这就是所说的“五邪”。黄帝道:

该如何刺治这五种邪气呢?岐伯说:刺治五邪的针法不过五种,邪热炽盛的应当消除热邪,邪气凝聚不散的应当消散凝滞,寒湿痹痛的宜温散寒湿,正气微弱的应当补益阳气,邪气强盛的必须祛逐邪气。请让我再将具体的方法一一讲来。

凡是刺治痈邪,不要在痈邪正亢盛时在痈处乱用针刺,应用其他方法进行调治,使其不致化脓。若已经化脓,就应采用其他的方法,在化脓之处,刺破排脓。脓排干净,邪毒也就消散了。所有长在阳经或阴经所过处的疮痛,都要选用该经的腧穴泻其痈毒。凡是刺治邪气盛实的,要用泄法,逐渐泄除有余的邪气,邪气就会日渐衰减。运用砭刺法能够疏通经脉,祛除邪气。肌肉实致密,而没有邪留,真气就会恢复正常状态。具体当针刺各条阳经分肉间的穴位。凡是刺治邪气轻微的,要用补法,逐渐充实不足的正气,而补正气的不足,邪气就不会伤人为害。当然,要审察邪气所在的范围直接除之。远近的真气都会汇聚到此而不外泄,邪气难以侵入,就会自行衰退。针刺微邪时,具体当针刺邪在之处分肉间的穴位。凡是针刺热邪,要把热邪从体内发越出去,并不再侵入,身体转凉才算无病。所以针刺时,应该开通腠理,疏通汗孔,使热邪得以排出,病就会全愈。凡是针刺寒邪,要温补阳气,宜缓慢进针而快速出针,使神气恢复正常。出针后要按揉针孔而使闭合,阳气才不会外散。虚实调和了,阳气也就内存了。黄帝道:用什么针最恰当呢?岐伯说:刺治痈邪要用铍针,刺治大邪要用锋利,刺治小邪要用员利针,刺治热邪要用针,刺治寒邪要用毫针。

我再谈谈所谓解结的理论。人与天地自然是相适应的,与四时季节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人与天地相参的道理,才可以谈论解结。比如下面有水湿的沼泽地,上面才能生长蒲草和芦苇,从它们的是否茂盛,可想到水泽面积的多少。根据这个道理,从人体外形的强弱,就可以测知气血的多少了。阴阳的变化,可以用寒暑的变化来说明。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阳气发越于上,地面的水分被蒸腾而形成云雨,这时草木根茎的水分就减少了。人体受热气的熏蒸,阳气也浮越于外,所以皮肤弛缓,腠理开泄,血气衰减而津液外溢,肌肉也滑利润泽。在寒冷的时候,土地封冻,水寒结冰,人的阳气也收藏在内,所以皮肤致密,腠理闭合,汗不出,血气强,肌肉坚紧而滞涩。严寒之下,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来;善于掘地的人,也不易凿开冻土。善于用针的人,同样也不能治疗阴寒至盛条件下的四肢厥逆证。如果血脉因寒而凝聚,坚结如冰冻,往来不流畅,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软起来。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以后才能在水上运行,大地也必须在解冻以后才能掘凿。人体的血脉也是这样,要待阳气运行,血脉疏通才可以用针。所以治疗厥逆病,必须先用温熨的方法,使经脉调和,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足以及项、脊等关节交会之处,施以熨灸,待温热之气通达各处,血脉也就恢复正常的运行,然后观察病情,如果血脉滑润流畅的,是卫气浮于体表,可采用针刺的方法使其平复;血脉坚紧的,是寒邪盛实之象,可用破坚散结的针法,待到厥逆之气衰落,阳气回复就止针。像这样,根据邪气聚结的情况先疏通再治疗的方法,就是所谓解结。

使用针刺治疗,目的在于调理气机。水谷精气聚积在胃,所化生的营气和卫气,各自循行自己的道路。宗气聚集在胸中的气海,向下灌注到少腹的气街,向上循行到呼吸道。所以当厥逆发生在足部时,宗气就不能下行,脉中血液便会凝滞不行,如果不先用火灸热熨温通气血,就不能使用针刺治疗。用针治病,必须首先观察经络的虚实,用手循经按摸,并弹动经脉,发现有应指而搏动的地方,就在那里取穴进针。手足六经经脉调和,说明身体无病;既使有病,也可以不治自愈。任何一经因上实下虚而不通畅的,这一定是横络的邪气壅盛而影响到大经,才使其阻滞不通的。治疗时要找到具体的部位而使用泻法。这也是所说的“解结”。

上部发冷、下部发热的病证,应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要长时间的留针。

针刺后还要温熨项部和肩胛部,使下部的阳热之气上行,与上部的阴寒之气相交合,才可以停止,这就是所谓推而上之的方法。上部发热、下部发冷的病证,要察看到陷下的虚脉之后再用针刺,要使上部的阳热之气下行后才可以停针,这就是所谓的引而下之的方法。全身高热,神志狂乱,胡言乱语,幻视幻听的,应察清足阳明经脉络脉的,虚实后针刺。虚衰的用补法,有血络而属实的用泻法。并让病人仰卧,医生位于病人的头前,用两手的拇指和示指压按病人项部的动脉,长时间的压按之后,再卷屈手指,向下推按到锁骨上窝,如此重复多次,直到身热消退后才能停止。

这就是所谓的推而散之的方法。

黄帝说:有一条经脉受邪而发生几十种病证的,有的表现为疼痛,或形成痈肿,有的发热,有的恶寒,有的痒,有的形成痹证,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证候表现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邪气伤害而发生的。黄帝说:我听说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等不同的名称。那么什么叫真气呢?岐伯说:所谓真气,就是禀受了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谷食之气结合,充养全身。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并能抵御外邪。所说的正气,又称正风,是指与季节相协调的正常气候,它是在不同的季节中,从这个季节中所主的方向而来的风。如春季从东方来的风,夏季从南方来的风,秋季从西方来的风,冬季从北方来的风。这些适时而至的风,一般不会致病。所谓邪气,又称为虚风,它是不知不觉戕害人体的贼风,一旦中伤人体,容易深陷而不能自行消散。而正风即使伤及人体,部位也比较表浅,发病也较轻微,所以能自行恢复,这是因为正风来势柔弱,不能战胜体内的真气,因此不用治疗就自行消散了。

