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这是做人的根本。然而,做人更需要能够随机应变,因此,灵活变通就是最大的原则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能屈能伸、能弯能直,不可求他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顺应社会潮流,只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根据对象、处境、时地灵活变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做人一定要灵活一点
做人时时处处活一点,不仅可以免去祸端,更可以活得悠游自在。
著名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曾经说过:人若上百,形形色色。的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人内心方正,有的人圆滑事故;有的人耿直坦率,有的人城府深藏;有的人求真务实,有的人爱慕虚荣……不一而足。如果对待这许许多多不同的人,采取同一种办法,那么免失之偏颇,不是对牛弹琴,就是以方待圆。真正是“蚊子叮泥菩萨,看错了对象”。做人,凡事活一点就能够“看人相面”,和不同形态的人物灵活交往,才能够获得好人缘。
有一天晚上,苏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他所有的牙齿都掉光了。第二天醒来,他就招来一位智者为他解梦。智者说:“陛下,您很不幸,您要知道,只要掉一颗牙,就说明你会失去一个亲人,您的牙齿全掉了,说明您的亲人全部都要离开人世了。”
苏丹一听,气得直骂道:“你这个大胆的狂徒,竟然敢在这里胡说八道,还不给我滚出去!”
之后,他为了给这个智者以惩罚,命令人把这位智者的舌头给割掉了。
第二天苏丹下令又找来了一位智者,并且向这个智者叙述了他所做的梦。仔细听完之后,这位智者对苏丹说:“高贵的陛下,您真幸福呀!您做的这个梦非常吉利,它意味着您的寿命比您所有亲人的寿命都要长。”
苏丹这下子非常高兴,令人奖赏了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的时候,一位礼宾官很不解,于是就问他说:“真是没有想到,其实你刚才所说的意思同第一位智者是一样的,为什么他受到的是惩罚,而你却得到的是奖赏呢?”
第二位智者淡淡一笑,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表达方式决定一切的。”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表达就导致了两个人不同的结局。其实,第二个智者并没有扭曲事实,只是他要比第一个智者灵活一点,同样的事情说得更好听一点,就这么简单。
很多时候,与人交往的成功与失败,就决定于不同的待人方式。当然,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要真诚待人,但不是所有的真相都需要赤裸裸地直接砸向对方,尤其是真相是负面的时候。因此,才有“白色的谎言”一说。所谓白色的谎言,就是立于听者接受的谎言,它也是来自真诚。须知,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惩罚不一定必须鞭笞。
做人做事要灵活跳脱,不能死板。从现实社会意义上说,我们要分析两个人交往的处境,或许有的事实我们不说,对方自明;或许有的事情换个方式去处理,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或许我们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可以退却一步,可以隐忍一时,在事后也许他人会意识到真实情况而对你更加尊敬。
秦国某年逢大旱,秦穆公亲自出行视察旱情。刚走到岐山,他的马车坏了,左边驾辕的马趁机脱缰逃跑了。不得已,秦穆公只好亲自带人去找马。筋疲力尽之际,终于在岐山北面将马找到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的马已不是能够驾车驰骋的活马,而是正被一群农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的马肉。秦穆公的侍从们十分生气,纷纷建议将食马肉的人抓起来重重处罚,但穆公拦住了侍从。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由于旱情严重,致使农田颗粒无收,这些农夫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上饭了。
秦穆公看着这些面有菜色的人,他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又命侍从送了一些酒给他们喝。
后来,秦国与晋国在韩原交战。晋军攻势凶猛,秦军势孤难支,不久,秦军就陷入险境,秦穆公的兵车也被晋军团团围住了。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车子左边的马,长矛刺中了穆公的铠甲,穆公的7层铠甲已经击穿了6层。秦穆公仰天长叹道:“我命休矣!”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晋军后面突然杀出了一群兵马,晋军顿时阵脚大乱。秦穆公放眼望去,只见几百个手持各色农具的农夫,正奋不顾身地击杀晋军。一会儿的工夫,他们已将秦穆公救离险境。
秦穆公脱险后,秦军的士气大振,结果反败为胜,全歼晋军,而且俘虏了晋惠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要重赏那些在战斗中立下战功的农夫。谁知农夫们一起跪拜道:“我们只是为了报答国君去年不杀及赐酒之恩,并不是为了封赏而来。”原来这些人就是一年前在岐山分食马肉的农夫。
秦穆公就是一个做人很灵活的人,他没有按照既定的原则,惩罚那些吃他马肉的人,而是原谅了他们,因为他看到了他们的贫苦,看到了他们的灾难,也正是因为他的宽容,才赢得了农人们的尊重,进而能够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他出水火之中。
