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全集
43693000000015

第15章 聪明男孩是“玩”出来的(2)

男孩在玩躲猫猫的游戏中,基本的原则是有一个人先须回避起来,这使得双方都有种期待。这个回避的男孩先必须保持克制和忍耐,等大家都躲藏好后,他才从回避状态变为搜寻者。体现男孩的性格就在于,当游戏中大家躲藏好后,看自己能坚持多久直到熟悉的面孔再现。一方面是躲藏者们保持耐久性,另一方面是搜寻者如果暂时找不到躲藏者时,必须要保持冷静,要有勇气和信心坚持下去,这个游戏过程就在不知不觉中培育着男孩的性格。

性格的形成不同于知识的接纳,父母用嘴巴传授知识,孩子大多能吸收,如果想仅仅用语言使男孩形成某种性格则是万万不可能的。可以说,男孩特别是幼小男孩的基本性格是在游戏玩耍中巩固发展的。因此,妈妈可以借助游戏帮助男孩强化优秀的性格,削弱不良的性格。比如男孩在与其他的男孩进行跑步比赛的游戏中,男孩因为跑不过别人而灰心或者想放弃时,妈妈就应鼓励男孩继续下去,坚持到底,锻炼男孩的毅力;当男孩在游戏中表现出很强的合作意识时,妈妈可以鼓励他,进一步培养男孩协作的精神,培养男孩善于组织、合群的性格特征。

又如有些男孩在游戏中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使这些男孩在玩耍中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针对这种情况,妈妈要注意引导改变男孩孤僻的性格,要注意培养男孩热情大方的品质,多让男孩参加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让男孩学会如何与别人良好相处。此外在游戏中也可以培养男孩有始有终的性格,比如男孩用积木砌房子总是不到一半就垮了。这时妈妈应引导男孩继续下去,直到把自己的“工作”做成功。

4岁的男孩亮亮昨天还说拼图最好玩,今天就嘟起小嘴,生气地说:“这个拼图不好玩!”妈妈看见了问他怎么了。亮亮使劲地说拼图不好玩,不想玩了。妈妈微笑着说:“我看不是吧!是不是拼不出来了?”亮亮听了,脸都红了,但是不承认。妈妈鼓励他继续拼图,结果半小时后,拼图又被亮亮推到一边。“不好玩,不好玩,就是不好玩,我以后再不玩这个拼图了。”亮亮的小脸涨得红彤彤的,小嘴撅得高高的。“嗯?”妈妈问:“还没拼出来?”“你看……”妈妈把拼图拼了拼。奇怪了,亮亮拼不出来的拼图让妈妈拼好了。亮亮看了说不出话来了。于是继续拼图,又过了半个小时后,他拼好了图,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原来是这样子的啊,我拼好了。”妈妈笑了,对亮亮点点头。

上面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游戏中如何培养男孩的耐性,同时这也告诉妈妈们,当男孩在游戏中受挫后,需要妈妈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男孩增强对玩具的兴趣、增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锻炼男孩的意志力和耐力。

游戏活动是男孩获得发展,健全良好心理性格的必由之路,对于年幼无知的男孩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因此,让男孩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大事。

在游戏中,男孩的道德素质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这里的道德当然也不是指全面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主要道德规范的雏形。妈妈应从小就培养男孩的道德感,引导男孩做个有道德感的人。

男孩在游戏中进行学习、不断成长,逐步形成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家庭教育与此密切相关。有的妈妈看到男孩在游戏中喜欢“称霸”,欺负别的小朋友,不但不劝阻,反而认为儿子这样做不吃亏;男孩在游戏中欺骗别的小朋友,有的妈妈却认为是自己的男孩脑子聪明。虽然这只是男孩在游戏中的表现,但时间长了,男孩养成了习惯,可能就真成为生活中的“小霸王”了。因此,在男孩的游戏中,妈妈应教男孩怎样做有基本道德的人,这事关乎男孩的未来人格的形成,即使暂时有所损失也在所不惜。

妈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利用游戏中的实例来培养和发展男孩健康的品德。如有些男孩在游戏中由于不小心损坏了东西而不承认,或者为图表扬而虚报成绩等,这是男孩惧怕家长责怪的缘故,如果妈妈在游戏中给男孩这样的暗示:只要不是故意,只要勇于承认错误,做诚实的人,是可以得到原谅的,哪怕是损失了一些东西,那么男孩自然也就不会说谎了。

在游戏中还可以培养男孩诚实守信的性格,当男孩在游戏中失信或者不遵守大家一致认可的规则,那么下次就可能再也不能参与伙伴们的游戏了,对迫切需要伙伴的男孩来说,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男孩会遵守诺言。

