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0辑
43704900000012

第12章 伟大时刻

一把火点燃五四运动

1919年4月底,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国人大哗,群情激愤。5月4日,北京各校爱国学生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游行示威,他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赵家楼的烈火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第一个打开曹宅大门,第一个点燃赵家楼烈火的壮士便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的学生匡互生。1915年,匡互生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考入数理部本科,专攻天文学。这期间,时局动荡,战祸连年,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签定了“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好河山沉沦在各派军阀的混战中。面对日益倾危的国势,匡互生无法遏制内心的忧愤,悲恨交加。他一面努力学习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鉴于以往学生运动缺乏中心组织从事领导,屡遭失败,他乃与周予同、刘薰宇、杨明轩等先后组织了进步学生团体“同言社”、“健社”和“工学会”,他亲自起草工学会章程,联络和团结更多的爱国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开展学术研究,在校内及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19年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从德国手中收回青岛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二十一条”不但没有取消,竟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表示誓死抗争的民意。匡互生彻夜难眠,热血沸腾,与相知好友月下密谈,决计为国牺牲,写好遗书,将后事托嘱友人,说:“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敌而死,虽死无怨。”言语悲壮,感人至深。

5月3日晚,在学校饭厅旁的一间小屋里,工学会召开了秘密会议。大家认为,如果在7日搞游行示威,恐怕时间过迟,消息泄漏,会引起反动政府事先的阻止或压制,于是决定提前在第二天,即5月4日举行,又是星期天,无须同学停课参加,也容易得到一般同学的同情以增加人数。围绕对示威运动本会应采取何种态度,到会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辩论,有人主张发动一次普通的群众性示威游行,有人则主张采取暴力行动。匡互生是后一派主张的坚持者,他认为对反动军阀的暴力统治,不能靠示威运动,只能以暴抗暴,发动突袭性的暴力行动。他据理力争,感情激烈,在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他的提议得到通过,并决定以参与签定合约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目标。当夜,大家各自行动,有的去联络各校志同道合者;有的去调查曹、章、陆的住宅地址及门牌号码;有的设法从大栅栏一带的照相馆里搞到三贼的照片,以便临时有所对证;有的去准备火柴、汽油等点火器具。散会后,匡互生和三四名相知的会员密议,准备做流血大牺牲,认为血钟不响,民众是不能从酣梦中醒来对抗媚外的政府的。这场密议差不多到4日天明才结束。这天夜里,与高师同时,北大、工专、法专等学校的学生团体也举行了集会。

匡互生以身报国的思想并非此时才有。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族革命的浪涛波及他的家乡,乡人贺金声因反清、倡导革命而英勇就义。这对年仅12岁的匡互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萌发了为劳苦大众牺牲的精神。他在中学时代就参加辛亥革命,攻打巡抚衙门,参加学生军,并在作文中痛斥袁世凯的爪牙、当地军阀汤芗铭的罪恶丑行。他的国文老师李洞天为掩护他逃走惨遭屠杀,这对他震动很大,誓以老师为榜样,立志报国。他还时常和同学们讨论国事,认为革命非再来一次不可。

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等13个学校的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举行了联合会议,讨论游行示威事项,决定发布“北京学生全体宣言”,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政治斗争口号。当日下午,高师的学生举着用白布写好的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首先到达天安门广场。其他各校学生也怀着炽烈的爱国热忱,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场,参加集会游行的有三千多名学生。他们手持小旗,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严惩国贼”等慷慨激昂的口号。游行队伍到达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受到军警的阻拦,多次交涉毫无结果。中国的土地竟不让中国人通过,学生们被激怒了,就是素来温和的同学也压抑不住受帝国主义欺辱的愤怒感情了。这时候,队伍里有人高喊“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于是愤怒的人群潮水般地向赵家楼涌去。这出乎负责总指挥的北大学生傅斯年的意外,虽极力阻止,却毫无效力。匡互生和另外几个高师的学生走在队伍的前面,高呼口号,散发传单,登台演讲,沿途观看的民众无不动容。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赵家楼胡同,曹宅的大门早已紧闭。由于房屋围墙太高,无法翻入,盛怒之下的学生将旗子掷向院内,高喊“卖国贼曹汝霖快出来”!学生们的情绪越来越激昂,但无法冲进门去。匡互生心急如焚,这时,他猛然发现大门右侧有一个窗户,他以少年时代练就的武功,纵身跃上窗台,一拳将窗户玻璃击得粉碎,两手用力一拉,把窗户上的小钢筋拉弯,然后一跃而入,接着又有四五个准备牺牲的同学爬了进去。宅内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警察,早被外面的呼声所震骇,看见匡互生等跳了进来,更是目瞪口呆,竟自动取下刺刀,退出枪弹。匡互生等迅速将笨重的大门打开,如鲫如鳞的群众一拥而入。

入宅前已传说曹、章、陆三贼正在曹家开会,匡互生全然不顾流血受伤的手,和大家涌入内宅搜寻,但没有找到。于是,愤怒之极的匡互生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将屋内易燃的帐子、挂画、信件集中起来,准备点火,这一举动被担任游行大会主席的段锡朋所发现,他阻止匡互生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并断然点燃了火。这把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其他同学痛打了来不及逃走、化装成日本人的章宗祥。曹宅燃起大火之后,军警赶来灭火,并逮捕了32名来不及散去的学生。匡互生闻之,认为首先打进曹宅和点火的都是他,不是被捕同学之罪,要去自首,换出32人,经诸同学力劝乃止。

