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8辑
43707200000007

第7章 成长岁月

吴敬恒的曾祖父叫吴玉裕,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他了生在农历二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朓”,故取名吴朓。

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敬恒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松木板然后用纸把缝煳起来。他的父亲吴有成,娶无锡北门的望族邹氏为妻,生一子三女,到吴敬恒这一代,吴家已接连单传五代,他的降生给吴家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也寄托了吴有成夫妇的殷殷厚望,他们悉心照料着他。

然而,不幸却相继降临吴家。他5岁那年,其母邹夫人病故。下葬时,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接着,他的二妹、三妹相继夭折。他和大妹只好随外祖母陈太夫人到无锡外婆家生活,一直到他长大。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了民国的一位显赫人物之后,有人因他从少年到成人生活在无锡便称他为无锡人,尤其无锡因有了他而自豪。由于吴敬恒一口无锡话,至老未改,许多人把他当作是无锡人。吴敬恒对此常笑着回答:“谓余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中国人也。”

吴敬恒在民国历史上是位很独特而富于个性的人物,他的经历、阅历、学识和纯朴、正直的家风造就了他的个性风格,结识他的人都被他的才华横溢所吸引。

他在中举人之后,却接连三次会试均告失败;他仰慕新学、新文化、新知识,却因一位知县路过孔庙而不下轿,便毅然上前质问,被恼羞成怒的知县拘捕下狱;他教授私塾谋生,对主人家每天每餐的豆芽菜深恶痛绝,他在苦闷的生活中却由豆芽菜引发灵感,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称为豆芽字,从而开创了中国汉字拼音字母的先河;他以维新、革命自居。好友钮永建邀访孙中山他拒绝了,因他主张维新,不赞成革命。后来孙中山慕名拜访他,两人成了知己,誓同生死;他拥护民国革命,亲自设计制定了青天白日旗为民国国旗,但大总统孙中山留他在民国任职,授予他教育总长之职,他坚辞不就,并大力倡导革命党人不作家等八不运动等等。不过,当年令他名噪京师的,是他对末代皇帝溥仪的笑骂《冤哉溥仪先生,危哉溥仪先生》一文,此文把溥仪和他身边的龌龊小人们鄙薄、笑骂得淋漓尽致。

吴敬恒是位儒雅的书生,有着很浓的书卷味。他7岁时入私塾,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师从于儒雅的启蒙老师张鼎臣。到18岁时,便开始以所学谋生,在无锡城内设馆教授生徒。他广泛接受新学、新文化,涉猎新知识,受徒之余常流连于春源社,与同道品茗、聊天、谈论八股文、交流新知识。5年后,他考中了秀才,回无锡后娶袁蕴生为妻,时年23岁。两年后,他以正取第一名考入江阴南菁书院——他从这时开始,改名吴朓,字稚晖。据说,他是在20岁之前,因偶得《谢宣城(朓)集》精本,极好其诗人,仰慕这位南齐的词采华丽、人称“小谢”的才子谢朓(字玄晖),所以才改名字。

1891年,吴敬恒27岁,应乡试,喜中举人。不幸的是,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外祖母陈太夫人这时去世,他悲痛万分,想多年来的养育大恩未报却遭此大故,不禁抚棺放声大哭。

第二年,入京会试,初试失利。他依旧回南菁书院教读,受到史学大师黄以周的器重——黄以周的座右铭是“实事求是,莫作调人”,他对黄以周十分敬仰,也视此铭为自己做人的座右铭。就在这一年,吴敬恒以非圣无法拦知县的坐舆,被衙役拘捕,关入狱中。黄以周极力营救,闹得满城风雨。知县最后承认拘捕举子为非法,郑重以轿舆伴着音乐送他回书院以谢罪。黄以周对他这一“惹祸”事件很是不满,坚决地将他逐出书院。此后接连两次参加会试,均告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迫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了波及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吴敬恒一则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一则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始觉中国要学习西方工艺造大炮机关枪才能抵抗敌人,所谓“兴学之不容缓”,乃开始冒充为维新派小卒。后来,他到天津北洋学堂教书。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会馆拜访了康有为,大家谈到最重要的问题乃八股、小脚、鸦片三害,吴敬恒认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他说:“八股,我们可以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鸦片,可以相戒不染。”他还写了一个三千字的摺子,在1898年膛历春节那天地候在彰仪门大街,拦住了朝贺回宅的瞿鸿,请他专呈光绪皇帝,但瞿鸿说:“你的摺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然后轿即如飞而去。过了一天,吴敬恒知道不会有什么回音,便离京返津。

31岁时,吴敬恒在吴县陈容民家任教席,月束修10元。陈家每天每餐给他的伙食中都有一盘豆芽菜,他非常厌恶,痛苦不堪。无意间,看着豆芽菜,他触发了灵感,在无聊的日月中创制了一套文字,按《康熙字典》的韵创拼音字母,称为豆芽字。他用这套字教授其家人、亲友,并拼方言,很有成效。这套字开了中国拼音字母的先河。

1897年,吴敬恒32岁,任职天津北洋大学汉文教席。他与维新人物严复此时交往密切,常在一起谈论维新革命,并以维新派自居。他在北京南海会馆,第一次会晤了维新首领康有为。他北洋大学的得意学生王宠惠、王正廷,后来均成为民国历史舞台上的知名人物。因与北洋大学总办王苑生相冲突,毅然南下上海,就职于南洋公学任国文教习,改名为吴敬恒。在这里,他工作了三年,随即赴日本留学。

1898年6月,吴敬恒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他闻讯后就在无锡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就变法,推行新教育,并与朋友约定不再读线装书,又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与“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如果说甲午惨败使吴敬恒开始觉悟到中国不能不学西方式艺,那么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刺激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1901年3月,吴敬恒离开财洋公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

不久,国内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办新学堂。他便于这年12月份从东京回到广东。吴敬恒在广东办学招生,直接接触到官场内幕,深觉与他个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摇头而去。1902年他便带了26个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师范。当时清政府驻日使为蔡均,吴敬恒请求他保闼江苏、浙江、江西自费学生9人入成城学校,那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一年后即可升入士官学校,但蔡均不答应保送。吴敬恒与孙揆均带着26个学生赴使馆与蔡均争论,吴敬恒伶牙俐齿,据理力争,其余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亦广为声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钧恼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吴敬恒气愤异常,写下了绝命书,愤投水自杀,幸被警察所求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国邮般回国时,正在日本的蔡元培闻讯赶到船上护送他回国。吴敬恒由此事件,意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回到上海后,便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辞,痛斥清廷腐败,丧权辱国,革命思想由此引发。

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从美国至伦敦。吴敬恒与李晓生为孙中山处理大量函电,共商国事,确定青天白日旗为国旗,在伦敦唐人街率先悬挂。孙中山邀他和石瑛从英国经法国、瑞士、意大利乘轮船回到中国。1912年1月4日,他到达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留他住总统府,谈商国政,并要授他教育总长之职,他坚决辞却。3月,他与李煜瀛、蔡元培、张人杰、汪兆铭等在上海发起“八不会”和“进德会”,倡导革命党人不做官、不作议员、不饮酒、不吸烟、不食肉、不娶妾等八不运动。随之发起俭学会、送人才到英、法、美等国留学。

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被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孙中山约请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不就。2月,在上海创立国语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2月,参加北京清室善后委员会,与李煜瀛一同参与点查故宫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