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全集
43693000000008

第8章 妈妈如何当好男孩的老师(4)

对此,心理学家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如同把孩子智力的“阀门”打开,让他们所有的智力都尽最大可能地涌现出来。那母亲应该如何做,才能帮男孩们把智力的“阀门”打开呢?

教育专家认为,母亲除了要引导儿子积极思考之外,还要让儿子建立起智力快感单元。

何谓建立智力快感单元?其实就是母亲在教男孩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让他体会到学到知识的快感,又要让他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相信大多数的母亲都应该对这些好动的男孩子有所了解,在学习方面,他绝对不会向暴力屈服的。也就是说,如果男孩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无论母亲用什么惩罚手段,都没有办法让他安静下来用心学习。那如何才能让男孩建立智力快感呢?一是想办法让男孩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二是让他们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感。

为了把男孩的智力“阀门”打开,母亲在教男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方法去做:第一,在教男孩学习的同时,引导其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第二,用“目标”去激发男孩的学习动力,调起他学习的“胃口”;第三,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增强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男孩生命的早期,如果妈妈们能够按着这几种方法去开发他们的智力,那男孩智力的“阀门”就等于是已经顺利打开了。

第三,妈妈是男孩习惯、性格的定型剂。

每位妈妈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妈妈们细心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子的饮食起居。但随着儿子一天天地长大,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儿子身上出现了很多坏习惯:他们非常懒惰,不但从来不做家务,就连自己的房间也懒得去收拾;他们很粗心,常常会把课本、文具盒等忘在家里;他们很不爱干净,如果妈妈不提醒,他们连续一个月都不会洗一次澡……

发现儿子身上存在这些坏毛病之后,大多数母亲的教育重点开始发生转变:由“细心地照顾儿子、爱护儿子”转变到“培养儿子的好习惯、纠正儿子的坏习惯”上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教育常常会出现“失效”状态,例如:尽管母亲多次提醒,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就是改不掉;尽管母亲多次向儿子表示“抗议”,但儿子的房间还是乱得像“猪窝”;……

难道妈妈的教育对儿子不起作用吗?为什么男孩的这些坏毛病就是改不掉呢?

其实,在很多时候,男孩的坏毛病总是改不掉,这个责任往往在妈妈身上。在大多数的家庭里,妈妈都是慈爱的象征,她们深爱着儿子,因此,儿子的那些小毛病在她们眼中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更甚的是,很多妈妈明知道那些坏毛病对儿子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那她们也总是不忍心对儿子动怒。其实,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如果妈妈总是不按规则办事、总是心软,那男孩就会这样理解母亲的“规则”:“无论我做错什么事情,妈妈总会帮我收拾,所以,我的坏习惯不用改。”

如果男孩这样理解妈妈的“规则”,那妈妈的教育对他来说将不起任何作用,妈妈更不能指望男孩改掉那些坏习惯。对此,教育专家们这样表示,对于这些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妈妈教育他们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公正意识,一是自然结果。所谓公正意识,是指在教育男孩时,母亲不能心软,不能讲私情,要严格地按着事先约定的规则去做。所谓自然结果,是指母亲在纠正儿子那些屡教不改的坏习惯时,不应该为儿子收拾“烂摊子”,而应该让他接受自然结果的惩罚。

妈妈是儿子一生的总设计师。因为在十几岁左右,这些男孩的习惯、性格基本已经定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母亲却起着涂改剂和固定剂的作用。她们在不断地涂改着儿子的坏习惯,固化着儿子的好习惯;涂改着儿子性格中消极的因素,强化着儿子性格中积极的因素……所以,要做好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每一位妈妈都要克服自己在教育中的缺点,拿出“公正意识”和“自然结果”这两大武器,去向儿子的坏习惯挑战。

5.努力当好“现代妈妈”

杰出的妈妈并不在于要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于她们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有一个调查结果会让妈妈们大吃一惊。调查显示:孩子认为妈妈缺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的占31.5%;孩子认为妈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占75.8%;孩子希望妈妈改变教育方式,和他们多交朋友的占80.2%;孩子要求妈妈尊重个人爱好,给予独立成长空间的占80.2%。而另一方面,仅有3.7%的学生能接受母亲现行的教育方式,认为母亲能令自己敬佩、仰慕的仅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7%。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妈妈形象,远远超过传统的“慈母形象”。他们理想的“现代妈妈”可以概括为五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孩子们的要求并不过分。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衡量妈妈的尺子也在变。可是让传统的妈妈一下子变为“现代妈妈”,难度还是挺大的。当孩子们诉说对妈妈的“不满”时,人们常常让孩子对妈妈多一点体谅和宽容,可孩子们有时并不服气。

