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穷人靠什么赚钱
43715100000011

第11章 善用优势,找到赚钱秘笈(3)

经过1年的技术论证,1999年6月,投资1300多万元的环保塑化炼油厂在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西垅村正式成立,项目得到了湖南省省长、长沙市市长的亲自批示。从废塑料加催化剂进口,经过500度高温熔化来回循环、冷却、澄清,到分类出柴油、汽油,整个现代化炼油的工艺流科学合理,杜绝了第二次污染。经过处理,每吨废塑料的出油率可达75%,每吨油的利润在1000元左右。项目投产后,生产的合格产品已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供不应求,王旭的经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与此同时,王旭又从德国引进了治理被称为“黑色污染”的废旧轮胎制粉技术,成立了环保橡胶制粉厂,生产出的橡胶粉被用于铺设柏油路,不但成本低,还能起到防滑、防冻的作用,产品销售一直很好。

从捡拾垃圾做到环保产业,王旭将不是机会的机会紧紧地攥在了手里。这样的机会诚如王旭所言,许多人根本不屑一顾,不过这没关系,只要有像王旭这样的人注意到就够了。所以说,聪明的穷人总有出头之日。

穷人的选择

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各种各样的风景,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曾经有一位青年非常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了我所爱好的事业上,但结果却收效甚微,至今毫无成就。”

法布尔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乐于付出、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那位青年说:“是啊!我的确十分爱科学,但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艺术也很感兴趣。为了能有所成就,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

法布尔拿起一个放大镜说:“把你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一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有位哲人指出:“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口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换句话说,在人们走向成功的旅途上,仅仅知道如何“获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如何“放弃”。

人生在世,大多是在得与失之间度过,在你得到某种东西时,你肯定会失去其他一些东西。同样的生活,有人过得非常幸福与快乐,而有人却活得非常累。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得失的认识不同。

如果你认为它是失去的东西,那么你的意志与感受便会不断地反应在那件失去的事物上了。换句话说,失去的现象属于尚未了结的性质,所以内心一定会万分地惋惜,甚至还会想不开。相反的,如果你把它想成被遗弃的东西,那就表示这是一件废物,在这种情况下,你将会以轻松的心情来处理了结的事物,并且对它不再眷恋。

有人说:“懂得适时舍弃的人,永远不会让你真正的失望。”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以及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许放弃之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欣慰,感到无愧于自己或他人。也许正是当年的放弃,才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珍惜自己所拥有一切”这话固然重要,但是,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所说的“丢掉”,它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自己的前进方向。

穷人保持一颗童心

人生天地间,要想活得堂堂正正,俯仰无愧,就要学会不断擦拭自己的心灵,为自己的心灵除垢。做人当自省,面对是非恩怨,当从检点自己开始。

据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灯心镶有一颗历时500年之久的硕大夜明珠。此珠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得此灯者,经珠光普照,便可超凡脱俗、品性高洁、超越自我,得世人尊重。有三个弟子跪下求教怎样才能得此稀世珍宝。一灯大师听后哈哈大笑,他对三位弟子讲,世人无数,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心灵又落满灰尘,眼中多有丑恶,此乃人中下品;偶尔损人利己,心灵稍有微尘,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辉,此乃人中中品;终生不损人利己者,心如明镜,纯净洁白,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所谓“人生之灯”,就是一颗纯洁的心灵。

人的一生中,你可以没有显赫的威名,可以没有万贯家产,可以不是伟人巨子……只要你拥有一颗洁白无瑕的心灵,干干净净,你的灵魂就可以直面上苍。

现代人失去最多的是什么?答案是:童心。

研究发现,小孩爱生气,但只生气三秒钟、三分钟;大人也爱生气,但要生气三小时、三十天。

所以有人说,应该“以儿童为师”,意思是说,学学孩子,包括学学他们的童稚之心与赤子情怀,能包容、不计较、寻开心、不记仇等等。

人离开童年愈远,活得愈不快活。那么,就请努力寻回童稚之心吧!

如何寻回童心?

经常跟孩子玩。你多久没跟孩子玩了?很久或者从不?教育专家说,人的一生该有三个童年,第一个童年自己过。第二个童年陪儿女过,第三个童年陪孙子过;玩得愈多,童心愈浓。

动手做玩具。你是否想过,在一个微风午后,陪孩子坐在顶楼的椅子上,动手做做童年玩过的竹筷枪、纸飞机、打陀螺……孩子喜欢,你也会欢喜。

阅读儿童读物。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找机会重温儿时旧梦,读着一本又一本的儿童绘本,天马行空,神奇古怪,飞天钻地,把人带进神思妙想的梦中之国。这可是成人世界里没有的东西,味道很像武侠小说,让思想飞来飞去。

听孩子说故事。孩子很小的时候需要我们用充满梦想的故事伴他入眠。如今到了孩子极有表现欲地给你讲大灰狼、小乌龟、老肥猪的故事的时候,也是你要以一颗孩子的心接受感动的时候了,“老少皆宜”角色互换,何乐而不为呢?

