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对小男孩说:“来,我先来考考你!你妈妈在哪儿上班?”男孩说:“工厂。”王先生问:“你妈妈在工厂是干什么的?”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打牌。”王先生十分惊讶,忙问男孩的妈妈这是怎么回事。男孩的妈妈不好意思地说:“工厂效益不好,工人上班没活儿干,只好打牌。”王先生立刻对男孩说:“明天去考试,千万不要这样说,要告诉老师你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男孩抬起头,认真地问妈妈:“妈妈,你是干什么的?”这不仅让我们感到震惊。一个将要上学的男孩竟然不知道妈妈每天做什么、是怎样工作的,他怎么可能敬佩自己的母亲呢。
许多大人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妈妈清闲自在,心里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为什么妈妈不考试?”孩子是看着妈妈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妈妈。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亲日出下地,日落方归,自己便慢慢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看到妈妈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妈妈身上看到了什么?一些年轻的妈妈,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舞厅,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孩子只看到妈妈“吃喝玩乐”的一面;难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当妈妈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当你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图财害命”时,自己却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妈妈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当妈妈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妈妈,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时请打起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让孩子全面地了解妈妈,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妈妈回到家,还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
卢女士去海南采访时了解到,有一所矿山子弟小学,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父母的教育。他们每年搞一次“我替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活动,孩子们穿着爸爸妈妈的工作服干一天活,个个累得腰酸腿疼。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白天吵醒爸爸觉,爸爸会发火,因为矿井下稍一打盹就容易出事故;孩子们理解了当矿工的爸爸为什么脾气有时暴躁,因为在矿井下的劳动的确很辛苦。于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他们成立了“安全小卫士队”,当起“黑猫警长”:哪家的职工上夜班,他们就在哪家门前竖起一块“不许在此喧哗,叔叔正在休息”的牌子。爸爸妈妈还没下班,孩子们已经准备好洗脸水,做好饭菜;等待父母回来。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心目中留下辛勤工作的形象,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单纯的消费者,而不是一个劳动者,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劳动。我们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
妈妈和孩子间的亲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有一个男孩这样写她的妈妈:“在我刚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分开了。妈妈擦干眼泪,既当娘又当爹,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妈妈收入微薄,为了多攒点钱供我上学,每逢星期一、星期二的早晨,她就风雨无阻地出去卖电视报,从未间断过。一个冬天的早晨,外面下着茫茫大雪,时钟刚指向5点,妈妈已经起床了。雪越下越大,地上已积满了厚厚的一层。我忙劝妈妈说:‘妈妈,今天别卖报纸了,外面的雪下得很大,你又不舒服。’妈妈一边利索地整理好衣服和卖报纸的背包,一边说:‘报纸已订了,不卖就要作废了。’说完,就推开家门,一步一滑地走了出去。我目送着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艰难行走的背影,再也忍不住了,冲出家门,从妈妈的背包里抢出一些报纸放在自己的小布兜里。妈妈捧着我冻得通红的小脸,流着眼泪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孩子,你长大了。’卖完报回到家里,我已经累得不行了。望着桌子上那一小堆一角两角的零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要知道,妈妈必须卖一个月的报纸,才够我交一次学费呀。这一份份报纸寄托着妈妈对我的爱,寄托着她对生活的全部希望。我猛地扑向妈妈的怀里,呼喊着:‘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男孩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男婴,也会收到妈妈的信息。所以,妈妈不能因为男孩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有些妈妈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让自己的孩子刻骨铭心,永世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她们那种正直、朴实、忠厚的为人,不向困难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行动,为了别人能牺牲自己的精神,这深深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伟大的母亲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母亲的人格力量。
每一个男孩都希望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伟大的人。男孩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词都奉献给自己的妈妈。男孩对人生的理解,是从妈妈开始的。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男孩对生活的态度。当妈妈的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珍爱“妈妈”这个名称,把最美好的形象,献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把一个最美好的人生,摆在男孩的面前!