此外,妈妈在与男孩的游戏中也可以培养孩子讲礼貌、遵循一定道德规范的习惯,例如一个男孩看完电视后,非常粗野地跟妈妈说:“快做饭,我饿了!”这个时候,妈妈就以和男孩玩童话游戏的方式回答说:“呀,这是哪头大灰狼,不懂礼貌,把妈妈都吓坏了。”这时,男孩猛然理解了,于是就会缓解语气说:“妈妈,我现在有点饿了,你可以做饭给我吃吗?”让男孩在游戏中逐渐成为具备基本道德意识的人,这对男孩健全的人格养成无疑也是非常有益的。

以下是妈妈利用游戏培养男孩的几个建议,妈妈们可以试一试:

第一,让孩子在游戏中模仿成人。

比如做“商店游戏”,男孩充当售货员,一会儿忙着给“顾客”拿东西,一会儿忙着打扫商店卫生;也可以做“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充当“妈妈”,系上小围裙操持家务,一会儿做饭,一会儿洗菜,在游戏中培养男孩爱劳动、手脚勤快的好习惯。

第二,多给男孩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多与男孩说一些诸如《狼来了》等教孩子做人的童话故事,使男孩体会到做人的道理,教男孩做人不是教孩子使心眼,而是做堂堂正正的人。

第三,妈妈要在游戏中正确的评价男孩。

男孩对游戏的胜负反应最为强烈,当男孩在游戏竞争后,妈妈在评定胜负时,一定要做到准确、客观,使男孩受到启发、教育,否则将失去游戏的教育价值。

5.选择男孩最爱玩的游戏

男孩天生爱游戏和玩耍,妈妈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男孩的消遣,没什么意义,其实在男孩的游戏、玩耍中隐藏着社会的规则,男孩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社会性的规则,比如玩捉迷藏的游戏让男孩极度开心,但它是有基本原则的,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人先藏起来,而且事先制定的游戏规则是要大家一致认可的。那么这个游戏中就有了这样的潜规则: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不服从规则不得游戏、犯规者受“惩罚”等人类社会规则雏形。这些基本的人类社会规则的获得,常常不是妈妈絮叨的功劳,而是男孩在游戏与玩耍中自然领悟的结果。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使男孩有可能安全地操练以后在现实生活中将被规定要做的事情。所以,妈妈不必太拘束男孩爱游戏的本能,让男孩在游戏与玩耍中学习生存法则。

但是现在很多妈妈把男孩的知识学习放在首位,其他的都要为之“让路”,不错,这样可能会使男孩变得“知识渊博”,但是不通“世故”、不懂社会生存的人,他的知识将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不适应社会规则意味着不知如何参与团体合作或与别人的竞争。现在社会的“高分低能”现象就与妈妈的这种教育有关。其实男孩游戏的方式就是天然的学习适应社会的方式,而妈妈陷入“骑驴找驴”的困惑中,忽视男孩的天性的结果是:现实往往与期望背道而驰。当然,尊重男孩的游戏天性不等于放弃知识教育,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适应社会规则。舍弃男孩所有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仅为学习成绩服务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办法。妈妈要留给男孩足够的游戏空间和时间,每天如能自由而愉快地游戏,男孩的身心即能顺利发展。

现代家庭教育是全家围着孩子转,妈妈的溺爱使男孩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他眼里,自己的想法就是规范。如果让男孩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游戏,就必须严格遵守集体游戏的规则,这就能约束他们的不讲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与倾向。现代社会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才能,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引导男孩学会适应社会,妈妈的口头说教效果远不如男孩在游戏与玩耍中体验所得。

在一场孩子的“打仗”游戏中,大家推选小杰做“头目”,但小明不干,他说他要当“老大”,结果伙伴们大笑起来,不理会小明的要求,继续做他们的游戏……明明很生气,就开始抢起玩具来。“明明,你老是抢玩具,我们不和你玩了!”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说。小明很难过,伤心地回家去了。通过与同伴游戏过程中的“失意”,小明终于明白了,不和伙伴们合作,不遵守规则又要独占玩具、企图支配和控制别人,在同伴中是行不通的。以后他必须遵守集体规则,与别人平等友好相处,与别人协调地合作,才能被同伴们接纳,受大家欢迎。

引导男孩在游戏中学习规则,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男孩从小事情做起,这样可以使男孩转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遵守通常的行为规范,养成一些如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类似的行为规范。这样才有利于男孩将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妈妈应鼓励男孩不断探索发现新的规则,这样才能达到开发男孩潜能的作用。

尊重男孩游戏天性的同时要合理引导,也就是男孩在玩的过程中必定有自我的领悟,但妈妈需对其更进一步地引导,把男孩天性的积极面发挥到最大。否则男孩的“玩”可能只是停留在低水平上,不能最大发挥游戏的功能。