外邪侵入人体,会使全身寒冷战抖、毫毛竖立、腠理开通。如果邪气向内深入,搏结在骨,就会成为骨痹;搏结在筋,就会出现筋脉拘挛;搏结在脉中,就会使血脉闭塞不通,进而成为痈疮;搏结在肌肉,与卫气相互搏结,如果阳邪偏盛就成为热证,阴邪偏盛就成为寒证,寒邪太盛会使真气耗散而亏虚,就可形成虚寒证;搏结在皮肤之间,邪气向外透发,使腠理开通,毫毛动摇,邪气在此来回进出,就会出现皮肤搔痒;邪气留滞不去,就会形成痹证;影响到卫气使涩滞而不运行,就可表现为麻木不仁。如果外邪只侵犯人体的半身,而且部位很深,停留在营卫之中,使营卫虚弱,真气耗散,邪气单独停留在半身,就会发生半身不遂的偏枯病;若邪气侵犯的部位比较浅表,使得血脉不通而出现半身疼痛。

外邪侵人人体较深的部位,寒邪与热邪相互抟结,久留不去,便停滞体内。如果寒邪胜过热邪,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肌肉枯萎;如果热邪胜过寒邪,就会腐烂肌肉,而化脓;如果热毒深入内伤到骨,就成为骨蚀。邪气结聚,伤害到筋,使筋屈曲不能伸展,邪气又久留在筋不能外散,会形成筋瘤。邪气结聚,归于体内,卫气郁滞,不得外出,使津液凝结日久,与邪气纠合,会形成肠瘤。肠瘤病程很长,要几年才能形成,用手触按,柔软不硬。邪气结聚,归于体内,使津液溜滞不散,与所中之邪相互凝结,日益加重,不断结聚,就会形成昔瘤,用手触按,非常坚硬。邪气结聚,深入到骨,邪结在骨,与骨气纠合,日渐加重,就会形成骨疽。气邪结聚,伤害到肌肉,邪归体内,留滞不去,如有内热,就会腐烂肌肉而化脓;如果没有内热,就会成为肉疽。以上这几种邪气所致的病证,发生虽然无固定的部位,但都有固定的名称。

卫气行第七十六“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日: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趾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舍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日: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日: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日: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日: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盼盼,终而复始,一El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岐伯说: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12个时辰,子位居正北方,午位居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竖线为经,卯位居正东方,酉位居正西方,连接东西的横线为纬。天体的运行环周于星宿,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各有7个星宿,四方共计二十八星宿。东方的房宿与西方的昴宿为纬,北方的虚宿与南方的张宿为经。太阳从东方的房宿沿黄道经过南方到达西方的毕宿,时间是卯、辰、巳、午、未、申六个时辰,这6个时辰是白天,属阳;太阳从西方的昴宿,沿黄道经过北方到达东方的心宿,时间是酉、戌、亥、子、丑、寅六个时辰,这六个时辰是夜晚,属阴。一昼夜中,卫气在体内运行50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25个周次,夜间行于阴分25个周次,并周行于五脏之中。在早晨的时候,卫气在阴分的循行过程结束,卫气从目进入阳分,眼睛也就睁开了,然后,卫气从目内眦上行于头部,沿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通路下行,再沿背部向下行,到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其中散行的部分,从目外眦分出来,沿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至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另一条散行的部分,也从目外眦分出,沿足少阳胆经下行注入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窍阴穴)。卫气又从上部循手少阳三焦经所过的部位向下行,到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关冲穴)。从手少阳别行的部分,行至耳的前方,会合于颔部的经脉,注入足阳明胃经,向下行至足背,散入足五趾之间(厉兑穴)。还有另一条散行的分支,从耳部下方,沿手阳明大肠经下行,入于手大指和示指之间(商阳穴),再进人手掌中间。其中运行到足部的卫气,进入足心,出于内踝,再入足少阴肾经,由足少阴经行于阴分,沿着从足少阴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又会合到目,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就是卫气运行一周的顺序。因此,卫气依照天体昼夜间的运动时间而同步运行。太阳运行一星宿的时间称为一舍,卫气在人体循行1周又8/10.日行二舍,卫气循行3周又6/10.日行三舍,卫气循行5周又4/10.日行四舍,气循行7周又2/10.日行五舍,卫气循行9周。日行六舍,卫气循行10周又8/10.日行七舍,卫气循行12周又6/10.日行十四舍,卫气循行25周及余数的2/10.这样,太阳运行周天的1/2,由白天进入夜间,卫气也由阳气进入阴分。刚刚进入阴分时,由足少阴肾经传注于肾脏,由肾脏注入心脏,由心脏注入肺脏,由肺脏注入肝脏,由肝脏注入脾脏,由脾脏再传注到肾脏而成为l周,和白天卫气行于阳分25周一样,夜间行于阴分也是25周。所以,夜间太阳运行一舍的时间,卫气在阴分也是运行l周又8/10弱,卫气在阴分循行25周以后,出于目内眦而进入阳分。一昼夜卫气在人体运行50周次,可是按照上述每舍卫气运行1周又8/10弱计算,太阳运行二十八舍,卫气循行共计为50周又4/10,这样就有1个4/10周的余数,包括阳分的2/10周和阴分的十分二周。因此,人有睡和醒的时间或早或晚的差别,就是这4/10周的余数造成的。

黄帝道:卫气在人身的运行,上下往来没有固定的时间,怎样才能测定到它的运行而进行针刺呢?伯高说:昼夜长短的时间多少不定,有时长,有时短,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昼夜的长短各有差异。一般是把太阳刚出黑夜已尽的时候视为昼夜的分界线。一个昼夜,计时的水漏正好滴下l00刻,而25刻是半天的刻数。卫气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往来循行不休的。太阳落山白昼结束。因此,可根据昼夜的长短,来测知卫气的循行,然后作为针刺候气的标准。针刺时,要等到气至才进针,病就会应时而愈;如果错过了时机违背了候气进针的原则,所有的疾病都不能治好。所以说针刺实证,迎着气之来而刺;针刺虚证,随着气之去而刺。也就是说,根据邪气的存留与消退,疾病的虚实而进行针刺。像这样谨慎地察候气的所在而进行的针刺,就叫做逢时。病在三阳经的,一定要等候卫气行在阳分时才进行针刺;

病在三阴经的,一定要等候卫气行在阴分时才进行针刺。

从平旦开始,水下l刻的时问,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2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3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4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水下5刻,卫气又出阳分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6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7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8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水下9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l0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ll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l2刻,卫气行于足少阳肾经;水下l3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l4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l5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l6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

