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强人生的五大修炼
43698200000001

第1章 做人处世的学问

如果你渴望着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希望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那么你就应该懂得做人处世的学问做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信守诺言的人,具有正直品格的人,有尊严的人,彬彬有礼的人。

做人不可强出头

每一个在茫茫人海中碌碌奔走之人都希望自己有出头日,希望自己成为人上之人。我国古代有句俗语:“烦恼皆因强出头”。这句话可以说是世间生存的经验之谈。

首先,人想出头,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只有那些白痴、傻子,或者那些躯体仍在,但实质生命已去之人才不想出头。在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面临无数的自我压力与竞争环境,要想摆脱出人头地的欲望是很难做到的。

既然人人都想出头,但为何要说“烦恼皆因强出头”呢?让我们从“强”字说起,这里的“强”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情。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斗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当然,我们并不是嘲笑正常情况下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词,这种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一个人生烙印,跟着你一辈子。这就是你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不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天时和人势,天时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也就是一种人气。大势如果不利,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虽然不是毫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力气;如果缺少人势,而你偏要强力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击排挤,也会伤害别人,埋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也是强出头的烦恼。

所以,这里我们奉劝你一句:人要出头,但不要强出头。而且你还应当谨记两点:

1.本身能力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2.天时不利,人势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不强出头,自然可以减少自己的损伤,可以和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也可以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趋势和脉动,等到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时,自然便可脱颖而出!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别人自然乐意抬他出头,因为这样一可做人情投资,享受他出头后的人情回报,二可使自己的生存因变得单纯,免得和他长处,感受到他各种条件的压力。所以,只要你是强者,用不着你去强出风头。

一个身为下级的人,本来就有些不得已去做的事情。只要按实际情况去办,忘却自身的一切,尽管去办就是了。还有一种情况,凭智慧心机争斗的人,开始来明的,到后来就来暗的,到最后急于求胜时,就诡计多端。合作的事情,开头总能互相信任,往往到后来就互相欺诈了。事情开头简单,待到要完成的时候,肯定就越来越艰难了。

人们说话,就像刮风起浪一样,时起时伏,人们做事也必然有得有失。刮风起浪,水面动荡不已,行为得失就容易引发危险。有的人愤怒,并不是别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花言巧语,说话一边倒引起的。

野兽临死的时候乱吼乱叫,还会产生吃人的念头。任何事情都一样,如果要求苛刻琐细,别人受不了,就会使出坏主意对付你,而你自己还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

常言说:不要改变一级的命令,不要勉强求得成功。说话处世,超过了限度,就意味着添油加醋。改变命令,勉强取胜,就会给行动带来危险。

一件好事要能办成功,在于长期的努力。一件坏事是出现了,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顺着事情的自然规律,让心境悠游自适,一切事情都在不得不做的情况下去做,绝不要无事找事地主动去做,使心灵始终保持虚静,这就是最佳状态了。

没有必要劳力伤神,总想把事办得让人刮目相看。这样即使传达君主的话,也就复述一遍,有什么困难呢?灾祸又会从哪儿来?

能做事,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人我两安,这正是办事的最好办法。把握自己是如此,面临凶残无比的人又怎样?

承诺是金

为人处世,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有守信、遵约的美德。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程度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且反而会失去朋友。

做好人而不充好人

在人际交往圈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好人,欢迎好人,期望遇到好人,也想让自己成为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让自己吃亏!这种好人岂止用一个“好”字形容,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人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好事难为,好人难当。那么到底做好人是好还是不好呢?

事实上,要让自己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这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而不是意志可以决定。换句话说,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而受教育及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本善的人有时也会呈现恶的一面,而性本恶的人有时也会不那么恶!性格形成的障碍和弱点,并不是想改变就可以改变,因此对于做好人是好还是不好这一问题,我们只能这样回答:

做好人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做好人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滥充好人!

所谓滥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点: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原则的好人,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态去讨别人欢喜,反正是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该不该去做;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下骨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他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还不到坏的程度他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

这种滥充的好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好先生”一样,其得到的效应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当他人颂赞好人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但滥充的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算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随欲索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于是所有人都从他那儿得到了好处,唯独这个滥充的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照此看来,滥充好人实在不宜,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真正是个好人,还是在滥充好人呢?那些滥充好人者应该怎么办?

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滥充好人者可以从以下心理方面试着改变自己:

(1)了解自己滥充好人的苦果。

(2)了解拒绝和坚持并不一定会得罪别人,而且还能保护自己。

(3)学会拒绝和坚持。

(4)如果自己跳脱不出性格的限制,可请旁人不时暗示你、鼓励你,以强化你不滥充好人的动机和决心。

既然如此,当你下次面临他人的求助时,当你又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爱之时,请考虑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个好人?

不要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毫无疑问地,你在工作上是一个全心投入的人,而且几乎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主管交给你的任务,你从来不打马虎眼,要求你额外超时加班,你也毫无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是不是你分内的职责,你总是不忍拒绝。其实,你早已忙得分身乏术,焦头烂额,但你还是强打精神说:“没事!没事!”没有人知道你累得半死,但是,你就是不愿开口对人说“不!”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碍于情面而不敢说“不”,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不”,结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事,统统落在自己头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负荷,让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

做老板的都喜欢全力拼命的员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讲究牺牲奉献,处处想讨好别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员工,最后你可能会丧失自我。

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你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满的情绪,你也强忍去做。你认为别人把这些事情交给你做,是因为看得起你,信任你的能力。如果你一旦拒绝,别人就会怪罪你,批评你不善于与人合作,使你产生一种罪恶感。总而言之,你不希望你的印象被别人大打折扣。

在一个团体中,这种“讨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举动为“寄生依赖者”——企图凭借外在的人和事来提升自我的价值。然而,行为心理专家发现,绝大多数寄生依赖者都不快乐,他们内心很容易焦虑。这种人往往过度依赖别人的期望,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渴求别人赞美来寻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评,他们就会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根据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赖者。他们每天工作动辄超过十几个小时,就连节假日也不放过,他们兢兢业业,牺牲了个人的休闲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在他们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际,却日渐疏离了与家人的关系。这种过度依存于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于赌博或宗教信仰一样,行为完全被控制。

对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必工作,拥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遗弃。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办,那样可以让他觉得被人爱戴,代表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你劝他:“何必那么累?有些事可以交给别人做嘛!”他会用更坚定的语气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还有谁能做?”表面看来,工作虽然是束缚,捆绑他动弹不得,其实反而让他觉得安慰,令他产生被人关心、被人需要的满足。因为他相信,当他工作卖力的时候,别人才会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

还有的人,则是缺乏自信,担心拒绝别人,好像就表示自己太懒惰,太不通情理,会遭受责骂。他们害怕别人的权威,为了博取好感,维持与别人的关系,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只得点头说“好”。

心理专家同时指出,比较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寄生依赖者。因为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听话”、“温顺”,当别人有所要求时,“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成长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她们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道德意识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你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天生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替你带来麻烦,反而是替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

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相信你读后一定颇有启发。

一天,父子俩赶着一头驴进城,子在前,父在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竟然不骑!”

父亲觉得有理,便叫儿子骑上驴,自己跟着走。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走了一会,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这下子总该没人有意见了吧!谁知又有人说:“俩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一前一后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讲的父亲,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呢?大家都有意见,而且大家都不满意。

一般来说,这么做事的人有以下几种心理:

(1)不想得罪任何人,甚至想讨好每一个人,至于是非对错,不管啦!