因此妈妈应有目的地利用男孩的游戏天性,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教育效果。而能培养男孩理解社会规则的最佳游戏就是角色扮演性质类的游戏。

比如,一般来说男孩喜欢打打闹闹的、舞枪弄棒的游戏。而且男孩子普遍愿意选择做“中心人物”、“领导人物”或“大官”,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对男孩进行相应的引导,告诉他在游戏中担任什么角色,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如果他是个“中心人物”,他违规了,那么其余的小伙伴会怎么看他。

这种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是男孩模仿成人生活而来的,这对于男孩以后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自己将要做什么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性引导,无疑对男孩的健康成长有利。

有一位妈妈就非常聪明,她认识到了男孩的这一天性,在家中开了一个“民主大会”,然后“宣布”实施“细则”,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分工办事,谁在自己责任范围内违反规则,谁就自主承担责任。这种方式受到儿子的欢迎,不仅使儿子有了遵守集体规则的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儿子的责任心,可谓一举两得。

妈妈要利用男孩喜爱游戏的天性,不妨也在家庭中来与儿子们玩个“角色分工”的游戏,利用他的本能和天性,有目的地引导和教育儿子。

同时男孩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也会明白角色之间的规则关系,比如,男孩玩“开汽车”的游戏,那么就要有人当司机,有人当售票员,有人当乘客,这三种人都要做不同的事,有各自不同的规则。司机不可能向售票员说他要买票,售票员也不应该挤到司机位子上,司机在嘴里发出“呜呜”声音,作出开车的样子。在这种游戏中,男孩明白了这三种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和各自的规则。

此外在游戏中,妈妈也能发现男孩渐渐地给自己做角色定位,妈妈应“趁热打铁”,对男孩加以有目的地培养。如喜欢玩音响玩具的男孩会偏爱声音和旋律,而趋向于音乐艺术;喜欢球类的男孩会擅长身体和四指的运动,渐渐趋向于体能和球类活动;经常玩急诊包扎手术的男孩,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医生等等。

角色扮演是每一个人进入社会所不能避免的内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角色是需要男孩逐步适应的。游戏是对男孩行为规范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在游戏中,男孩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男孩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们在给幼儿读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有意让儿童做“发苹果”的游戏,让男孩在角色中实际训练,学会礼貌、谦让、先人后己的良好品质。

为此,在男孩的游戏中,加入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大大提高男孩扮演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能力,这对男孩未来的社会生活,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以下是教育专家给妈妈们的建议:

第一,选择适合男孩的游戏。

游戏不一定要千篇一律,父母可以根据家庭自身的特点设计适合游戏的活动形式,加强男孩在游戏中各种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在游戏中耐心引导男孩。

在学习规则、规范的过程中,严格要求与耐心引导要结合起来,对男孩违反原则性规范的行为不放纵,应耐心指导,也不能任意训斥。

第三,在游戏中激发男孩的创造潜能。

妈妈要注意调动男孩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只有幼儿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才会比较有效地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相应的行为规范知识,而且乐此不疲。

6.“玩”是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我们都知道这些优秀男孩:台球神童丁俊辉8岁半开始接触台球,从此喜欢上玩台球,13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被英国媒体称为“东方之星”;奥运冠军杨凌,从小喜欢玩枪,玩着玩着渐渐有了名堂;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时间,发明了放大镜,后来又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为此,心理学家曾做出这样的论断——聪明的男孩是玩出来的。

然而,细心的妈妈会发现,现在的男孩不会玩了。妈妈童年时代玩的游戏,如跳绳、揣拐、跳皮筋、踢毽、投沙包,已经“失传”了,现在男孩所谓的“玩”,无非是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机。新学期开学,校园里出现了“怪现象”:学生第一天上学,显得异常兴奋,问其原因,原来男孩假期在家里待着,没什么意思,开学可以和同学在一起,所以特别高兴。可见,男孩在家是没得玩、没法玩、没人玩。

是什么让“天才”失去了才华,或者说丧失了“本能”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居住环境的改变。过去,住的是大杂院,男孩在一起嬉戏、游戏非常方便,而今住的都是高楼大厦,再加上邻里极少交往,男孩没有游戏的同伴,游戏的机会自然也少了许多。

第二,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对男孩的关注少了许多。

第三,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认为男孩玩的时间越少越好,大部分精力应该用于学习,如果养成贪玩的习惯,既耽误时间又耽误学习。存在这种思想的家长不在少数,当前各种“兴趣班”报名红火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家长周六、周日两天,全部给男孩报上兴趣班,如同赶场一般,让男孩没有歇脚的时间,从而剥夺了男孩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