水下l7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l8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l9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20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水下21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水下22刻,卫气行于手足少阳经;水下23刻,卫气行于手足阳明经;水下24刻,卫气行于足少阴肾经;水下25刻,卫气行于手足太阳经。这是半个白日中卫气运行的度数。从房宿到毕宿运转l4舍,经过整个白天,水下50刻,太阳运行半个周天;从昴宿到心宿,也是运转l4舍,经过整个黑夜,水下50刻,又运转半个周天。

一昼夜合计水下100刻,太阳运转28舍,整整l个周天。太阳每运行一星宿,水下3又4/7刻。大略说来,通常是太阳每运行到上一星宿刚过,下一宿开始的时候,卫气恰恰运行在手足太阳经,而每当转完一星宿的时间,卫气也循行完了三阳与阴分,再值太阳运行到下一星宿之上时,卫气又恰行于手足太阳经,这样周行不已,随着自然天体的运行节律而同步运动。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虽然纷繁,但却是有条不紊,一周接着一周,终而复始。一昼夜水下一百刻的时间,卫气恰好在体内运行完毕五十周次。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原文”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日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日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日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日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日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日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抟,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译文”

太一(北极星)是恒定不移的,因此将它作为测定方位的中心。1年366天中,北斗星围绕北极星有规律地不停运转着,因此把北斗星作为转动的指针。北斗星的转动,通常从冬至之日开始,当移到正北方的叶蛰宫,计46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立春,就移到东北方的天留宫,46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春分,就移到正东方的仓门宫,计46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立夏,就移到东南方的阴落宫,计45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夏至,就移到正南方的上天宫,计46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立秋,就移到西南方的玄委宫,计46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秋分,就移到正西方的仓果宫,计46天;从期满后的第2天交到立冬,就移到西北方的新洛宫,计45天;从期满后的第二天北斗星的指向又重新回移到叶蛰宫,又到了冬至日。

太一的游宫的规律是,从冬至之日、北斗星指向正北方的叶蛰宫开始,把它作为第一天来计算留居的日数。北斗星的转动从第一宫(坎宫)开始,经过一定的日数,转完一宫后又就移到下一宫,如此周移完毕八宫之后,到第九阶段的第一天,又重新转回到坎位从而轮回转动,永不休止,终而复始。

太一从一宫转向下一宫的第一天,也就是每逢交节的日子,必有风雨出现,如果当天和风细雨,是吉祥的象征。因为这样风调雨顺的年景,必然谷物丰收,禽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很少有疾病的发生。假若风雨出现在交节之前,就预示这一年多风多雨,发生洪涝灾害。反之,如果风雨出现在交节之后,就预示着少雨而干旱。太一在交冬至那一天,气候有暴变。冬至这一天又是一岁之首,位在正北,所以与君主相应;在交春分节的那一天,气候有暴变,就预示着国相有灾患,因为相位在左,职司教化布政,而春分东临卯正,春气阳和,所以与国相相应;.太一在中宫土旺主令的时间,也就是寄居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自交节的那些天,气候发生突变,预示国中大小官,吏有灾变。因为他们分治国中,各司其守,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治四隅与普通官吏相应;在交秋分节的这一天,气候有骤然变化,预示将军的灾患,因为将位在右,职司杀伐,而秋分西临酉正,秋气肃杀,所以与将军相应;

在交夏至节的这一天,气候有剧烈变化,预示百姓们有祸患,因为夏至南l临午正,阳气升发,庶物蕃盛,与操百业而生的亿万百姓相应。所谓气候有突然变化,是指太一I临上述五宫的日子,出现折断树木,飞沙走石的狂风。这种气候,根据出现在不同的节气,其伤害性会反映在不同的阶层。因此,也是预测不同身份的人受病的依据。同时还应当察看风向的来路,作为预测气候正常与否的依据。凡是风来自当令的方位,比如说时值冬至,位临子方,气候以阴寒为特点,应当以北风凛冽为顺;

时交春分,位临卯方,天气温和,应当以东风拂煦为顺;时交夏至,位临午方,天气炎热,应当以南风烘熔为顺;时交秋分,位临酉方,天气清凉,应当以西风萧肃为顺。

这样的正位之风,又叫做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反之,如果风从当令相对的方位而来,出现与季节相抵触的气候,叫虚风。它能够伤人致病,主摧残,危害万物。平时应密切注视这种异常气候,谨慎地加以预防。所以那些对养生之道素有高度修养的人,时刻防避四时不正之气,免受它的危害,就像躲避箭矢礓石一样,从而使外邪不能内侵,保证机体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太一移居到中宫,便把它作为定向的中心,然后根据北斗星旋转的指向,以确定八风产生的方位,来推测气象的正常与异常。来自南方的风,名叫大弱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心,外伤到血脉,发病多为热性病。来自西南方的风,名叫谋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脾,外伤到肌肉,发病多为虚弱病证。来自西,方的风,名叫刚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肺,外伤到皮肤,发病多为津伤干燥证。来自西北方的风,名叫折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小肠,外伤到手太阳经脉;如果脉气竭绝,真气就会外溢;如果脉气闭塞,真气就会凝结,这时,最容易突然死亡。

来自北方的风,名叫大刚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肾,外伤到骨和肩背的膂筋,发病多为寒性病证。来自东北方的风,名叫凶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大肠,外伤到两胁腋骨之下和肢体关节。来自东方的风,名叫婴儿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肝,外伤到筋脉汇聚之处,发病多为一身汗湿。来自东南方的风,名叫弱风,它伤害人体,常常内伤到胃,外伤到肌肉,发病多为肢体沉重。

这八种风,都因来自与当令季节相反的方位,所以能伤人致病。若再遇岁气不及之年、月缺无光之时和四时反常气候这天气的“三虚”,就会使人发生暴病,甚至突然死亡。在只出现“一虚”的年分里,也会发生疲困软弱无力的病证和寒热病。

如果淋雨或涉水、坐卧湿地而感受外湿,就会发生肢体萎弱无力的痿证。因此,养生之道修养很高的人,非常注重防避虚风,就像躲闪飞箭和飞石一样。若不这样,在有“三虚”的时候,就极有可能遭受风邪的侵袭,而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之类的病症。

九针论第七十八“原文”

黄帝日: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I"*-1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日: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日: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日: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篱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篇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蹩,且员其锐,q-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日:一日镌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日员针,取法于絮针,篙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三日提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四日锋针,取法于絮针,莆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日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日员利针,取法于嫠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日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日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日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日: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El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中戊申己末。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府下三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形。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秽,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成;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日五裁。

