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穷人靠什么赚钱
43715100000028

第28章 小商品也有大利润(1)

商品市场需求差异很大,经营者如能掌握不同商品的需求信息,了解消费者口味,善于“易地经营”,成功也就不远了。

穷人要走科技之路

信息经济已经启航,越加显示了科技的魅力。它使不可能的变成了可能,让人想不到的事也有可能发生。穷人可能没有机会去学习高科技,也没有资本去研读高深的理论。但这并不代表穷人天生就是靠体力赚钱。穷人可以依靠小科技、小发明来发家致富,敢想敢做,定能取得成功。抓住了科技,就等于抓住了机会,相当于和金钱有了约会。

在大多数人还不知专利是何物时,在众多的农民一遍又一遍细数每一张钞票,再装入坛中,埋入地下的时候,只念过几天书的王祥林“胆大包天”,竟看准了科技生财这条道。

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某科研机构经过多年努力,研制成功了高效叶肥,目前已通过验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该肥较普通肥肥力高几十倍。民族自豪感极强的王祥林不禁喜形于色,自言自语道:“庄稼有好饭吃了。”

第二天一大早,王祥林来到专利局,原来他要买下叶肥专利。他从专利局打听到购买叶肥专利所需的费用是8.2万元。8.2万元,在那个年代,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个天文数字,何况是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但王祥林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办成,他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一部分,凑足了8.2万元,以最快的速度买下了叶肥的专利权。

有了专利权,下一步就要投入试验,进行生产,加以推广,王祥林又碰到了钱的问题。这回总不能再去借了吧,何况这回所需要的何止是一个8.2万元。王祥林没有被难住,他一咬牙,决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包括房屋在内统统抵押给银行,以便取得贷款。乡亲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王祥林天天跑银行,跑信用社,反复陈述着自己的方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银行被他的锲而不舍、敢想敢干的精神所打动,终于贷给他一笔巨款。

有了钱,王祥林如虎添翼,立刻投入了实际操作。他把首批生产出来的小批量叶肥免费让当地村民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此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为自己的产品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喷施宝”。为了加快推广,他天南海北东奔西走,在满腹疑虑、小心谨慎的人们面前反复宣传、说服……在喷施宝问世后的那一年内,王祥林投下了300万巨资,先后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480个县的57种经济作物上实施科学试验。各地农业专家、技术员的试验报告资料雪片似地寄来,加在一起,净重达10公斤!

起初人们都不理解,花好几百万就买回来一叠纸?可王祥林却将这叠纸视若珍宝,对它们反复研究,仔细比较,做了大量的分析论证,又从当地农民试用户那里取得第一手资料,最后终于证明:“喷施宝”确实是农民的好帮手。王祥林这几百万元的风险投入没有白费,为以后“喷施宝”在全国的热卖铺平了道路。

穷人要让垃圾变金

我国广阔的农村中,居住着数亿勤劳节俭的妇女,她们长期以来有梳髻结发的传统习惯。为此,每天梳头难免掉下几根头发的。这几根微不足道的头发谁也不会注意,都把它弃之为垃圾了,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了几千年。

在上世纪初,有些经营者发现头发可作肥料,就把它收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科学家发现头发可作某种化学原料的提取物质,这又使头发的用途增广了,但价值始终不大。到50年代开始,妇女们梳落的长头发价值骤升百倍了,甚至有“乌金”之称。

为什么长头发一下子变得这么值钱呢?原来一些善于经商的商人发觉,欧美妇女喜爱打扮,她们常要使自己的发型不断变化,但却因烫发非常费时和费钱。于时,这些有眼光的经营者利用头发编织成一顶顶的“假发”,这些“假发”经过漂染可变成棕色、金色、灰色、银白色等等,还可烫成各种发型。这样,妇女们可买上几顶随时更换,满足了她们扮靓的需求。因此,一顶“假发”卖几百美元亦十分抢手。梳落的头发亦从垃圾变成昂贵的物品了,很多假发制造厂商大张旗鼓地在我国农村组织收购妇女们每天梳落的头发。我国有关的进出口公司利用这些“垃圾”,每年为国家创汇几千万美元,国外很多假发厂商则以此发了大财。

落发从原来是废物变成极有价值之宝,应验了一句话:只要动脑,垃圾可变金。从这句话引申出另一个意思,就是“不怕口袋空空,只怕脑袋空空”。

垃圾变成致富之物,非止于落发,生活中大有实例存在。美国有家富顿兴产公司,它的董事长乔治富顿看到美国纽约市内每天有大量的垃圾“产生”,多如一座小高山,于是他开始想:“如果能够利用它来制造一些有用东西,不是可以发大财吗?如果真的能做出有用东西,既不愁原料,又可解决垃圾给城市带来的公害问题。”