(2)本身就是没有主见之人,无法分辨是非对错,所以谁说得有理,就听谁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心理,但你要知道一点: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做人方面,你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顾到了,别人却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根本不领情也有可能;在做事方面,你也不可能顾到每一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你要让每个人满意,事实上,就会有人不满意!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

1.为了面面俱到,反而把自己累死。因为你总是怕对方不满意,还得小心察言观色,揣摩他的心思,这多辛苦啊!恐怕非神经衰弱不可了。

2.别人摸透了你想面面俱到的弱点,便会软土深掘,得寸进尺地索求,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生气,于是你就变成人人看不起,给人好处别人还不感谢的天下超级大笨瓜!

那么应该怎么才能让大家尽量满意呢?

做你该做的!也就是说,你认为对的,你就不受动摇地去做,参考别人意见时要看意见本身,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这么做有时确实会让一些人不高兴,但如果你不受动摇,就可赢得这些人事后的尊敬,毕竟人还是服从公理的,除非你的坚持纯是为了私心!

这么做,会有人称赞你,也会有人骂你,但如果你想面面俱到,恐怕结果是——每个人都笑你!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菜根谭》中提到的圆滑人际关系的智慧之一,是切忌严厉指责他人,而代之以宽容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欠缺宽容的态度不可能建立起圆满的人际关系。

如“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短处,应该尽力为其遮掩,若是不顾一切在人前揭人之短,就暴露了自己的不是,可谓以短攻短;对别人顽固的行为应该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否则便是以顽济顽了。有的人专门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这种人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书中接着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想其湛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批评人家不要太苛刻,要先想想对方是否受得了;教人家做好事也不要论调太高,要在对方能力范围内。

书中进一步论述:“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可见凡事不要逼人太甚,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修养自己的品德,也能够避免灾祸。

以上三例都是实践的方法,主要是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别人。孔子也曾说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如此一来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无益的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却暗于自见,所以在斥责他人的时候,容易忽视自身的缺点,而严厉地指责对方的不是。一旦超出别人所能忍受的范围,反而引起厌恶和反感,丧失说服力。所以人要给对方留面子,要有体贴心,不要去指责别人的小过失,不去攻计隐瞒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别人的旧疮疤。

所谓的宽容,和“度量”与“包容”有很大关系。《菜根谭》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一个人必须具有容纳污秽与耻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恶贤愚的态度,才能够宽容他人。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这句话的含义同上一句相似。人不能太清高,因为世界本来就很混浊,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如果太纯洁了、只会自己堵住自己的路。

要做到包容一切,首先必须注意凡事不可急就章,要懂得以时间换取人心的道理。即所谓:“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勿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一件事情发生了,急于调查事因反而愈搞愈不明白,不如在真相未明之前放宽心,任其自然发展,慢慢再查个水落石出,若是操之过急就会引起别人的愤怒和反感。同样,在指使别人时,若是巧施心机强欲操纵,反而引对方不满,所以不如顺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地遵从。

上面介绍宽容的美德,但是,此种态度只适于对待他人,却不能自我宽容。在律己方面应该时刻以严格的态度自我反省。太过于放纵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阻碍自己身心的发展“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俗话说:“见人过易,见已过难。”责备别人不可太不薄,但是反求诸己则必须严格要求,如此一书自己的德性也就随之而进步了。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率数千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嬴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气宇轩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嬴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有万丈豪气。因此事关系重大,他想再听听他人的意见。他目光掠过群臣,最后停在鬓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偻的老将王事脸上,徐徐问道:“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老将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见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原是个幅员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仍十分可观,二来楚人十分仇视秦国,楚军与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用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依臣下之见,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说:“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

秦王政听了,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翦见解的失望,冷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怎么这样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一定能够踏平楚国。”于是,秦王政让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政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政现在既已认为自己老朽无能,如果继续赖着不走,恐怕会被秦王政随意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他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休养去了。面对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能被采纳,老将王翦不是气愤不已,而是忍对他人的误解嘲笑,韬光养晦,不去计较。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秦王政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众,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必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连忙赔笑说:“寡人现在是唯将军之计是从。”随后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区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秦王政见王翦唇齿翕动,似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

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目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放心地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了我们灭楚的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手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对灭楚兵力的正确估计和他消弭秦王政疑心的巧妙办法,显示了他在军事形势上有远见之明,在君臣政治关系上有深刻的洞察力。

要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古语有“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朱子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这些都说明了“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道理。范蠡、张良等人的功成身退,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借鉴,如果一个人做事不能在紧要关头急流勇退,到头来难免像李斯一样发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得出”的哀鸣。

据传,赵襄子率兵攻翟,翟国不敌,被迫投降,割让两座城池给赵国,许多士兵成为了赵国的俘虏。大获全胜,设宴庆功,在酒席上,赵襄子一言不发,郁郁寡欢。

许多大臣觉得奇怪,今天是高兴的日子,赵王为何闷闷不乐呢?有人问道:“大王,攻下两座城池本是一大喜事,该高兴才对,您为什么还不快乐呢!”赵襄子回答说:“再大的风暴,也不是每天都气势汹汹,总有一天会转强为弱的。从前,赵国有许多冤家对头,积德甚少,今天一下子就获得两座城池,这是不祥之兆。这种美好的景象不会维持太久,我担心,赵国的末日即将来临。”

远在鲁国的孔子听了赵襄子这段谦虚并带忧伤的话语之后,说道:“天下君王难得有这份心,赵襄子既有这份心,赵国将来一定会繁荣昌盛。”

果然,春秋末年,赵国与韩、魏三家分晋,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傲视东方。

《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它与“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权势无论有多高,如果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之中,那种奔波忙碌的情形和穷人并无区别。

“人心不足蛇吞象”,它形象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应明说的“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可谓真知灼见。在对待名利、荣辱等问题上,人还是糊涂一点好。糊涂了,你就不会遭受耻辱。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也是糊涂修身的原则之一。《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要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还就得这样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归想,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在中学时代,我们就从课本上学过孟子的下面这篇文章,古人的此番教诲确实深刻,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也根本无从体会孟子的苦口婆心。现在,既然我们已经踏入社会,再回头细加品读,也许“犹未晚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舜是从田野间出生成长,而后当上天子;傅说原是一位筑墙工人,后被举用为相;胶鬲原是贩卖鱼盐的商贩,后来被人举用;管夷吾最早在狱官里看管囚犯,后被举用;孙叔敖是在海边被举用的,百里奚是在市场上被举用的。

所以,当上天要把重任交给一个人时,必定会先困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躯体,穷乏他的身家,扰乱他,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顺遂,以此激发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乏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发生错误后才能改正,人因困顿不畅,思虑拥塞不通,然后才能奋发报作;察看人家的脸色,发掘人家的声音,才能通晓别人的真伪。

国内没有守法的世臣和辅助贤士的诤谏,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然后我们知道:在忧患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安乐的环境中便会灭亡。

这段话既讲出了治国的大理,也说明了做人的准则,值得我们谨记在心里,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以下几个道理:

1.王侯将相本无种,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很多贤人智士能够有所作为,他们都出自于贫寒低微的家庭,由此可见,成功并不一定非得出世于一个显赫的家世!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靠自己的能力与本事而生存,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努力,你就能有出头之日!