五发:阴痛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日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里袁,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你讲述的九针理论,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啊!但是我还有些问题不能领悟。请问九针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岐伯说:九针的产生,取法于天地间普遍的数理关系。天地的数理,从一起始,到九而终止。与这种自然数理相对应第一种针取法于天,第二种针取法于地,第三种针取法于人,第四种针取法于四时,第五种针取法于五音,第六种针取法于六律,第七种针取法于七星,第八种针取法于八风,第九种针取法于九野。

黄帝说:九针是怎样与自然数理相应的呢?岐伯说:古代的圣人们,创立了自然数理是从一到九,因此把大地定为九个分野。若九与九相乘,从而产生了黄钟数(阴阳六律中从黄钟至应钟的三分损益法,就是建立在这九九八十一数理之上的,事物内部的演变与发展,都有数理在其中),九针之数就是与此相对应的。

一数比象于天,天属阳。五脏之中,相应于天的是肺,因为肺位最高,是五脏六腑的华盖。皮肤在外,属于阳,与肺气相合。因此,为治疗皮肤肌表病变所造的针,必须针头粗大,针尖锐利,以利于浅刺而不能深刺,从而起到开泄阳气的作用。

二数比象于地,地属土,人身与土相应的是肌肉。因此,为治疗肌肉病变所造的针,必须针身圆直,如同竹管,针尖卵圆,以利于刺治邪在肌肉的病变,又不会损伤肌肉,因为损伤了肌肉,就会使脾脏的精气衰竭。

三数比象于人。人之所以能维持生命活动,全靠血脉输送气血。因此,为治疗血脉病变所造的针,必须针身粗大,针尖圆钝,以利于按摩血脉,又不使血脉塌陷,既能使经气充实,又只使邪气外出。

四数比象于四时。四时八风之邪侵袭到经络之中,会使气血凝滞,逐渐形成顽固难愈的病证。因此,为治疗这种痼疾所造的针,必须针身圆直,针尖锋利,以利于刺络放血而泻瘀热,达到消除顽疾的目的。

五数比象于五音。音数为五,位于一至九数的中间。是冬寒夏暑阴阳盛衰消长的分界。寒邪与热邪相互交争,两种邪气搏结不散,就会成痈化脓。因此,为治疗这种病变所造的针,必须针尖锋利无比,如同剑锋,以利于刺破痈脓,排尽脓血。

六数比象于六律。六律能调节音调,分为阴阳,外应四时,内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相合。外邪暴侵袭在经络,就会突然发生剧烈的痹痛。因此,为治疗暴痹所造的针,必须针身细长如毛,针尖锐利,针体中间部份稍微粗大,以利于刺治急重病证。

七数比象于七星,人体七窍与之相应。外邪侵犯经脉,留滞在络脉而不去,就会发生痛痹。因此,为治疗痛痹所造的针,应该针尖极其微细,就像蚊子的嘴一样,以利于安静候气,慢慢进针,轻微捻转,久久留针,从而使正气得到充实,邪气便会随真气汇聚而外出。出针之后,还要疗养。

八数比象于八风,人体的手足上下左右的8个关节与之相应。四个八节的虚风侵犯人体,常常深入到骨缝、腰背关节和腠理之间,会形成邪气深陷的痹证。因此,为治疗深痹所造的针,必须是针身很薄,针尖锋利,以利于治疗邪深病久的痹证。

九数比象于九野,人体的周身关节、骨缝和皮肤与之相应。邪气过盛,蔓延全身,就会出现身体肿胀,犹如风水病一样。这是因于,水气被阻不能流过大的关节,而溢于肌肤的缘故。因此,为治疗这种水肿病所造的针,应该是针形如杖,针身粗大,针尖微圆,以利于达到通利关节的作用。

黄帝问:针的长短有一定的度数吗?岐伯说:第一种是镌针,模仿巾针的式样制成。其针头较大,在距离针的末端约半寸许处,针尖部突出,呈箭头状,针的长度为1寸6分。适用于浅刺,以通利疏泄在体表的阳气,主治热在头身的病证。第二种是员针,模仿絮针的式样制成。针身圆直如竹管状,针尖呈卵圆形,长l寸6分。

主治邪气在分肉间的疾病。第三种是镊针,模仿黍米的形状制成,圆而微尖。长3寸半。用它按摩经脉,行气活血,以驱邪气外出。第四种是锋针,也是模仿絮针的式样制成,针身圆直,针尖锋利,长l寸6分,用它来泻热,刺络放血。第五种是铍针,模仿剑锋制成,宽2分半,长4寸。主治寒热搏结而形成痈肿化脓的病证,可以用它切刺排脓,来清除热毒。第六种是员利针,模仿长毛的形状制成。此种针型针尖长而针身短,可以深刺1寸6分,可治痈肿、痹证。第七种是毫针,是模仿毫毛的形状制成,长l寸6分,主治寒热痛痹在络脉的病证。第八种是长针,模仿锋针的形状制成。但针锋略圆,长四寸。主治阳气不能通过关节而积水成肿的病证。以上所述,就是九针的形状及其大小长短的情况。

黄帝道:很想听听人的身形与九野相应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请让我讲讲人体身形应于九野的情况。春夏属阳,阳从左升,由下向上,所以左足在节气上与立春相应,在日子上当属戊寅、己丑;左胁在节气上与春分相应,在日子上当乙卯;

左手在节气上与立夏相应,在日子上当属戊辰、己巳;胸部、咽喉、头部在节气上与夏至相应,在日子上当属丙午。秋冬属阴,阴从右降,由上向下,所以右在节气上与立秋相应,在日子上当属戊申、己未;右肋在节气上与秋分相应,在日子上当属辛酉;右足在节气上与立冬相应,在日子上当属戊戍、己亥;腰部、尾骶部、下窍在节气上与冬至相应,在日子上当属壬子。六腑和膈下的肝、脾、肾三脏应于中宫。针刺全身各个部位时,切切不要犯了忌日。凡是太一所在之日,以及各个戊日和己日都属于大禁的日期。明白了以上九个相应关系,就能测知八方当令节气之所在,也就掌握了与之相应的各个部位,以及刺治的禁忌日期。例如,当身体的上下左右某个部位生长痈肿时,即使要治疗,也不能在太一所在之日和戊己之日施用破溃痈脓的治法,这就叫做天忌日。