乔治富顿根据这么一种想法,他组织了人员一起致力于研究一种新技术,利用压缩机械,将混合有焦油的垃圾压成硬块,当作建筑用的材料。果然获得成功,为此富顿兴产公司发了财。

日本“关西产业”公司是家生产收割机的企业,它的机械性能好,打谷速度很高,每小时能打出100吨稻谷。但是,那些遗留下来的稻杆和谷壳很难处理,堆积如山,要设法搬走和弃置。该公司的经理儿岛正广考虑怎么把这些废物利用,经过一番研究后,终于想出一种方法把它焚烧后,变成一种碳质,使之成为一种净化被污染的河川和港湾的东西。因为碳质可吸收水中的油和微菌而使之沉淀,凭此原理就可净化河川和港湾之水了。就这样,关西产业公司找到了收割机扩大销售的秘诀,还开创了另一条生财之路,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善动脑筋的人,注意到富顿兴产公司的垃圾处理赚了钱,继续在垃圾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在纽约市有位经营者把富顿兴产公司的垃圾业务伸延了,他组织一家“垃圾收集公司”。这家公司收集全纽约市每家每户的垃圾,然后集中送到富顿兴业公司的垃圾加工场,在这个环节上赚钱。

正如众所周知的,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企业和行政单位,每天都有垃圾要扔掉,但按城市环卫规定,垃圾不能乱扔,必须把垃圾置垃圾袋里,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内。“垃圾收集公司”抓住这个契机,与每条街和社区的住户,单位和团体签订收集垃圾契约,家庭每月支付10美元计收垃圾清理费。这样,全纽约市共签订这种契约的共有100多万户,每月收入共1200多万美元。该公司购置1000辆垃圾运输车,每周清理3次。

别小看这么一件简单的垃圾清理收集经营,这家公司的老板却白手起家,很快发了大财。他手下共有1000多位既是司机又是垃圾收集员,每月支付他们的工资平均每人2500多美元,共支出250多万美元,广告宣传费几十万美元等,剩下的全是利润了。如果再扣除支付有关环卫部门的相关费用等,每月纯利起码700万美元,全年超过8000万美元,多可观的经营啊!

垃圾收集公司刚开始经营时,几乎分文没有,该老板利用签订契约的第一个月收费,花了大部分钱用于购置运输汽车及租用办公地点,这样“巧妇煮出无米之炊”了。由此可见,垃圾可变金,垃圾的时空差亦是一种生财之道,一些无资金的经营者可从中得到启迪。

针对有钱人的需要

大事业的创立并非一定要自己有雄厚的资金才行。如果你有好创意、好计划,自然会有人出资请你当老板。以新颖的创意、计划和周密的行动寻找有钱人投资,那么身无分文的你也会成为百万富翁。

1.名古屋羊毛纺织公司

名古屋市的留日韩国人尚学录,既没有学历也没有金钱,但是他有智慧且善于计划。10多年前他还在当机械外务员时,就知道日本的羊毛纺织工业比欧美落后,他认为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一天,他接到德国寄来的商品目录,其中有新开发问市的一台2000万日元的新型羊毛纺织机器。对于新机械他比别人在行。他详细调查了日本的羊毛纺织工厂的作业情况,对纺织工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发现用联邦德国的这种新机器,生产成本大约可降低2/3,而生产效率却能大大提高。

然而他并没有向日本人推销这种新机器,他带了这项新产品的目录和经营纺织工厂的新构想,去拜访住在日本的一个韩国富翁林伯态先生。

林先生对纺织虽是一无所知,但经过尚学录的解说之后,立刻同意开一家纺织工厂。从德国购入四部机器,在名古屋市设立羊毛纺织公司,并请尚学录当总经理。原本默默无闻的外务员,眨眼升为大企业的领导人了。

2.东京企业研究所

东京世田谷居民竹山一夫从公家机关退休后就赋闲在家。实在无聊,有一天他想:“开个企业讲习会可能有利可图,但是找普通人来参加没法赚大钱,应该找一些有钱人才对。”

于是他就在东京银座借了一间教室,只用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成立了“东京企业研究所”。它的特色是7名教师都是日本国内鼎鼎有名的教授和知名人士,学生也都是各企业未来的董事长人选以及重要的干部。

企业界对于干部的教育投资一掷万金,毫不吝啬,因此他的事业一帆风顺。

要壮大研究所的声势和号召力,请国内最有名的讲师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讲师的授课费贵得惊人,但所收的学费更惊人。半个月一期,学费50万日元。第一个班就收了30名学生。其余的人要事前登记,并且还要等几个月才能正式听课。竹山这种别出心裁的生意利润非常优厚,扣除讲课费、房租、广告费,每个月可净赚1000万日元。