世上没有不可交的人,只有不会灵活为人的人。比如你对一个人看不顺眼,或者与他话不投机,如果因此而拒绝和他的交往,只能是让自己多了一个异己,那是再愚蠢不过的了。因为你看不顺眼不代表对方就差劲,话不投机不代表和你没有共同点。只有头脑灵活一点,查清交往的内外环境,顺势而为,求同存异,找出交往的契合点,才是高明的举措。
不妨揣着明白装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世事明了于心,也不妨装装糊涂。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能够与人不较真,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这些人有胸怀,有魄力,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从大处着眼。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因为他们需要腾出更多的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比与人计较更重要的事。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优秀代表。
孔子东游列国,有一天,他远远地看到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在争论,孔子走过去,发现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做裁定,如果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
孔子赶忙问他们在争论什么,他们于是告诉孔子在为了做一道算术题。那个矮个儿猎人说三八等于二十四,高个儿猎人却坚持说三八二十三,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
孔子竟然叫那个持“三八等于二十四”论断的矮个儿将猎物交给说三八等于二十三的高个儿猎人。高个儿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判矮个儿当然不能答应。
他气愤地指责说孔子:“三八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争的真理,你是圣人,却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样子也是徒有虚名啊!我可不愿意像你那么糊涂!”
孔子笑着回答道:“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吗还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有这个时间,你可能又打到了新猎物了。”
矮个儿猎人若有所悟似有所醒,他看着孔子,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错误;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高个儿猎人在旁边听了,也深有感触,他深深为孔子的气度折服,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才是真糊涂。两个猎人握手言和。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懂得适时变通,要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抓大放小,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与你为伍,才会左右逢源,诸事遂愿;可是凡事爱较真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通常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长此以往,周围的人都躲得远远的,没有办法,他们只有关起门来“称孤道寡”一条路可走,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会绕弯子就不会碰钉子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直来直去是真与善。然而,有时绕个弯子,便会达到更高的境界——美。
筑路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有个最短距离原则,就是尽量两地之间的路修成直的,可是实际路况存在更多的则是拐了许多弯的路,甚至于山路十八弯。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要开辟一条道路,人们要考虑许多因素,除了距离之外还有中间是不是有条河,有座山,是不是坡太陡,不一而足。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也是一样,直率固然可贵,但有时候会伤人,然而我们还要考虑交流的效果,要避开交流的障碍。这样绕个弯子,才能少碰一些钉子。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长得十分丑陋。他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还瘸着。
这个国王却很希望自己能够流芳百世,更希望后世的人能够站在自己的画像面前缅怀自己,礼拜自己。于是,他召集全国的画师来为他画像。并发话说:谁画得令他满意有赏,不满意的就要被杀头。
这中间有一个画师想:“国王的威严谁敢冒犯!尽管国王长相丑陋,我还是给他画张漂亮的吧。”于是,他画了一张画像呈献给国王。画上的国王不瞎不瘸不丑,威严无比。谁知国王一看勃然大怒道:
“善于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人,一定是个有野心的小人,留着何益,拉出去斩首!”
结果,这个画师被杀了。
这时,第二个画师想:“既然画虚假的画像国王恼怒,那么我就给他如实地画像吧。”第二个画师又画了一张画像呈献给国王,只见画像上的国王瞎着一只眼,瘸着一条腿,又老又丑,没一点一国之主的威严形象。国王一看怒火中烧,大喝道:
“竟敢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此等狂妄之徒,留之何益,拉出去斩首!”