2.人穷不能志短——困苦与逆境并非完全不利,许多成就大业者都成长于一个贫穷困苦的环境之中,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克服和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最终获得了成功。无数事实说明,逆境有时正隐含着更大的成功因素,只要你用自己的毅力和精神加以克服,不利的因素就能转化为成功的种子。如果你精心培育,就会随之开花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陷入贫穷,或遇到困境,他们要么哀叹命运不公,消沉懈怠;要么羡慕他人、嫉妒他人;要么自怜自悲、缺乏自信,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说不出话。俗话说,穷不灭志,富不癫狂。这句话应该作为现代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做人的道理。

3.贫穷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和能力——当然,有的人生来贫穷,其实这并不是“上天”的意思,我们自己也无法选择,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凡是在困苦的环境中没被击倒,并且更加奋发自强者,都能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恶劣环境的一再试炼,也提升和强化了他的能力与见识。这正是一个人担负重大责任时的必要条件!所以一个人只要从困苦中走出,他就能承担大任,这就是成功的本钱!相反,一个生来富贵优越者是很难体验到这些的,如此看来,穷困也许还是你成就大业的一种资本呢!而这种资本并非人人都有。

4.过于安逸舒适可能使人缺乏斗志——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安逸舒适不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吗?这又有什么不好。对于这一观点,应该辩证去看。当然,日子过得舒服不是坏事,我们也应该力争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一个“居安思危”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就很容易退步,赶不上时代的脚步,经不起环境的变动。大至一个国家的灭亡,小至一个公司的破产、某个人被人迎头赶上、家道中落等等,大都因为如此!所以,当你获得成功,当你拥有财富时,切不可忘乎所以,过度奢华,甚至丧失做人的根本。

因此,行走于人性丛林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记住:

如果你正在遭受困苦,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因为老天要把重任交给你,他正在磨炼和考验你!

天无绝人之路

只要接触生活,就一定会遇到坎坷。因此,所有人都在坎坷的平台上对话:有人抱怨坎坷是磨难,有人在披荆斩棘之后说,所有的坎坷都是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多少死胡同。即使是最坏的结果,你走进了死胡同,也完全可以按原路走出去。那时候,阳光就会格外地灿烂。前方又产生了新的选择,你完全有机会一路走好。

当上帝把门都关上的时候也会给你留扇窗子。只要你看准了彼岸世界的方向,并继续朝前走,就算是山重水复,也必将柳暗花明。走路是一种动作,开路却是一种卓然的创新。因此,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灰心丧气,一个人能不能找到路,走得好不好,完全在于个人的本领。绝望的人群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不会给其他人群带来希望。他们没有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无形中加重了别人的负担。

当然,不同的人面对着不同的路,有的崎岖,有的平坦。这与个人的眼界和社会的分工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使得道路或狭窄或宽广。可是,再宽广的路也得一步步走,再狭窄的路也一直通向远方。而且,有些路越走越宽广。

很多人往往都有迷路的经历。从这个角度看待人生,得到的结论是:迷路者是因为手中没有线路图和指南针。线路图靠客观的考察,指南针靠心灵的知觉。你手中如果没有这两种工具,迷路也就不足为奇了,日常生活中的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行走,也会有类似的体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走出来。

土耳其有句谚语:每个人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这与中国的“人人可以为尧舜”有异曲同工之妙。任何人都应该发觉自己的潜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塑造人生的辉煌。因此,声称自己具有情绪化人格的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加以诊治。时而能看到路,时而又看不清路的感觉使人处于可走可不走的状态,如果把这种状态定位为性格,那么,它同样可以决定命运。自己耽误自己的事情往往都是在无意识之中发生的。当你为自己的聪明而洋洋得意时,别人或许已经超过了你,直奔终点而去。

识时务者为俊杰

聪明人都识时务,识时务者都聪明,他们知道如何防患未然并转危为安。固执的人往往厌恶识时务者,理由是对方等同于见风使舵的小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长久不变的,变化的时代对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很高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原来的地位和身份似乎并不具有多少价值,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够平稳地化险为夷。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人,命运常常要受到其他人的决定的辐射,所以要注意全方位地接触对方,从而使他们做出对你有利的决定。这样看来,识时务者从事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工作,如果本身拥有道德基因,就是很有魅力的成功人士了。

时务与人的洞察力有关,某个集团的总裁因年龄的关系要离休了,几位副总裁中有一位可能要接替他的职位,作为部门经理,你要处理好跟几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情非常微妙。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直接的现实关系;另一些是比较间接的未来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种状态的关系,确实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现实关系能够使你事业平稳,未来关系则可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协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你才能顺利升级。要想维持某种关系就必须作出让步和付出代价,这世上没有白捡的便宜。

如今,不识时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固执得不偿失。谁都需要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和各行各业人士的支持,一味板起面孔做严肃状,跟别人握手蜻蜓点水,让人觉得他三度风湿,最终只能证明自己的无价值。因为其行为使得他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谁都不愿意与不受欢迎的人为伍,于是,他们的日子注定就不会好过,眼前的情景跟他们的愿望南辕北辙,他们成不了有口皆碑的俊杰,连真诚的人都算不上。

有的人非常的识时务,但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了。他称得上是半个心理学家,对你内心的思想似乎非常明白,时不时地给你来一颗糖衣炮弹,把你“炸”的晕晕乎乎。对于这一类人,任何人都有必要警惕,因为他们从不真刀真枪地跟你干,他们发挥自己察言观色的看家本领在要紧处下套。

因此,对于“时务”这个中性的词汇,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理解。如果你非在它身上嫁接一枚毒果,整体的味道就变化了。如果你从它身上汲取积极的营养,这棵参天大树也会根深叶茂。后者永远比前者可贵,因为在讲“要实事求是”的年代,没人会因为是非不分而说驴是骆驼。

宁可做过莫要错过

一个园丁用最大的热情和关心,不断地掘地挖土,这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一个强壮的脸色红润的人。

园丁有一个什么都懂得的邻居。一次,他冷笑着对园丁说道:

“我的朋友,毫无疑问,你工作得十分卖力。可是我想好的那个计划如果实行起来,就会远远地超过你的成绩。跟我的那个比较起来,你马上就会承认你的菜园是一片荒地。老实说,我真不明白你怎样能从这片土地上搞出名堂来,据我所知,你并没有读过一行书啊!”

“我没有时间读书,”园丁说道,“我只知勤勤恳恳地工作和实践,一刻儿也不放松地坚持到底,就凭着这些,感谢上帝,我挣得了我的粮食。”

“你竟妄想嘲笑知识,你这个蠢材!”

“不,先生,你不应该歪曲我说话的意思。你无论什么时候想出了好计划,我总是很愿意来学习的。”

“那么,你等到夏天吧!那时候你就可以看到值得一看的东西了!”

“可是,先生,现在为什么不动手来做呢?我在一个星期以前,就把黄瓜种上一些了,可是你连一畦也没准备好呢。”

“现在我可没有工夫管这些,我得读书和研究。用铲子挖掘苗床好呢,还是用犁翻土好呢?我还不能决定。哦,不忙!时间还是富裕的。”

“对于你,也许是这样,——对于我,时间可紧得很哩。”

说完,园丁拿着铲子回去掘地,我们的学者就躲到他的书斋里去了。这一个在书本里挖掘:阅读,比较,考证;那一个在田畦上挖掘:勘查,分枝,掘穴。“聪明人”的工作难以就绪:“纸上谈兵”的叶子刚透出尖尖的芽儿,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计划,他又要重新开始。

结果如何呢?显而易见。园丁种的黄瓜长大成熟了,拿到城里去换了钱。而我们的“聪明人”呢,一条小黄瓜也没有种成!

一个好主意不实施就像空中楼阁,白日梦谁都会做。

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有非常多的人这么说:“成功开始于想法。”但是只有想法,却没有付出行动,还是不可能成功。

成功者都非常积极活跃,以行动作为自己的方向,尝试许许多多新的途径。所以,经过一番奔波忙碌之后,必然会取得成就。所有的知识必须化为行动,因为有行动才有力量。不管你现在决定要做什么事,不管你现在设定了多少目标,请你一定要立刻行动。

所谓理论结合实践,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如同一个狂傲的领导者只会在那儿趾高气扬的指手画脚一样,真让他去干,他就蔫了。实践才是最重要的。空头支票毫不起作用。

发展中的青年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位颇有名气的青年问题专家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见解:青年人要善于把握属于自己的各种机会发展自己,这是他们最不应当忽视的。

“宁可做过,莫要错过。”它提示我们在生活与事业中要有一种积极进取、果敢自信的态度。当你在事业追求中面对一个“可能”的时候,当你在人生旅途中遇有一个“机遇”到来时,要果敢地迎上去,抓住它,要充满信心,竭尽全力去做。因为行动是争取机遇、实现追求、通向成功的惟一途径。当你一次次“做过”以后,你定会感到:啊,我真幸运,我能拥有这样的成绩,真是没想到。当你一次次“错过”以后,你不免叹道:唉,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试一下该有多好!

