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常用药物名称及各自特点;2、会根据药物特点与疾病状况正确选择和使用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头孢菌菌素类各代产品的代表药物;3、能够根据病人用药后出现的症状判断是否发生了不良反应,并初步给予相应的正确处理。
“相关知识链接”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里研究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于1929年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对青霉菌进行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并进行动物试验观察,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1940年开始用于临床。由于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摘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及细菌耐药性
一、抗菌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属于繁殖期杀菌剂。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二、细菌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②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其耐药发生机制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③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④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⑤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用,但杀菌作用差。
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及各类化学结构特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其化学结构中具有一个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化学结构,R表示不同的取代基第二节青霉素类青霉素的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药理特性。
一、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G)又名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侧链为苄基。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成水溶液。
“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等。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强,肠球菌敏感性较差。不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菌对青霉素敏感,但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对之高度耐药。革兰阳性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皆对青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中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者罕见。对青霉素敏感的淋球菌日益少见。百日咳杆菌对青霉素敏感。致病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之高度敏感。首选治疗的适应证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敏感葡萄球菌感染、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气性坏疽、梅毒、鼠咬热、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及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肺炎球菌感染和脑膜炎时也可采用,当病原菌比较耐药时,可改用万古霉素或利福平。破伤风、白喉病人采用青霉素时应与抗毒素合用。
“体内过程”
青霉素遇酸易被分解,口服吸收差,肌注吸收快且完全,0.5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为46%~58%。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并能广泛分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胎盘、肝、肾、肺、横纹肌、中耳液等。以原形迅速经尿排泄,约10%经肾小球过滤。90%经肾小管分泌。无尿患者青霉素t1/2可延长达10小时。丙磺舒可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两药合用时能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一般的有药疹、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中枢抑制。
主要防治措施: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2、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3、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4、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d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进行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5、需临用现配;6、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min,无反应者方可离去;7、应用青霉素及皮试时应作好急救准备,如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和注射器材,以便一旦发生过敏休克,能及时治疗。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该就地及时抢救。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平卧,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5~1ml,症状不缓解,半小时后重复肌注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直至脱离危险;使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5~10mg静推;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用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等;心脏骤停可行胸外心脏按摩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呼吸困难:氧气吸入,同时用尼克刹米、洛贝林等;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直至脱离危险。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为赫氏反应(Herxhei merreaction),或治疗矛盾,一般发生于青霉素开始治疗后6~8小时,于12~24小时消失,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胁痛、心跳加快等;同时可有病变加重现象,甚至危及生命。此反应可能为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的结果,或与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有关。
“注意事项”
1、详细询问既往史如对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药物有无过敏史,使用前必须做药物敏感试验,青霉素等药物用药中超过24h或更换批号应重新做皮试。2、配药前注意事项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物有无外观变化,有无沉淀及破损,注意看清药物有效期。3、静脉注射前注意事项严格三查七对,为防止输液反应要用药液冲洗输液管,即使药液至少有5~10ml流出输液管方可注射。4、静脉输液期间的观察嘱病人遇有不适、恶寒、恶心等及时报告;输液应先慢后快,然后改为正常滴速,每15min巡视1次,观察用药后反应及疗效,1h后延长巡视时间,做好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记录。5、肌内注射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和全身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青霉素脑病。严重感染宜静脉滴注给药,大剂量静注应监测血清离子浓度,以防发生高血钠、高血钾症。6、不与庆大霉素置于同一容器内。
“制剂及用法”
青霉素钾盐或钠盐注射液,80万单位/支;160万单位/支;400万单位/支;临用前配成溶液,一般40~80万单位/次,肌内注射,普通感染:2/d,严重感染4/d,必要时每日总量可再增大。严重感染时可用作静脉滴注,但钾盐忌静脉推注,滴注时亦要计算含钾量(每6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含钾离子39mg),并注意滴注速度,以防血钾过高。用量较大或病人肾功能不全时,则应改用钠盐滴注。
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40万单位/支;40万单位/次,1/d,肌内注射,可产生速效及长效作用。
“师生互动”
1、课件展示: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视频。问题:如何防治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2、处方练习与讨论:患者:女,50岁,患呼吸道感染较严重,药敏试验对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敏感。医生开处方如下,分析用药是否合理,为什么?