9.好妈妈才能教出好男孩
不同的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在男孩心中将留下不同的图像。妈妈的好行为、坏行为,男孩都看得清。那么,男孩们是怎样评价今天的妈妈的呢?男孩喜欢妈妈什么样的行为呢?大致有三种。
第一,积极进取的妈妈。
许许多多的中国女性,她们用自己的双肩,支撑起幸福的和不幸的家庭,同时,又十分出色地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一个支撑生命的支点,让男孩懂得什么叫自尊;用自己平凡而勤恳的人生,告诉男孩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军军的妈妈是个汽车司机。妈妈每日“忙碌的身影”使军军了解了妈妈的辛劳:“我的妈妈是一名公交战线的司机,她今年三十多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整洁,从不愿打扮自己。从我懂事时起,我觉得她每天既忙又辛苦。每天清晨,当大家还在梦乡的时候,妈妈就早早起床上班去了。记得有一次,我要妈妈带我一同上班,看妈妈怎么开车。可是,妈妈拒绝了我的要求,亲切地对我说:‘军军,我不能带你去,这既违反营运纪律,又会分散我的精力,妈妈要做一名合格的司机,就得把车开好,不能发生交通事故,安全行驶是很重要的。’听了妈妈的话,我理解了妈妈,心里也就不觉得委屈了。平时妈妈的工作忙,到了冬运季节,就更忙了,比平时上班走得还早。妈妈上班时几乎没有吃饭的时间,到了总站,交了行车单,急急忙忙地吃几口冷饭,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着去。节假日,是公交战线最繁忙的时候,客流量大,妈妈的工作就更忙。看着许多家长都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公园游玩、娱乐,我多羡慕啊!”
王朝阳的妈妈是个警察,瞧他多自豪:“我的妈妈是警察!我小时候无数次在孩子群中自豪地大叫。许多孩子正因为我有一个警察妈妈而羡慕我、称赞我。妈妈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年到头总是一身橄榄绿。我上幼儿园了,妈妈总是风风火火的,从来没有送过我。只要妈妈的BP机一响,她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起身就走。我开始羡慕别人的妈妈了。我过5岁生日那天,晚上9点多,爸爸和我都等得不耐烦了,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妈妈在巡逻车上,用对讲机给我唱生日快乐歌呢!爸爸赶快点燃蜡烛,我一口气吹灭。妈妈唱得那么动听,我觉得妈妈就在我身边。”
第二,勤奋好学的妈妈。
明明十分敬佩“博士妈妈”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日记里写道:“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刚一记事起,就常常感到有一种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那就是我的妈妈——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大学毕业后,妈妈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医学院的一名教授。妈妈作为亚太地区杰出专业妇女人才,应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现在,妈妈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经常用英语为国外来的留学生讲课呢!大家都说我妈妈是个了不起的女强人,在我的眼睛里,她好像一个永不停止的钟表一样。每天晚上,当我睡下时,妈妈仍然在灯下苦读;早晨,我醒来时,她早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的确,在孩子的眼中,妈妈的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当教授、当司机、当警察的妈妈,还是扫街的、卖菜的、养猪的妈妈,只要尽心尽力去工作的,孩子们都引以为自豪,引以为榜样。
所以,妈妈都应瞧得起自己的工作,平日在家谈起自己的工作,要充满自豪和自信。这样,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才能以你为荣。只有看重自己,别人才能看重你。同时,妈妈要尽心尽力地去工作,这不仅是为了挣钱养家,而且也是教子做人。孩子是最先从妈妈身上读到“敬业”、“进取”这些词的。老师们常讲,看到孩子他妈妈什么样,就知道孩子什么样了。那些每天早晨不睡懒觉,按时去上班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一般上学都不会迟到。
第三,充满爱心的妈妈。
有个叫赵睿的男孩子,在发奖会上讲妈妈讲得有声有色,台下这位才从外地回京不久的“知青”妈妈,被孩子对自己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感动得泪流满面。
男孩这样说:“妈妈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时总是‘自相矛盾’。妈妈生活非常简朴。她从不舍得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去市场买菜,总挑最便宜的买。可是对别人却是两样,花钱如流水,每月都省出100多元给爷爷奶奶,过年过节还给他们买些礼物。我的生日与奶奶只差几天,她给奶奶买大蛋糕和水果,给我却只花4元多钱买了一个很小的蛋糕。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很高,这可能是她当老师的原因,每次我考试成绩较低或作业马虎,或有老师、同学告我的状,妈妈对我轻则训斥,重则动手打人。有一次数学考试,我错了两道应用题,妈妈指着卷子给我讲我马虎的地方时,我却走神,眼睛看着电视。妈妈照着我的后背就打,当时我没穿上衣,后背上马上就起了一片红手印,接着,整个后背发烧,都肿起来了,像针扎一样疼。我当时心里真恨妈妈。可是过了一会儿,妈妈气消了,看到我这样,心疼得直掉眼泪,给我擦了药水,还不停地问:‘疼吗?’”