以小换大

传说东南地区的珍品,当数荆山的鹿脐最为贵重,而且人人欲得。荆地有个追捕鹿的人,紧紧追逐一只鹿不放,鹿被追得急了,只好把身上的脐挤出来,扔到树林里。追捕的人在那里得到鹿脐,也就不再追了,鹿因此得到机会逃脱了危险。这说的就是舍弃自身的小利,来保住性命。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他将从西北运来的各国宝物和产品做大规模的交易,往来中国各地,而成为富豪。

有一天,他想:自己经商成功,如果再继续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应该做些买卖以外的大事情。他开始关心政治。“如果能当个成功的政治家,就能操纵国事,倘若顺利,天下就是自己的,比起卖命经商一定更有趣。”终于,他下定决心从政。

因此他来往各地,收集天下的情报,战国时代各国政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战国七雄中最强的是秦国,不久的将来秦国会统一天下,所以要先设法在秦国谋求个职位。

当时的秦王是高龄的昭王,但实权是在太子安国君手上,而太子岁数也不小了。因此,称霸天下的君王,必须在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中选一个。

吕不韦在安国君的二十几个儿子中终于发现一个人,就是在赵国邯郸当人质的异人。异人是众兄弟中境遇最不好的。秦国当然有攻打赵国的计划,以人质送往赵国,如果关系恶化就有被杀的命运。但是吕不韦却把他当作目标,因为在逆境中的人更能磨炼出才智,而且也最容易接近。

吕不韦在邯郸有房子,还有一个自己十分宠爱的叫赵姬的名歌舞妓。吕不韦试着接近过着寂寞的人质生活的异人,并赠送500金,劝他用这些钱招待来访的邯郸名士,打入社交界。

受到招待的名士对于在异国当人质而有广阔胸襟的异人十分敬佩,通过他们之口,异人的名声开始传到各国。吕不韦也叫人散布:“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孙异人是个杰出的人物。”

当然这些话在秦国也流传着。吕不韦又选准一个时机到了秦国,得以见到了王太子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

吕不韦告诉她,异人是个杰出的人才,很想念家乡,又说些他尊敬父王安国君,把华阳夫人当成母亲一般敬仰的好话。他终于说动了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养子,使异人在众兄弟中最接近王位。

随后吕不韦又把怀了自己孩子的宠姬让给了异人。不久,赵姬生下一子,取名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政出类拔萃,年幼时就察觉出自己的身世秘密。

政还是婴儿时,秦国攻打赵国,包围邯郸。吕不韦以600斤黄金买通军役,帮助将要被处死的人质异人逃出了邯郸。赵姬和政被留在赵国。赵国要杀赵姬和政。由于赵姬娘家是赵国豪族,并由于吕不韦从中协调,得免于一死。

六年后,秦昭王死,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这时,华阳夫人已认异人为亲生子,改名子楚,并被立为太子。安国君的健康状况不佳,即位后一年就死了。

太子子楚即位,是为在襄王。吕不韦的计划终于实现了,以抒低价买来的人,现在成了超级大国秦国的国君。庄襄王任吕不韦为宰相,封为文信侯,得到洛阳10万户的领地,以前所投资的金钱全都收了回来。

吕不韦可算是大商家。为了使自己的计划实现,他确实损失了一部分财产。但是,不失小利,又怎么能换取更大的利益呢。

问题是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利,如何权衡分辨。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当了皇帝,吕后成了吕太后。吕太后最恨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死了,她就找机会毒死了如意,又让人把戚夫人砍掉手脚,挖去双眼,熏聋两耳,再给她灌下毒药,使她变成哑巴,然后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叫汉惠帝刘盈去看,汉惠帝看了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从此他天天喝酒玩乐,不问政事,朝廷大权实际上落到了吕太后手里。

刘盈当皇帝后的第二年,齐王刘肥从自己的封地来长安朝见太后和汉惠帝。刘肥本是惠帝的哥哥,只不过他不是吕太后生的,所以没能当上皇帝。惠帝见哥哥来看他,非常高兴,就吩咐摆酒招待,并且让哥哥坐在上头,自己在下面作陪。吕太后看了很生气,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怎么能让别人坐上座呢?她就让人斟了两杯毒酒递给刘肥,让他给惠帝祝酒,哪知惠帝见齐王起身,也跟着站起来,拿过另一杯毒酒,打算兄弟俩一起干杯。吕太后一看傻了眼,赶紧站起身来,装作不小心,把惠帝手中的酒撞泼了。刘肥也不傻,见这情景知道其中有鬼,不敢再喝,就推说已经喝醉,告辞回去了。

刘肥回到住处派人一打听,知道刚才那酒果然有毒。他估计吕太后不会放过自己,心中又害怕,又发愁。这时,一个手下人给他出主意说:“太后只有当今皇上和鲁元公主这一儿一女,自然对他们特别宠爱。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七十多座城,公主却只有几个城。您要是向太后献上一个郡,把它作为公主的汤沐邑,太后定会高兴,您也就不会有危险了。”

刘肥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封地中的城阳郡献给公主,太后果然高兴,刘肥这才平安地离开长安,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城池是先人留下的,是权力和荣誉的象征,自然不能随便转让给他人,但是生命重要还是城池重要呢?中国有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失去眼前的一丝小利,就保不住自己的性命,没有了性命,也就无所谓眼前的或长远的利益。权衡得失、利弊,刘肥忍失小利,献出城池,保全自己,这是明智之举。

清高孤傲不可取

人们常常注到的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做是目中无人的盲目行为,但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则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傲慢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导致事业的失败。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架子会使人感到难堪。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极,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菽来。名士见到杨万里后开口就说:请先生原谅,我读书人实在不知配盐幽菽是什么乡间之物,无法带来。杨万里则不慌不忙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后悔自己为人不该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傲慢首先要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有能人在前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傲慢的一剂良方。

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待人要切忌“势利眼”。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正直的力量

林肯的美好名声为什么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倒与日俱增,妇孺皆知呢?因为林肯的一生都保持着正直的品格,从来没有作践过自己的人格,从来不糟蹋自己名誉的缘故。

试问,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谁能像林肯那样精神不死、流芳百世呢?恐怕是极其罕见的。看来的确是印证了一句话:“人的品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力量。”

如果一个青年人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建立自己的品格作为以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倍于养成完美人格的要求,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巨大利益,但终不至于失败。而那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永远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人格操守是事业最可靠的资本,多数青年对于这一点缺乏识。有些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为什么有许多公司情愿以非常昂贵的代价,去用已死数十年或数百年的人的名字来做公司的名称呢?因为在那些已逝者的名字里面含有正直的品格。代表着食用使消费者感到可靠。想想那些人的名字,其信用之稳固程度如同直布罗陀的岩石一样,坚定不移,就可以明白人格的价值了。

有一些青年人明明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们仍然不将事业的基础建立在正直的品格上,反而建立的技巧、诡计和欺骗上难道不讼人感到奇怪吗?但也有相当多的青年人并不把事业建立在不可靠和不诚实在基础上,而建立在坚如磐石的正直品格上,这样,他们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公道、正直与诚实是成功所包含的要素。而此种美德,林肯无一不具备,倘若缺乏这种种美德,哪能使他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每一个人应该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种极其宝贵的力量能够造就一个人的品格,而人应不惜生命来保持他正直的品格。大凡历史上真正的伟大人物,其人格是不会出卖的、不会因为金钱、权势、地位等种种诱惑而出卖人格。

