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当林肯由伊利诺州搭乘火车到华盛顿就职时,特别让火车在西费尔德村停下来,林肯站在火车尾端的车台上对蜂拥而至、来看新总统的民众高呼。
“有一位名叫葛丽丝的女孩住在这里,她曾经写信给我,如果她在的话,请她站出来好吗?”
一位兴奋得满脸通红的小女孩,惊喜地捂着嘴走了出来。
女孩大声说:“总统先生,我在这里!”
“嗨!葛丽丝。”林肯弯下腰,由栏杆间伸出手去握住女孩的小手,并且说:“你看,我特别为你留了胡子,是不是比较英俊呢?”
葛丽丝开心地回答道:“总统先生,你是我所见过最英俊的总统。”
损人利己是条行不通的道路,大家都知道不可以走,但是能真正做到利人利己的,又有几人?
想要做到利人又利己,需要有宽大的胸怀,以及看得很远的眼光,否则往往是把“利”往自己的身边拉,看到近处的大饼,却瞧不见远处的金山。
懂得世故做人的人会往远处看,眼光看得远,就能以诚恳待人,尽量利人。
财富容易缩水,但是智者所积得的财富,是可以让三代人都吃不完的无价之宝——声望名誉。
说到诚恳,有些年轻人会怀疑,对女朋友说出自己过去是错误的?有很多专家也建议,能够不说,就不要说,以免破坏感情。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只是看你会不会去运用。
对女友“坦白”过去,如果是在刚开始遇到的时候就去做,给了对方一个选择的权利,那个时候她做的抉择会是理性的,在说之前喜欢你,说之后的变化也不会太大,可能反而因为你的坦白,而认为你很可靠。
有些男性躲躲藏藏的,到了双方感情很深的时候,不小心让对方发现自己的过去,没有给她选择的权利,让她有受骗上当的感觉,感情自然就无法和谐。
很多人在交朋友的时候“坦白”自己的私事,是为了使双方的感情获得平衡。两个交情原本有段距离的同学,其中一位忽然对另一位说出自己家中的不幸,彼此两人有了共同的秘密,成了亲密好友。
一位平日很骄傲的女性主管,忽然有一天情绪失控,向另一位同事倾诉心中的不愉快,使得原来对她敬而远之的同事,向她靠拢。
由于她的坦白,让两人站在相等的地位,自然就容易成为朋友了。
诚恳地坦白出自己的负面或私事,就容易找着感情的平衡,让人感觉你对他的信赖。他自然也会产生出同样的反应信赖你。
当然,这种坦白还是要有前提,那就是基本上那人的本性就很诚恳、实在,否则你的一番坦白,第二天就可能会传遍天下。
人与人之间脑袋里的资讯不一样时,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这个时候如果将自己的资讯灌输一些到对方的脑袋中去,使得双方的认知达到平衡状态,那么沟通就会变得很容易,一旦沟通得很好,感情自然也就会交流了。
学会与别人分享
一个人学会与别人共享自己的力量,个性才能得到最完整的发挥。
发展个性必须从欲望出发,而欲望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个性的开始,就在于我们独处时候的所思所为,而真正个性的奉献,则会凌驾一己之私的范嗣。圆通成熟的个性,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服务人群的献身上表现出来,它开始时可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较量,继而向外寻求更丰富的知识和谅解。个性并不是我们独自的拥有,也不是行为的本身,它是用来判定我们本身价值的东西。性格可以在不涉及他人的情况下得到体现,而个性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或许能在家居独处的时候造就我们的性格,但是永远不能孤独地完成个性的发展。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碰到的人,都有爱和被爱的相互责任,我们怎样为他们树立爱的榜样,将会对他们如何去爱别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我们表达爱心的时候,别人会看着我们,甚至把我们当做学习的榜样。
我们会问:“谁可以当我们的好榜样?谁是我们最应该仰慕的对象?”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也可以在开放和诚实的心态下遇见他们,我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
南丁格尔舍弃了财富和舒适的生活,去追寻她心中深刻的需求。她被一种要去照顾千千万万个人的使命所驱使,要去分担他们在她身边死亡的时候所经受绝望的情绪和恐惧。最后她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敬仰的“白衣天使”之母。
天主教神父达米安抛弃了文明社会的一切,献身于照顾夏威夷莫洛凯岛上的嘛风病人,完全发扬了非凡个性的博爱精神。他与教会的官僚体系奋战不止,为他的教区人士争取补给品,最后他自己也患了麻风病,死在他所爱的、和他一起生活的人群之中。
甘地将一生完全投入追求自由之中。他的不流血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终于使英国殖民地下的印度人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束缚。当他一再被要求写下自己的生平回忆时,他作出了一句最有个性的答复:“我的生平就是我的信息。”
这些把个人力量化为爱的历史典范。都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欣赏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以博爱为职责的高尚性格(可能也包含我们自己)。
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一直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比如你帮助别人提了东西,你就可能耗费了自己的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其实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并不就意味着自己吃亏。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有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精打采,而且皮包骨。这个人发现那些人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长的把手,使它不能用来吃。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食物、刀、叉与那些4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一下子。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帮助了自己。