形体安逸而精神苦闷的人,疾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适宜用针法和灸法;形体过于劳苦,但精神愉快的人,疾病多发生于筋,治疗时适宜温熨导引的方法;形体和精神都很舒适而好逸恶劳的人,疾病多发生在肌肉,宜用针和砭石刺治;形体劳苦、精神也苦闷的人,多发生声嘶咽塞或呼吸不利,宜用各种味甘的药物调治;屡受惊恐而形神不安的人,筋脉气血不通,多发生肢体麻木不仁,治疗时,适宜用药酒和按摩。以上是五种形志生病各自的特点和治法。

五脏气机失调而发病:心气不舒出现嗳气,肺失宣肃出现咳嗽,肝气抑郁出现多言,脾气不运出现吞酸,肾气虚弱出现呵欠连连。

六腑气机失调而发病:胆气郁结容易发怒;胃气逆上会出现呕吐呃逆;小肠失于分清别浊、大肠传导失常会出现腹泻;膀胱气虚,不能约束,会出现遗尿;下焦水道不通,会形成水肿病。

五味进人人体各自入养的脏腑是:酸味属木入养肝,辛味属金入养肺,苦味属火人养心,甜味属土入养脾,咸味属水人养肾,淡味同属于土人养胃,这就是五味各自之所入养。

五脏精气乘虚并到一脏为病的表现是:精气并到肝,会使肝气抑郁而出现忧郁;并到心,会使心气有余而出现喜笑;并到肺,会使肺气不利而出现悲伤;并到肾,会使肾气不利而出现恐惧;并到脾,会使脾气郁遏而出现畏怯。这就是五脏精气并到一脏所出现的各种病症。

五脏因特性不同而各有所厌恶的情况是:肝厌恶风,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肾厌恶燥,脾厌恶湿。这就是五脏各自的厌恶。

五脏化生五液的情况是:心化生并主管汗液,肝化生并主管泪液,肺化生并主管涕液,肾化生并主管唾液,脾化生并主管涎液。这就是五液分别出自五脏的情况。

五种劳逸过度造成的损伤是:视物过久会伤血,长期躺卧会伤气,久坐不动会伤肉,长久站立会伤骨,长途跋涉会伤筋。这就是五种久劳所造成的伤害。

五味对机体组织的注入走向是:酸味侧重注入到筋,辛味侧重注人到气,苦味侧重注入到血,咸味侧重注入到骨,甘味侧重注入到肉,这就是五味进入机体后各自作用侧重的注入走向。

饮食的五种节制是:病在筋的,不要过分多食酸味类食物;病在气的,不要过分多食辛味类食物;病在骨的,不要过分多食咸味类食物;病在肌肉的,不要过分多食甜味类食(药)物。即使是自己非常喜欢而想吃的食物,也不能多吃,自己必须加以节制。这就叫做五裁。

五种病况发生的表现是:阴之为病多发生在骨;阳之为病多发生在血脉;五味不节之为病,多发生气机不调;冬天阳气在内,所以阳病多发生在冬天;夏天阴气在内,所以阴病多发生在夏天。

邪气侵扰五脏而发病的表现是:病邪侵入到阳分,就会发生狂证;病邪侵入到阴分,就会出现血痹;病邪侵入到阳分,并搏聚上逆头部,就会发生巅顶的病患;病邪侵入到阴分,并抟聚阻滞咽窍,就会出现声音嘶哑;病邪由阳分进入阴分,病人多沉静安宁;病邪由阴分出到阳分,病人多激动易怒。

五脏各有所藏,具体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对躯体组织的所主,具体是: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肝主经筋,脾主肌肉,肾主骨骼。

在六经中有气血多少的不同,因此,在针刺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气血的多少制定治疗法则。气多血多的,司以用泻法;气少血少的,就不能用泻法。阳明经中多血多气,所以针刺时,既可以泻其气,又可以泻其血;太阳经中多血少气,所以针刺时,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少阳经中多气少血,针刺时只宜泻其气,不宜泻其血;

太阴经中多血少气,针刺时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厥阴经中多血少气,针刺时只宜泻其血,不宜泻其气;少阴经中多气少血,针刺时只宜泻气,不宜泻血。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肘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表里配合关系。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于少阴心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表里配合关系。

岁露论第七十九“原文”

黄帝I"*-1于岐伯日:经言夏日伤署,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日:

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El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El,出于缺盆之q-,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穑积而作焉。

黄帝日: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El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日: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日: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日: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日:善。

黄帝问于少师日: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日:不然。贼风邪气之q-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日: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日: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日:可得闻乎?少师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遏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胶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日: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日: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日:愿闻三虚。少师日: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日:愿闻三实。少师日: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黄帝日: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日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黄帝日: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日: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日:

候之奈何?少师日: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抟,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日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日: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日: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日旱乡;从西方来,命日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此所谓候岁之风,绒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已不署,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经文上说,夏季感受了暑邪,秋天就会患疟疾。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规律,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答说:邪气从风府侵入后,沿着脊骨逐日逐节往下行,而卫气要每一昼夜才在风府大会一次,而且每日向下移行一节。这样,卫气与邪气交会的时间也就逐日晚了一天,所以疟疾发作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推迟。这种情况只有邪气先侵犯脊骨时才会出现。因为卫气每当运行到风府,腠理就开泄,腠理开泄则易遭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相抟,疟疾就会发作,这就是疟疾的发作之所以问逐日推迟的道理。卫气运行到风府后,每日向下移行一节,21天后,行到尾骶骨,第22日,又进入脊内,沿着伏行在背脊内的冲脉转为上行,行到第九日,上出于左右两缺盆的中间,由于卫气上行逐日升高,与邪气相抟的时间逐日提前,所以疟疾发作的时间就会一天比一天提早。如果邪气内迫到五脏,横连到募原,由于它侵犯的部位很深,相隔体表的距离很远,移动的速度很慢,以致不能在当日与卫气相合,所以要蓄积到第二天才发作。

黄帝道: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之时,腠理就开泄,邪气便乘机侵入。但是,卫气的运行,每日要下移一节,这样,卫气并没有与邪气相遇在风府,而疟疾却仍然每天发作,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风邪的侵入,并无固定的部位。凡是卫气所到之处,就必定会导致腠理开泄,邪气入侵与卫气相搏,而导致疟疾发作。所以,只要是卫气与邪气相合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说:讲得好。风邪所引起的疾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型,但外感风邪的病证,常常持续存在,而疟易的发病却有间歇地定时发作,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因蔓风邪常停留在肌表组织之间,卫阳之气不时地与之交争相抟所以证候表现呈持续性,而疟疾病邪能随经络深入,抟结于内。所以,只有卫气行至疟邪所在之处,引起抗御病邪的反应时,疾病才会发作。黄帝说:讲得很好。

黄帝问少师道:我听说四季八风侵入人体,本来是有寒热之别的。寒冷时,人体的皮肤紧急而腠理闭合;炎热时,人体的皮肤松弛而腠理开泄。致病邪气是乘人体腠理开泄时侵入的呢,还是一定要遇到四季八节反常的气候才侵入伤人的呢?

