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简而言之就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是指提供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比如,科学的发现、技术发明、艺术杰作等。广义的理解,是指对个体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比如,一种对问题的创新的解决,以及一种新的思路等。因此创造或创造活动就是指提供新的、首创的、有社会意义的产物和活动。
创造根源于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进步史就是一部依靠人的创造力不断创造和创新的历史。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都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里创造、创新的结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崇拜和赞扬的往往只是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发明的结果,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也仅仅是一些具体的成果,很少有记载这些成果是怎样发明的,很少谈他们创造活动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即研究人此过程中的创造力。事实上,创造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它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并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正是靠自己的创造力摆脱了愚昧,走出了野蛮时代,跨进了现代的文明。
对创造力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看法。也认为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发散思维”的发展水平。吉尔福特在研究人的智力结构时发现思维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固循传统、由已知探索问未知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是这种思维的特征。一般有这样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是流畅性。指其心智活动流畅,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思想内容,思考问题反应迅速。
第二是变通性,是指思考问题灵活多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的思路广、方向、角度多变。
第三是独特性。是指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见解,观念新。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认为,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特征和能力,一般在解决问题中才表现出来。创造力要素有六个方面:第一能力,包括流畅的观念,高于一般的智力,高的知觉能力与模式认识能力。第二认知风格。第三价值,高度评价复杂问题,对双关性或模糊性词题进行分解和整理。第四目的。第五信条,包含关于自己的潜力,关于创造性产物本质及过程的一系列信念。第六策略,指有助于发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综合各种观点,创造力主要内容有: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思维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同发散思维水平有关。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状况同人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关,低智力中的相关性要高于中等以上智力者的相关性。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能力。创造力与智力中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因素有关。创造力具有复杂的特质,同测试条件也有关,对测试者在测试中的反应给予奖励,有利于创造力表现。
创造力是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的能力。它和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人的创造力研究,开发一直是人们十分重视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通过教育和实践是可以认识和提高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长期坚持“创造工程”的培训,最后发现,通过创造工程训练的毕业生,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的方法的速度,平均要比未经过训练的人高出三倍。梅多和帕内斯等人在布法罗大学通过对330名大学生的观索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有受有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另一次测试还表明,学完创造方面课程的学生,同没有学过这类课程的学生相比,前者在自信心、主动性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时刻,这是一项全新的开拓性事业。每一个想在社会中发挥才干的青少年,就必须培养大无畏的创造精神,敢于创造又善于创造。其间,培养创造力素质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青少年创造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创造力的表现不仅有个体的差异,而且同一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及表现也不相同,青少年创造力及其心理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青少年创造力处于一般问题解决向创造发明过度。
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即有。当一个幼儿想去拿高处的一个皮球,发现即使踮起脚也够不到。这时他运用过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解决,困境迫使他去寻找新的办法,于是他找来一根木棍,将皮球捅下来,或拿一把椅子,爬到椅子上去拿等等。问题解决了。虽然在解决问题采用了新的方法,但仅是解决问题而已,没有产生新的创造性的发现成果。
然而,发明创造这种能力并非每个儿童都有,它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依赖于几方面的因素,首先,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因为创造发明不是幻想,而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结果,假如对前人的经验知之甚少,要创新等于无米之炊,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有较发达的智力,要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第三,要有较成熟的意志和个性,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十分艰辛的工作,其间历经挫折和困难,没有一定的耐性或意志不坚定者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此可见,发现创造所要达到的条件要到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阶段才会逐渐发展起来。创造发明的倾向常常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到青年期成熟。考察一下青少年科技发明展览会,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成熟的发明都是由青少年而不是更小的儿童完成。
(2)青少年的独特的创造力。
青少年的整个身心发展都处在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阶段。由此决定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独特性,表现在:
第一,青少年的创造力常有更多的现实性。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和想象,儿童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但期望高,所以带有幻想的成份。而青少年经验丰富,能力强,他们的创造想象多半是来自于现实的困境,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而创造力带有更多的现实性。
第二,青少年的创造力带有很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表现领域广。青少年的创造力常常是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和发展,因此,新的问题的出现成为激发青少年创造生动性和有意性的直接动因,他们常常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并有意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儿童则不同,他们多寄望于成年人的帮助。同时由于经验的积累,青少年比儿童在更多的领域表现出创造力,他们经验虽不如成年人,但智力水平已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因而具有远远超儿童的创造力表现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青少年的创造力、创新意识更强烈,更少保守倾向。因为青少年刚从儿童年代迈向成年,没有成年人固有的认识,没有成年人许多不易改变的习惯。而正是这些固定化的认识和不易改变的习惯成为成年人创造力发展的障碍。
创造力是青少年时期发展和积累的最重要的能力,每一个青少年朋友想要立志成长,有所发明创造,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朋友听到创造和发明这个词时,往往还心存疑虑,有人说,创造发明是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做的,也有人说,只有天才才有创造,更有人把发明创造看得神乎其神。
事实上,创造确实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科技发展也离不开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发明就仅限于科技领域。实际上,创造、创新各个领域都有存在。名篇佳作是创造,学习方法提炼是创造,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制度的改革都是创造,改革就是创新,我们生活在改革的年代,实际上就是生活在创新的年代。无论是科学创造、技术创造、文学创造、教育创造、管理创造,都大有可为,创造没有性质之分,只有形式之别。
同时,创造也并非只有天才所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低能的病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都有创造的可能性,只是程度表现不同,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汽车的发明是创造,技术上的功能改造,工作方法的创新也是创造,只不过我们称为天才的往往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但它并说明小的改革、创新就不是创造,它们只不过是创造的层次差别而已。
再者,创造也并非神乎其神,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青少年时期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成功,有些人不成功呢?事实上,创造力和许多因素有关,真是这些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人的不同的创造力和创造结果,主要有灵感、机遇。
1.灵感和创造。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为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回忆起发现时的情景说:“……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火炉,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面前飞舞,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接起来了,一个个摆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旋转,我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说结果工作了整夜……”就这样,他从“咬住了自己的尾巴的蛇”得到启示,豁然开朗提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辞海》是这样定义灵感的:“灵感是文艺、科学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从心理学角度看,灵感或者说直觉、顿悟,名称不一,但都是指这样一种事实,即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