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物与工艺(和谐教育丛书)
43646200000045

第45章 和氏璧与传国玺

《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采石人在楚山(亦称荆山)采到一块璞玉(未加工的玉石)。他先后向楚厉王、楚武王献宝,都因为玉工不识宝而被诬为“欺君”,先后砍去左右脚。后来,楚文王当政,命玉工“理璞”(加工琢磨),得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称之为“和氏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氏献璧”的故事。

和氏璧归楚文王后,在大约370多年间,相传于楚国历代君王之手。战国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得到这块稀世之宝。“完璧归赵”便是这当中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得和氏璧,命玉工孙寿将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鸟虫形篆字镌刻璧上,始成国玺(国印)。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秦王子婴杀死赵高后,于公元前206年将璧献给汉高祖刘邦,自此和氏璧成为传国之宝。

刘邦之后,传经九代皇帝,计214年。公元8年王莽篡权,王太后(王政君)在长乐宫中将传国宝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此后,和氏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

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宝同刘皇后等登玄武楼自焚。自此(936)和氏璧下落不明。

总上所言,和氏璧是我国古代的传国之宝,《史记》称之为“云下所共传宝也”。辗转相传约1700年,却在1000多年前突然失传。

那么和氏璧是一种什么玉呢?据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所述,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据此,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但无“色碧”和“色白”的变化(变彩);而且绿松石早在石器时代晚期已被我国古人饰用,春秋时的玉工不可能不认识它。

至于翡翠之说就更不足信了。因为翡翠古为鸟名(翡翠鸟),后指碧玉。英国史学家李约瑟认为,18世纪后,翡翠才由缅甸输入中国,国外称之为“硬玉”,中国借鸟名称之为“翡翠”。那么,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奇宝呢?

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他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目前,一些对宝石有研究的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据称,81岁高龄的收藏家张延举先生,1949年得到一块玉器——玉玦(“玦”亦称“搬指”,古人套于右手大拇指之上用以射箭之用),经过40年的潜心研究和考证,认为这块玉玦是秦始皇所用,而原料即为“和氏璧”!

此件玉器上面布有黑斑、“水银箍”,这是玉器年代久远的标志。玉器上粗线条的凸形阳文篆字是“赵平四年名臣启作”。张从古文字学和历史学角度考证,“赵平四年”即秦始皇平定赵国后四年,“名臣启作”即命令臣下或臣工切开从赵国得来的和氏璧制此玉玦(当然同时还制了两个玉玺)。

玉玦在古代帝王手里并不是真正用来射箭,而成为象征最高军权的宝器。铭文有没有后人作伪的可能?张说:玉器有作伪,但只会刻阴文,而不会刻凸起阳文破坏玉器原形。再有玉玦上有四个字不是常见的秦小篆,这几个字的字形在1972年出土云梦睡虎秦墓竹简中提供了佐证。另外,从字形看,该字极可能出自李斯之手(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

据史籍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当代考古界和地质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张老常年观察,发现在一定角度、距离下,这件玉器有侧视则碧、正视则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