少师答说:不完全是这样。致病邪气侵入人体,虽然发无定时,也不依四季八风的规律,却必须在人体腠理开泄时,才能乘机侵入。而且邪入侵入越深,病情也就越重,所以常常发病急重;如果腠理闭合时,即使有邪气侵入,也只能滞留在浅表的部位,所以发病就比较迟缓。

黄帝说:有时气候寒温也适度,人本身也能恰当地调节衣着,人体腠理并没有开泄,然而也有突然发病的,其原因是什么呢?少师回答说:你不知道邪气侵入的原因吗?人们虽然处在正常的生活中,但腠理的开闭缓急,也是有内在的原因和一定的时间的。黄帝说:可以听你谈谈吗?少师说:人与天地自然变化密切相关,日月运行亏满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圆的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充盛,肌肉坚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皮肤润泽固密。在这个时候,即使遇到贼风邪气的侵入,也较表浅不会深陷。如果到了月亮亏缺的时候,海水向东涌盛形成大潮,这时人体气血相应虚弱,体表卫气衰退,外形虽然如常,但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毛发残脆,肉理疏薄,皮肤纹理粗疏而表虚不固,在这个时候,若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就容易深陷人里,发病也急暴。

黄帝道:有的人突然死亡,有的人突然重病,为什么呢?少师答说:遇有“三虚”的情况下发病,就容易突然重病或死亡;而遇到“三实”的情况下,邪气就难以侵犯人体。黄帝道:很想听听什么叫三虚。少师说:正逢当年岁气不及、又遇当日月亮亏空、而且时令又出现反常气候,在这种情况下,遭到邪气的伤害,这就叫做“三虚”。所以,在理论上不知道“三虚”是如何发病的,多是学识浅薄、医术拙劣的医生。黄帝道:再想听听什么ⅡLl三实?少师说:正逢当年岁气旺盛、又遇当日月亮盈圆、而且时令气候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致病邪气,也不能危害人体,这就叫做“三实”。黄帝说:讲得非常精妙,非常明白,请让我把这些内容记下,珍藏在金匮之中。不过,这些也只是针对一个人的发病情况而言。

黄帝说:我还愿意听一听。在一年之中,有许多人得相同的病,呈流行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少师说:这主要靠观察交立八节时,四正、四隅气候的正常与异常对人体的影响。黄帝说:根据什么去观察呢?少师说:这种观察气象的方法,通常是在北斗星指向正北方的子正之位,太阳运行黄道北极,时间交至冬至,到了这一天,如果有风雨天气的出现,并且风雨从南方来的,叫做虚风。这是能够伤害人体的贼风邪气。如果风雨来时正在半夜,人们都居于室内安睡,邪气无从冒犯,这就预示着当年很少人生病。如果风雨出现在白天,人们多在室外活动而防范松懈,就容易被虚风邪气所中伤,因此生病的人就较多。假如在冬季感受了虚邪,由肾深潜入骨而不及时发病,形成伏邪。到了立春,阳气逐渐旺盛,腠理开泄,那么伏邪就会待机发动,倘若再遇到立春这一天刮来的西风,人们又会被这种反常的气候再度中伤。因此,伏邪合并新邪,留结在经脉之中,两种邪气交结,就会发病。诸如此类,凡是正交八节之时迎面而来的不正之气,都会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危害。一年之内出现的这种异常的风雨,称为岁露。总之,一年之中气候调和,或很少有异常气候的出现,人们患病的就少,死亡的也少。反之,一年之中寒温不时,风雨不调,人们患病的就多,死亡的也多。

黄帝道:虚邪之风伤害人体有深有浅,有轻有重,该如何去辨识呢?又如何推测气候的变化呢?少师答说:正月初一这一天,北斗星指向东北方,如果这天刮的是西北风,又不下雨,那么,很多人会病死。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黎明之时刮的是北风,在整个春季里,民众病死的会很多。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黎明之时北风刮得非常厉害,民众生病的更多,至少有十分之三的人生病。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中午时候刮起起了北风,到了夏天,民众病死的会很多。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黄昏时刮起了北风,到了秋天,民众病死的也会很多;如果这一天整天都在刮北风,民众生大病而死的多得可以达到十分之六。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风从南方刮来,就叫做旱乡;如果风从西方刮来,就叫做白骨,将会发生温疫流行,殃及全国,多数的人会因病死亡。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风从东方刮来,且风力巨大,掀房揭瓦,飞沙走石,那么,全国将会发生巨大灾害。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风从东南方刮来,在整个春季,民众就有病死的可能。正月初一这一天,如果天气温和,不刮风,这是五谷丰登之兆,当年会粮多价贱,民众也体健少病;如果这一天天气寒冷刮风,这是年景不好之兆,当年会粮少价贵,民众生病也很多。总之,观察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气候冷暖,刮不刮风,刮什么样的风,可以预测当年外邪是否伤人夺命、以及发病人数的多少、病情的轻重、生死预后等情况。另外,二月丑日这天不刮风,民众多患心腹病。三月戍日之天天气不暖和,民众多患寒热病。四月巳日这天天气不热,民众多患黄疸病。十月申日这天天气不寒冷,民众多暴病而死。以上所说的各种风,都是指对自然界能造成灾害,使房屋损坏、树木折断、砂石飞扬,对人类能导致疾病,使毫毛竖立,腠理开泄的异常风邪。

大惑论第八十“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倪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日: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fi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Iii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抟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日: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

何其异也?岐伯日: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日: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日: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日: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日: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日: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Iil不瞑矣。

黄帝日:病Iii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日: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邪气留于上腺,上瞧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日: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日: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译文”

