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5章第4节 “白骨精”怎么成了剩女
白领、骨干、精英,简称“白骨精”,是企业的中坚也是团队的领导。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这类高级职场女性,应该不愁没有郎君相伴。然而很多“白骨精”都是剩女,这并非危言耸听,单身“白骨精”确是职场一道另类的风景。这些优秀的职场中坚怎么就被“剩下”了呢?张小姐的母亲百思不得其解。
上海的张小姐现年30岁,是一家网络公司的销售主管,属于传说中剩女级别的第三级——“必剩客”。当她的朋友第一次这么叫她的时候,她有些不适应,但现在,她已经习惯拿这个称号来自嘲了。张小姐谈过五次恋爱,相过无数次亲,但没有一次令她满意。她的母亲问她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她说自己也不知道,虽然不知道,但她强调绝对不能凑合。
眼看周围亲戚朋友的女儿都嫁了人,生了孩子,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张小姐的母亲又托朋友给女儿介绍了个人,让她去相亲。两人见面是在一间格调优雅的爵士酒吧。那男人斯斯文文的,看上去还不错。两人坐下来聊了几句,突然,男人问张小姐:“你都已经30岁了,给自己存了多少嫁妆?”
这个问题让张小姐觉得很诧异,她看了看那个男人,觉得他不是在开玩笑。张小姐坦言相告:“没有多少。”男人紧接着问:“有没有5万?”张小姐哑然失笑。婚姻的买卖关系这么明确,她觉得自己和这个男人根本不对路,这次相亲以失败告终。母亲对她说:“要不要再换一个?”张小姐苦笑着摇摇头。她对她的朋友说:“不是我不想找男朋友,实在是没一个对味的。”话虽如此,但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她还是不停地与别人见面。她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不是我不想找,是没一个合适的。”这恐怕是像张小姐一样的剩女们常说的一句话。由此可见,“白骨精”成为“剩女”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无奈。她们拥有高知识、高学历、高职位和高收入,更注重与对方的精神交流,而不是像故事中那个男人一样,把婚姻看成简单的价值交换。她们对另一半、对婚姻有着更为美好的期待——宁肯剩着也不打折是她们对婚姻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期待”还是“等待”,都是这些职场“白骨精”的“等公车心理”在作祟。“等公车心理”是爱情心理学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等公车心理”的一大情绪表现是“不甘心”。前面一辆又一辆公车开过去了,里面挤满了人,而且看上去那公车破旧不堪,虽然时间不等人,但你还是不甘心将自己托付给那些“破车”,你认为好车就在后头,那辆“超级无敌大公共”是为你一个人准备的。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心理,你任凭时间流逝、岁月蹉跎,也绝不轻易在一般的公车面前停下脚步。在这样的等待中,你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由此,你的“不甘心”变得越发严重,最后,只能“剩剩不息”,一“剩”到底。
“等公车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强求的心理,它严重影响了“白骨精”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可奈何的等待之中。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早日寻觅到如意郎君呢?“白骨精”不妨从这样几点入手:
首先,不要执著于所谓的“感觉”,正视婚姻和生活本身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平凡普通的人,这些人或许不是成功人士,或许不是风向潮人,但是他们有生活情趣,无人格缺陷。他们是生活的主流,更懂得爱,更善于沟通,更适合与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别具一格的人生味道。越是幸福的婚姻越平凡。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需要的是慧眼、自明,而不是感觉。其次,不要封闭自我。“白骨精”的性质决定了她们每天的生活被繁忙的工作占据,但这不非是“找不到趣味相投的人”的借口,更多时候,是你本身抗拒与外界的接触,封闭在狭窄的工作空间,常常被孤独、寂寞所笼罩,由此造成了更多的心理阴影。最后,不要跟随“剩女”现象。“剩女”现象虽然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但其本质是非常态的社会现象。如果你把它当成一种潮流而追逐,在你享受单身的快乐时,可能会失去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默默关心你的人、暗恋你的人,他们可能都很优秀,你却错失了这些美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