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气的男孩向他妈妈大喊他恨她,然后他又害怕受到惩罚,就跑出家,来到山腰上对着山谷大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山谷传来回应:“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男孩吃了一惊,跑回家去告诉他妈妈说,在山谷里有个可恶的小男孩对他说恨他。于是他妈妈就把他带回山腰上并让他喊:“我爱你!我爱你!”男孩按他妈妈说的做了,这回他发现有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山谷里对他喊:“我爱你!我爱你!”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爱护别人,别人也爱护你。总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抱怨别人对你不好。他们这样做,其原因可能是你先对他们不好。不要忘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从前,在遥远的意大利有一个名叫弗恩斯的小孩,他非常爱他的祖父。祖孙俩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弗恩斯喜欢坐在祖父的膝头上,瞪着一双灰色的大眼睛听祖父给他讲故事。祖父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讲的故事有神话,英雄传说,也有祖父本人曾抓到一只鹰之类的扣人心弦的狩猎故事。祖孙俩常常在假设的境界里旅行,捕猎想象中的狮子和老虎。无论故事多么荒诞,游戏多么离奇,祖孙俩的关系仍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关系使老人保持着对生活的依恋。
3年前弗恩斯的祖母去世以后,祖父和弗恩斯的父母一起生活。弗恩斯的母亲是一个善于照顾丈夫和儿子的能干女人,但她却不懂得老人的孤独。有时她对老人很不耐烦,尤其是老人的双手发抖,手中的东西不时滑落的时候。
一天吃晚餐时,祖父拿起杯子喝咖啡,但他那可怜的苍老的手又颤抖起来,咖啡泼到了洁白的桌布上,杯子从手中落下,在地板上摔得粉碎。母亲因此生气,厉声责备老人。祖父无言以对,只是用充满痛苦的眼光看着她。弗恩斯也没有说什么,但他再也吃不下晚餐了,心中的悲愤几近一触即发,小小的心灵中充满了对可怜而又可爱的祖父的同情。
那以后,祖父只好独自一人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就餐。当他被告知这种新的安排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说,但在他的眼神中,在他给小孙子的微笑中,无不带着悲伤。
从那个晚上起,弗恩斯总是一吃过晚饭就借故离开,跑到厨房里和他热爱的老人待在一起。祖父总是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上并给他讲故事。当那些魔术般的语言开始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世界时,那空空的小厨房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痛苦、没有悲伤的美妙境地,这一老一少可以手拉着手快乐地漫游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祖父愈见年迈。他更加虚弱,双手抖得也越来越厉害。一天晚上,他独自坐在厨房里进餐,盛着麦片粥的碗掉了,粥溅了一地,碗也打成了碎片。弗恩斯跟在父母身后来到厨房门口,只见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已溅满了麦片粥。母亲用前所未有的严厉口气大声斥责,并且说她只有给老人一个木碗进餐了。她说,她不能因为老头子变得粗心大意而容忍她心爱的东西被打坏。
她用拖布擦洗地板,责骂声、叽叽咕咕的埋怨声不绝于耳,直到地板一干二净才罢休。站在一旁默默无语的弗恩斯目睹了这一切。
突然,弗恩斯走到母亲曾经清扫饭碗碎片的壁炉边,小心地拣出了碎片并着手把它们拼接起来。他做得那么认真,不一会儿,那个碗看上去就跟完好无损的一样了。然后,他从壁炉旁边取来一小块木头开始削起来。他的眼睛不停地看那个陶碗,好像是以它为模型。过了一会儿,父母走过来,想看看他在干什么。
“你做的是什么东西,弗恩斯?”母亲爱怜地问道。她总是亲切地对她的小儿子讲话。
“我正在给你做一个木碗,等你老了的时候好用。”弗恩斯回答说。
弗恩斯的父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羞愧难当,以至不敢看弗恩斯的眼睛。接下来,母亲搀着祖父的胳膊,领他回到餐厅中的桌子边。她就站在祖父的旁边,伺候他用餐。
从那时起,祖父再也没有独自一个人在厨房里进餐。在餐厅里,他坐在他原来的座位上,紧靠着弗恩斯。
弗恩斯又快乐起来了。呵,真是快乐之至!祖父受到了爱戴和照顾。当弗恩斯观察父母时意识到,他们正感受到一种新的、美妙的幸福——爱心和仁慈带来的真正持久的幸福。
放弃无谓的指责
在你想责备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好习惯,学会宽容和尊重,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共事。
当指责别人成为你的出气方式时,你已经站在了人际关系的最边缘。
责备别人太过耿直,常使别人感到惭愧和悔恨,在自己便是一过。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地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悲剧才未发生。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任性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有一个小幽默说:这天丈夫回到家,发现屋里乱七八糟,到处是乱扔的玩具和衣服,厨房里堆满碗碟,桌上都是灰尘……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对我说:‘一整天你都干什么了?’所以,今天我就什么都没做。”
好指责就如同爱发誓,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话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传令下去,限三日内置办好白旗白甲,准备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赶来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几日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语)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和张飞一样,林肯也遇到过一件让他恼火的事。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绝境,林肯下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象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亭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不好意思地陷灭了手中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