虽然竹山的生意毫不费力就发了大财。但假如对穷人动脑筋,尽管起早摸黑地苦干,绩效仍是微不足道,有时甚至徒劳无功。而在有钱人身上动点脑筋,赚钱就轻而易举了。

为顾客创造价值

现在,当我们看到或听到“TCL——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广告词时,一种高品质值得信赖的感觉油然而生,但这却是以李东生为代表的TCL人20年刻苦经营的结果。

在李东生的经营哲学中,品牌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外商大量兼并中国企业的时期,比如“飞利浦”兼并了苏州的“孔雀”,“松下”兼并了杭州的“西湖”等,所以,李东生曾经非常沉重地对一些记者说:“我们需要抗衡。但我觉得在总体上我国电子工业的规模是太小,1995年,电子百强企业第一名仅有54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大型电子企业都在200亿美元以上,我们从规模上还不具备全面与外国电子企业抗衡的能力,当然由于现有的政策保护仍可以使得一部分产业还能生存经营。但是,国外企业入境在两三年内将成为现实,所以我们现在要有危机感。要在三五年内尽快发展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在浪潮汹涌的合资潮中,国内许多彩电品牌消失了,而TCL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保住了自己的品牌,也可以说是借外资的钱创造了自己的品牌。李东生对此不无骄傲地说,在国内企业中,“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是康佳,一个是TCL。”

尽管TCL是中国最后拿到彩电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之一,但在向市场推出王牌彩电之初,李东生并没有急于建立生产工厂,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然后委托其他企业生产,同时把工作重心放在品牌策划上。李东生利用TCL的知名度,使王牌彩电一投放市场即得到消费者认可。在占有了一定市场之后,李东生才以出品牌和技术的方式,与具有彩电生产能力的香港长城集团合资生产TCL彩电,直到1996年才创建了自己的彩电生产基地。李东生还先后赞助中国名人桥牌赛、广东名人网球赛、95TCL王牌杯全国女足锦标赛,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TCL在中国的知名度。1998年,TCL品牌被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价值为56.38亿元,进入中国最著名品牌的前10名,同年,TCL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买卖别人不想要的东西

你可能要问没有本钱有没有可赚钱的方法?赚钱的机会多的是,如果你肯动动脑筋的话,赚钱并非难事。

各厂商要推出新商品或处理他们的库存货时,为了促进销售,都附带一些赠品以吸引顾客。这些赠品中亦有很多十分可爱而实用的。

日本东京兄弟公司董事长氏家谦一,认为做这些赠品的买卖有利可图,就找赠送品中可爱而诱人的商品,直接向厂商订货,进行销售。

对厂商来说,该种商品有自己厂商的标记,卖得越多越能替自己作宣传,所以卖价往往便宜得令人不敢相信。

还有很多家庭,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人,在逢年过节时,都会收到很多礼物。有些东西收得太多,用也用不完。

他们看准这个机会就在公司的门市部开了一家“多余物品门市部”,以比厂商卖价便宜的价钱收购别人不用的商品,再以比市价便宜的价钱卖给消费者而大发其财。

现在他所陈列的商品五花八门,品种共有2000多种。从各地涌来的顾客,每天都在店内挤得水泄不通。

穷人要抓住差别利润

穷人致富,没有必要非作生产者。完全可以靠流通致富,寻求差别利润。这种方式资金回流快,更适合穷人去做。另外通过人们的视觉差别而产生的巨大利润,也属于差别利润的范畴。在市场经济,凡是有新鲜感的东西大多有潜力可挖,物以稀为贵。此时贱,彼时就可能贵;在南方一毛一斤,在北方可能十元一斤,这就是差别利润。因为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而已。

我国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商人,善于寻找差别机会。他的经营方法是:“岁熟,取谷,予以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就是说,在粮食收获季节,将米谷大量买进,而供应丝漆等手工业原料。因为此时还是农村极度缺乏手工原料之际,此时出售手工原料可以赚钱;在蚕茧出产季节,则收购丝棉和丝织物,而供应农民所需的粮食。因为此时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粮食发生困难的时候,此时出售粮食,大受农民欢迎,可以卖个好价钱。荒年之时也是这样,半年收购粮食,出售手工业原料;半年出售粮食,同时收购手工业产品。

从年岁和季节差异所造成的价格变动中进行经营的机会,人人都遇到过,但有的人则不会使用,而白圭则抓住机遇,充分应用,从中获取大量盈利,迅速成为当时的闻名巨贾。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英美香烟充斥市场,当时唯一有点竞争力的国产香烟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美丽牌”。

那时候用霓虹管招牌做广告是件新鲜事。有一天在上海的闹市夜空,出现了一幅巨型霓虹管招牌,它只有4个大字:美丽烟香。不少人看了以后纷纷议论:“怎么搞的?美丽香烟4个字竟也安装错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