林肯做律师时,有人找林肯为一件诉讼中明显理亏的一方作辩护,林肯回答说:我不能做。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出庭陈词时,我将不知不觉地高声说: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是个说谎者。

当一个人过着一种虚伪的生活,戴着假面具,做着不正当的职业时,他将受到自己内心的嘲笑,甚至会鄙弃自己。他的良心将不住地拷问他的灵魂:“你是一个欺骗者,你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这就会败坏人的品格,削弱人的力量,直至彻底葬送人的自尊和自信。

一个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利益,都不可受其引诱,不可出卖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追逐名利,将会败坏他的才能,毁灭他的品格,使他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还要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在你做一名律师、一名医生、一个商人、一个职员、一个农夫、一个议员,或者一个政治家时,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一个具有正直品格的人。这样,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才有重大的意义。

做一个真诚的人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虚伪奸诈,往往会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因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有也只是利用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当作工具。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诚实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下面的两个小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北宋大词人曼殊还没有成年时参加殿试。他看过试题,说:“我10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非常喜欢晏殊的这种诚实。

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连市楼酒店也都设置帷帐以供宴会和旅行住宿需要。晏殊这时手头拮据,没钱出游,便独自居家与兄弟读书论理。这天,宋真宗挑选辅佐太子的官职,出人意料地在百官中选任晏殊。宰相问真宗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惟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殊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现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越发佩服晏殊的诚实,又因为晏殊懂得为臣之道,便越来越受到真宗的重用,到宋仁宗时,晏珠被任命为宰相。

三国时,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此时年少,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来没有独自答应孙权。因这事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有一次,孙策进来查账,周谷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这时很感谢周谷。

后来,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因为吕范忠诚,特别受到孙权的信任,而周谷却因为善于欺骗和更改账目,而始终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

其实,只有真诚,才会使你获得真正的朋友,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倘想获得知己,必先以真诚待人。你如能先给人一点点温暖,就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己,把交友当经商般的经营,确有其人,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能动人,至诚可以格天,虽说是老话,但其效力的宏大,古今中外,颇少例外。

诸葛亮曾高卧陇中,自比管乐,无意于当世,与刘备素昧平生。刘备深知其才华,“三顾茅庐”,才得相见,此举表现了他的诚挚。于是诸葛亮便以身相许,虽几经挫折,绝不灰心,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可见真诚之伟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真诚的人,我以为找不到一个现成的答案,一切都得从平时的小事上做起。

首先,要做到真诚,不能在外表上用功夫。说话表情虽好,而你的内心不诚,至多成为“巧言令色”罢了。对方如不是糊涂之辈,定会看出你的虚伪,因为内心不诚,凭你巧言令色,终有若干破绽,给对方看出,岂不成为心劳术拙呢?相反,内心能诚,即使拙于辞令,拙于表情,却能体现出你的朴。诚且朴,效力更大,只要对方对你素无误会,你的真诚,必能感人。

另外,最忌的是平时好用欺骗手段,欺骗也许能得一时之利,却不能维持长久。如果你的欺骗日久为人察出,即使你真的有诚意,仍会被认为是另一种姿态的虚伪。因此,一生不可有任何欺骗行为。也许你曾遇过这种人,你以真诚相待,他却以谲回报,于是,你便对于诚的效用发生了怀疑。其实,真诚的力量是绝对的。所以会发生例外,只是由于你的真诚不足以打动对方的心。对一切你要“反求诸己”,不必“求诸人”,这是用真诚动人的惟一原则。

当然,对方倘不是深交之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只能显示你的冒昧和浅薄。真诚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与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话,已是太多;得其人与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与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并不与真诚相悖。

总之,要想使自己成为真诚的人,你第一步要锻炼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诚实。当你不便讲真话时,不要编造小小的谎言,不要去重复那些不真实的流言蜚语。

这些戒律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真诚并且开始发现它的时候,它本身的力量就会使你着迷。最终,你会明白,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本身的不容违背的真诚的内涵。如果你追求它并且发现了它的真谛,你就一定能使自己进一步完善。

不是你的不要强求

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我们不愿意、而且不应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某些情况下,许多事情是我们所必须做的。哪怕是一生只能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断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我们都必须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些事大到国难当头为国捐躯,小到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与此相反,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是我们不必,而且不该做的事。比如,出卖朋友、做伤天害理的事。

自然,在大千世界中,也有许多我们可求也该求的东西,有许多我们不可求也不该求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做出选择,做出抉择。

如何选择?如何抉择?

1984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重,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着,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在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自清的胃病,对食品是必须严格选择的,在那时候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还是签了,虽然他的死并不一定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性,却忍受了病痛的剧烈折磨,这种选择显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讲究民族气节。亚圣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如此而已。

仔细说起来,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要,比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比如,名不符实的空衔虚誉。不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即控制了我们自己。更厉害的,贪小利而忘大义,派生出不满的欲壑,长成吞象的蛇心,最终会一个跟头栽过万劫不复的深渊,永世不得“超生”。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会损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受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惭愧有余;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甘,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说,严重的还会因此扭曲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

话又说回来,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现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礼来,要还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地伤神费心。这里,不但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时还有人情面子、人际关系的考虑。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难以超凡入圣。

这里的关键,只怕还在于我们自身。一句话,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不当取则不取,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算重。至少,心术不正的礼总是不能接受的,该打回去也还得打回去。

擦亮你做人的牌子

应如何创造你的品牌?有两个做法。

第一个做法是消极的不要使你的“品牌”变坏,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让人对你的评语变坏,例如说你懒惰、投机、邪门、不忠、寡情、好斗、阴险……一旦你有了这些评语中的一项或多项,那么你被信赖的程度必定降低,虽然你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人,而在关键时刻,这些评语也有可能对你造成伤害。这种品牌印象要改变不太容易,就像我们买东西上当,以后就不信任那种品牌那般。而这些印象也常在无意间造成,人们也常常以“一次印象”来评论你这个人。因此做人做事必须特别小心,有时一有瑕疵,便一辈子也洗刷不清,商品可以换品牌,重新出击,人可不太容易。不过由于刻板印象和个人好恶,可能有一些人特别不欣赏你,并且尽挑你的缺点,有一两个这种人不足挂心,但如果很多人那样,问题恐怕就不小了。其次应积极地强化你的品牌,也就是透过各种方法,来塑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就像商品做广告那样。人的品牌的广告有很多种做法,故意制造一些事件使成为新闻或同行的谈话资料是一种方法,但这不太容易,要做也得花不少心思,没“操作”好更会弄巧成拙,因此并不鼓励你这么做。倒是有一些做法可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是发挥长处,避免拿出短处,长处有目共睹,别人就不太在乎你无伤大雅的短处,例如工作能力强,但就是自私些,有些人就欣赏工作能力,但不在乎你的自私,好比家电耐用品质好,但不在乎耗电。于是,“工作能力强”就成为你的品牌,这个品牌是“吃喝不尽”的。

其实谈这么多,人的品牌就和商品的品牌一样,商品只偷工减料、价格实在,就能争取一定的消费者,建立相当程度的品牌;人也是一样。

让实力说话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举行的那场世纪拳王大赛一样,虽然这场比赛被判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刘易斯获胜的,真正的拳王当是刘易斯,霍利菲尔德再怎样吹嘘也是没用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示之骄傲呢?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可以说是不失为一位伟大军人的风度。他之所以与格兰特持相反的态度,并非不肯谦虚,实在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机会造成。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维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让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其实有不少是机运的成分夹杂在里边的,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运所在,准备将来如有同样事情发生,又缺乏这些机运时,知道怎样应付。欧洲有一著名格言:“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

目中无人要吃亏

富兰克林年轻时,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最大原因,归咎于他的父亲过于纵容了他,从来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看不过去,有一天,把他唤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言语,规劝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富兰克林从此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那位朋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了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只是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富兰克林听了这一番话,大受感动,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决意从此痛改前非,处事待人处处改用研究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一变而成为到处受人欢迎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力于这次的转变。

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接受这样一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事事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一定不堪设想,至少美国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只要你认清了这一点: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快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得的新朋友,将远没有你所失去的老朋友那样多,直到了众叛亲离的绝境而后已。试想到了那时,你做人还有什么趣味?你行事还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你的名誉还能靠谁来传扬呢?

