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烦恼。
——狄更斯
常听说作为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时能把心理上的恐惧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服情感。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英国科学家贝佛里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最为理智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的确是一种幸福。
最后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福份。