如此,第二个画师也被杀了。
画师们见此情景,个个吓得魂不附体,哪个还敢冒险为国王画像?但如果不画照样会被杀头的,正在众画师为难之时,人丛中闪出一个人来,他双手呈上一幅画像给国王。
国王一看这幅画像,不禁连连称叹,赞不绝口,并将画像赐给群臣观赏。
原来这是一幅国王狩猎图。只见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蹬在一树墩上,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正在举枪瞄准。这幅画,真是太妙了,百官惊叹不已,画师们更是啧啧连声,自叹弗如。国王赐给这个画师千两黄金作为奖赏。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伴君如伴虎,不会绕弯,就等于走上了死路。转个弯是多么的重要啊!不脱离实际,所以问心无愧;让人欢喜,所以不会招致祸端,这是一种极高的变通智慧。智慧的人能够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处境,做到随机应变,从而使自己总是左右逢源,逢凶化吉。
大脑要会遇弯则转,它要求参与者打破常规,敢越雷池地思考问题,也就是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有两大定式;一是直线型,不会拐弯抹角,不会逆向思维;二是复制型思维,常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参照,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两种思维常常让我们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囚徒,拒绝变化,拒绝生活中的变数。而脑筋急转弯,正是利用人类的思维弱点进行的一场摒弃固有思维模式、变化思维习惯的训练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膘肥体壮的大汉在大街上喊:“谁敢惹我?”人们纷纷闪开。这时来了一个更高大的大汉,他走了过去,大叫一声:“我敢惹你!”原先的大汉看了看新来的汉子,高大魁梧,浑身都是肌肉块,他稍加沉思了之后,迅速回答:“那好吧,谁敢惹咱俩!”
第一个大汉不是有勇无谋之徒,他很能顺势而变,他的思维方式绕了一个弯,改变立场,与自己敌不过的对手联合起来。于是,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立刻烟消云散。对于他来说,不仅免去一场原本可能吃的眼前亏,反而通过联手,让自己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
这也是一种变通艺术。当然,变通艺术,不是人人都有天分,善于变通的人越变越好,而不善于变通的人却是越变越糟。人们掌握了变通艺术,就会应对各种变化,在变化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获取利益。
与人交往不知转弯,太本分,缺新少变、思维僵硬,往往是费尽一番苦心,却换来他人的憎恶甚至怀恨在心,这于人于己又有什么益处?人们说出真理的初衷绝对是正确和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时候比真理更重要的是表达真理的方式。就好比一件优质的商品,有了讨人喜欢的包装才会为人们所青睐,真理也是这样,能在巧妙的转弯下展现才是极致的美。
给对方留个情面
当你不顾他人感受而揭别人的伤疤的时候,你更是在伤害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人都是全才,也不是每个人都一无是处,说错话、做错事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此时,我们如果不给对方留个情面,以自己所掌握的真理将其批判得体无完肤,或者大显自己的优势,并突出对方的无能时,就极可能转入火星四溅、双方都无力控制的局面。其实,不给他人留情面,恰恰是让自己颜面大失,绝对是愚蠢的。
从前有一显宦,非常喜欢下棋,自负为打败天下无敌手,其门下有一名食客,也善下棋。显宦得知这一情况,就邀来食客与之对弈。
食客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该显宦知是劲敌,心中既惊又喜,惊的是,自己手下竟然有如此奇人,喜的是,自己终于有了与之切磋的对手。显宦心中已有了对食客提拔之意。
然而,情势的发展让显宦非常不满,对弈本是游戏,而食客却一门心思要致显宦于死地。对弈之中,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大乱,汗涔涔而下。看到对方焦急的神情,食客居然显得十分高兴,这让显宦有了怒意。
最后,食客故意留一个破绽,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这不过是一个陷阱,就在峰回路转时,只见食客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
该显宦正运筹帷幄之际,突遭此打击,再加之食客出言不逊,心中大为恼火,立起身来就走。
从此食客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显宦的一个朋友也很钦佩这个食客的才华,并极力向显宦推荐他,然而,显宦说:“他终究不过是一个‘杀手’而已。”不予重用。
其实,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此一对弈,让他觉得颜面大失,颇为不快。
食客一直在自怨自艾,却没有反省自己的言行,他之所以不被显宦重用,就因为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伤了对方面子,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其实面子就是人人都有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即使胸襟再博大之人,也难免要心存芥蒂。所以,一般人际交往千万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故事中的食客虽然棋艺高明,然而其为人之道,则实在不敢恭维。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大家都在人性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得失,你更要学会给人面子。只是有的人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贵如金,却把别人的面子看得贱如纸。他们为了自显高明,无视他人尊严,甚至将对方逼到非反抗不可的地步。其结果,也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不善于给他人留足情面的人,在痛击别人之后,紧随的就是自食恶果。如果你不想招致别人的仇视、怨恨,不想因为自己的不逊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的话,就一定要给人面子,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给别人一个“台阶”下。
向前看,不记旧恶
与人相处,应该活一点,对待曾经有“恶”于自己的人要不记旧恶,这才是一个干大事之人交际的准则。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人之有愧于我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不计旧恶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远观的智慧。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不计旧恶的宽容之心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拉开了盛唐的序幕。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后来,李渊灭隋后要手刃李靖,而李渊之子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同样是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做人没有变通思维,只顾以恶报恶,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王安石为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有的人就是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计较前嫌。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怎么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文中子《止学》云:“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意思是: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自己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古来成大事者都是能够从长计议,向前看而不追忆他人过去的不是。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
