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塑造自我
43663600000006

第6章 家庭自我塑造

家是避风的港湾,供远航的人停泊;家是用爱和义务筑起的小巢,让远飞的鸟儿栖息;家是人生的摇篮、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学会跟家人相处是必要的。

(一)与父母交往的“金钥匙”——孝敬

导语

如何与父母相处?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父母生我、养我、教我,其大恩大德使我们从生命的最初阶段便以纯真的笑容来表达、感激对父母的深爱。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慈祥的、善良的、博学的、正直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什么人也无法替代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父母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发生了变化呢?是什么时候与父母相处反而成了问题呢?这一切都发生在人的青春期。

尊亲敬老:人之常情

人都是父母所生,绝大多数人都在父母亲的养育下长大。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翩翩少年;从咿呀学语到迈进学校大门,再到学有所成,直到长大成人,独立社会,父母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关爱。正如《诗经》中所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我,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父母对子女的这份深情厚爱,有什么能够超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百岁老公公,难忘父母养育恩”,由于孝敬长辈是出自人类的一种自然而圣洁的情感,所以,它也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推崇的美好品德。这些少数民族大都聚集而居,在他们的习惯法和社会内容中,都有敬老孝亲的内容。

居住在我国湖南、贵州、广西毗邻地带的侗族,在其内部人人共同遵守的习惯法中就有“要尊敬老人”的法规,其词款为:“人无两次年十八,个个都有年老时,今日你敬老人,明日儿孙敬你。”侗族历来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年年月月长期的熏陶,自然而然养成了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

还有些少数民族中保留着“老人节”。居住在呼伦贝尔盟的朝鲜族就是如此。节日那天,一大早,老人们都高兴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腿脚不好的,儿孙们也要想办法把老人送来,所有的朝鲜族老人在自己的节日里大展风采。节日中,有体育、文艺活动。中午,大家围坐在树阴下,拿出具有民族风味的打糕、狗肉和各种腌制的朝鲜小菜,相互品尝,招待客人,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饭后,大家在悠扬的歌声中翩翩起舞,个个脸上放着红光,完全像一群快乐的孩子。这种欢乐的场面直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朝鲜族的老人节,给老年人创造了一个倾心相谈、传经授艺、交流经验的机会,深受老人们的喜爱。敬老、爱老也蔚然成风。

通过少数民族敬老孝亲的习俗,我们不难感受到敬老孝亲的美德的确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良好的道德风范。

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进行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不在父母身边时,经常性的问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唠叨,也绝不可以嫌他们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

还要注意一些小事。比如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帮父母多做一些家务活,多和他们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准备一点小礼物,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于父母失落、孤独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你知道父亲节、母亲节各是哪一天吗?你觉得这一天你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

孝,礼之始也。

——左丘明

孝行,乃积习礼仪而成。

——荀子

背起爸爸上学

1998年春天,在北京首映了一部影片,宣传词是这样的:“世界上哪一个父亲能为支持自己的儿子读书求学,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世界上哪一个儿子能为自己瘫痪的父亲不惜卖掉家产,背起父亲走进校门?一个看似平凡、实则非凡的动人故事;一段生生死死、撼人心魄的父子亲情;一曲撞击灵魂、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人们见了,都觉得言过其实;但当他们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时,回想起宣传词,再没有人露出轻蔑的、怀疑的神色。

这部影片,叫《背起爸爸上学》,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母亲去世、姐姐出嫁、父亲瘫痪的情况下,考入外地师范学校。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又不耽误课程,少年硬是将父亲背在稚嫩的背上,一道去上学。这不是个虚构出来的故事,在胶片和镜头后面,有个活生生的生活原型:李勇,那年他18岁。

父亲瘫痪,是1986年发生的事,当时家里大哥、大姐都已成家,二姐、三姐还在念书,生活的重担自然压到了瘦小的母亲和年仅7岁的李勇身上。抱柴烧炕,拾草喂猪,是小李勇每天必做的家务。尽管如此,李勇的学习成绩仍然非常好。然而,到1995年,更大的灾难从天而降——母亲猝然去世!同年5月,李勇因荣获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被推荐到庆阳师范学习。一面是病重的、缺乏自理能力的父亲,一面是漫长的求学路,该怎么办呢?李勇没有犹豫,他背起了那个沉重、虚弱的身躯——背起爸爸上学!9月1日庆阳师范新生报到,这一天,李勇用架子车拉着父亲到了西峰,再也没有放下。

当被问起是什么支撑着李勇一路走来,李勇回答:“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可是每赶一次集,父亲都给我买一根麻花,不为别的就为这。”没有更激昂些、更雄壮些的话,有时坚强的决心,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理由。亲情、责任、勇敢、坚忍,这些原本就是生存在每个人身体里的品质,只要敢于面对、敢于发掘,它就会成为你最宝贵的、能被使用的财富。

2003年7月,李勇毕业于西北师大,留校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任教。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相对于母亲节,父亲节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一个节日,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

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杜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红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认的父亲节的节花。父亲节在全美国作为节日确定下来,比母亲节经过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建立父亲节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开始看到商机。他们不仅鼓励做儿女的给父亲寄贺卡,而且鼓动他们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另外,在父亲节的那一顿早餐是由子女们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可以继续睡,子女们做好早餐后拿到床前给父母亲用。