赵女士和上中学的儿子关系闹得挺僵,请吕女士去调解。一天,吕女士去赵女士家里,单独会见她的儿子。这个大男孩对吕女士很热情,也很乐意和吕女士聊天。赵女士的儿子说:“我妈对别人客客气气,对我却总是大发脾气。每天我妈下班一回来,我打开门,只要见她脸拉得老长,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关紧,省得挨骂。”吕女士说:“你妈也不容易,她在单位是领导,操心的事不少,她回家又要做饭,照顾你,够累的,爱发脾气可能是到了更年期……”“更年期?”没等吕女士讲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话头,“自打我上学,我妈脾气就这么坏,更年期怎么这么长?您给我来个倒计时,更年期哪天结束?我也好有个盼头!”吕女士忍不住笑起来。她很同情这个男孩,事后她对赵女士说:“我们不能怪孩子不理解我们,我们也该改变改变自己了,尽管改变自己不容易。平时,我们很在乎孩子的物质要求,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忽略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定位。”赵女士听到儿子对自己的看法,说了句:“如今当父母真难,我们小时候哪有那么多事!”可她还是答应,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时代在变化,今天与昨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也不同。尤其当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这些新的名词和新的概念闯入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我们所使用的许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也包括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它的贬值越来越快。我们祖祖辈辈沿袭的教子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孩子。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后,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到那时,我们身上只带一张卡片,就可以走遍全球。人们将越来越感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寸步难行。专家建议妈妈们不妨学会在孩子面前“化化妆”——用新知识、新技能包装自己,“演演戏”——每天花上几十分钟,学点新知识,设计一些“脚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用新鲜的话题引导男孩。

妈妈首先要注意沟通方式方法。先反思一下:您是否唠叨?您是否开口就讲学习方面的事?您是否喜欢窥探男孩的隐私,并作为话题教训他?您同男孩讲话是否总是居高临下,不断提要求?您是否经常倾听男孩说话?您训斥男孩时是否听他的辩解?您是否经常暗示自己男孩越来越不听话?男孩采纳了您的部分要求您是否认为他听话?之所以请您反思,是因为男孩在长大,或多或少会表现出逆反心理,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他们越不听。最好的做法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做法,打开与男孩交流之门,缩短与男孩的心灵距离。孩子们天天在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我们,逼迫我们去学习新东西,督促我们朝现代化靠近,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在21世纪,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变是常态,不变是病态。因此,作为21世纪的妈妈,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21世纪的尺子来量量自己,学点新知识,变个新形象,努努力,当好“现代妈妈”!

6.用男孩容易接受的方式

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妈妈讲述了一件让她困惑的事。儿子上初中了,整天调皮捣乱,爱吃爱玩,对东西很不爱惜。新买的衣服,穿几天就不喜欢了,扔到一边不予理睬,对家人也漠不关心。妈妈准备对儿子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她花了400元,买了两张票,陪儿子去看芭蕾舞剧《白毛女》。看后,她问儿子有什么感想,儿子想都没想就说:“喜儿去当白毛女,我看是让她爸逼的。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喜儿也够傻的了,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去当白毛女?”儿子的回答让妈妈目瞪口呆。“我儿子好像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怎么什么也不懂,真拿他没办法!”这位妈妈困惑了。自己小时候看《白毛女》电影时,为喜儿流了那么多眼泪,恨死了黄世仁,可今天同样的故事,孩子怎么看不懂了呢?