不计旧恶是灵活做人的一个特征。人与人相处,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改“恶”从善。所以,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
换位思考易服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信服你,那你首先就要真诚地尽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事情。
有位作家讲:“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上半夜想自己的立场,下半夜想别人的立场”。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以省去许多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著名人际关系交往家卡耐基租用纽约某家饭店的大舞厅,准备每季度举办一系列的讲座。
某一个季度开始的一天,卡耐基突然接到通知,说他必须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他拿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发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经公布了。
卡耐基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饭店的普通员工谈论是没有用的。因此,几天之后,他去见饭店的经理。
卡耐基开门见山地说:“收到你的信,我有点吃惊,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信。你身为饭店的经理,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丢掉现在的职位。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
饭店的经理一见卡耐基如此通情达理,很是高兴,他刚想说一些多谢他理解的话,可是,他看见卡耐基取出一张纸,并在中间画了一条线,他不知是何意,就没有说话,只见卡耐基在纸上画线的两侧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着“弊”。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这些字:“舞厅空下来。”
卡耐基抬头对经理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或开大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人家当讲课场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20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
经理连连点头称是。
卡耐基继续说:“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第一,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
经理皱了皱眉头,卡耐基说的是实情。
“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群众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的饭店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五千美元在报上登广告的话,也无法像我的讲座这样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到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更大吗?”
卡耐基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50%,而不是300%。
卡耐基赢了,他之所以成功地打动饭店经理,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还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经理的心理: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还有一个和卡耐基有关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求职的女孩。
有一次,戴尔·卡耐基在报纸上刊登了聘请一位秘书的广告。大约有三百封求职信涌来,内容几乎是一样的:“我看到周日早报上的广告,我希望应征这个职位,我今年二十几岁……”只有一位女士特别聪明,她并没有谈到她所想争取的,她谈的是卡耐基需要什么条件。她的信函是这样的:“敬启者:您所刊登的广告可能已引来两三百封回函,而我相信您一定忙碌,没有时间一一阅读,因此,您只需要拨个电话……我很乐意过来帮忙整理信件,以节省您宝贵的时间。我有15年的秘书经验……”
卡耐基一收到这封信,真是欣喜若狂。他立即打电话请她前来。卡耐基说,像她这样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找工作。
不考虑对方,只单方面谈论自己的事,不但无法打动对方,反而会显得疏远。因为从感情与理性两方面来说,强迫性的做法会使对方在感情上产生不悦;而脱离要点会使对方在理性上无法理解。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让对方觉得你和自己是站在一边的,或者是感到你提议的中肯和真诚,而这些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只有别人被打动,你才能帮助了别人,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柔性更具“杀伤力”
以刚克刚,往往两败俱伤,施以柔性,却会换得真正的强大。
“柔”,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懦弱,是一种胆小怕事。然而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选择“柔”,仅仅只需忍受别人一时的不解和非议,却可以换得持久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应该是很划算的了。
一天,一位美国人突然气势汹汹地闯进上海某饭店的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我刚才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怎么连个防滑措施都没有?太危险了!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但仍然很客气地说:“这实在抱歉得很,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美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过了一会儿,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我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就领您去。”
检查结果,果如经理所料,未发现任何异常,美国人也完全冷静下来,回到经理室去换鞋。经理说:“没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茶吧!”