相对成年人来讲,可以说儿童是最懂得享有幸福的专家了。而那些能够保有孩童之心的中老年人,更可称得上是一种天才。因为,能保持年轻人特有的幸福精神与要旨是相当难得而宝贵的。因此,若要永远拥有幸福,我们绝对不可让自己的精神变得衰老、迟钝或疲倦,我们绝对不可以失去纯真的心态。

有位老师问她七岁的学生:“你幸福吗?”

“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

“经常都是幸福的吗?”老师再问道。

“对,我经常都是幸福的。”

“是什么使你感觉幸福呢?”老师继续问道。

“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

“一定是有什么事物才使得你幸福的吧!”老师继续追问着。

“是啊!我告诉你吧!我的小伙伴们使我幸福,我喜欢他们;学校使我幸福,我喜欢上学,我喜欢我的老师。还有,我喜欢上课堂,也喜欢学校和学校的老师们;我爱姐姐和弟弟;我也爱爸爸和妈妈,因为爸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爸妈是爱我的,而且对我很亲切。”

不计较,不抱怨,寻回童心,获得童心,可包容万物,开心一生。

穷人再苦也会笑一笑

生活的情调要靠自己去创造,与其苦苦抱怨现实,不如细心体会眼前实在的快乐。我们往往在山间海崖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眼前。

有一次到美国观光,导游说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同行的朋友听了,都觉得好奇。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鱼腥味刺鼻,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体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条鳕鱼飞往明尼苏达去了。8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我问当地的鱼贩:“你们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为什么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他说,事实上,几年前的这个鱼市场本来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另一串笑声,他们成为鱼市场中的奇迹。

他说,大伙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这种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染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没有办法提升工作士气的主管还专程跑到这里来询问:“为什么一整天在这个充满鱼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你们竟然还这么快乐?”他们已经习惯了给这些不顺心的人排忧解难。

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即使怕鱼腥味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一试再试,意犹未尽。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了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颜开地离开,手中还会提满了情不自禁买下的货,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些道理来。

面对当今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纷乱的社会,在背负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我们经常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下岗失业、家庭变故、婚姻失败、学业不顺、经济问题等诸多问题。当这一切突如其来而无法解决时,就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否强大。

是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诸多的不顺心。个性悲观消极的人在遇到困境时,看不到前途的光明,抱怨天地的不公,甚至破罐子破摔,在精神上倒下。而个性积极乐观的人在遇到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认定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从容安静,积极寻找生活的快乐,不浪费生命的一分一秒,黑暗之中向往光明,在精神上永远不倒。

“谁也别想把黑暗放在我面前,因为太阳就生长在我心底。”这是一句挺美的歌词,也说出了快乐的真谛。

一位年逾七旬的诗人,他一生有很多年轻貌美的异性朋友,她们都是些活泼天真可爱的姑娘。在他保留的相册中,你可以阅读到一张张青春无邪的微笑,就像置身在大自然的鲜花绿草之中。

“在逆境中,是她们告慰了我这颗行将衰老和绝望的灵魂。”老诗人鹤发童颜,目光中闪着睿智的光。“我对她们的迷恋是一种圣徒对自然天性的崇拜,是对虚伪人生的逃避,是对衰老与死亡的抗拒。”

苦中作乐不是自我麻痹,不是消极退却。如果大家都不那么锋芒毕露、以牙还牙,多一些理解、尊重,世界也就不会被扭曲。流沙河曾赠诗一句多少让人感到“麻醉”:“我们将平分欢乐与忧愁,在眉间看出对方的心事……”

“欢乐的贫困是件美事!”我们都得感谢伊壁鸠鲁老先生说出了这样一句光辉灿烂的话来!

一个人是可以既能征服着困难,又会快乐地生活。有人曾经问过一些饱受磨难的人是否总是感到很痛苦和悲伤,有的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乐的,甚至今天我还有时因回忆它而快乐。”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从心理上战胜了磨难,他从磨难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他为此而快乐。

穷人从绝望中抓住快乐

生命进程中,当痛苦、绝望、不幸和灾难向你逼近的时候,你是否还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只有那些在绝境中仍能抓住一丝快乐的人,才能领悟人生快乐的真谛。

有这样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26岁的时候,丈夫外出做生意,却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乱枪之下,还是病死在外,还是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在外面另有新欢,都不得而知。当时,她唯一的儿子只有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