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穷人靠什么赚钱
43715100000023

第23章 创富有技巧(5)

叔叔和达比高高兴兴的下坑工作,带着无限的希望挖矿出坑来。但在这时候,发生了他们料想不到的事,金矿的矿脉竟然不见了。他们已走到彩虹的末端,黄金没有了。

他们继续挖下去,焦急地想要挖出矿脉来,但是,完全没有收获。绝望的叔叔和达比放弃了寻找,将地卖给了别人。

然而,根据一位工程师的计算,只要从达比和他叔叔停止挖掘的地点再往前挖90公分,就能找到金矿。

果然,就在工程师所说的那个地方,矿脉又重新找到了。请工程师的人是一位售货员,他把从矿坑挖出来的金矿出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

这件事过了很久之后,达比先生从失败中获得了成功,赚进了超过他损失的金钱的数倍。这是他在从事推销人寿保险以后取得的。

达比记得他曾经在距离金矿一公尺远的地方停下,因而损失了一大笔财富,所以现在他吸取这个教训,而对自己说:“我在距离金矿一公尺远的地方停下来,如今,在我向人们推销人寿保险的时候,我绝不因为对方说‘不’就停下来。”

达比后来成为少数每年推销出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寿保险推销员的一员。他把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归功于他在挖矿时轻易放弃的经验。没有坚持,机遇就会在你退缩的一刹那间消失。

杨振华的名声早已蜚声海内外,广为人知,她本人也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少有的亿万女富豪。同样,没有到最后决不放弃的坚持精神,她也不可能在机遇面前挖到创业的第一桶金。

杨振华小时候是个“病秧子”,苦药遍尝,因而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开发出一种好吃的药。

经过数年的摸索,1985年1月,身为福建农学院遗传学教师的杨振华,在实验室里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对普通的黄豆进行了独特的深加工,开发出含有20种人体必需的生命氨基酸的营养液,这一实践耗费了她数年的心血和努力,终于有了喜人的成果。她难忘这一时刻,便将营养液定名为“851”。

刚开发出来的“851”营养虽好,味道却极其难闻,据说像臭鱼烂虾般呛人。结果,这么好的产品却不得不违背初衷,变成了一种供给养殖场的“生长液”,一袋袋地搅拌在饲料里喂给猪吃、鸡吃、鱼吃、虾吃,看着它们享受高级的营养品,神奇地猛长特长。

杨振华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她暗地里悄悄把“851”夹在糖里、饼子里送给同事们吃,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人人都感到“精神倍增,状态甚好”。

1987年,杨振华毅然辞职下海,自己开发“851”营养液。可是一个文弱女书生,何曾上过市场、搞过经营,勇气可敬,经验却近乎等于零,因而久久地打不开市场销路。后来逐渐闯出了一点销路,却又经历产品质量挫折,进出法庭,饱受官司之苦。在这一段多灾多难的苦日子里,杨振华每天夜里不知偷偷流过多少辛酸的眼泪,可她也知道,生意场是强人的世界,市场不相信眼泪,除了做个强而又强的女强人,她别无出路。所以,她总是一边流着凄苦的泪,一边默默地祈祷:明天会更好,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次日天一亮,她又肿着眼睛爬起床出去拼、出去闯。

就这样,坚持的结果是她终于获得了机遇的眷顾。1989年,“851”卖到了东南亚,泰国正大集团财务长偶然吃到了,久治不愈的肝病竟然因之神奇地痊愈了,这位财务长喜出望外,迅速找到杨振华,要求与她联合开发、经营。

1990年10月,正大振华“851”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了,气派的公司大楼在福州温泉之路上拔地而起,经营实力今非昔比。

1992年,“851”已经跨洋过海出口到欧洲、南美洲、南部非洲以及东南亚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创汇600万美元。

从打工仔到亿万富翁

1964年,刘延林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恒升镇果子村一个农家。从怀揣9元2角钱南下打工到资产过亿元,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和辛酸。