美国人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他缓和了语气,说道:“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他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才致打滑。”
这位美国人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看到合适的橡胶鞋跟时,美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方才走出经理室。经理送他出门时说:“请您将这次滑倒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从此,只要这个美国人到上海,必定会住进这家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这位经理并没有因为这个美国人的“找事”而大动肝火,而是以柔和的语言和温柔体贴的切实行动将这位美国人的怨气化解于无形之中,从而不但制止了事态的扩大,而且获得了永远的顾客。这在无形中又给酒店起到了比广告还强的宣传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的美国某地,一个18岁的少女在寡母的支持下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高级饰品店当售货员的工作。
这天她来到店里上班,把柜台里的戒指拿出来整理。这时,她瞥见从门外进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一脸的愤怒、褴褛的衣衫。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贪婪的眼睛盯着那些高级首饰。突然电话铃响了,姑娘急着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盒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四处寻找,捡起了其中的五枚,可是第六枚戒指呢?怎么也找不着。姑娘急出了一身汗。
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猜到了戒指可能在哪儿。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有些抽搐。“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呈现在他的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会在这里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姑娘也立刻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姑娘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也许,故事中的小姑娘要是大喊抓贼,那第六枚戒指很难说会找回来,至少没有这么轻而易举。柔性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是比刀枪匕首更有“杀伤力”的。因为它往往能够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做同一件事,有的人能顺利地办下来,有的人却感觉难以做成。差别如此悬殊,原因可能不在他们做事能力的大小上,而是在方法策略或态度上。在很多时候,柔比刚更有力,弱比强更占优。也许最好的办法是收敛起一切有棱角的东西,给人以温柔。
直言有讳,巧说为妙
同样的话,不同的说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只有找到最巧妙的表达方式才能最有效。
俗话说:“会说话的令人笑,不会说话的令人跳。”与人交流,说话当先。说话技巧,既是对人施加影响、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为人处世、谋事创业的一项资本。
所以,说话就要讲究技巧,最好以与人为善做根本。如果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力求做好的话,你的言语会给你的同事、亲人、朋友、合作伙伴带去美好的感觉,带去价值,你自己必能从中收获成果;而如果不加以注意,你的话若是对他人造成危害,这种危害最终会落到自己头上。
一味地给人说好听的话,对方是否一定会听从呢?不一定。因为好话坏话往往要到事后才能判断,事前能否让人相信,关键取决于你说话的方式。首先要看对方的个性,如果对方个性倔强,说话不妨婉转些;如果对方个性温和,说话不妨坦率些。其次要看对方的度量,对方度量大,说话不妨严厉些;对方度量小,说话不妨和缓些。再次要看对方的心情,对方若心情好,说话不妨直接些;对方若心情不好,说话不妨婉转些。好话好好说,你说的话才会让人言听计从。总而言之,说话要巧妙,要得人心。
历史上齐国的东郭牙就是一个会巧妙说话,变通办事的人。
一天,齐桓公召集众大臣,对他们说:“因为有了管相国,我们齐国才有现在的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的局面。寡人想封他为仲父,让他总管内政外交。今天把你们叫过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你们先出去想一想,看到底可取不可取?认为可取的,进门来站在左边;认为不可取的,进门来站在右边。”
于是众大臣在外边商议了一阵,陆陆续续走了进来,有站在左边的,也有站在右边的。站在左边的多,站在右边的少。而东郭牙却站在大门中间,既不往左,也不往右。桓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东郭牙!你没听清我的话吗?”
东郭牙没有回答,而是反问桓公:“您认为凭管仲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吗?”
“当然能。”桓公回答。
“凭管仲的决断,他敢干一番大事业吗?”东郭牙又问。
“也能。”桓公回答。
“主公因为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他的胆识敢于干一番大事业,就把内政外交的大权全部交给他。”东郭牙停了停,接着说,“管仲以自己的智慧和决断,又凭借主公的威势,治理齐国,必能成就大事。只是这样一来,对于主公,是不是也有危险呢?”
桓公听了,恍然大悟:“有道理!”于是,他让管仲管理外交,而把内政交给别人。
东郭牙巧妙地通过站在中间,不偏不倚,把可取还是不可取的问题甩给齐桓公自己。在对他的几次设问中以人之矛攻人之盾,既避免了正面地提出反对意见,又让桓公认清其中道理。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怎样说话,常常是他全部能力的体现。话说得很多,却说得不到位,不如不说。关键时候的一句话,也许是一个人的命运转折,不可不谨慎。
汉朝的郑敬和郅恽是同乡,郅恽生性耿直,疾恶如仇,而郑敬则机智洒脱,两人虽然性格各异,但是关系却一直很好。郅恽在东汉建武初,曾为友人报仇杀人,所以长期隐居在家,后来,郅恽被汝南郡守欧阳歙请为郡功曹,而郑敬也在郡守门下任职。
按照汝南地区的风俗,每年10月,郡中都要举行大聚会,百里以内的各县官员都带着酒肉到郡守府中宴饮。在宴会上,郡守对于有政绩的属官给予表彰。
有一年的10月,汝南郡照例又开大会,太守欧阳歙在宴会上宣读表彰公文。公文说: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正,将自己所管之事办理得很好。现在我和大家一起为繇延论功,上报朝廷。我以太守的名义,嘉奖他的美德,并赐以美酒,以养其德。
宣读完公文,就有人领着繇延去领赏。其实,繇延做了许多坏事,与郡守的嘉奖好不相称。别人都是心知肚明,却不露声色。只有郅恽不然,他被郡守的公文惹恼了,只见他表情严峻,走下座位,来到郡守面前,举杯言道:“我作为主礼仪的司正,现在举起酒杯,将您的罪过告谢于天。繇延天性贪婪,外表正直而内心邪恶,结党营私,为政荒乱。人们对其怨声载道。而大人却以恶为善,下属以盲从曲,这是既无君,又无臣。因此我斗胆再拜敬酒。”
此言一出,欧阳歙的脸色陡然大变,他一时不知应该怎样对待郅恽的指责。在一旁的郑敬急了,心说:郅恽又要惹祸了。作为朋友,不能不管,他走上前说道:“俗话说,君明臣直。功曹郅恽敢于直言不讳,正说明郡守有德,您能不领这杯酒吗?”