火烧赵家、痛打章宗祥的义举,震动全国,“五四”爱国运动迅速蔓延中华大地,军阀政府继续实行高压政策,部分学生发生动摇。匡互生看到这种情况后十分担忧,他说:“如此下去,以壮烈始,而以畏惧终,于国事无益,宜冲破网罗,继续运动,与军警决斗,获最后之成功!不成,则以死继之。”他和进步同学一起组成讲演队,出校演讲,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但他无所畏惧。在这些进步学生的推动下,终于取得了运动的胜利。6月4日,军阀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释放了被捕的学生。这时,一直为学生运动奔忙操劳的匡互生,虽已是十分憔悴,却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快慰。

借炸弹炸张敬尧

匡互生是个平和、亲切的人,巴金在《怀念匡互生先生》中记叙了两则匡互生和小偷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又有一回学生宿舍捉住一个穿西装的贼,他让贼坐下来,同‘他’长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好好开导‘他’,后来还给‘他’介绍工作。他常说:‘不要紧,他们会好的。’”

就是这么个对贼都如此和善的人,却被时事逼得屡屡做出“冲动”的侠义之举。1919年夏,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回到湖南。他受长沙楚怡小学校长陈润霖之聘,到楚怡小学任教兼编国语教科书。他是一心要扎在教育事业里的,但他任教的楚怡学校被张敬尧强迫解散了。忍无可忍的他从赵恒锡那里借来了五颗炸弹,他要炸死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湖南督军的皖系军阀张敬尧。

张敬尧在湖南劣迹累累,1920年1月9日,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了《湖南各界人士痛斥张敬尧祸湘罪行》一文,文中写道:“七年(1918年)五月之后,醴陵全城万家烧毁殆尽,延及四乡,经旬始熄;株洲一镇商户数千家,同遭浩劫;攸县黄土岭一段被奸而死者,至于女尸满山,杀人之多,动至数万……长沙一城,军署所驻,白昼抢劫,无日无之……”

1920年6月17日,匡互生给他父母的信中说到了他参与驱张的理由及过程:“……男因去年省城的学校被张敬尧解散,不能安身,就与同学熟人于今年阴历正月初旬到衡州,一面避祸,一面帮助学生代表向吴佩孚请愿,恳求吴师长替我们主持公道。二月初旬,男又由衡州走到永兴,向赵师长恒锡面叙张敬尧种种罪恶……”在这封信里,为怕父母担忧,他隐瞒了自己要炸张敬尧的谋划。

由于张敬尧不久后撤离湖南,炸张的计划没有完成,借来的五颗炸弹除一颗试炸掉了,其余的归还给了赵恒锡。

破格录用毛泽东

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后,曾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驱张运动”胜利后,出任湖南一师的教务主任。当时,湖南一师的校长由省长公署秘书长易培基兼任。易培基思想开明,重用新人,十分信任匡互生。由于他在省里工作繁忙,因而湖南一师校内的事务全由匡互生筹划。

匡互生主持湖南一师的工作,时间不长,仅仅是1920年下半年一个学期。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把五四精神传入校内,使学校出现一派新气象:更新了教师队伍、教材、教风、学风与校风,改革了学校管理制度。当时,匡互生力主聘任毛泽东为一师教员,此举不同凡响,实为教育界美谈。匡互生回到湖南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他对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渊博学识十分钦佩,决定聘请正在一师附小当主事(校长)的毛泽东到一师任教。可是,一师的条例规定,来校任教者的学历须是大学毕业。为让毕业于本校的毛泽东有资格登上母校讲坛,匡互生特地在学校的条例中增补一条:一师附小的主事可以到一师教课。于是,毛泽东被破格聘任,成为一师的国文教员。这件事不仅说明匡互生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也说明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匡互生忧国忧民,救国心切,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忧民之情、救国之志在其给友人的信中有明确的表示:“我们对于大多数受人愚弄宰割的老百姓,实不能不洒同情之泪。洒泪犹不中用,我们更不能不奋然而起,作点革命的工作,为人类留点正气,为社会开条生路。”

早在少年时代,匡互生已萌发了为民牺牲乃英雄的意识。他9岁那年,家乡大旱。有一位叫贺金声的人亲赴省城长沙,请得10万石谷子以救济灾民,使几十万灾民渡过了饥荒。两年之后,贺金声领导邵阳人民开展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宗教势力的斗争。这场斗争因中外反动势力镇压而失败,贺金声壮烈牺牲。从那时起,这位义士便成为匡互生崇拜的英雄。艰难创办“立达学园”

因赵恒锡对一师实行压制排挤,匡互生1921年10月离开一师后,有感于教育对社会影响甚微,便效法当时风行的新村运动,决定创办“生社”,推行工学生活社会化。他曾于杭州、宜兴创办农场小学,但因经费困难而终止。此后,匡互生先后任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

“过去五六年中,我们散在各地参加许多学校经营,有时也将我们的信念去实验,但终于不能得到一片园地供我们自由耕耘……我们渐渐地觉到寻找自己的园地的必要了……我们坚信腐败的教育不能解决纠纷的政治,纠纷的政治不能改良腐败的教育……所以我们决计脱离圈套,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实现教育理想。”1925年3月,匡互生与朱光潜、丰子恺、刘薰宇等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作为其教改的自由园地。

立达学园汇聚了当时的一批大师名流,除创办人外,叶圣陶、夏衍、陈望道、茅盾、郑振铎等人在立达任文史老师,胡愈之教世界语,楚图南教经济学。当年有“南有立达,北有清华”之美称。

但频发的国难让矢志献身教育的匡互生疲于奔命。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炮火将立达校舍毁损殆尽。1933年4月,好不容易筹来款子重建了立达,匡互生却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