Rp:青霉素钠注射液320万U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3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用法:1次/d静脉滴注
二、半合成青霉素
“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有:
1、异恶唑类青霉素侧链为苯基异恶唑,耐酸、耐酶、可口服。常用的有: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霉素 Ⅱ),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与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抗菌谱及对耐药性金葡菌的作用与青霉素基本相似,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效果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效力以双氯西林最强,随后依次为氟氯西林、氯唑西林与苯唑西林,对革兰阴性的肠道杆菌或肠球菌无明显作用。用于耐药金葡菌的各种感染,或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感染等。对严重金葡菌感染,宜注射给药。可有胃肠道反应,个别有皮疹或荨麻疹。
2、广谱青霉素常用的有: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ycillin)、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总的特点是: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等的效力不及青霉素,但对肠球菌作用优于青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与氯霉素,四环素等相似或略强,但不如庆大霉素与多粘菌素,对绿脓杆菌无效。
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肺部、尿路及胆道感染等,严重者应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
有轻微胃肠反应,皮疹较为多见。
阿莫西林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口服吸收良好,血中浓度约为口服同量氨苄西林的2.5倍。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所致)效果超过氨苄西林。常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匹氨西林口服吸收比氨苄西林好,能迅速水解为氨苄西林而发挥抗菌作用。正常人口服250mg,其血、尿浓度较相当剂量的氨苄西林分别高3与2倍。
3、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肾功能损害时作用延长,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单用时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常与庆大霉素合用,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毒性低,偶也引起粒细胞缺乏及出血。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抗菌谱和羧苄西林相似,抗菌活性较强。口服无效,胆汁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倍,尿中浓度尤高,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偶有皮疹、发热等。替卡西林(ticarcillin)抗菌谱与羧苄西林相似,抗绿脓杆菌活性较其强2~4倍。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不及青霉素,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后0.5~1.0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分布广泛,胆汁中药物浓度高,大部分经肾排泄,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所致各种感染。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对金葡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也有强大抗菌作用。副作用同羧苄西林。阿洛西林(azlocillin)抗菌谱和羧苄西林相似,抗菌活性与哌拉西林相近,强于羧苄西林。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均有较强作用。对耐羧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也有较好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感染。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抗菌谱广与羧苄西林相似,而抗菌作用较强,对各种厌氧菌均有一定作用。与氨基甙类合用对绿脓杆菌和某些脆弱拟杆菌及肠杆菌科细菌有协同作用。除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外,对其他革兰阴性球菌和炭疽杆菌等均甚敏感。不良反应较少,可供肌注及静脉给药。在临床已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同青霉素。并注意与青霉素之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注意事项”
同青霉素。应用前可用青霉素做皮肤过敏试验。1、使用前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2、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如发现肾功能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动物生殖试验未发现本品有损害,但尚未在孕妇中进行严格对照试验以排除这类药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因此,妊娠期应用本品应权衡利弊。少量半合成青霉素可自母乳中排泄,可使婴儿至敏、出现腹泻、念珠菌感染和皮疹,哺乳期妇女要权衡利弊。
“制剂及用法”
苯唑西林钠注射剂,0.5/支,成人0.5~1.0g/次,4~6/d,儿童50~100mg/kg/d,分4~6次用。宜在饭前1h或饭后2h服用,以免食物干扰吸收。肌内注,射剂量同口服,静脉滴注,成人4~6g/d,儿童50~100mg/kg/d。
氯唑西林钠注射剂,250mg/;500mg;成人250~500mg/次,2~4/d;儿童30~60mg/kg/d,分2~4次口服。肌内注射剂量同口服。
氨苄西林注射剂,0.5/支,1.0/z成人0.25~1g/次,4/d;儿童20~80mg/kg/d,分4次服。肌内注射剂量同口服。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2~6g/d,儿童50~150mg/kg/d。
阿莫西林片剂:每片0.125g;0.25g。成人0.3~0.6g/次,3~4/d,儿童10岁以下,病情轻者0.15g/次,3/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25g,成人0.3~0.6g/次,3~4/d,儿童10岁以下,病情轻者0.15g/次,3/d,口服。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剂:
阿莫西林钠注射1.0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成人一次0.5-1g,每6-8小时1次。小儿一日剂量按体重50-100mg/Kg,分3-4次给药。
