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平遥古城
43641500000012

第12章 清虚观全真道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由儒学、道教和佛教三者组成。它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三种彼此独立而又功能互补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却逐渐流通融合,变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儒学也因此被宗教化,常常被人们称做儒教。释,则成了佛教的简称。在元明时代,全真教派认为儒、释、道都主张“修己利人,其驱一也”,倡导三教合一理念,使之很快盛行起来,突出体现了多神崇拜的个性。

平遥古城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是一座小县城,然而它却像神奇变幻的万花筒,浓缩和折射了中国道教多神崇祀的特征。据《平遥县志》记载,那时建在古城内外的各类观庙林林总总,有玉皇庙、真武庙、帝尧庙、五道庙、二郎庙、城隍庙、土地庙、财神庙、灶君庙、火神庙、雷神庙、白虎庙、龙王庙、关帝庙、文昌庙、介神庙、三官庙、鲁班庙、井神庙、文昌阁、魁星楼等,总之明清时期民间崇祀最常供奉的各路神仙都能在平遥古城各安其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当属坐落在下东门入口处的清虚观。

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后经宋、元、明、清历代补筑和修葺,至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现在保存的基本上都是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在群体的排列布局和尊奉主祀神祇的建筑规格营造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官式特征。特别是元、明时期全真派深受帝王重视,政治地位极高,大力倡导三教合一,对于道教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宫观建筑也大多仿照佛教寺院建造。清虚观现存的道教建筑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典型地代表了元、明、清全真派的思想文化特征和道教建筑艺术。

道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整座建筑群由排列在中轴线上的山门、龙虎殿、献殿、三清殿、玉皇阁自南而北组成三进院,布局规整,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它的主祀神是在道教神祇世界最受信众尊奉的三位最高天尊,也就是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所以在清虚观里位居中心的主体建筑是三清殿。

因为元初全真教派掌门人丘处机深得成吉思汗赏识,拥有掌管天下道教的特权,推动全真教派迅速发展,而且又由他的亲传弟子来到平遥,执掌清虚观传教布道,还在观内奉祀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道门导师吕洞宾,所以使清虚观在全国道观中地位显赫,不同凡响。在清虚观的建造中,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采用规格较高的歇山屋顶,显示了它卓尔不群的风格。

清虚观山门前的二柱式木构牌坊为清乾隆年所建,前后置戗(qiàng)柱,歇山顶,斗拱七踩。山门殿也是清代遗构,面阔为五间,三檩中柱式,悬山顶,前檐斗拱三踩。

龙虎殿重修于元代,是清虚观中现存最古老的殿堂式建筑,营造技法独特,建筑艺术弥足珍贵。大殿面阔五间,采取四架椽分心用三柱,歇山顶,柱头带卷刹,斗拱四铺作,单昂,补间一攥,将梁架四角置抹角梁于第二层井口枋上,并且采用“悬梁吊柱”的特殊技法承托平梁和老角梁的后尾。表面上看去,屋顶的重量似乎是压在了无根无基的吊柱上,其实在龙虎殿梁架的四角,从墙内伸出一根角梁,用角梁后尾支撑斜放着的平梁,形成挑出的悬梁式样,而它的后尾直接穿过吊柱。这样一来,吊柱所承载的屋顶重量,通过角梁后尾传给了斜放的平梁,再由平梁两端经过山墙和檐廊的梁枋构件传到立柱,最后沿垂直方向传递给了地面。这种做法在国内现存古代建筑中,已经非常少见,堪称清虚观一绝。

大殿东西两侧次间依照道教建筑“左青龙右白虎”的形制,分别塑有两座5米多高的青龙、白虎神像,手持法器,面南而坐,怒目圆睁,俯首张臂。龙虎殿正中的明间是联系前后两院的门道,南对山门,通献殿月台。

献殿与三清殿前后相连,四壁通透,是供奉三清天尊、陈设祭祀贡品的过渡空间。这里同时也是祭祀吕洞宾的纯阳宫,里面供奉纯阳真人吕祖坐像与二侍者。龙虎殿和献殿、三清殿以及东、西廊庑各11间构成了二进院。庭院敞阔疏朗,是道士信众举行祭拜活动的露天场地。与面阔五间、进深九椽的三清殿相比,献殿显得较小,面阔不过三间,檐柱比例细长,二者建筑体量形成很大的反差。屋顶形式及做法也有所不同:献殿采用六檩卷棚式悬山顶,前有抱厦。斗拱结构作用明显蜕化,用材比例缩小,表现出很强的装饰性。三清殿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比重建献殿早了三个世纪,因此两殿在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上既有共同严谨整饬的风格,结构趋于简洁,装饰更加细腻;又有各自不同的变化,使构件纤柔华美、彩饰斑斓繁密的献殿和梁柱斗拱多少还保留着宋、元遗构那种质朴平实的三清殿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清殿内殿心的神台上奉祀着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神像,二十八宿神将环绕神台,位列神像左右,俨然皇宫大殿百官朝圣一般,气势肃穆威严,在营造虚幻的三清仙境超然世间凡俗,着力烘托三清尊神授经立教、救度欲界众生离苦得乐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道教效法儒家提倡等级制度的思想,用世俗社会的官僚机构去构想道教神系的一面。

清虚观至今还保存着8尊元代以来的彩绘塑像。从殿堂配置到神祇的序列造像和种类繁多的字画碑刻,都充分体现了中国道教多神崇祀的特征和元明以来全真教派的主张。内容丰富,价值珍贵,为了解中国的道教文化,欣赏道教建筑与雕塑艺术提供了一处理想所在,也为研究中国道教保存了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