要改正目中无人的不好癖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记住:未来要去成就的丰功伟业还多呢,现在即使有了一点点小成就,比起未来的成就只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人已对你大加赞美,也只是表明他们的眼界太低,而不能说是你的成就已达顶峰。当你对人说话时,应该打定主意:你是在向对方吸取学识经验,而不是把你浅薄的学识全部搬出来献礼。你发表意见,必须抱着求人将它改善的目的,而不是用来压倒人。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情愿被迫接受任何意见的。

人们都不喜欢那些常爱自吹自擂的人,你当然不愿人家也是这样看待你。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平日谈吐行动之间,处处给人留下一个自由旋转的余地,如果你的意见的确是对的,他们经过思索之后,自然会乐于接受的。万一他们抱着一种成见,始终坚持不接受,那你也必须知道:过分强调、夸大的语气,并非是征服他们的武器,反而易使他们更走异端,与你深沟高垒地对峙起来了。

记住:自吹自擂高高在上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反将引起他们背后甚至当面的讥笑。获得别人尊重的惟一要诀,就是先尊重别人。

不能置毁誉于不顾

当年美国工程师查尔斯要建巴拿马运河时,人们对于这个壮举,议论纷纷,毁誉不一,有人夸奖他勇敢坚毅,也有人骂他异想天开。但是他对这些毁誉一概置之不理,只管自己埋头苦干。有人问他对于那些批评有什么感想,他回答得十分适当,他说:“目前还是做我的工作要紧,关于那些批评,日后运河自会答复他们的”。

“让事实自己去答复那些批评”——这真是指示我们治事方针的至理名言,这样做比起连篇累牍的吹嘘要强过千万倍。

后来运河果然如期完成,一时又是议论鼎沸,但现在却是众口一词地争相夸奖他了。他自己怎样呢?到播音室去致答谢词吗?写一篇文章去向从前攻击他的人做一有力的反击吗?或者站在第一艘通过水闸的船上,接受欢呼?

当第一艘船由大西洋通过运河至太平洋时,有一位来参加揭幕典礼的英国外交官,也乘坐在船内。事后据他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查尔斯先生并没有搭乘这艘船,他只是在运河岸以北看着我们的船开过。后来,我们又在河岸上看见他穿着衬衫站在水闸上,正在观察开关水闸的机器。船开过之时,有一个人对他三呼万岁,但不等他喊到第二声,查尔斯先生已经走开了。”

这里告诉我们:查尔斯并不希冀人家对他的欢呼。他已经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他的工程上了。只要工程完成,他就如愿以偿,反之,他就自己承担失败了。因此,他所说的“运河自会答复他们”,既非自夸,更非自卑,完全是确确实实的话。

除非“吹嘘”在你的事业成功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商业上的广告,政治上的宣传等,否则你还是不用为妙。我们的名誉,将来自有我们所成就的伟大事业来宣扬。在成功之前,一味吹牛,不但无济于事,反将使你分心疏忽,而减低了成功的可能。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里,谈起一位叫洛伯里的轶事时说:“记得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特地差人请我去一趟,当我到他家里时,他正坐在桌旁,桌上放着一个信封,寒暄过后,他便把那个信封递给我说,‘我想请你把写这封信的秘书辞退。’”

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呢?’我说:‘这个秘书平日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简直像是我的左右手一样,他有什么事得罪了你吗?’

你看,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这不是他的字迹吗?他怎么把我的姓氏写上两个r呢?

“这使我心中大感不乐,我说:这种一时的笔误是谁都难免的,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无心之错,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平日如果对于这种事也斤斤计较,也许早已不在人世了。至今我每天收到的大批信件中,仍有十分之二三把我姓名的字母拼错的。他们有时甚至于把我写成Karnaghie或Carnagay。”

“我这一番话仍旧不能提醒他。他拿着那个信封,不知如何是好。试想,即使是一个再了不起的伟人,有了这种狭小的气量,优点也会立刻逊色不少的。”

世上有许多人,常常因为觉得自己立足不稳,便疑神疑鬼,对人多方猜忌,稍微抓住人家一些把柄,就大惊小怪起来,恨不得将那人处以极刑。又有许多人依赖某种势力,高居人上,因为对于自己的行动毫无自信,便时时注意人家是在尊重他,还是鄙视他。如果别人无意中对他稍有疏忽,他就立刻认为那人已在向他进攻,立刻拿出全力与他周旋。这种人固然可悲,实在也很可怜。

当你做了一桩自鸣得意的事时,你应该自问:这事能够成功,是不是靠了你们公司招牌的力量,或是你地位的力量?因为有许多场合,我们常会被这种环境促成的成就,当成是自己了不起的功绩,因而愚蠢地蒙蔽了自己。美国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总经理雷劳先生,有一次告诉别人说:“在我们银行里做事的年轻职员们常有一个通病,就是常常喜欢自视非凡。尤其是那些地产部和证券部的职员们,他们一旦完成一笔巨额交易时,便大摆架子,好像做成这笔交易非他莫属。实际上,那只不过只是完全靠了银行招牌的号召力罢了”。

当然,如果你有一个大公司、大银行的招牌可以利用,你就不妨尽量运用它以增进你的工作效率。但是事成后,你必须把功劳仔细分析清楚——这件事的成功,究竟是完全靠你一人之力,还是靠那块招牌的力量。如果有些后者的成分夹杂在内,那你就应该赶快思索一下:将来如果遇到同样的场合,但没有这个靠山时,应该怎样去做成这笔生意。不可因此就自吹自擂起来,不把人家放在眼里了。

一个基层职员爬升高位的唯一方法,不是骄傲而是谦虚。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说:“现在许多公司里最能干的经理或主管中,已经很少有一味骄傲,不稍谦逊的人了。”

愈是谦逊的人,别人愈是喜欢找出他的优点来推崇。愈是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得了不起而孤高自大的人,别人不但愈是瞧不起他,而且愈是喜欢找出他的缺点,加以全力攻击。因此,两路条中,你爱走哪一条呢?

不要锋芒太露

古人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我心里一定会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别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很有成就的人。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灵验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年轻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我的一个朋友在年轻时代以备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猛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的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话说,久病亦如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露锋芒,行动露锋芒,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

当然,你也许会说,采取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年轻人,有的是害处,而好处却很大。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拆,其伤害也就太多了。

拿别人的侮辱当梯子

从别人的轻蔑中,可以看出自己的微不足道,上进的人会拿别人的“白眼”做梯子,一步步青云直上。

在林肯尚未发迹时,曾是一个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有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起到芝加哥,当地的几个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见,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资格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

那么,林肯怎样看待他们的侮辱呢?他把眼睛抬得更高,也用鄙视的态度来答复他们吗?不!如果他这样做,恐怕后来也不会享有那么大的名望了。

当他回到斯普林非尔时,他对别人说:“我从他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哩!”