黄帝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中层时,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精神迷乱。这种异常的感觉,我暗自感到奇怪,尽管自己闭目宁神或睁眼再看,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长久不能消除,仍然感到头晕目眩。即使是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上,力求形体舒缓,使精神轻松,但当向下俯视时,眩晕仍长久不止,有时这种症状在突然之间却又能自行消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人的眼部,从而产生精明视物的作用。脏腑精气汇聚于眼窝,便形成眼睛。其中肾的精气充养瞳子,肝的精气充养黑睛,心的精气充养内外眦的血络,肺的精气充养白睛,脾的精气充养眼胞。脾的精气包裹着肝、肾心、肺的精气,与脉络合并,形成目系,向上连属于脑部,向后与项部中间相联系。如果邪气侵入项部,乘人体虚弱而向深部发展,则沿着目系而侵入于脑部。邪入于脑,便发生头晕脑转,从而引起目系拘急而出现两目眩晕的症状。如果邪气损伤眼部的精气,使精气离散,就会出现视歧的现象,即看一件东西好像有两件一样。人的眼睛,既是脏腑的精气所形成,也是营、卫、气、血、精、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其精明视物的功能,是以神气为基础的。所以人在精神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魂魄失守,意志散乱,眼睛迷离而无神气。眼的瞳子部分属于肾,黑睛属于肝,二者为阴脏的精气所滋养;白睛属肺,眼球的赤脉属于心,二者依赖阳脏的精气所滋养。因此,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相互结合而协调,才能使眼睛具有视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这是因为心主藏神的缘故。如果精神散乱,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不能相互协调,突然看到异常的景物,就会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飘魄散,所以发生迷惑眩晕。

黄帝说:我有些怀疑你所说的道理。我每次去东苑登高游览,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晕迷惑的,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道说我惟独在东苑那个地方才会劳神吗?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的情况呢?岐伯说:不是这样。就人的心情而言,都有自己喜好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爱憎两种情绪突然相感,会使精神出现一时的散乱,所以视觉不正常而发生眩晕迷惑。等到离开了当时的环境,精神也就转移,就会恢复正常状态。总之,出现这种症状,较轻的仅是精神一时迷糊,好像不能辨别方向似的,较重的就会出现精神迷乱而头目眩晕。

黄帝道:人的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下部的胃肠之气壅塞而致上部的心肺之气亏虚,而心肺气虚就使营卫之气留滞在肠胃,长久不能按时上达,心神失养,所以就出现记忆减退,容易忘事。

黄帝道:人如果容易饥饿但又不想饮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饮食精气由胃注入到脾,而脾失转输,积滞化热,热气壅滞胃腑,胃中燥热过盛就易于腐熟水分谷,所以容易饥饿;又由于胃热而失于和降,胃气上逆,使胃脘气机阻塞,影响受纳,所以不想饮食。

黄帝道:因生病而不能睡眠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正常情况下,卫气白天行于阳分而神出人就清醒;夜晚行于阴而神人人就睡眠。生病时,由于卫气不能内入到阴分,一直留在阳分,就会使阳分的阳气充满,阳气充满阳脉气也就偏盛;卫气不能内入到阴分,阴分之气也就亏虚,如此阴虚阳盛,神外出而不能内入,所以就不能闭目入睡了。

黄帝道:因病而喜欢闭目、不愿睁开视物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生病时,由于卫气留滞在阴分,不能外出运行到阳分,卫气留滞在阴分就使得阴分之气盛满,阴分之气盛满阴脉气也就偏盛;卫气不能外出运行到阳分,阳分之气也就亏虚。如此阴盛阳虚,神内敛而不能外出,所以就喜欢闭目而不愿睁开视物了。

黄帝道:有的人多嗜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是因为这种人的肠胃较大而皮肤涩滞,分肉不滑利的缘故。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体内运行停留的时间长久;皮肤涩滞,就使得分肉不滑利,而使卫气在体表的运行迟缓。卫气运行的规律是,白天运行在外的阳分,夜间运行在内的阴分。所以,当卫气行完体表阳分,由外人内时,人就入睡;当卫气行完体内阴分,由内出外时,人就觉醒。既然这种人的肠胃道较大,卫气在体内运行停留的时间就长久;加之皮肤涩滞,分肉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迟缓,使得卫气久留在阴分,不能振奋外出,所以总想闭目躺卧、困倦嗜睡,如果人的肠胃较小,皮肤又柔软润滑,分肉之间也滑利通畅,那么卫气运行停留在外阳分的时间相对长久,所以睡眠就较少。

黄帝道:有些人并不是经常性的嗜睡,而是突然的嗜睡,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有邪气留滞在上焦,使得上焦闭塞不通,加之饱食之后,又多饮汤水,迫使卫气被阻滞在肠胃之内,久久滞留在阴分而不能外出到阳分,所以突然的多卧嗜睡。

黄帝说:讲得很好。对于上述疾病如何进行治疗呢?岐伯说:首先要观察脏腑的虚实,辨明病变的部位,即使是轻微邪气,也必须先加以消除,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邪气盛的采用泻法,正气虚的采用补法。还要首先审察患者形体的劳逸、情志的苦乐,做出正确诊断,然后才能进行治疗。

痈疽第八十一“原文”

黄帝日: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痰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日: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黄帝日: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日:痈发于嗌中,名日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日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日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脯,名日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痈发四五Et,逞螨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日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珠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日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日甘疽。色青,其状如毂实菰菰,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日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坐蘸蔻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日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日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日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日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日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日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黄帝日: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日: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燃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日痈。

黄帝日:何谓疽?岐伯日: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日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译文”

黄帝道:我听说肠胃受纳饮食水谷后,所化生的精气分道而行。上焦发布卫气到体表,发挥着温煦分肉、充养骨节、开通腠理的作用。中焦输散营气,像雨露弥漫一样,既要灌注到肌肉之间的大小缝隙,叉要渗入到细小的孙络中,还要与津液调和,然后注入血脉,变成红色的血液。血液充盛和调,首先充满细小的孙络,然后注入较大的络脉,所有的络脉都充盈之后,就注人大的经脉。而阴经和阳经充满气血后,就能随着呼吸运行到全身。营卫气血的运行,有着恒定的运行路线、度数和规律,并与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保持一致,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如果营卫气血的运行失常,就要用心调治。如果为实证,当用攻泻之法以去除实邪,但不要攻伐太过,太过反使正虚。泻实的刺法出针要快,就能使邪气衰减;补虚的刺法留针要久,就能补正气虚衰。如果为虚症,当用补益之法以补正虚,但不要补益过度,过度反使邪留。只要补泻得当,气血就会调和,形体和气血就能保持正常状态。我已经懂得了血气正常与失常的机制,但还不知道痈疽是怎样发生的、好转和恶化的具体时机、死亡和痊愈的大概日期、及其长短久暂,这些都是如何判断的?可以讲来听听吗?

