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43646500000033

第33章 金雕

金雕

金雕,鹰科类的一种乌褐色雕,是北半球上众所周知的一种猛禽。如所有鹰一样,它属于鹰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以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米,体长则可达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它们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它们经常在山谷的峭壁以及山壁凸出处筑巢。瑞典金雕的模式产地。

金雕是墨西哥的国鸟。它们的颈羽是金黄色矛尖状,眼暗色,虹膜黄色,嘴灰色,腿生满羽毛,脚是粗大的黄色,爪巨大。翅展长达2.3公尺。在北美洲,金雕分布在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过落矶山脉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纽芬兰。金雕在美国得到联邦法令保护。少数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欧洲的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非洲西北部也可见,但高纬度地区和东方更常见,比如西伯利亚、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南部等地区。

金雕以其外观的突出和飞行的敏捷有力而闻名。属于漂移鸟类的它们,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沼泽、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觅食。它们主要捕食野兔、旱獭、雉鸡、雁鸭类等。有时它们不仅会攻击小狍和小野猪等小动物,还会吃大型动物的尸体。金雕的种群数量日趋稀少,属于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体羽主要为栗褐色的金雕,属于大型猛禽。它们的全长约76~102厘米,展翅可达2.3米左右,体重约为2~6.5千克。金雕的幼鸟,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带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的金雕,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爪为黄色;头顶的羽毛呈金褐色,嘴为基部蓝的黑褐色。金雕的嘴形大而强,后颈赤褐色,肩羽为较淡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为暗褐色,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基部的一半为灰色,而且有不规则的黑横斑。

分布范围

金雕是一种留鸟,一般在草原、荒漠、河谷、高山针叶林等地都可以见到金雕的身影。它们的分布遍及欧亚大陆、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我国的金雕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华北及中西部山区,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金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有一些可能是旅鸟或冬候鸟,其中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属于加拿大亚种,分布于其他地区的都属于中亚亚种。

生活习性

金雕的性情凶猛而且力量强大,它们的飞行速度极快,常沿着直线或圈状滑翔于高空。金雕的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型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斑头雁、鱼鸥、雪鸡等,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金雕是珍贵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金雕之所以需要特别的保护,不仅因为他的数量特别少,还因为他的羽毛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相当的高。

金雕的腿上被羽毛完全的覆盖,脚趾有三个向前一个向后,脚趾上都长着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内脚趾和后脚趾上的爪子更为锐利。抓获猎物时,它的爪子能够像利刃一样同时刺进猎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断猎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可作为它的武器,有时金雕一扇翅膀就能将猎物扑倒在地。

金雕一般都会单独或成对的活动,结成较小的群体出去活动也只能在冬天偶尔见到,但有时也能见到一大群聚集在一起捕捉较大型的猎物。白天常见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以及空旷地区的高大树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丛等处捕食。它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它们对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姿势的调节是用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的变化来控制的。

金雕一旦发现目标后,就会以300公里的时速从天而降,并能在关键时刻戛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经过训练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并能趁其不备,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曾经有过一只金雕前后抓住14只狼的记录。相比之下,它的运载能力较差,负重能力还不到1公斤。金雕将捕到的较大猎物肢解,先吃掉鲜肉和心、肝、肺等内脏部分,然后将剩下的分批带回栖息地。

被人类训练有素的金雕不仅会帮主人狩猎,还会帮主人看护羊圈。它们驱赶野狼在新疆的草原上是司空见惯的。在看护养圈的时候,周围是没有牧人的!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没有成功的人工繁殖过一只金雕,因为它们向往的是自由与爱情,对于人工配对极为抵触,有的性格刚烈的金雕甚至以会撞笼而死来相抗。

生长繁殖

金雕的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同一窝的卵的颜色也不同,有完全白色到褐色块斑的变化。金雕的卵是由父母共同孵出的,孵化期为40~45天,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够存活。。雏鸟的羽毛会在3个月大到时候长齐。

金雕的繁殖一般都较早,它们一般会在距地面高约10~20米左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疏林内高大的红松、落叶松、杨树及柞树等乔木之上筑巢。有时也筑巢于山区悬崖峭壁、凹处石沿、侵蚀裂缝、浅洞等处,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岩石可以遮雨,大多数被风向阳,位置险峻,难以攀登接近。它们的巢由枯树枝堆积成结构庞大的盘状,外径约2米,高约1.5米,巢内铺垫细枝、松针、草茎、毛皮相对较软的物品。有时还要筑一些备用的巢,以防万一,最多的竟有12个之多。它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惯,每年使用前要进行修补,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变得越来越大,有的巢已经大到和人类的房子差不多了。当然它们的巢的大小也要看书的承受能力,否则也会出现倒塌。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时,先孵出的幼鸟常常会向后孵出来的幼鸟发出攻击,并会啄下幼鸟的羽毛将其吞食,以补充饥饿。如果缺食的时间不长,较小的幼鸟有避让能力,尚不至于出现惨不忍睹的场景。如果亲鸟在达到大幼鸟忍耐极限之前还不能带回食物,就会出现骨肉相残的场面。较大的幼鸟就会把较小的幼鸟啄得浑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幼鸟20日龄之后,因为20日龄以前,常有亲鸟在巢中守护。这种同胞骨肉自相残害的现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鸟中并不罕见,这也是它们依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进行的种内自我调节。因为猛禽的食物来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动,它们的捕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食物短缺时,如果不进行种内的调节,将对于整个种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它们就是通过这种种内调节、强食弱肉、适者生存的原则来更好的繁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