1978年,因为交不起2元钱的学费,刘延林被关在了学校门外。父亲没有办法,打发他跟姨父到河南谋生。姨父在河南邓县一个瓦窑给14岁的刘延林找了份活。刘延林咬着牙拼命地干着和成年人一样的活。

一年辛苦下来,窑主给了他70元钱。接到手后,刘延林高兴得跳了起来:我终于能挣钱了,终于能为困境之中的七口之家分忧解难了!过完年,15岁的刘延林再度告别父母去河南打工。只是上次出去还是由姨父带着,这次他居然带了个比自己大五六岁的徒弟。刘延林对曾经打过工的邓县信心十足。谁知原来那家瓦窑厂换了老板,师徒俩忍着饥饿和劳累走村串户找活干,度过了艰难的几天,终于有一家等着点火的瓦窑厂答应雇他们。瓦窑点火了,刘延林心虚得很,一拿到钱瞅了个机会就逃到了福州,并很快找到了活,在建筑工地干小工。有了一段较稳定的生活,一干就是两年,刘延林学到了手艺,还学会了讲福州话。

一次,刘延林从福州回家过春节,当生产队长的姑父瞧准了他在外面见过世面,约他一起贩猪崽、贩猪肉。两人越合计越兴奋,当下各向信用社贷款800元,再东借西凑,筹集到1000多元。结果,他熬更守夜,起早摸黑,非但没有走财运,反而亏了本,欠了一屁股债。他偷偷砍了家里一棵树,拖到街上卖了9元2角钱。他步行100多里的乡村土路,来到火车站,花5分钱买了一张站台票,混进站台,钻进开往广州的列车。

第三天,碰上广州市郊一家砖厂招工,他没讲什么条件就跟了去。自打从砖厂第一次领工资起,刘延林使节衣缩食,积攒下钱陆续往家里寄,不到一年就把债一笔一笔还清了。此后不久,他由工友引荐到海丰县砖厂,负责生产技术管理,一干就是两年,成了砖厂的行家里手。尤其让他受益匪浅的是,在海丰,他真正见识到了当地老板们经营手段的活络。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不会是有出息的打工仔。刘延林心中酝酿了很久的计划,一下子迸发出来,再也抑制不住了:当老板,向特区靠拢!他怀揣着辛勤打工积攒下来的5000元“巨款”,来到了惠阳县的淡水镇,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两位四川老乡和一位当地人,合伙买下了砖厂,刘延林作法人代表。买下砖厂后,等待刘延林的仍旧不是一帆风顺,一块砖卖几分钱还没有销路,短短几个月,砖厂、债务全归刘延林,其他三股由刘延林一年内还清。那三个股东又去打工,刘延林只有硬着头皮,一个人艰难地支撑着砖厂。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砖厂竟成了刘延林发家的第一块跳板。刘延林独自经营后,淡水镇的建筑业热起来,为时不过半年,年终结算净赚10多万元。此后砖价天天上涨,到1987年已是日赚几千,这时刘延林的哥哥也来了,他们又建了一个砖厂,到1988年底盈利达200多万元。

1988年底,刘延林一遍又一遍地对淡水镇的房地产进行分析,决定倾尽200多万元,买几百亩地。和当地人关系处得不错,办事颇见效果,划地时他们都挺关照,几百亩土地全在街边路口、十字道旁,守着交通要道,基本上都是人们所说的黄金地段。仅仅过了半年,淡水的房地产开始升温,土地价格猛涨。又过了几个月,到1990年3月,惠阳县城迁到了淡水镇,淡水的土地价格开始发了疯地往上涨,每平方米高达2000元,黄金地段还攀升到每平方米1万多元。刘延林手中拥有几百亩地,发财已成定局。但他很清醒,把自己拥有的土地作了一个规划,留下自己准备安排使用的几处后,将其余的全部卖了出去。

1990年,刘延林注册成立了“川惠实业公司”。1992年,公司有了发展,注册为“川惠实业发展公司”,经营项目涉及房地产、建筑材料、汽车修配、旅馆、高科技产品开发等,年仅28岁的刘延林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成了大名人。1996年,他以“从打工仔到亿万富翁”为题出版自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欣然题字:“中国第一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