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一种态度,从其性质上分可以分三个部分,分别是:认知、情感和行为。某个人的信念及他对某个特殊团体的期望成为偏见态度的认知成分,当偏见者与其特殊的偏见团体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产生强烈的否定感情,偏见的情感成分即在这时发生作用。
这种态度好吗?
当然不好。偏见的行为成分是指对偏见态度对象的行为否定方式。当这种倾向以其外在公开的行为发生时,则不公平对待或者说歧视就发生了。
偏见的主要特征有:
(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3)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强调共性忽视个别差异。
(4)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渗透个人感情成分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个别现象就过早地下定论,并且在真实的信息输入之后仍不愿意改变原来的态度。社会刻板印象、晕轮作用、先入为主、自傲或自卑都能导致偏见。
可见,偏见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心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果对一个人有偏见,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往往很容易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反感;如果对一件工作有偏见,就很难顺利地完成此项工作;如果在生活中有偏见,那自己也将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很多年前,在美国曾经传出这样一条消息:美国的传媒巨子菲利普·梅里尔自杀了!
当消息传出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经过专家的认定,他确实是自杀。人们为什么觉得不可思议呢?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曾经在政坛打拼,在外交、国防等领域敢作敢为,官至高位;他曾经在传媒界大显身手,从挽救一份岌岌可危的日报开始,逐渐创建了自己的媒体集团,身家百万;他热心慈善事业,曾经捐赠相当数额的慈善基金用于新闻、环保等事业的发展。
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这么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怎么会突然自杀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大众的心理吧!其实,大众之所以有这种认识,偏见占了很大的成分。
首先,关于自杀这个事实,人们是有偏见的。菲利普·梅里尔自杀了之后,没有人愿意谈论这个问题,电视上也不会播出此类节目,因为社会不鼓励谈论自杀。很多人喜欢兴致勃勃看着侦探推理的电视剧,津津有味地欣赏谋杀案的侦破过程,可是自杀的节目会让所有人畏缩恐惧。但是,在美国每年自杀的人要比遭遇他杀而死的人多。自杀每年夺去3.1万美国人的生命,与谋杀造成的死亡比率大概是3∶2.但是,即使这样严峻的现实摆在了那里,人们还是不愿意提及,不愿意相信这就是事实。
其次,是对精神的偏见。人们往往会自以为那些社会地位高、赚钱多的人生活得都很快乐。但是,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越是社会地位高、赚钱多的人,心理压力其实越大。在美国,还有专家指出大概75%的自杀案例都同自杀者的精神压抑和精神问题有关。
最后,是对老龄的偏见,只要老年人还只占人口的一小部分,他们就难免会被社会忽视。在美国,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
也许有的人觉得年龄大了有点儿抑郁是正常的。如果一个老年人终日悲伤萎靡,人们的各种偏见会让他们觉得:如果我也得了关节炎或者癌症,或者失去了伴侣,或者没了工作,我也会觉得郁闷的。结果,对老人的歧视和忽视不仅令他们精神上更加压抑,导致了各种疾病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以上三种偏见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帽子,使得菲利普·梅里尔可能会出现精神压抑,而当大多数人有这种压抑时,很可能就会导致精神危机,从而导致社会危机。这些偏见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老年人的自杀率高,特别是65岁以上的人。
在美国,大概四分之一的老年人都有精神问题。据估算,到2030年,大概有1500万65岁以上的美国人患有一种精神疾病。由于国家忽视了老年人的需要,2003年的精神健康报告指出:“下一代的美国年轻人和老年人将承受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这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老龄化导致的各种精神问题也将让我们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美国人终于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针对这个问题的相关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美国政府关于老龄化社会的会议把精神健康放到了首先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之首。一个联邦政府议案已经开始着手为25个州55岁以上的老年人解决这个问题。菲利普·梅里尔之死无疑向整个社会提出了一个挑战,逼迫人们开始正视现存的各种偏见。
一个人身体上有病,吃药打针也许就能痊愈。但是,思想中了毒素,则如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偏见就如同生长在人们思想里的毒素。
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数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亲眼所见,绝对不会错。其实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正确。比如,一般木匠吊线测量水平,都是只用一只眼睛来看,可见一眼比两眼正确;甚至不用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会更真实。不用眼睛,而用心来看,才能看出真相;用眼睛看,看到的往往是假相,所以有偏见、执著。
偏见像一种程序病毒,它能删去某些文字或画面。执有偏见的人不承认“有”的存在,忽略了病毒的删除,好像我们不承认所厌恶的人有优点甚至美德。不仅看不到他们的可嘉之处,也打不开观察的界面。就这样,偏见如同一堵墙,执有偏见的人只看到墙,而不承认墙那边有土地、花朵以及河流。这就像生活在人们心里的一种毒,在一件复杂的事物运筹中,人会突然间发觉某人的某一个不高明的侧面。谁都有不高明的侧面,这些侧面不多见,被人瞥见就难以忘怀。君子遭逢此事,宁愿相信自己看错了或记错了,而过于敏感的人则以为窥见了全部真相,就像一个人把药效忘记了,反而对药的副作用铭记于心。
但是依然还是有人无法控制偏见,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在认识领域都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领域不同而已。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也会存在偏见。
19世纪初,德国的弗朗赫费制造出反射望远镜,创建了光谱学,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拒绝出席科学会议,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光学仪器制造商,不是“科学家”。他给自己的这种定位就是一种偏见,这种心理如同锈蚀,让他永远打不开一个盒子。盒里可能正装着他所需要的东西,如一本书、一味药或一把钥匙。
在一场殴斗中,如果有人持刀,常常会出人命。殴斗危险,而携刀殴斗更危险,或者说提高了危险的等级。偏见如同这把刀子,生活中每个人,除非你是厨师与屠夫,否则都不应该带着刀子做事。摆脱偏见的法门是宽容。宽容是水,像盐料一般聚结的偏见会逐渐溶化在水里。一个偏见较少的人,敌人少,错误也少一些。对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些行为要学会控制,控制因为偏见而产生的不必要行为。
偏见,指的是某个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所拥有的事实依据持一种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某人所属团体的知觉是导致偏见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见者进入错误的信息加工及回忆起对态度对象的否定感情。正是这种有主观感觉的偏见认识,使人们以某种方式开始想到其态度对象,情感性过滤或忽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态度对象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或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