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43688400000078

第78章 把危机当商机才是聪明人

在金融海啸面前,许多企业也许只看到风险,但是也有许多企业从中看到了机会。两者的区别在于事先有没有充分准备。

俗话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聪明人会把危机当商机,对于有准备的企业来说,这次金融海啸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好机会。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里以汽车、能源企业为例抛砖引玉:

①趁国际巨头手忙脚乱之际,赶紧市场布局

金融海啸发生后,国际巨头企业纷纷顾头不顾尾,暂时放缓了全球扩张步伐,这就为一些中国企业迎头赶上创造一个好时机。

随着大众汽车公司宣布暂缓在俄罗斯、印度的一些扩张项目,意味着前几年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疯狂扩张的势头也不得不收敛起来。因为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合资企业生产的品牌车型推出力度会减弱。

这表明,2009年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翻身的机会已经来临。而实际上,2008年以奇瑞、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销量就大大增加。其中,奇瑞QQ跻身于单一车型销量前10名;比亚迪2008年新推出了F6、F0,并且将电动车的研发作为未来方向,与合资品牌的技术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吉利每年新推车型5款左右,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取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浙江众自汽车公司推出的众自2008车型,2008年前9个月完成销售42000辆,位列单一车型增幅全国第一。

②提高谈判、收购条件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北汽集团)认为,这次金融海啸给该公司带来的机遇大于风险。它们原来只是单纯地收购弱势企业、以小规模兼并为主的,而现在正在考虑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与强者牵手、走出一条联合发展之路。

因为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使得它们有条件提高谈判门槛了。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提出的5个条件是:①合作伙伴最好在南方,因为该公司原有基地多在北方。②合作伙伴在南方的基地辐射能力要强,物流、交通上要便捷。③双方产品具有一定互补性。④当地汽车零部件配套和制造能力有一定基础。⑤双方最好在人脉、历史上具有一定合作基础。

③抓紧进行能源改革

国际原油价格像过山车般地减速,为中国能源企业改革带来了好时机。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意味着未来全球市场要向理性和价值全面回归,全球将会构建一个新体系,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出现爆炒石油期货、流动性过剩等困扰经济的大问题。这就是说,中国正好借此机会全面改进能源系统的生产、流通环节了。

④提高石油储备的国际博弈能力

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国企业如果能抓住时机,以真诚的、互助双赢的态度去帮助一些原油出产国稳定外汇储备,就会获取对方的石油供给,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预计,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应该在每桶80-100美元之间波动。而2008年末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跌破每桶50美元,这表明,中国石油储备建仓的时机已经来临。先下手为强,有助于提高中国石油储备的国际博弈能力。

⑤做好准备,伺机出击

2005年,中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尤尼科公司时,遭到美国众议院公开反对,美国国会议员也要求美国总统重新评估这项交易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而现在仅仅过去3年后,情况就今非昔比了。在所有人对前一幕仍然记忆犹新时,美国能源部副助理部长黑格博格主动抛出橄榄枝说:“如果他们(指中国)想要投资我们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我想像不出我们会有任何的异议。”

确实,目前中国国内能源企业财务基础比较坚实,正是国际并购的有利时机。

当然,与此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头脑,因为就在金融海啸刚开始时就发现有许多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了,那么接下来的2009年内肯定还会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⑥节能降耗,更上一个台阶

回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新兴市场国家名单中包括日本、德国、墨西哥、阿根廷等。40年过去后回过头来看,日本、德国已经成为成熟市场国家,而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依然处于发展中阶段。

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德国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高油价后采取许多节能、降耗政策,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整整提高了1倍,而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采取的却是政府补贴、价格管制等方式来刺激需求,能源利用效率反而下降了。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中国能否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化金融海啸为动机,未来能源政策的选择起很大作用。正如美国能源基金会主席杨富强所说:“现在是和国际能源价格接轨的时机。这个窗口如果没有抓住的话,恐怕还需要再过五六年。”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这次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却不小。总体来看,受这次金融海啸冲击越大的行业和企业,凤凰涅槃的希望越大。认清形势,早作准备,有利于企业灵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