听了这番话,欧阳歙的脸色稍稍好了一些,他顺水推舟说:“这实在是我的罪过,愿从命领酒。”
郅恽直言不讳,使得他跟太守的关系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幸亏郑敬帮腔,才使气氛缓和下来。可见关键时刻一句恰当的话是多么重要!
俗话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说明说话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与人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直接的方法,你只有认真听,仔细想,反复推敲,才能掌握适宜于自己的说话技巧。
不争一时之理
说话的重要作用除了准确地传达信息外,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条沟通渠道。
如果你自恃掌握着别人没有掌握的真理,时时处处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对于你本身有什么正面意义呢?结果往往是,你因此而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在人际关系上败北。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讲述了这样一次经历:
“‘二战’刚结束时,我担任罗斯福先生的私人经纪人。有一天晚上我参加了一次为推崇他而举行的宴会。宴会中,坐在我右面的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个成语,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健谈的先生说他所引证的这句话出自《圣经》。他错了,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我多事地纠正了他。他立即予以回击,反唇相讥道:‘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绝对出自《圣经》。’”
“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我左边。他研读莎翁的作品已多年了。于是我立刻拉出他来,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对我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在回家的路上,我气哼哼地对法兰克说:‘法兰克,你明知道那句话实出自莎士比亚的!’”
“‘是的,当然’,他回答道,《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询你的意见嘛。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抬杠。”
在回去的路上,葛孟说卡耐基因小失大,争一个成语,破坏了气氛,这是得不偿失的。他又说:“真正赢得优势、取得胜利的方法绝不是这种争论,这样的驳论有时能获得优越感,但是却永远得不到好感。”
卡耐基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争一时之理,永远不要分不清孰大孰小、孰重孰轻,一定不能因为芝麻而丢了西瓜,而应该舍车保帅,只有你拿得起放得下,在明确目的之后灵活变通才能获得好的人缘。
许多人缺乏的不是掌握真理的多少,而是与他人谈论真理时的态度。他们总是不能忍一时之气,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得胜利;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应该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那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呢,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呢?在为人处世的激烈角逐中,你争论的可能有理,但要想改变别人的主意,会很难,靠辩论是不可能让无知的人服气的。所以让我们的顾客们和交际对象在琐碎的争论上赢过我们,他们就会感到高兴,就会愿意和我们打交道。
《拿破仑私生活拾遗》一书中记述道,拿破仑和约瑟芬打桌球时,曾说:“虽然我技术不错,但我总是让她赢,这样她就非常高兴。”有人说:拿破仑之所以这样做,包含着对爱人的深情厚谊,其实,我们对我们的对手毫无感情或素不相识,最好也能做到不逞一时口舌之快,不争一时之理!
