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43646500000036

第36章 鸵鸟

鸵鸟是一种奔跑的很快,但不会飞的非洲鸟类,它们生活再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它微小的头与巨大的体形形成鲜明的对比,长长的脖子上光秃秃的没有毛、脚上只有两个脚趾头。鸵鸟是世界上存活着的现代鸟类中最大的鸟。高可达3米,颈长,头小,脖子长裸,嘴巴扁平,双翼短小,不会飞,腿长,脚有力,善于行走和奔跑。

鸵鸟

习性

一般的雄鸟高约2.8米,重达300多斤。鸵鸟的颈长几乎是身体的一半。不仅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卵是也是现代世界上最大的卵。一般鸵鸟的雌鸟的羽毛呈灰褐色,而雄鸟的双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鸵鸟的少有绒毛的头和颈的大部分是淡红至浅蓝色。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带的鸵鸟过着群居性的生活。它们有着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时速可达70千米/小时,能跳跃达3.5米。鸵鸟的食物一般都是植物的茎、叶、种子、果实及昆虫、蠕虫、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

鸵鸟一般会结成5~50只一群生活,它们的朋友也都是食草型动物。如果遇到敌人,鸵鸟就会努力奔跑,受惊时速度可达每小时60多公里。如果来不及逃跑,鸵鸟们就会把自己头颈埋进沙里,伪装成岩石或灌木丛。若敌人依然不肯放弃,鸵鸟就会用脚踢对手。

不怕缺水的鸵鸟主要以植物为食。中世纪骑士的头盔就是用鸵鸟羽毛装饰的,鸵鸟皮还可以制成柔软、细致的皮革,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南非、美国南部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建立的鸵鸟养殖场很兴盛。经训练后的鸵鸟可供乘骑及驾单座两轮车。鸵鸟不容易适应豢养条件,大约可以活50多年。世界各地的鸵鸟在皮肤颜色、体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等有所不同。

在俄罗斯南部、印度和中国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层上都发现过鸵鸟化石。

鸵鸟一般3岁就性成熟,它们在旱季繁殖,它们还会有求偶争斗,雄鸟会发出吼叫声来互相争夺3~5只雌鸟,雌鸟会在沙地里掘浅坑作为自己孵卵的巢,每次大约会产育10~13个卵,孵化期约42天。北京动物园1954年就开始饲养展出鸵鸟,一直到1985年才繁殖成功。

孵化

有时几只鸵鸟会把各自的卵产在一起,孵化期间大家轮流值班,一般白天雌鸟值班,晚上雄鸟值班。鸵鸟的卵一般都很大,大约每枚蛋重0.5~1千克,有很强的承受能力。鸵鸟们会聚集几十只集体活动。它们为了保持卵的一定温度,还常用沙土和砾石将蛋覆盖。在孵化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鸵鸟会将一些蛋推滚到窝边缘,有利于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雏鸟很快就能随它们的父母四处闲逛了。

鸵鸟精神

人们经常把那种不肯面对和正视困难的人的生活态度称之为鸵鸟心理。与成语分“掩耳盗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会飞的鸵鸟却是跑步的冠军,鸵鸟的视力可以延伸到大概5公里以内的物体,一般情况下的奔跑速度都可以达到45公里/小时,也算是动物界的千里眼、飞毛腿了。可是尽管如此,它们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它们就会把头埋进沙子里来逃避现实。这就是所谓的“鸵鸟心理”。

鸵鸟在遇到危险时将头埋在沙子里逃避现实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算是人类对鸵鸟的一种误解。鸵鸟生活在阳光照射强烈的沙漠地带,由于气候的原因,地面上升的热空气会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然后经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鸵鸟一旦受到惊吓或发现敌情,就会干脆将脖子平贴在地面,蜷曲身体,在薄雾的掩护下鸵鸟的羽毛看起来会像石头或灌木丛,这样敌人就很难发现它们了。另外,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不仅可以听到远处的声音,防患于未然,还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劳。而现实时候中也根本没人看见过鸵鸟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

地理分布

鸟类学家发现,不同地区的鸟类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同一地区的鸟类由于要适应当地的环境而进行了演化,又使它们具有相似性。按照这些鸟类特色,大致可以把世界上的鸟类分布地分成六大地理区域。其中鸵鸟大部分分布在非洲降雨量很低的干燥地区。

如果讲鸵鸟的历史,早在新生代第三纪时鸵鸟还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原始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就曾发现过鸵鸟蛋化石以及鸵鸟的腿骨化石。近代历史的鸵鸟曾分布于非洲、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但到了现在除了非洲,其他两地的鸵鸟都已经绝迹。也曾大量引进鸵鸟,在澳洲的东南部形成新的栖息地。

鸵鸟的演化关系

鸟类出现于侏罗纪时代,发展扩大于白垩纪时代,为了适应各种恶劣的生活环境它们演化成各类水鸟或者陆鸟。新生代陆地上的恐龙绝灭以后,由于哺乳类尚未发展成大型动物以前,其生态地位多由鸟类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营穴鸟以及南美洲中新世的恐鸟都是巨大而不会飞的食肉性鸟类,它们的出现填补了当地食肉兽的空缺。

其实鸵鸟的祖先并不像现在的鸵鸟一样不会飞,它们之所以会变成现在的模样,与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很重要的关联。鸵鸟是一种原始的残存鸟类,它代表着在开阔草原和荒漠环境中动物逐渐向高大和善跑方向发展的一种进化方向。与此同时,飞行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非洲鸵鸟的奔跑能力是十分惊人的。鸵鸟的足趾之所以这么小,是由于它们的祖先为了适应奔跑不断演化而成的,鸵鸟是世界上惟一种只有两个脚趾的鸟类,而且鸵鸟的内脚趾比它的外脚趾发达。如果它们一跃而起则可腾空大约2.5米,两只大脚一步就可跨越8米左右。鸵鸟们的防卫武器就是它们粗壮的大腿,遇到危险它们会用力的踢对方,它们甚至可以踢死豹和狮子,可见它们的脚多么的有力。

现在几经灭绝的新西兰的恐鸟、澳洲的奔鸟和马达加斯加岛的象鸟等,这些不会飞的鸟类和鸵鸟一样也被归为走禽类,不过还有一些较幸运的走禽,如澳洲的鸸鹋和食火鸡、新西兰的几维鸟,以及南美洲的鶆,它们经过无数的磨难坚强的幸存了下来。

走禽类的鸟类有一些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它们由原始会飞的鸟类演化到现在飞行能力逐渐消失过程中,飞行用的强健胸肌以及其附着的部位变得不再需要。这些走禽是否有相近的血缘关系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