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身心特点及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使青少年朋友较早地面临种种挑战,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他们从出生到进幼儿园就面临着与家庭、阿姨、小朋友的关系,紧接着上学、升学、入队、入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参与、文化渗透、海外来风、恋爱、择业……诸多问题纷至沓来。而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社会结构性的冲突、社会经济机制的磨擦、教育的滞后,以及社会失序现象等等,都给青少年以强烈的外在冲击和刺激,使青少年朋友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困惑。
就心理而言,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期——心理断乳期。许多为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爱心的父母们伤心而不解地发现:自己的孩子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尤其是在12岁至15岁之间,不再像过去那么听话,凡事依从父母的安排,而是变得任性,爱顶撞。有的对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说教表现出极度的反感,不是投来轻蔑的一瞥,就是冷冷发笑,或言词生硬摔门而去。
更有甚者,以出走、自杀来表示对父母管束的不满与反抗。这些现象表明:从进入青春期开始,青少年随着身体的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发育的渐渐成熟,心理上自主独立的需求日益强烈。他们要求从父母的依存和从属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像一个真正的成人一样,自己的问题自己判断,自己解决,即强烈地要求得到成人般的尊重。而现实生活中大人们不同程度地将他们看作孩子对待,反复叮嘱,过度限制,使他们觉得过去一直依赖的对象父母变成了束缚和压力,于是出现反抗的态度。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当代青少年正是在如此外在心理压力和内在心理动力的互动下生存发展的。
第一次断乳是生理上的,意味着个体可以不再依靠母乳为他提供生存的食物来源;而第二次断乳则是心理上的,个体极力割裂对父母、教师在心理上的依赖,标志着个体从此走向独立与自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断乳比第一次断乳更为需要。没有第二次断乳,一个人永远只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只有经历了这样一次心理上的断乳,青少年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断乳是迈向成熟的一个关隘。只经历了生理断乳而未经心理断乳的人,依然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只有闯过了心理断乳这一关,才能逐渐地成熟起来。在心理断乳的过程中,个体通常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反叛意识。
一位中学生曾经这样写道:“小时候,总爱偎依在妈妈的怀里,那是一片宁静的港湾。小时候,总爱骑在爸爸的肩头,那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小时候,总爱吊着爸爸妈妈的臂膀,荡呀荡,那是我幸福的秋千。爸爸妈妈,你们的双手构成了一把大伞,为我挡风避雨。长大后,总想走出母亲的怀抱,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长大后,总想跃下父亲的肩膀,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一条人生的道路。长大后,总想挣脱父母的搀扶,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爸爸妈妈,请放开手,让我经一经人世的风风雨雨……”青少年朋友,你是否与这位同学有着相同的感受呢?从安于接受父母的关爱到渴望独自面对人生,前后二者差距十分明显。独立意识强,是心理断乳时期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
自主意识与独立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意识是独立意识的伴生物。既然要独立,那就意味着你不能事事依赖别人来替你安排,你不能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摆布,你不能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为你处理属于你自己的事情。独立,要求你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人生,自己替自己拿主意,自己为自己作安排,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习惯于让别人包办代替,到强烈要求自主,这是心理上的一大进步。而处在心理断乳过程中的青少年正经历这一变化。比如,一个在家里养尊处优,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某次想自己试一试,哪怕是一次将饭烧糊了,只要得到首肯,便自得其乐。在学校,一向以老师的话为“圣旨”的好学生,会突然对老师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会说:“让我来试一试”。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强烈的自主意识的结果。
平等意识,也是心理断乳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由于中学生已将自己归属于“大人”一类,因而他们不愿再受“孩子”的待遇,希望别人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自己。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反对大人们对他们不以为然;他们渴望大人们多与他们商量,反对采取简单命令的方法;他们渴望长辈多给一些指点,少一点限制;他们渴望成年人多给一些鼓励,少一点训斥。总之,他们不再仰视长者,而是要求与大人平起平坐,享受成人同等的礼遇。
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日趋强烈,而成年人往往并不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他们还是以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要求“独立、自主、平等”的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于是两者的矛盾出现了。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发生对抗。有些青少年会以不赞同、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对待教师或父母,甚至会毫无理由地与他们唱反调,故意地反抗他们。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抗拒现象。一位青少年很苦恼地来找心理咨询教师诉说:“我性格很开朗,以前无论忧喜,都向父母和同学倾诉。可是自从上中学后,我对同学是开放的,对父母却是封闭的。现在即将开学,我与父母似乎无话可说。他们不理解我,妈妈太唠叨,爸爸太凶狠,我很狐独,真想离开他们。我认为我已是大人了,父母应该让我独立生活。这种想法对吗?从内心说我很希望父母像我的朋友一样。”有的甚至走极端:父母说不能这样,“我”偏要试试看;老师说应该那样做,“我”偏要这样。这种反叛行为往往是盲目的,个别通常不管父母、教师的话是否有道理,只是一味地非要来个大转变不可。