不同的意见是避免重大错误的最好办法,这也正好体现出你与同伴各取所长,扬长避短的原则。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两个伙伴意见总是相同的时候,其中之一就已经没有价值了。”而如果有些地方你没有想到,而你的伙伴却能帮你提出来,你就应该衷心感谢他。
但是,人之常情是: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就是自卫。对此,我们必须要修正这一点,小心斟酌对方的意见,并将他的想法与你的想法做一个理智的比较。此时一定要小心你的直觉,因为直觉大多都是错的,况且这涉及一个外来意见与你的想法的冲突,你必须控制住你的脾气,用理智来衡量不同意见的正确与否。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先听为上,寻找不同中的相同点,诚实对待不同意见,仔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真心感谢反对者关心你的事情,延缓采取行动,让双方都有时间将问题考虑清楚,等等。
总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观点难免会有差别。在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时候,我们不要去争执和抬杠;在别人不同意我们的意见的时候,我们更要让对方占上风,因为与对方争出个胜负是没有多大必要和意义的,而灵活地求同存异,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
先扬后抑巧劝诫
这样说话会事半功倍:把甜言蜜语说在前头,把逆耳之言留在后头。
人们往往喜欢听好听的,即使是忠言,也喜欢听顺耳的。对于一些人的过错,我们不能不说出来,然而怎样说很重要。如果采取直接批评的方法,不仅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先从赞美开始,层层深入,最后把事情的道理给对方说明白,这样既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又可以告诉对方应该怎样做,达到规劝的目的。这样一来,他会意识到你的苦心,同时对你感激有加。
战国时的赵文王喜欢剑术,寄居其宫门的剑客达三千多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击剑比武,每年都要死伤一百多人,但他们兴趣却丝毫不减。这样过了三年,国势一天天衰落,诸侯们都想方设法算计他。
太子悝为此十分忧虑,求助于庄子。庄子便假装剑客,求见赵文王,赵文王高兴极了,问道:
“您的剑术如何制服对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停脚。”庄子回答道。
“真是天下无敌啊!”赵文王赞道,“先生休息一下,住在馆舍中等候,我叫他们安排比武时间后就来请您。”
赵文王大张旗鼓,用了七天时间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剑客,死伤五六十人后,选出本领最高的六人,于是,赵文王请来了庄子:
“今天请先生和他们对剑,先生惯持的剑,长短如何?”
“我所用的剑有三种,大王可以任意选用。”
赵文王一听,很感兴趣,就说:“请先生逐一介绍。”
“我这三种剑是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庄子说。
“天子剑怎么用呢?”
“天子剑,燕王为锋,泰山为刃,魏晋为脊,周宋为首,韩魏为把,仓四夷,裹四季,缠沧州,系桓山,以五行制造……一旦使用,则匡正诸侯,使天下驯服。”
赵文王不明其意,又问:“什么是诸侯剑呢?”
“诸侯剑,以智勇之士为锋,清廉之士为刃,贤良之士作脊,忠诚之士作首,豪侠之士作把,一旦使用,雷霆万钧,山摇地动,封疆之内,无人不听其令。”
“那何为庶人剑呢?”
“庶人剑,剑客头发蓬乱,帽檐低压,衣服前长后短,一个个横眉瞪眼,说话简单粗野。这种庶人剑,相互厮杀,如公鸡斗架,对国家毫无益处。现在大王有了天子的位置,却喜欢庶人剑,我私下里觉得不合算。”
赵文王心潮激荡,沉思良久。他亲自拉着庄子的手走上殿来。让厨子摆上酒食,赵文王围着饭桌走了三圈,还是难以平静。
于是赵文王三个月没有出宫,与庄子座讲国事。击剑之风骤止,赵国随即昌盛强大起来。
庄子先装扮成剑客的样子,博得了赵王的好感,接下去步步为营,击中要害,最终达到了效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庄子直接指出赵王的不当,达不到劝诫的效果不说,可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无独有偶,《吕氏春秋》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氏在新城筑城,限令15天之内完工。当时主管监督的人叫巴乔。某个县所负责的工程慢了两天,他就把负责的官吏抓来,投入了大牢。入狱的官吏有一个儿子,他跑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叫做封子高,并对他说:“只有大人可以救我父亲,求你帮助我吧!”
封子高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去见巴乔,当时巴乔正在城墙上。封子高也爬上了城墙,他看了一会儿,不禁啧啧称赞道:“这真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堡啊!完成这么大的工程真是不简单,您一定会获得重赏的。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自古到今,还没有人成就这么大的工程而且没有惩罚过一个人。”
之后,封子高与巴乔又畅谈了一会儿,但自始至终,没有提及入狱的官吏一事。可是,封子高一回去,巴乔当晚就释放了狱中的官吏。
在这个故事中,封子高一开始就把一顶高帽子戴在了巴乔的头上,使得巴乔既高兴,又改变了主意,真可谓妙极!
