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43646500000041

第41章 蝾螈

蝾螈是有尾两栖动物,体形与蜥蜴十分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容易把两者搞混。蜥蜴体表有鳞,但蝾螈却没有,它是一种良好的观赏动物,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他们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因此蝾螈需要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

蝾螈

体态特征

蝾螈体长约6~8厘米,其外形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蝾螈全身皮肤裸露,背部黑色或灰黑色,皮肤上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腹部有不规则的橘红色斑块。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蝾螈在水中活动时需借助躯干和尾巴不断弯曲摆动而前行,在水底和陆地上活动时则需要靠四肢爬行。蝾螈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蜕皮的现象,一般是先从头顶部开始,然后再是躯干部、四肢和尾部蜕皮。

到于蝾螈的雌雄的分辨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雌体略大于雄体;但雄体比较活泼灵敏,相反雌体因其腹部肥大,行动较为迟缓;雄体泄殖腔孔隆起,特别在生殖季节,孔裂长,有明显绒毛状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体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无明显乳突。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蝾螈都有尾巴,但与蛙类不同,它们从一出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

交配与繁殖

大多数的两栖动物都是通过体外受精的,而蝾螈虽属于两栖动物,但它却是体内受精的。蝾螈的交配行为也是相当特殊的,雄蝾螈在排精之前,不断地围绕在雌蝾螈后面游动,用吻端触及雌蝾螈的泄殖腔孔,同时把尾向前弯曲,急速抖动。求偶成功之后,雌蝾螈随雄蝾螈而行,当雄蝾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团),沉入水底粘附在附着物上时,雌螈紧随雄螈前进,恰好使泄殖腔孔触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将精包的精子纳入泄殖腔内。精包膜遗留在附着物上。出生的卵粒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安然度过发育前期。

纳精后的雌蝾螈会变得十分活跃,尾高举,约1个小时后才可逐渐恢复常态。雌螈纳精1次或数次,可多次产出受精卵、直至产卵季节终了为止。在产卵时雌螈游至水面,用后肢将水草或叶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将卵产于其间。每次产卵多为1粒,产后游至水底,稍停片刻再游到水面继续产卵;一般每天产3~4粒,最多时可达27粒,平均年产220余粒,最多可达668粒。一般情况下,这些卵要经5~25天孵出,孵出后的胚胎有3对羽状外鳃和1对平衡枝。

生活在自然界的蝾螈与饲养的蝾螈产卵期是不一样的,前者一般在3~4月间,以5月份产卵最多,而后者由于室温往往高于自然界温度,产卵期一般要提前一个月左右。在2~3月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时,大腹便便的雌蝾螈便开始产卵,以4月份为盛期,以后逐渐减少。

雌蝾螈产卵很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们先是在水中选择一片水草叶,再用后肢将叶片夹拢,反复数次,最后将扁平的叶片卷成褶,以此包住其泄殖腔孔,静止3~5分钟后,受精卵即可产出,并包在叶内。雌蝾螈产卵后伏到水底,休息片刻又浮上来继续产卵,一般每次仅产一枚卵。

受精卵在各方面条件(水、氧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有规律地分裂,卵变成小蝌蚪。经过2~3天,蝌蚪慢慢长出前肢,随后再长出后肢,再过3~4个月,幼体发育完成,变成蝾螈。

防卫

无论是在地表、树上还是陆地上,蝾螈都能用它短短的四肢缓慢地爬行。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它们还可以用前足或者趾尖在部泥泞不堪的表面上行走,如池塘底部的淤泥。蝾螈之所以如此厉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借助摆动尾巴来加快行走速度。

蝾螈大多是有毒的,且体色鲜明美丽,它们正是利用这种鲜艳夺目的颜色告诫来犯者,于是那些蠢蠢欲动的来犯者就会对它们敬而远之了。当蛇向蝾螈发起进攻时,蝾螈的尾巴就会分泌出一种像胶一样的物质,它们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头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给粘住为止。有时会出现一条长蛇被蝾螈的粘液给粘成一团,无法动弹的场面。而很多时候,蝾螈都可以靠这些粘液使自己脱离危险。

繁殖补充说明

蝾螈通常生活在一些潮湿的地下或水下,是一种比较害羞的动物。它们的皮肤光滑而又粘性,尾巴很长,头部很圆。它们中许多种都是终生在水中生活,而其中又有一些种类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甚至有些完全生活在潮湿黑暗的洞穴中。但不管是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中生活的蝾螈,大多数都是要在水中产卵的。

从出生到发育成蠓螈,蝾螈所经历的一系列幼态发育的过程称为蜕变。陆栖蝾螈在陆地产卵,幼虫的发育发生在卵内。当幼仔孵化出来后,看上去就像成年的微缩版。而对于水栖蝾螈,在水中产卵,孵化后变成像蝌蚪样的幼虫,最终失去鳃。而有些蝾螈繁殖比较特殊,它们可以不产卵,直接生下完全成形的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