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43688400000010

第10章 金融衍生产品本是用来转移风险的

谈到金融衍生产品,首先得弄清楚它的概念,因为绝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这个概念是非常陌生的。

所谓衍生产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译,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保证金交易,也就是说,只要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全额交易。正因如此,才说金融衍生产品是具有杠杆效应的;保证金比率越低,杠杆效应就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金融衍生产品根据产品形态分类,一般分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交易、掉期合约四大类;根据原生资产分类,一般分为股票、利率、汇率、商品四大类;根据交易方法分类,一般分为场内交易(交易所交易)、场外交易(柜台交易)两大类。

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相应科目来表示,所以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是转移和分散风险,其次是发现价格、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本世纪初,美国股市严重缩水、安然事件、“9·11”事件等产生的危机,都是主要依靠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顺利度过的。

既然这样,金融衍生产品现在又为什么成了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了呢?原来,它虽然能够转移、分散风险,却不能消除风险;而且,如果滥用金融衍生产品,还会导致严重后果。

这方面最经典的一个反面案例是,具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被迫于1995年初倒闭,就是因为它在新加坡的一位期货经理违规进行股指期货、外汇债券等投机交易,亏损14亿美元导致的。

要知道,当时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合计也只有8.6亿美元,出现了14亿美元的亏损,倒闭是它的唯一选择。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下面从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谈起。

以引发这次金融海啸的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它一共包括3个层次:

①优级贷款

发放对象主要是那些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质客户。按揭贷款发放给他们,基本上不用担心收不回来。

②准优级贷款

发放对象介于优级贷款对象和次级贷款对象之间,信用等级中等、收入水平中等、债务负担中等的一般客户。按揭贷款发放给他们,收不回来的可能性较小。

③次级贷款

简称“次贷”或“次级债”。发放对象主要是那些信用等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劣质客户。按揭贷款发放给他们,收不回来的可能性较大。

按理说,任何贷款的发放对象最看重的应该是那些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质客户。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家金融机构都在争夺客户,所以不得不降低贷款门槛。这样久而久之,贷款对象就扩大到那些信用等级低、负债较重的客户群中去了。

资料表明,美国次贷市场的总规模最高时达到1.3万亿美元左右。在这些次级贷款对象中,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有将近一半。这些金融机构更关心的是贷款能不能发放得出去,而不是将来能不能收得回来。可想而知,这样的利益驱动实际上就埋下了次贷危机的伏笔。

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很发达,也很复杂,总规模达到GDP的8-9倍。正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规模庞大,而且其中又问题多多,直接导致了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

那么,能不能把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一棍子打死呢?这倒也未必。因为归根到底,任何一种金融衍生产品都只是某种工具,引爆金融海啸的不是某种工具,而是后面操纵这种工具的人。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就好像照明电器。照明电器越多,意味着你家里的住房面积越大、采光条件越好,实质上体现了你的住房条件更好。但与此同时也不用置疑,你家里的光污染也可能越多。那是不是为了减少光污染你就回到以前的社会去,不开电灯而只点煤油灯呢?显然也不是。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既然是转移、分散风险,那么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这些产品在转移、分散风险的过程控制上来。

举一个熟悉的例子。现在的成年人每人都有信用卡,而且还可能不只一张。大家知道,在过去,想领信用卡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严格的信用审查。在这种情况下,总体上看,信用卡持有者的信用普遍较高,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很小。

而现在容易看到,使用信用卡的条件已经非常宽泛,即使你没有和银行打过任何交道,某家银行也会莫名其妙地通知你去领信用卡。

初看起来,这是银行和信用卡公司“为顾客所想”,而实际上是争抢业务。这种做法的代价恰恰是滥用信用机制,潜藏着诸多风险。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是转移、分散风险,但不会消除风险。当它的所有风险都转移、集聚到某一处时真正的风险就凸现出来了。正是从巴林银行倒闭开始,全球金融界认识到了这种风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