哌拉西林成人4~8g/日,儿童100~150mg/kg/日;静脉注射,成人8~16g/日,儿童100~300mg/kg/日,皆分4次注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2.0g注射用哌拉西林钠:每瓶0.5g;1.0g(效价)。尿路感染,1次1g,4/d,肌注或静注。其他部位(呼吸道、腹腔、胆道等)感染:1日4~12g,分3~4次静注或静滴。严重感染可用10~24g/d。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1)用法:静脉滴注。临用前先将每瓶本品用适量(一般至少5ml)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再用同一溶媒稀释至500ml供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60-120分钟。用量:成人每次1.5g(即哌拉西林1g,舒巴坦0.5g)或3.0g(即哌拉西林2.0g,舒巴坦2.0g),每12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为12.0g(即哌拉西林8.0g,舒巴坦4.0g),每日舒巴坦最大剂量为4.0g。肾功能不全者酌情调整剂量。疗程:7-14天。或遵医嘱。
三、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等优点。根据其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不同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代头孢菌素:
供注射用的有头孢噻吩(cefaloth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乙氰(cefacetrile)、头孢匹林(cefapirin)、头孢硫脒(cefathiamidine)、头孢西酮(cefazedone)等。供口服的有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等。供口服和注射用的有头孢拉定(cefradine)。第二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替安(cefotiam)、头孢尼西(cefonicid)、头孢雷特(ceforanide)等。供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头孢克洛(cefaclor)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唑肟(ceftizo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地秦(cefodiz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匹胺(cefpiramide)、头孢甲肟(cefmenoxime)等。供口服的有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特仑酯(ceferam pivoxil)、头孢他美酯(cefetamet pivoxil)、头孢布烯(cefixime)、头孢地尼(cefdinir)等。第四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有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elidin)等。
“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差;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常用头孢噻吩、头孢拉定、及头孢唑啉,后者肌注血浓度为头孢菌素类中最高,是一代中最广用的品种。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用以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应用较多的有头孢呋辛及头孢孟多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有相当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②其血浆t1/2较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③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治疗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可获满意效果。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脑膜炎球菌肺炎也可选用。头孢他定为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绿脓杆菌最强的抗生素,此外头孢哌酮也可选用。对肠杆菌科细菌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相仿,头孢哌酮稍差。新生儿脑膜炎和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成人脑膜炎须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高效;②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③对肾脏无毒性。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由于穿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对细菌性脑膜炎效果更佳。抗菌谱广,多数革兰阳性菌对之敏感,但肠球菌常耐药;多数革兰阴性菌极敏感,除个别头孢菌素外,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常耐药。与青霉素类,氨基甙类抗生素之间有协同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为杀菌药,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类相似,也能与细胞壁上的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细菌对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现象。
头孢菌素吸收后,分布良好,能透入各种组织中,且易透过胎盘。在滑囊液、心包积液中均可获得高浓度。头孢呋辛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多能分布于前列腺。第三代头孢菌素还可透入眼部眼房水。胆汁中浓度也较高。其中以头孢哌酮为最高,其次为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等可透过血脑屏障,并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多数头孢菌素的血浆t1/2均较短(0.5~2.0小时),但头孢曲松的t1/2最长,可达8小时。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常见者为过敏反应,偶可见过敏性休克,哮喘及速发型皮疹等,青霉素过敏者约有5%~1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第一代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和头孢氨苄大剂量时可出现肾脏毒性。由于头孢菌素钠盐含钠量可达2.0~3.5Eq/g,大量静注时应注意高钠血症的发生。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可出现双硫仑(disulfiram)样反应,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偶见二重感染或肠球菌、绿脓杆菌和念珠菌的增殖现象。头孢孟多、头孢哌酮高剂量可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2、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有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及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谨慎使用本类药物。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地抢救并予以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3、本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可能需要调整剂量。4、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5、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本药亦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或者治疗停止用药72小时内禁止喝酒。