侮辱的结果,促使林肯更加努力上进,后来果然爬到了很高的地位,当了总统。而那些从前侮辱过他的人,却还在做个平凡的律师。林肯抓住了他们送给他的“轻视”,拿来当做一架梯子,一步步地青云直上。

当然,鄙视轻蔑和调戏嘲弄是不同的,但它们产生的效益却是一样的。从前罗斯福总统就曾大大受过朋友嘲弄的恩惠。那些朋友们对于他丑陋的长相和虚弱的体格常常调笑,因此激起了他的奋发心,到西部去把身体练好。当他被人戏弄时丝毫不为保住面子而竭力辩解;反之,他对于他们的指责,完全坦然接受下来。

有一天,他在北德兰德斯,与许多同伴砍伐一块空地上的树木,以便在那里建筑一栋屋子。当傍晚下工时,工头问他们每人砍了几株,有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工人说:“皮尔砍了三十五株,我砍下四十九株,罗斯福则只有十七株;但他更辛苦,因为他是用牙齿咬下来的。”罗斯福在旁听了,想想自己所砍下的树,切口上确实是斧迹高低不齐,好像咬下来的一般,不禁连自己也好笑起来了。他老实承认自己的成绩,比起别人的,确实是相差很远。

又有一次,那时罗斯福是北德兰德斯牧场的主人,常常出外打猎,他为了知道射猎山羊的诀窍,打听到某处有一位著名的猎师,名叫威尔斯,便写信去请他来做教师。那封信的末尾说:“你想如果我去猎一只白山羊,能够如愿以偿吗?”那位猎师原是一个粗人,不懂礼貌,就在罗斯福那张信纸的背面,写了一封回信说:“假使你的猎术没有你的写信技术高明,那你即使看见山羊从你面前奔过,你也休想碰掉它的一根毫毛”。

如果罗斯福是一个好高自大、不能忍受丝毫侮辱的人,他接到这封回信一定会勃然大怒,绝对不会再向那得罪他的猎师请教了。但他当然不会这样做。他打了一个电报去,请那位猎师立刻动身前来。

罗斯福深知那位粗鲁但爱讲者实话的猎师,比一些只知百般谄媚奉承、对于自己的话言出必从的人好得多。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许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十六岁的年轻小伙子,在一家著名的五金公司当一名收银员,每个月领着极微薄的薪水,但仍然心满意足地卖力工作,因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使自己步步高升,最终达到前途无限。所以他做起事来,永远抱着学习的态度,处处小心留意,想把工作做得十分完美。他希望能够获得经理的赏识,提升他为推销员。谁知他的经理对他的印象却恰好相反。

有一天,他被唤进经理室遭到了一顿训斥,经理告诉他说:“老实说,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但你的臂力健硕无比,我劝你还是到铁厂里当一名工人去吧!我这里用不着你了。”

这一番训斥侮辱,对于那位小店员真如平地响雷,他想不到素来自以为做得不错的成绩,会得到这样相反的结果。一个年轻气盛的人,踏入社会不久,便遭受这样严重的打击,换了别人谁也受不了。他们定将气得暴跳如雷,从此做起任何事情来,都要抱着消极的态度,不肯“劳而无功”了。但那位青年并没有这样做,他虽被辞退,但仍有他自己的理想。他要在被击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争取更大的成绩。

“是的,经理,”他说:“你当然有权将我辞退,但你无法消磨我的意志。你说我无用,当然,这也是你的自由,但这并不减损我丝毫的能力。看着吧!迟早我要开一家公司,规模比你的大十倍。”

他并没有吹牛,他说的句句是实话,从此他借着这次受辱的激励努力上进,几年后,果然有了惊人的成就。也许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吧?他就是美国鼎鼎大名的玉蜀黍大王史坦雷先生。

假使没有这次的刺激,史坦雷先生当然也会努力奉公,力求上进的,但即使他能如愿以偿,结局也不过是他成了一名五金公司的推销员而已。可是他在经理的一顿训斥后惊醒,立刻打消了他那“心满意足”的心理,抓住了更大的目标。这才能从一个无名的小店员,一跃而成为世界有名的“大王”。足见有时受一次严重的打击,往往能够使我们获得莫大的益处。

美国汽车公司总裁伍德先生,出身国会议员,仗着从前在国会演说时,常常博得听众拍手喝彩,便认为自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演说高手,以此自满自足,洋洋得意,因此便闹出了下面的一个笑话来。

有天晚上他登台演说,对象是一群目不识丁的煤矿工人,而且其中多半是来自外国,对于英语茫然不懂,但因仰慕他大名,或者被迫前来受教,所以,那天演讲台前仍旧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伍德看到这种空前盛况,愈发以为自己的演说确有惊人的魔力,能吸引这么多的群众,前来热心听讲。当他演讲进行时,听众时时掌声如雷,于是他愈加兴奋,将音量放大,尽量发挥他的“天才”。

演说终了下台后,伍德满面春光,洋洋得意地对他身边的一位新闻记者说:“我的演说还算不错吧!他们似乎都听得入迷哩。”

新闻记者冷冷地答道:“可是你或许不知道,听众懂得英语的只有三五个人吧”。

伍德大失所望,但仍半信半疑地说;“但是他们为什么常常对我鼓掌喝彩呢!”

“你演说时没有注意到吗?”新闻记者说:“那些人的拍手喝彩,都是由一个懂得英语的工头从中领导指使的。”

后来第二个人上台演讲时,伍德仔细观察台下情形,果然跟那位新闻记者所说的一样。而且那个在指挥的人,显然也不太高明,遇到不应拍手的时候,也带领群众狂热地拍起手来。

后来伍德和人谈起这事时,还说:“从那次以后,我才开始对我自满已久的演说术,重新抱持怀疑的态度,不敢妄自夸大了。”

不要转嫁责任

找出做错事情的当事人,并对这个人加以责备。但很多人却对此举动深感愧疚,觉得心里不舒服。

一般来讲,责备别人也会造成与别人的摩擦。在受到别人责备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防御心理。如果觉得别人的责备对自己不公平,大多数人就会反击对方,为自己辩解。甚至当自己觉得歉疚时,也会找理由替自己开脱罪过。大多数人都会把责备当成是对自己的攻击。

另外,责备别人的人通常会忘记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两个人争吵的时候,没有一方是百分之百的绝对有理,而另一方就百分之百的绝对没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两个人长时间争吵不休,那么这两个人就应该扪心自问: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或者我到底是怎样把问题越弄越大的?如果能停下来反省一番,争吵的双方就能从错误中学到教训。

常常指责别人,说别人不是,并不能使争吵的双方学会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也不能使双方冷静超然地看待事情。

责备别人还会因此伤了别人的自尊,尤其是小孩子。我们通常会用下面这些话来责备别人:你很坏!你很笨!你错了!你很脏!你很自私……。大多数心理治疗师都发现,很多病人会责备自己,觉得自己样样都做不好。如果我们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就会发现,无独有偶地,这些病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恰好碰到了爱骂人的老师或父母,而使自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不管是责备或指控,还是斥责或侮辱,这些行为对别人或自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如此,它们还会使我们无法对冲突提出任何建设性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培养自己反省的习惯。当事情不对劲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扪心自问:我到底应该对事情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在此我们愿意不厌其烦地提醒读者: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没有一方是绝对百分之百有理,而另一方则是绝对百分之百没理。

当然,我们不是要鼓励每个人在事情出差错的时候都怪罪自己,因为怪罪自己和怪罪别人一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我们要鼓励的,是每个人都把自己该负的责任承担起来,而不要随便怪罪别人或自己。如果我们不那样做,事情的结果不就会好多了么?

当你和别人之间产生摩擦的时候,你们两个人都该问问自己:我们应怎样解决这件事情?我们应怎样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们还一味地怪罪对方,指责对方的不是,那么事情永远也不会有得到解决的一天。唯有双方敞开沟通的大门,问题才会有解决的希望。

请记住:指责自己或别人,只会使问题永远也没有解决的一天。与其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一味地指责对方,倒不如试着要对方约束一下行为,还来得有用些!

