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平遥古城
43641500000002

第2章 从渺远文明走来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两座保存完好的中国古城,一座是平遥,另一座是丽江。两座古城各以别样风采,展示了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纳西族与汉、白、彝、藏融合的多民族文化,被世人誉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奇葩。

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表明,中华文明诞生的年代十分渺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已经出现了文字、青铜器、大型礼仪建筑和城市。和中华文明并称为上古时期世界六大文明的,还有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然而它们都在被外族征服的过程中中断,或者几近中断许久以后,才又重新延续下来。只有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穿越数千年时空,延续至今。世界文明的兴衰确定了中华文明的特殊地位,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

中华文明之所以弥足珍贵,在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融合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能够诠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古城唯有平遥。

平遥古城诞生于中华民族的摇篮。方志说它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已有2800多年历史。《山西通志》记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表明平遥出现文明的时间在上古时代。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坐落在晋中盆地南缘,西通秦陇,北达燕京,地理形势十分紧要。它的北面与广袤的汾河平川毗连,南面和层峦叠嶂的太岳峻岭相望,东、西两侧更有太行山脉、吕梁山脉夹峙。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扼守东、西两地山区的交通要冲和衔接幽燕各州与古都长安的通衢咽喉,成为天然稟赋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为兵家所争,战事连年不断。传说西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正是因为太史寮长官尹吉甫受命北伐猃狁(xiǎnyǔn,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驻兵于此,才在这里筑起了一座小城。

平遥古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城周边地区有大批古老文明的遗址、遗迹和古墓葬,仅上古时期的遗址就多达十几处,不少属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这座千年古城连同深藏于地下的大量宝贵遗产,传递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积淀起来的丰厚历史文化,赋予了平遥特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质,并使其登上了光环炫目的世界遗产殿堂。

中华文明经过了上下5000年传承发展,在历朝历代的政权轮番兴替中,接连不断建造过的大大小小各类古城,少说也有四五千座,甚至更多。平遥古城作为县治所在,和那些王城、都城、皇城、府城、州城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然而就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何以出乎意料,一夜之间加冕世界文化遗产桂冠,成为举世瞩目的耀眼金星?

破解个中悬疑并不难,这要看世界文化遗产的入选条件。《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要在历史、艺术或科学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且既要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也要具有唯一性,其他任何文化遗产无法替代。那么现存中国古城的状况又是怎样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急风暴雨般的旧城改造,在脱胎换骨式的规划建设中,一批批古城相继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在社会变革的剧烈震荡中,唯独平遥古城却侥幸地完整保存下来。无论是传统格局,还是历史风貌,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在这座明清时期的县城里,凡是那个时代应有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包括城墙、街巷、民居、商铺、衙署、寺观等。

汁原味,一应俱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就连中原地区汉民族的传统起居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也都一脉相承延续了下来。现如今世人走进平遥,莫不为之恢弘的气蕴而震撼!

中国的古城从功能到形制、风貌,再到筑城材料、营建技术,都和外国城堡有天壤之别,可独步天下,尽显中华文明特色。在古城的存续形态上,它是纷繁复杂的空间综合体;在古城的存续功能上,它又是浓缩了的人类社会,是人类生存、繁衍、生产、生活的大舞台。尽管古城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演化,但是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却亘古不变。

中国古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出现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为了安全防御的需要,在最初围合居民聚落的沟堑基础上,改筑起了坚固高大的夯土城垣,还在它的外围环城开挖了宽而深的城壕,引水而入,成为护城河。城内也按土地用途和不同方位做了简单的功能分区。不过,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城市,到了商周时期才逐渐形成,具有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防御的综合职能。

最初的古城形制已经有了城、郭之分。城在内,供奴隶主贵族居住;郭在外,居住着社会底层的平民。如《吴越春秋》记载的那样:“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特别是西周初期大举推行分封制,通过封侯、封地而建国,扩展周的疆土和统治势力,很快兴起了大规模造城的高潮。在周人看来,无论天子,还是诸侯,立国之初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选择合适的地址,建立治国施政的都城。那时候营建都城的活动叫做“营国”,营国营城是诸侯受封后的头等大事,并且制定了一套营国制度,用来指导和规范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人们熟知的《周礼·考工记》,就是对周代城制的高度概括。这样的古城形制,后来又加上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礼制规范,对于历朝历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城的规划建设技术已是炉火纯青。

幸存下来的平遥古城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难怪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这样评价说:“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毫无疑问,古城演化的轨迹折射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平遥古城从渺远文明一路走来,不仅蕴含了新石器时代由夯土城垣和城外壕沟围合而成的古城形态,而且传承了奴隶制社会古城所具有的血缘政治、宗庙祭祀、聚落生活、商品交易和军事防御多重基因,同时还保留了封建典章制度下因循儒家礼治思想,恪守礼制规范建造古城的本质特征。它如同一部史诗般的乐章,凭借凝固的建筑乐符,对中华文明隐含的意蕴做了完美的诠释和颂扬,以其真实、完整、独特的旋律,成就了中国古代汉民族城市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