自我陶醉是人的本性。要说服一个人,不要想着一开始就去驳他,不妨从夸耀之处入手。先肯定他赞美他,麻痹他的神经,使其放松戒备,虽然对你说的意见是在否定他的言论,但听起来比较不舒服,顺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主张。
将计就计,以制不良之人
遇到怎样的人,就要用怎样的办法对付,对于小人,将计就计是上策。
将计就计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新借用他人的计谋来罚治对方或是实现某种针对对方的主观意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不仅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条对付小人的重要应变之术。
明朝韩雍在南蛮驻守时,有一个郡守要打探韩雍营寨的情况。一天,郡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用一个大盒子装上,还把一个妓女也藏在盒子里,直接进献到韩雍的营帐中。韩雍见到抬进的大盒子,就猜到里面必有隐藏的东西。于是,他召请郡守入军帐,当面打开盒子,并让藏在盒子里的妓女出来献酒。酒毕,仍请妓女进盒子,然后把盒子还给郡守,使妓女随着郡守一起离开了营寨。
韩率将计就计除埋伏,既没有违郡守请他饮酒的好意,又若无其事地处理了郡守安插的探子,真可谓高明之举。
将计就计是对付那些动机不良之人最有效的变通方法,它可以让对手自食其果。面对动机不良之人的咄咄逼人,既不需要选择哑巴吃亏,也不必大动肝火,只要懂得变通,巧妙应付,就可以在悄无声息中折服动机不良之人。
民国时期,在上海有家当铺。掌柜的是位年逾六旬的老板,谨慎一生,然而却疏忽一时,在一次典当中受了骗。
一天午后时分,当铺老板静坐于柜中,这时来了一位客人,谨慎地取出一颗大似红枣,且精圆光润的冬珠,要求典当,当铺老板细看那珠,真乃千金珍品,遂邀请来人入内室商量质价。双方讨价还价。最后,来人声称急用,请当铺老板将价钱加到450元,另有小珠20颗,请再加50元,凑成500元。他顺手取出小珠一颗,说道:“其他19颗等我回店再取来。”当铺老板没有考虑过多就答应了。
没过多久,那人果然手持一盒又来,把小盒递给当铺老板,说道:“这盒里共50粒,请您细细选之。”当铺老板于是全神贯注地在盒内精选小珍珠,那人则在一旁,冷嘲热讽,继而说道:“您的缜密,可谓到家了,还是请您先收起冬珠,不要光在小珠上斤斤计较,须知我一周之后,即来赎取的。”当铺老板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感到惭愧,急忙将大小珠一起收藏。那人走后,当铺老板遂将冬珠重新审视一番,顿时大惊失色:原来所谓的冬珠是赝品。当铺老板努力回忆方才的每个细节,断定骗子所持求质的珍珠是真的,后来他却利用挑选小珠的机会,以同样的假珠换了真珠,因其动作异常巧妙,故能得手。
当铺老板生平第一次受了诈骗,心中怏怏不乐,更觉从此名声扫地。为了挽回名声和那笔钱款,他心生一计:他用假货骗我,我也以假珠骗他。想到这里,遂去谒见典东,自请辞职。
临走的前一天,当铺老板忽然发了大批请帖,将典当同行和珠宝业的代表,共100余人,邀至某大餐馆设宴话别。席间,当铺老板取出伪珠,道出原委,对众宾客道:“老夫一世英名,断送于此。此不足惜,只是,老夫恐怕众人上当受骗,所以在我辞职归家之前捣碎此珠,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以解我心头之气!”言毕,手持铁锤,猛力一击,伪珠顿时粉碎,座客掌声四起。
第二天,当铺老板佯装身体不舒服,暂缓动身。中午,忽来一人,将手中的当票交与店员,要求核算本利,店员接过一看,正是当铺老板受骗的那笔生意!忙到内室找当铺老板,惊叫道:“当铺老板,大事不好了,那人来赎冬珠了。”当铺老板听了,心中暗喜,道:“你果然来了,我就等着你来呢!”当即取出原珠,让店员交还来人。那人端详了好一会,默默无言,赎回后转身离去。这时,店员很感奇怪,昨日眼见此珠已被击碎,今日怎会完整如初?
原来,当铺老板席间传观的是那人的原物,而后砸碎的,则是预先准备好的另一颗假珠。在座诸人并没觉察到,但那骗子听到这个消息,贪心再起,故而持票取赎,借此大敲竹杠,哪里知道却中了当铺老板的圈套!
无奈之中的将计就计使得当铺老板如愿以偿,而他在骗子返回时也没有明确指出其行径,一切尽在微妙中上演。
将计就计的基点在于,对对手的谋略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佯顺其意,在对手的计上用计;将计就计的妙处则在于,让那些不良之人自己吃到自找的苦头和没趣,并且还不敢声张出来,在不动声色的自然和谐当中求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