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气象台站里,都有一个直径20厘米的雨量筒,有的还有自记的雨量计,用来测量雨量,大多数一天测量2次,2次相加的雨量称为日雨量。把一个月和全年的日雨量相加就是这个月和这一年的总雨量。再对观测以来各年(或月)的雨量进行平均,就是这个地方的年(或月)平均雨量。例如,上海的年平均雨量(简称年雨量)11285毫米,北京年雨量6829毫米。
我国各地的雨量主要是东从太平洋,南从印度洋和南海上来的夏季风带来的,所以我国年雨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大致淮河,汉水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雨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东南沿海还普遍在2000毫米左右。大陆上雨量最多的地方,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中墨脱以南的巴昔卡,这里面迎潮湿的印度洋西南季风,1931~1960年30年平均年雨量高达44950毫米。但我国年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北部基隆港以南的火烧寮,这里面向从东海上来的潮湿东北季风,平均年雨量高达64890毫米,1912年甚至下了84090毫米之多!
不过,巴昔卡的雨季在夏天,火烧寮的雨季却在冬天。巴昔卡7、8月份的雨量都超过800毫米,当然是大陆上气象站中雨量最多的了(北京最多雨的7月份平均雨量也才2435毫米,上海最多雨的6月份平均雨量只有178毫米)。不过,火烧寮年雨量虽多,分布却较为均匀,因此月雨量的冠军让给了年雨量和巴昔卡相仿、但夏雨更加集中的台湾阿里山气象站了。阿里山7月份平均雨量高达10440毫米,约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
我国年雨量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陆的吐鲁番、塔里木和柴达木等盆地。这里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都在20毫米以下。例如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年雨量156毫米,吐鲁番盆地中的吐鲁番160毫米,柴达木盆地中的冷湖154毫米,新疆东部伊吾盆地中的淖毛湖气象站本世纪六十年代平均雨量只有125毫米。我国年雨量最少的气象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只有59毫米!不过干旱地区雨量变化很大,平均年雨量随资料年代而有显著不同。例如若羌附近的且末,五十年代平均年雨量只有9,2毫米,六十年代竟多至247毫米,1968年多到549毫米,而1960年又只有36毫米。而且沙漠中一年的雨量往往主要是一场或几场大雨所下的,例如,吐鲁番1958年8月14日一场雨下了360毫米,相当于两年多的雨量!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雨量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这样,我国30个省市都出现过暴雨,不过日雨量2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就只有在东南部各省才有,日雨量超过400毫米的特大暴雨就很少了,东北只有丹东地区曾经有过。大陆上罕见的最大两场暴雨发生在1963年8月上旬太行山东坡和1975年8月上旬豫西山区东部这两处,最大日雨量竟高达1000毫米左右。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内丘县獐犭么公社1963年8月4日日雨量950毫米,比平均年雨量多了一半;1975年8月受第3号台风影响,河南方城县郭林7日日雨量达到了105476毫米,其中泌阳县林庄从8月7日14时到8日2时的12小时中就下了9544毫米!这场大暴雨刷新了大陆上从1小时到3天的最大雨量记录。
但是我国暴雨最大的地方,还是在雨量最多的台湾省。根据50年中71次台风暴雨统计,日雨量出现500毫米以上的就有32次59个测站,例如,阿里山1104毫米,百新1248毫米,新寮1967年10月17日出现了日雨量1672米的全国记录,已经相当接近于非洲印度洋中留尼旺岛1870毫米的世界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