要有勇于认错精神

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再缜密,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再加上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于是就会不可避免地犯错——估计错误、判断错误、决策错误!

当一个人犯了错时,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辩护。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手段,怕认错就丢掉了饭碗。另一种反应是坦白认错。

两种反应各有利弊得失,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反应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即使承担,也因为把其他人拖下水而分担了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证据明明摆在眼前,还死不认错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可是,这种死不认错的做法并不是一种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定人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具有一流的狡辩功夫,但还是逃不掉责任,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所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呀!

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不管你口才多么好,又多么狡猾,如果你逃避错误,那他人就会认为你“敢做不敢当”、“没胆当”等!于是,主管不敢信任你,别的部门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们更因怕你哪天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与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那么第二种情形呢?你会说,如果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的主管的确会如此,他们会当场责罚犯错者,但绝大多数主管都会“高抬贵手”——既然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而且从心理上讲,如果你认错,这表明了主管与你的位置的高低,主管受到尊重,再怎么说,都要替你减轻一部分责任,何况你犯错,他也有“督导不周”的责任呀!所以,在现实情况下,认错的后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严重。一认错就会受罚。

另外,诚实认错还有一些间接的好处,例如:

1.为自己塑造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公众形象——无论主管还是同事,他们都会欣赏、接受你的这种作法,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诿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意跟你合作,更乐于替你传播你的形象,这可是你的无价资产呀!

2.以此磨炼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缺点,而且其他人也做不到这一点,趁早培养这种能力,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

3.如果真的因为认错而招来主管的责骂,那正好可以为你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弱者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同情,也能招来他人的帮助,你会因此而获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的主管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

由此看来,如果你犯了错,那就诚实认错吧!但一个人如果仅会认错不行,认错之后要接下来做几件事情:

1.赶快想办法补救,以免事态扩大。

2.等事情过去了,要检讨犯错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以免下次又犯错!

3.如果你的犯错影响到别的同事,那么要向他们表示歉意,如果他们也帮忙作善后,感谢当然是不能免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无法确保不犯错,那么诚实地认错才是上上之策!

别怕挑战

多年前我向一个朋友抱怨,说我的责任有多重,生活有多艰苦等等。他的答复让我领悟到:是我自己让我的生活变成一个牺牲者的角色,他没有安抚我,也没有与我分享我的痛苦,只是简单地问我一句:“你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可以不接受人生的挑战?”

显然,他所强调的是:生命的真相是充满了挑战、障碍、困难、挫折、逆境、争辩与问题的。没有人可以例外,每个人都得接受这些挑战。不论你的背景、种族、宗教或性别,不论你的父母、出身、贫富或有任何特殊原因,你都得和别人一样受苦,都会有很多的问题答案需要揭晓,都是如此了!

我们很容易看见自己的问题比别人的大,自己的烦恼也比别人多,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人的生活是特别轻松如意的,每个人的生活多多少少都有些难处。古老的谚语永远有用:“环境不会造就一个人,而是启发他。”

如果你能将生命的真相放在心中,对你来说会很有帮助。你会有较宽宏的心态。当我们提醒自己,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时,我们就更能用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的挑战了。与其我们为了一些小事发狂,不如放松心情,告诉自己:“好了!现在有另一个问题要解决了。”

我怀疑任何人能用享受的心情面对人生的逆境,但我相信我们应学习着去接受它。当你少花一点时间与问题挣扎时,你就会有多一点的能量来解决问题。与其使事情更加恶化,不如抱持着宽宏的态度,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提醒自己,处理困境并不会使人生圆满,但却会使事情容易解决,而且压力减轻。就从现在开始吧!看看你能不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发现你不再为小事犯愁,而能以更沉着的态度迎向人生。

“心理自测”你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人

您只要诚实地回答以下40道题,就可以帮您判断自己具有哪种气质特征或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1.喜欢和朋友一起谈天。

2.碰到生气的事憋在肚子里难受,只有发泄出来才觉得痛快。

3.办事情想得周全,不干没把握的事。

4.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刚才挺高兴的,不一会儿又伤起心来。

5.讨厌生活寂寞,喜欢和人来往。

6.与人争辩时,先发制人。

7.自己心里高兴或不高兴,别人看不出来。

8.处理问题时总思前想后,主意拿不稳。

9.无论在生人或熟人面前,谈话都不感到拘束。

10.说话喜欢直出直入,不喜欢转弯兜圈子。

11.聚精会神于一件事情时,不会被外界干扰。

12.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常常吃不好,睡不安。

13.对一件事想干时挺热心,不想干时就扔到一边。

14.拿到一件工作,想一下子就干完。

15.尽管工作枯燥、乏味,也能心安理得去完成。

16.喜欢揣摩别人的心理活动,揣摩得还满准确。

17.在工作学习上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18.说干就干,发现错了也能认错。

19.学骑车不如别人学得快,总不易掌稳车把。

20.很少和周围的人吵闹。

21.工作起来有用不完的精力,简直不知什么是疲劳。

22.您很固执,从来也不听从别人的劝解。

23.不喜欢那些坐不安,立不稳的人。

24.人们常说我有点儿文质彬彬。

25.在许多事情上爱出点子。

26.有时看到孩子捣乱顽皮,冷不防给他一巴掌。

27.尽管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能忍下去。

28.别人说我做事胆子小,遇事畏首畏尾。

29.身体虽很疲劳,只要休息一会儿就能很快恢复。

30.能为知己朋友赴汤蹈火。

31.不轻易答应给别人办事,一旦答应就尽全力去办。

32.不喜欢看那些打斗影片,喜欢看那些情节细腻、动人心弦的影片。

33.对不愉快的事不去想它,能很快把它丢到脑后。

34.羡慕敬仰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

35.遇事有主见,不爱追随潮流。

36.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37.到一个新单位能很快适应那里的环境。

38.常为一件不大的事发脾气。

39.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不如别的同学来得快。

40.有人说我小心眼儿,而我感到这并不公平。

评分方法

根据以上问题,对照下表,凡您认为符合自己情况的记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0分,比较不符合的记——1分,完全不符合的记——2分。

按此得分标准把每题得分加起来,算出各栏总分,就可以判断您的气质类型。例如,您在胆汁质一栏得15分以上,其他3栏得分都相对较低,则为典型胆汁质。如果胆汁质一栏得分在14分以下,7分以上,其他3栏得分都低于以上分数,则为一般胆汁质。如果有两栏得分比较接近,而且又都明显超过另两栏得分,则为混合型气质,如多血质——粘液质混合型、粘液质——抑郁质混合型。如有3栏得分虽都不高但比较接近,另一栏得分很低,则为3种气质混合型,如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混合型。

“诊断与建议”

A型,多血质的人

您有热情、活泼、富有同情心、思想灵活、善于交际的好品格。但易出现浮躁、粗枝大叶、缺乏一贯性等不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应注意控制。

B型,胆汁质的人

您在生活工作中具有精力旺盛、开朗、刚强、勇敢、坦率的特点,但要注意克服暴躁、任性、感情用事的缺点。如果和这类气质的人相处,要多听他们的意见,尽量避免激怒他们。

C型,粘液质的人

您沉着冷静、忠实肯干,容易出现冷淡、固执、迟缓、感情淡漠等缺点。如果您的朋友或妻子(丈夫)是这种气质时,要鼓励他(她)对别人热情相待,对他提出要求时要容他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搞“突然袭击”。

D型,抑郁质的人

思想敏锐、想象力丰富、情感深刻、做事细心,但要注意防止出现多疑、孤僻、忧郁等缺点。您如果和这样气质的人相处,要多给予帮助和关心,提高他们的勇气,不要在众人面前指责他们,更不要使他们当众一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