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4366000000221

第221章

第三篇 第1章第6节心理性别对男女的影响

“你是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

“她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一点都不像个女人。”

“要我换灯泡?那是你们男人应该干的。”

“老婆,我肚子饿了,快去做饭吧。”

……

在你的生活中,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或许你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这些话语当中,我们很自然地看到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分工和性别定位,也就是说人必须做出与自己的角色相一致的行为,如果不这么做,必然会引来别人的非议。

这些都是由男女的生理性别所决定的,但研究者发现,影响男女性别的还有心理原因,即“心理性别”。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虽然是女儿身,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却充满了男人味,她们剪着短发,使用着男性化的词语,刻意把皮肤晒黑,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在衣服颜色的选择上也以黑灰为主。同时,有些男性也在往女性化方向发展。他们喜欢穿短小的紧身衣,说话柔声细语,皮肤细腻,爱使用各种化妆品,不喜欢外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宅男”现象的出现与这一“心理性别”的转变不无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将“心理性别”产生的原因归为两大方面,一个是家庭抚养方式,一个是社会和环境要求。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夫妻喜欢女孩,结果生了个男孩,于是他们就把男孩当女孩养,给他穿女孩的衣服,买女孩的玩具,灌输给孩子女性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自然地形成“我是女孩”这一观念,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他会自觉地以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父母常常会抱着自己的孩子和邻居或是朋友见面、聊天,大家关注的中心自然在孩子身上,当看到孩子穿戴着漂亮的女孩衣服,行为乖巧,举止可爱时,便会认为这孩子真好,要求孩子保持这份“乖巧”和“可爱”。外部环境的认可,更加深了父母,尤其是孩子的“心理性别”,认为“我就应该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到3岁一直保持着这种“心理性别”,那么长大后想要改变就非常困难。

这种“心理性别”的产生跟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不无关系。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便会格外疼爱,生怕哪里照顾不到,委屈了孩子,给他们尽可能舒适的成长环境,这让男孩养成了胆小怕事、柔弱犹豫的性格;对于女孩,虽然也爱护有加,但是为了以后不受他人欺负,反而对她严格要求,培养女孩坚强的性格。

在心理学家看来,男性变得女性化,女性变得男性化,与其说是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的接近,不如将其看成是人在向中性化发展。社会依靠生理性别来进行角色分配的必要性正在逐渐弱化,而由“心理性别”主导的社会性别差异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