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反叛意识,构成了心理断乳时期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面貌。同时也构成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分析一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不协调的反映。由于身体的长大和第二性征的日趋成熟,个体产生一种成人感。但是有时又流露出孩子气,做出一些幼稚行为。这种不和谐使个体产生自我不协调的冲突,内心憎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并进而仇视父母的限制和约束。
二是用反抗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进入青春期,个体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这种关心,是趋向成熟的表现,但并不完善。个体时而自信时而自卑,这种情绪变化反映了个体认识的不稳定性。为了显示自己是有主张的“大人”,他们有时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时虚张声势与父母顶撞,有时借题发挥与父母唱反调。
三是父母沟通方式不当。青春期的烦恼来自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由于父母往往喜欢用严肃的口吻教育子女,阻碍了感情的沟通。子女认为“跟爸爸妈妈没有什么好谈的”,不愿说心里话,以沉默、不睬表示不满。另外,有的父母常教训子女:“小小年纪就这么自说自话”,或者“这么大了,还什么都不懂”,将子女时而看大时而看小,造成了子女的自我评定困难,无形中也增添了他们的烦恼。
四是传统的现代观念的差异。父母重视传统、保守、权威和顺从,子女要求民主、开放、新潮。有的父母也想以民主方式对待子女,但苦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子女认为父母安分守己的说教适应不了竞争开放的社会环境,加上子女对传统的认识有限,彼此易起冲突。
青少年的第二次断乳期的心理面貌的发展,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若能予以正确的引导,则可加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高其心理或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若处置不当,则可能导致个人重新退回到一切依赖或人的初始状态,或形成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反社会人格,出现心理倒退,产生人格障碍,所以要想安然度过心理断乳期就必须了解这一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克服了这些障碍,便能迈步走向真正的独立。
障碍之一:心理的依赖性。虽然青少年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依赖性。要彻底割断对父母的依赖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一方面使你拥有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你必须承担比以前重得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你必须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走向,你必然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面对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面对纠缠不清的人生难题,有些人头晕目眩了,有些人心中胆怯了——算了,还是让父母来替我拿主意吧。于是,他们又退回了起点。
障碍之二:情感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少年情绪易上下波动,很不稳定,其自身机制与刺激强度性质不相称,表现为情感冲动支配行为,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较为常见的是焦虑。如有位青年学生,因功课不及格,整日惶惶不安,一想到考试就过度紧张,看书时脑子一片空白,临近考试夜间恶梦连绵,白天心神不定、食欲不振等等严重影响了学习。
障碍之三:能力不足。自主要有能力作资本。试想一个人什么都不会干,干不好,他凭什么奢谈自主?青少年大多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希望能干出一番事业。然而青少年的实际能力与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尚有相当的差距。其实只要在实践中多加磨炼,青少年的才干能够迅速地得到增长,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快得到弥补。但有些青少年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夸大自已的能力,豪情万丈。当他们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一部分人便会放弃自己的要求,重新回到服从的原来的生活状态中去。
(二)青少年心理修养的内容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锁有序的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这个连锁过程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因此青少年顺利地度过心理断乳期,对青少年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青少年必须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即不仅包括人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包括人的心理上的健康。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青少年朋友在关注身体的健康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关心自己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切联系的。
其次,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善于调适自我的能力。心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被拉长了的情绪”。青少年由于直面紧张的学习,剧烈的竞争,复杂的社会生活,一系列的疲劳、紧张、烦恼、冲突、挫折等易使他们产生心境欠佳,产生心理障碍。因此,要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这是青少年增进自我了解并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理论武器。帮助他们把学到的心理卫生知识运用于个体的心理调适和自我保健之中。同时,应引导他们加强个体心理调节。帮助其采用“娱乐调节法”、“体育调节法”、“休息调节法”,调整被烦事扰乱的心境。再者,应引导他们及时寻找心理咨询帮助。尤其当他们心理紧张,自己不能调节时,求援心理咨询帮助是明智的选择。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乐观向上、进取的心态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