岐伯说: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并与天地的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天体的运行失去常度,就会发生日蚀、月蚀现象。地上的河流失去正常的流行水道,就会向四处漫溢泛滥成灾,以致草木不长,五谷不生,道路不通,民众就不能互相往来,散聚在街头巷尾,流离失所。人身的气血运行紊乱,与天体河流运行失常是同一道理,请让我讲讲其中的原由。营卫之气在血脉中周流不息,上与星宿的运转、下与河水的流行相应。寒邪侵入并滞留在经脉之中,就会使血行滞涩而不通,卫气也随之聚积而不行,气血不能反复周流,郁积在某个部位,就会形成痈肿。寒邪郁积太久就会化热化毒,热毒炽盛就会腐烂肌肉,肌肉腐烂就会化为脓液。热毒脓血不能及时排泄,就要向里深入便会腐烂筋膜,筋膜腐烂就会损伤骨头,骨头损伤就会使骨髓消损。痈脓如果不是长在骨节的缝隙处,热毒脓血就难以向外排泄,就会耗伤阴血而使阴血虚空枯竭,于是,筋骨肌肉得不到滋养,经脉败坏,五脏被热毒熏蒸而受伤害,五脏一旦受到伤害,人就会死亡。

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痈疽的形状、死生的日限和名称。岐伯说:痈疽发生在喉结的叫做猛疽。这种病如不及时治疗就要化脓,若不将脓液排出,就会使咽喉堵塞,半天就会死亡。已经化脓的,要先刺破排脓,再口含凉的猪油,3天即可痊愈。

发生在颈部的,叫做天疽。这种痈部位较大,颜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疗,热毒就会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渊腋穴处,向前面可伤及任脉,向内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损伤,10多天就会死亡。

邪热亢盛,滞留于项部,上侵而消烁脑髓的,叫做脑烁。表现为神色抑郁不欢,颈部剧痛如针刺,如热毒内攻而出现心中烦躁,是不治的死证。发生在肩臂部的痈肿,叫做疵痈,局部呈赤黑色,应当迅速治疗,此证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于引起此痈的毒气浮浅而不深陷,不会伤及五脏,即使在发病四、五天的时候速用艾灸治疗,也会很快痊愈。

痈肿发生在腋下,局部坚硬而呈深红色的,叫做米疽。应当用细而长的石针稀疏地砭刺患处,然后涂上猪油膏,不必包扎,大约6天就能痊愈。如果痈肿坚硬而没有破溃的,称为马刀挟瘿之类的病变,应当急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生在胸部的痈肿,叫做井疽。它的形状像大豆一样,在初起的三四天内如果不及早治疗,毒邪就会下陷而深入腹部,成为不治之证,7天就会死亡。

生在胸部两侧的,叫做甘疽。局部呈青色,形状好像毂实和瓜蒌的样子,时常发冷发热,应急速治疗以消除寒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迁延10年之久而死亡,死后溃破出脓。

胁肋部生痈,名叫败疵,败疵主要发生于妇女。如果迁延日久,就会发展为大的脓肿,其中还生有赤小豆大小的肉芽。治疗这种病候,可用切割的连翘草根各1升,加水l斗6升,煎取3升,趁热强饮,并多穿衣服,坐在盛有热汤的铁锅上熏蒸,使病人汗出至足部,即可痊愈。

痈疽生在大腿和足胫部的,名叫股胫疽。这种病的外部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痈肿所化的脓紧贴骨上,如果不迅速治疗,约30天即可死亡。

痈疽生在尾骶骨部的,名叫锐疽。其形状红、大而坚硬,应当迅速治疗,否则,约30天就会死亡。痈疽发生在大腿内侧的,名叫赤施。如不迅速治疗,至60天就会死亡。如果两腿内侧同时发病,是毒邪伤阴已极,多属不治之证,l0天就要死亡。

发生在膝部的,名叫疵疽。其症状是外形肿大,皮肤颜色没有变化,伴有发冷发热,患处坚硬,这是尚未成脓的表现,切不可用砭石刺破,如果误用砭石刺破排脓,便会导致死亡。须待患处柔软成脓,再用砭石刺破,以排脓泻毒,疾病就会痊愈。

发生在关节的各种痈疽,并且出现内外、上下、左右对称发病的,都不易救治。

生于阳经所在部位的,约100天死;生于阴经所在部位的,约30天死。

发生于足胫部的,名叫兔啮疽,其外形红肿,毒邪能够深入至骨,应当迅速治疗,如不急治,就会危害生命。

痈毒发于内踝的,名叫走缓。其外形如痈,但皮肤颜色没有变化。治疗时应当用石针屡屡砭刺痈肿所在之处,使寒热的症状消退,就不会死亡。

痈疽发生于足心、足背的,名叫四淫。其形状好像大痈一样,如不迅速治疗,约一百天就会死亡。

痈肿生在足四傍的,名叫厉疽。其外形不大,如果从足小趾开始发病,并呈现黑色,应当迅速治疗以消除黑色,如果黑色不消退,却逐渐加重,就不能治愈了,约100天就会死亡。发生在足趾的,名叫脱疽,其症状如果出现赤黑色,是毒气极重,多属不治的死证;如不呈现赤黑色,是毒气较轻,尚能救治。如经过治疗而病势仍不减轻,应当迅速截除其足趾,否则毒气内攻深陷于脏腑,必然导致死亡。

黄帝道:先生所讲的痈和疽,如何进行区别呢?岐伯说:营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滞留受阻,血液也就凝滞而不得畅行,进而使卫气的运行也随之受阻而不通,壅遏日久,就会化热生毒。热毒持续亢盛,就会使血肉腐败,血肉腐败就会化为脓液。

但这种热毒仅仅蕴结在肌肉,并没有深陷到骨髓,骨髓不致于焦枯;五脏也没有受到伤害。这就叫做痈。

黄帝道:什么叫做疽呢?岐伯说:热毒非常亢盛,并且深陷肌肤之下,使筋烂髓枯,并内攻五脏,耗竭血气,使得疮面下的筋骨肌肉全部溃烂无余,这就叫做疽。疽的表现特征是,患处的外形表皮颜色晦暗,毫无光泽,触之坚硬而厚,就像牛颈项的皮肤。痈的特征是,患处的外形表皮光泽而薄。这就是两者区别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