孩子们对妈妈哪些行为有意见呢?由于妈妈的行为不正,使一些爱妈妈的孩子变为“恨妈妈”。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点:
第一,只图享乐的妈妈。
请看江苏某县一名初一学生写的《打麻将的妈妈》:“三万、八条……妈妈又在客厅里打麻将了。此时的我已无心再做作业了,一股无名的恨从我胸中升起。我恨,恨她,恨这个爱打麻将的妈妈。妈妈为了打麻将,竟然不顾我的学习了!一次测验,我得了个满分。我满心欢喜地把试卷带回了家,想让妈妈也高兴高兴。但当我把试卷递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竟然不屑一顾地说:‘考及格就行了,不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考满分。考及格妈妈同样高兴。’妈妈随手递给我一张10元钞票说:‘这是我昨天打麻将赢的,给你作个奖赏吧!’我气愤得把钱扔在地上,伤心地哭了。”
第二,处事不公的妈妈。
每一位妈妈怎样为人,怎样处事,是对是错,孩子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山西一名三年级学生在《妈妈偏心眼》的作文中写道:妈妈在姥姥那儿笑脸如花,有什么好吃的总让我给姥姥送去。她还常常陪姥姥说话、散心、去外面走走。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脸就拉得好长,连话也说不上几句,更不用说陪奶奶去外面走走了……孩子的眼睛可真厉害!婆媳之间那点事,他全看到了。这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是大有人在的。“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从小看来的,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发展到爱别人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发展到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间爱的需要。我们做妈妈的正应该用自己爱妈妈、爱婆母的行为教育孩子怎样去爱别人。
第三,不讲公德的妈妈。
“家长行为”说到底是“社会行为”。妈妈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和影响着孩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学生而言,由于少数妈妈的“社会行为”的误导,使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维”,其“阴影”在孩子心头筑巢栖息,驱之不去。据调查,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有: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轻气盛、个性极强的夫妻,平素相敬如宾,一旦失和,便大动干戈,各不相让,互相谩骂。这种最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深深刻进孩子的大脑,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公共场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长不拘小节,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位、跨越栏杆、踩踏花草……其行为完全与社会公德相悖。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便埋下了目无法纪、危害社会公德和秩序的“种子”。邻里相处,举措失当。有的父母不善于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常因小事耿耿于怀,指桑骂槐,恶言相向,有的还去伤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会上行下效,到处欺凌弱小,大耍无赖,养成霸气,怀疑一切,不满社会。由于存在着不正之风,有些家长愤世嫉俗,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在茶余饭后大谈一些偏激思想,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孩子的负面欲望。年轻父母“怀疑一切”的心理不计场合;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把男孩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妈妈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妈妈都能以身作则,才能把男孩教育成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