1.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2.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悦亲。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二)热心友好和睦邻里

导语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与己无关事,红灯高高挂;楼上挨楼下,不知谁姓啥;手拿大哥大,见面不说话”,成了现在很多邻里关系的写照。但我们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家庭间的各种交往中,交往最频繁的就是邻里了。从主观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想搞好邻里关系。但客观上不知怎么搞好邻里关系以及搞不好的为数并不少。

关心邻里,相互帮助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贵在主动。只要每个人都能主动地关心邻居,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那么邻里之间就会充满友谊、谅解、和睦、融洽的气氛。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某处有三户人家,多年来,这三户人家的大人们把假日错开,轮流为各家烧饭、做菜、带孩子。孩子们在自己父母的影响下,相处得也如亲兄弟姐妹一样。这三户人家,老少两代十多口人在一起生活,亲密无间,被人们誉为“特殊家庭”。邻里之间如果都能像他们那样多好啊!相互关心能够产生温暖,相互帮助能够激发力量,在家学习生活,能有良好的环境。外出工作劳动,可免后顾之忧。这无论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互帮助还包括见到邻居有违法的行为要教育制止,揭发检举;对于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要一味地迁就和忍耐。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以理服人。

与邻里相处的礼仪

1.要尊重邻里。常年与邻里相处,朝夕相见要热情打招呼问安问好,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们。有的人即使与邻居碰了对面也不理不睬,是失礼行为,容易被人误解为傲视别人。

2.不要东游西串,说东家长道西家短,揭人家隐私。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需要交往的时候,也要尊重别人,不要谈论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

3.邻居有了困难,要主动帮助解决,邻居有人生了病,要主动探望问候。邻居遇到危险、灾难,要勇于出面救助,遇到邻居有喜庆事时,宜热情祝贺。

4.以诚相待,互谅互让。日常生活中琐事很多,少不了要打扰别人或麻烦别人,也少不了利益矛盾。遇到这样的情况,要采取谅解的态度。要严于律己,譬如入夜以后,不宜大声喧哗,放声高唱。录音机、电视机、卡拉OK机等电器的使用要有节制,不要过早过晚或在午间开放,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5.在楼里居住,楼上的住户走动或移动家具要轻,尤其是公休日和平时的休息时间,更要避免大声干扰他人。

6.不应将纸屑、垃圾、污水从阳台往下倒,在阳台上浇花、晾晒衣物,要注意楼下是否有他人的东西等。保持楼道内的卫生和公共财产,不将自家的东西摆放在公共楼道内,不在楼道、墙壁上涂抹、刻画。

两个朋友聚会,聊到了邻居的话题。

冬冬激动地说:“我家隔壁刚搬来的邻居,真的好可恶。”

兰兰拍拍冬冬的手臂:“瞧你这么激动,到底怎么啦?”

冬冬夸张地嚷道:“你知道吗?常常到了三更半夜,隔壁邻居的小孩子跑到我家门口按电铃,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教的。”

兰兰失笑地问:“有这样的事,你没有和管理员反映吗?”

冬冬撇嘴笑着:“我才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呢,只当他们是疯子;我继续练习我的笛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都像冬冬一样,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那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样的?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俗语

礼让邻里,以和为贵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有个叫张英的人,他自小就聪明过人,博闻多才,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学问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后来官职越来越大,当上了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帝非常喜爱和尊敬他。张英做了高官以后,桐城的亲戚们也越发神气起来。有一年,张英家准备扩大府第,打算让他家隔壁的邻居让出三尺宽的地皮,以便自家能够筑一道院墙,但是张家的邻居,是桐城的大户人家,声望显赫,姓叶,且有一位与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因此,当叶家听说要让出三尺宽的地皮,自然不答应张府的要求。张府见叶家寸土不让,就让张老夫人即张英的母亲给张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往京城张英的住处。张老夫人在信中说明了家人的意图:“张英在京城做了大官,又是皇上所器重的红人,职位要高于叶侍郎,只要让叶侍郎通融一下,何愁叶府不让出三尺院墙。”张英接到信后,感到家人有些依官仗势,心中十分不满,便写了一首诗回答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委婉地对其家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了批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张老夫人见到此诗惭愧不已,令家人后退三尺再建院墙。叶府家人得知张英的意见,忙将此事禀告了叶侍郎,叶侍郎听罢大为感动,令人将自己家院墙也后退三尺。从此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让出一条六尺小巷,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六尺巷讲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对我们今天解决邻里纠纷,搞好邻里关系,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邻里之间出现了矛盾,你仁我义,是不难解决的,相反,要是感情用事,互不谦让,往往会激化矛盾,造成不和。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只有这样邻里才能和睦。

德国绝大多数都是德意志人。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约占一半。另外有46%的人信奉天主教。

德国人纪律严明,讲究信誉,极端自尊,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爱好音乐。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也可以。和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1.多想他人。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

2.串门走走。平时还是常到邻居家串门走走,这样,不仅能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而且双方有什么事,彼此还能够相互照应,既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邻里关系的稳定。

3.和睦相处。人是感情动物,你敬人家一尺,人家会敬你一丈,一个好邻居胜似一门好亲戚。

4.邻里缘分。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

5.宽容谦让。邻里相处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有宽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的我们就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