后来这位妈妈去咨询教育专家,专家说,孩子不懂历史,又没有体验,他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当然会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妈妈所经历的风雨,是孩子理解父母、宽容父母的前提。别怪男孩不懂事,妈妈需要与时俱进,科学、民主应该是适应时代的家庭教育观念。妈妈要用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理论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对别人的经验和常识要进行分析,对孩子要因材施教。

妈妈常常不约而同地以一种思维模式教育孩子——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把他揽在怀里说:“那儿有很多小朋友和玩具,不要哭,妈妈会早早来接你。”孩子上小学了,妈妈会摸着他的头说:“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争取做个好学生。”孩子上了高中,妈妈也没忘记嘱咐他不要贪玩了,或者说:“不要熬夜,要劳逸结合。”孩子考上了大学,妈妈说:“学会照顾自己,需要什么给家里写信。”孩子走向社会,妈妈又说:“不是在妈妈身边了,性子要收一收,和同事处好关系,好好工作。”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一直画好了框规范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妈妈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妈妈认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爱。然而,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位妈妈不这么做,她从儿子懂事起就告诉他:“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你要堂堂正正,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你要能面对掌声,在胜利时能够谦逊而不趾高气扬。”这位妈妈告诉儿子:“真正的伟人直率真诚,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温文尔雅。”这位妈妈就是林肯的妈妈。她是用勇气和坚强铸造林肯的心灵。

在家教中,妈妈们应注意不能包办代替,减少男孩的依赖性。当男孩断然做出某个决定或承诺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做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这样可以避免事后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骚。卡尔威特有个教育细节:如果在星期天孩子执意要9点以后起床,那么在午饭前不能给他吃任何东西。因为吃早点的时间已经过了,如果想吃早点,就必须在8点钟以前起床。妈妈应该向男孩指出,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家长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不同意某个行为准则,然后耐心疏导,以理服人。如有必要,可以坐下来与男孩一起讨论这些准则。当男孩抱怨妈妈处理某件事情不当或有误时,妈妈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和敢于对男孩说声“对不起”,这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增加母子之间的感情。妈妈要注意在生活中尊重男孩,不羞辱男孩,不求全责备,多鼓励男孩。妈妈还应注意不偷听男孩电话,不拆男孩的信,不偷看男孩的日记,允许男孩有自己的隐私。

7.男孩最讨厌“鸡妈妈”

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怕男孩学坏。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男孩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一切生活都围着儿子转,依着,惯着,唯恐服侍不周,生怕苦了儿子,累了儿子,委屈了儿子,更怕失去自己惟一的儿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以满足儿子的所有愿望,让儿子拣穿挑吃,任儿子吆五喝六,从来不对儿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要求。

不知不觉,很多妈妈步入了教育男孩的误区。爱发展到溺爱,“母爱”变成了“母害”!妈妈对男孩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代替型的妈妈。

一所学校通知学生打扫卫生,只见妈妈们拿着扫帚、抹布和铁锹,成群结队来到学校,她们怕儿子累着,亲自出马上阵了。当有人问一位年轻妈妈:“你儿子在家做家务吗?”那位妈妈毫不含糊地回答:“疼还疼不过来呢,还让他做家务?”

儿子去参加活动,家长陪伴的阵容十分吓人。某大报曾登出一张小学开运动会的照片,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照片题目是:是谁在比赛?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孩子的钢笔,妈妈代替灌水;老师告诉孩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用具的学生,几个男孩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妈妈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代替,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男孩的懒惰与无能,也带来了妈妈的悲哀和失望。

第二,满足型的妈妈。

男孩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有的家长,没工夫去教育男孩,于是千方百计去满足男孩花钱的欲望。一个北京的男孩,妈妈爸爸在国外工作,把他寄养在朋友家里,每月给他寄两三千元零用钱。一天,男孩子买了两瓶七八十元一瓶的香水,一瓶送给年轻的班主任女老师,一瓶由教学楼的一层洒到六层,又从六层洒到一层,说是为了“美化环境”。在他们班里,没有一个同学没喝过他花钱买的饮料;选中队干部时,没有一个人不投他的票。他平时不常写作业,谁帮他做一道数学题,他就给谁五毛钱;谁给他写一次语文作业,他给谁一块钱。远在国外的父母好像觉得,用钱可以弥补自己不能关心帮助孩子的歉意,却不知道,无度地给孩子钱,是在害孩子,不是爱孩子。一个个体户的儿子说:“我家的枕头里、柜子里都是钱,但我们姐弟最不幸了。妈妈爸爸为了挣钱光顾着做买卖,把我和弟弟关在家里,顿顿饭都要自己去买。有一天,我打开衣柜,发现里边的脏衣服堆成一团,都发霉了,等我把那些脏衣服洗干净时,发现衣服已经破了很多洞了。”

第三,看管型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