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人生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受诸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总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坎坷和艰辛。因此,自觉地审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及时更正自己人生选择上出现的任何失误,是取得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
诗人纪伯伦说过:“如果春天失落了花朵,朋友,你也不必悲伤,因为秋天会还给你沉甸甸的果实。”纪伯伦的这句包含哲理的话语,恰是针对我们重新选择人生的喻世明言。
(三)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汉代王充在《论衡逢遇篇》中,讲述了这么一则故事:
一位一心相当官的人,一生未遇。他年轻的时候习文并有所“成就”,刚要当官,当时君主的干部政策却是“好用老人”,他年轻,就当不了官。老君主去世后,新君主实行的又是好“用武”的干部政策。他原来是习文的,仍当不了官,于是只好改为学武。等他武艺刚刚学好,这个“用武”的君主又去世了。年轻的君主上台,干部政策又变为“好用少年”。这时候,他已年老白首,当官无望了。
这则故事向我们阐述的是人生道路上的机遇问题。
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生活动中,存在着偶然与必然两种现象。人生历程,也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人生的必然性表现为包含了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人生活动必然会向着某种趋势发展,产生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生活动常常受到一些意外的、个人无法预料甚至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生活动的必然结果,甚至可能彻底改变人生道路。这就是人生的偶然性。
人生的偶然性有两种。一种是对人生发展有利并能导致成功的境遇,称之为机遇;另一种是对人生发展不利并能导致失败的境遇,称之为厄运。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人生机遇的特点及其把握。
首先,机遇具有客观性。人生机遇作为人生历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它要受到必然性的支配。
生活中有些人碰上了机遇,有些人碰不上机遇,有些人机遇好,有些人机遇差。机遇的出现或消失,机遇的较多或较少,有其客观条件,有其客观背景,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机遇具有瞬时性。机遇匆匆,这正如天文学家仰望天象,苦觅数日,方得一览流星雨的风采。因而机遇需要捕捉,需要当机立断地挽住它的手臂,否则它会化为过眼烟云。因为一个机遇只会敲一次你的门,当你还踌躇不定时,它已离去,去叩击另一扇门,去寻找新的附体。而下一次叩门声响起,已不再是同一种情景和同一个机遇女神了。
第三,机遇具有可得失性。人生中的机遇千万多,有的促使人事业成功,有的会让人腰缠万贯。但是,机遇决不是“大锅饭”,人人有份。任何一个机遇,都有时间的限制,都有空间的限制。在每一个机遇面前,某些人具备候选人的资格,某些人不具备候选人的资格。19世纪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得好:“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所谓“有准备的头脑”,即具有能把握机遇的实力。
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一次与大学生的对话中谈到了机遇问题。杨校长说道:“现在大学生机会比我们这一代人多得多,机会就在眼前,能否抓住机会,全靠你们自己。”1963年2月,我到北京外语学院接受英语强化训练。当时规定5个月内通过测试,方能到西方国家去做访问学者。一位知名的英文专家先试了试我们的口语,然后摇摇头说,再读两年通过就不错了。但我们有几个人并没有放弃,下决心加强实际锻炼,结果5个月后都通过了国家考试。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机会的,但一旦机会来了,还要看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意志、有没有才华去把握住机会。
看茫茫人海,几许人因机遇的垂青而生活得潇洒轻松,几许人则因命运多舛而时刻奋力挣扎,亦有几许人在叹息良机不遇中熬白了头发。但不管机遇怎样地造成人之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人们之间能力、品质的差异使然。机遇不会降临一个无准备的大脑,坐等机遇或过分看重机遇,无异于守株待兔般愚蠢,勤奋学习、积蓄潜力,积极努力,机遇之神便会悄然降临。
(四)面向未来,迎接挑战面向未来,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抓住机遇,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迎接挑战,由此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世界人民不希望发生战争,不希望发展被破坏。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平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又是和平的根本任务。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但从经济上看,中国“这一力量是单薄的……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必须发展。“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进入九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世界两极冷战格局被打破,新的经济、政治格局正在酝酿形成。面对国际的挑战,中国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党的十五大既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阐述,又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十五大报告坚持和发展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报告坚持和发展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在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等问题上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十五大报告还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理论,报告把法治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六次讲到“依法治国”,频率之高,前所未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一世纪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祖国建设蓝图已经绘就。青少年学生作为日后祖国建设栋梁之材,从现在起就应该积极关心改革,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立业紧密连接,自觉地,有目的地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事例】
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这是李远哲教授与复旦学生的一段对话。
学生:谢希德老校长和您早年都曾留学国外,并都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但谢希德教授于五十年代归国,为复旦、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您一方面在说要报效祖国,一方面又在说科学没有国界,我们年轻人就处在这样的一个十字路口。我冒昧地问一下:我们到底应该学习谁呢?
李远哲:我想,你的问题是提得很好的,但你得知道,每个人只能走一条路。这条路怎么走,你要做一个决定。有很多年轻朋友问我,你很早就想成为很有名的科学家留在美国吗?我说,不不不,我很早就想成为一个很好的、很有用的科学家,能对国家、对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这倒是很认真在想的。我没有早些回来,直到近年才回台湾,当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在里面。我常常想如果我20年前或25年前就回台湾的话,当然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所作出来的工作,跟我留在美国32年所出来的工作是不能比的。但我会投注很多心血,致力于科研环境的改善,经过我的研究,会作出些贡献的。
对一个人来说,要走这一条路,或要走那一条路,必须作出一个抉择,如这样走能满足你想实现的愿望,那样走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大家一窝蜂似的,都到美国、欧洲,又不回来,这是不好的,对谢希德教授这样留在国内努力工作的人,我是很敬佩的。到美国去也并不一定是一条最好的路子,这要看每个人的希望。当然,某个人想做某项工作,如果在国内没有能够找到一种很好的环境的话,到国外去也是一件好事情。一个人只要关心自己的国家,在国外同样也能帮忙。
【操练】
校友成长足迹操练目的:了解、对照校友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更好地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鞭策、鼓励自己进步。
操练步骤:
(一)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或请指导教师推荐,了解一批毕业数年的校友名单及通讯地址。
(二)每一个同学找一名校友作为联络对象。
(三)通过写信联系或上门访问的形式,向自己联络的校友讲明“校友成长足迹”活动的意图,并请他们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谈谈自己成长的过程。
(四)收到回信后,认真阅读,并去信表示感谢,写出自己读信后的感受。如果走访,可在事后去信。
(五)汇总校友来信和采访结果,从中选择出几位对同学最有教育启发的校友。
(六)请这些校友来校访问,并请他们参加学生座谈会或作专题报告,向更多学生,更详细地介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
(七)根据校友的经验,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感想和认识,作出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并制订保证行动落实的措施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