“制剂及用法”
头孢噻吩钠注射剂,成人0.5g/次,4次/日,肌内注射;严重感染时每日2~4g,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头孢噻啶注射剂,成人0.5~1.0g/次,2~3次/日,肌内注射,每日量不超过4g。
头孢氨苄注射剂,成人1~4g/日,分3~4次服。
头孢唑啉注射剂,成人500mg/次,2~4次/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病情严重或耐药菌株,剂量可增大为3~5g/日。儿童剂量为20~100mg/日。
头孢拉定注射剂,成人1~4g/日,分4次服,对重症者可静脉注射,每日不超8g,儿童50~100mg/kg/日,分4次服。
头孢羟氨苄,成人2g/日,分2次服;儿童30~60mg/kg/日,分2~3次服。
头孢孟多注射剂,成人2~4g/日,儿童50~100mg/kg/日,分3~4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成人8~12g/日,儿童100~200mg/kg/日,分2~4次。
头孢呋辛注射剂,肌内注射,成人2~2.5g/日,儿童30~60mg/kg/日,分3~4次。静脉注射,成人4.5~6g/日,儿童50~100mg/kg/日,分2~4次。
头孢克洛,成人2~4g/日,分4次口服。
头孢曲松注射剂,肌内注射,1g/日,溶于利多卡因注射液3.5ml中,深部注入。静脉滴注,头孢噻肟注射剂,肌内注射,成人2~6g/日,儿童50~100mg/kg/日,分3~4次;静脉注射,成人2~8g/日,儿童50~150mg/kg/日,分2~4次。
成人0.5~2g/日,一次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30分钟滴完。
头孢他定注射剂,成人1.5~6g/日,儿童50~100mg/kg/日,分3次静脉注射,快速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后者一般溶于1%利多卡因0.5ml,深部注入。
头孢哌酮注射剂,成人2~4g/日,儿童50~150mg/kg/日,分2~3次静脉滴注,推注或肌内注射。
头孢西丁注射剂,成人3~8g/日,分3~4次,儿童45~120mg/kg/日,分4~6次静脉滴注,也可肌内注射。
“师生互动”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哪些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2、试概括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特点?3、烧伤病人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此时可选用哪些药物治疗?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头霉素类
头霉素(cephamycin)自链霉菌获得的β-内酰胺抗生素,化学结构与头孢菌素相仿,但其头孢烯母核的7位碳上有甲氧基。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目前广泛应用者为头孢西丁(cefoxitin),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有良好作用,适用于盆腔感染、妇科感染及腹腔等需氧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二)拉氧头孢
拉氧头孢(latamoxef,羟羧氧酰胺菌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与头孢噻肟相仿,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及厌氧菌,尤其脆弱拟杆菌的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极稳定,血药浓度维持较久。
(三)硫霉素类
硫霉素(thienamycin),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但稳定性极差,无实用意义。亚胺培南(imipenem,亚胺硫霉素)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在体内易被去氢肽酶水解失活。亚胺培南与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的合剂,称为泰宁(tienam),稳定性好,供静脉滴注。
(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合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临床使用奥格门汀(augmentin,氨菌灵)与泰门汀(timentin),为克拉维酸分别和阿莫西林与替卡西林配伍的制剂。
2、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可逆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强于克拉维酸,但需要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明显抗菌协同作用。优立新(unasyn)为舒巴坦和氨苄西林(1:2)的混合物,可供肌肉或静脉注射。舒巴哌酮(sulperazone)为舒巴坦和头孢哌酮(1:1)混合物,可供静脉滴注。
(五)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aztreonam)是第一个成功用于临床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杀菌作用,并具有耐酶、低毒、对青霉素等无交叉过敏等优点,可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并常作为氨基苷类的替代品使用。
“制剂及用法”
拉氧头孢,成人1~2g/d,分2次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重症者4g/日或高剂量。儿童40~80mg/kg/d,严重者可增至150mg/kg/d,分2~4次注射。
亚胺培南,成人1~2g/d,分4次静脉注射,应与去氢肽酶抑制剂合用,如泰宁。
氨曲南,成人1.5~6g/d,分3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于30分钟内滴完)。
“小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常用的有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前者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后者除了对革兰阳性菌有作用外,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注射可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应用较多的有头孢呋辛及头孢孟多等。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抗绿脓杆菌是最强的抗生素,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由于穿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对细菌性脑膜炎效果更佳。除个别头孢菌素外,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常耐药。与青霉素类,氨基甙类抗生素之间有协同抗菌作用。本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变态反应。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做好预防变态反应发生和抢救的准备工作及药物,特别是对有药物过敏史者的询问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和工作。
刘书华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